2023年12月23日 星期六

太陽病(46)

 太陽病(46)


【傷寒論】: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婦人中風七八日”:

婦人患外感“中風”,已七八日。


“續得寒熱,發作有時”:

出現持續發作寒熱,而且發作有時有候。


“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

若其患上中風時間發生在“經水適斷(剛剛停止)”,則會出現熱入血室的情況。

為何?


以其人裡虛,故寒氣深陷,熱困於裡;因經水適斷,故邪熱無出路。


“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

其血必結者,非指其血凝結,是指其寒氣困結其氣熱於血室;跟結胸是同一意義。


婦女的血室在那?


其血室就在胃(陽明),也就是說其風寒困於胃,故導致如瘧狀的寒熱往來出現。


事實上,仲景已說明這婦人是“中風”,並非“傷寒”。


“中風”者,其人脾胃必虛弱,故胃氣積滯的情況而導致寒熱往來。


“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

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

婦人患外感“傷寒”,其人發熱(發燒),適逢月事行經。


“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

其人晝日正常,到了黃昏則出現神志不清、譫語,其狀況如跟鬼在對話。


這是甚麼原因?


其病因就是“熱入血室”。


***

不就是患上外感風寒嗎?

為何會出現這些精神病症狀的問題?


為何同樣是患上外感風寒,同樣是“熱入血室”,兩個病例為何出現如此不同的病症?


事實上,張仲景是刻意的將兩個病例前後排列,並說明病人的身體狀況、患病的時間、出現不同的病症,說明給後學者知道,當如何辨證論治。


前的婦人是“中風”,後的婦人是“傷寒”;

前的婦人是經水適斷,後的婦人是經水適來;

前的婦人是熱入血室導致的血結,後的婦人是熱入血室;

前的婦人出現寒熱往來的病症,後的婦人出現精神問題的病症。


“中風”與“傷寒”,外因都是因受了同樣的風寒,其分別就在病者脾胃的強與弱。


脾胃弱者,風寒深困於中焦,導致脾胃運化無力,氣熱積聚中焦(胃),故導致其人汗出。這類病人受了風寒的反應,古人稱之為“中風”。

若其人再因氣滯而導致胃虛,則其人會出現寒熱往來的症狀。


脾胃強者,風寒困於表,脾胃因傷於寒而氣積滯,因無過多熱積壓於中焦(胃),故其人無汗出;而其熱積聚於表,故出現發熱。這種病人受了風寒的反應,古人稱之為“傷寒”。


經水適斷,其人身體處於較虛弱狀態;經水適來,其人身體氣血處於較旺盛狀態。

經水適來,其人前列腺素則盛,溢流於胃,導致腸胃收縮力大大加強。


熱入血室導致的血結,實質就是寒氣深厥於胃,導致氣熱結於胃(血室);氣結為虛,熱結為實,故出現寒熱往來。

後婦人的熱入血室,是寒氣厥於胃表,導致虛氣滯於胃,其熱積聚不足以令病人自汗出。


前者雖胃有熱,其收縮力並不強,故只有自汗,卻不會因胃壁受壓而導致血糖低。

後者雖胃積熱不多,因其收縮力強而繃緊,故無自汗,卻因胃壁受壓而導致血糖低。血糖低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運作失常的主因。

因中樞神經長期處於血糖偏低,再加上黃昏時胃熱增加,令胃壁受壓更嚴重,血糖下降嚴重,故出現神志不清、譫語的精神問題。


其實,現代人的精神病問題形成病因和機理,跟婦人因患外感風寒而導致的精神病問題是一樣的。這也是為何青少年人容易患上思覺失調(精神分裂)和抑鬱症的原因所在;也是治精神病者,必治脾胃的因由所在。

***


“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只要令病人胃氣(胃陽),以及上焦、中焦之氣無損傷,也就是驅散病者的風寒;病人的精神問題必定能自癒。



***

只有真正了解【傷寒論】所說病例的病因和病機,才能將【傷寒論】的辨證論治應用在每一個時代的不同病人的臨床上。這就是一部【傷寒論】能治百病的原因所在。

***



易龍        23/12/2023





2023年12月11日 星期一

太陽病(45)

 太陽病(45)


【傷寒論】:

「太陽與少陽併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

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太陽與少陽併病”:

太陽與少陽一同發病。


何為太陽與少陽併病?


太陽病,就是人體受風寒後,在太陽經出現的病症,通常是外感風寒所傷的首條經脈,因為其處於人體最外的部位,其長度也是最長。

少陽病,就是人體受風寒後,在少陽經出現的病症,通常是外感風寒所傷後,因沒有及時治理而導致傳經所致。

太陽與少陽併病,就是兩經同時受了風寒而同時出現病症的情況。


“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

這些病症,都是太陽、少陽併病的表現。


***

眩冒,這一症狀,歷來的醫家(無論中醫或西醫)都無法解釋,覺得虛幻;實質主要原因就是人體血糖偏低所致而已。


為何人體血糖會出現偏低?


原因就是腸胃氣脹,導致胃壁受壓而引致血糖下降。

當血糖偏低時,人體的神經細胞就不能正常運作,故出現疲倦、目眩、頭暈等這些較容易察覺的症狀。(其實,在聽聲、味覺、嗅覺、觸覺方面也同時會出現問題,只是這些問題的準確性不高,所以不易分別出來和察覺得到。)


由於胃氣屬風類的無形之物,在傳統中醫五行學說歸屬於肝木,也就是屬於少陽;故此症狀大多數醫家都將其歸屬於少陽症狀(風動),實質,太陽、陽明病也可以出現這一症狀。(只是當太陽或陽明病出現這一症狀時,有其他更不適的病症奪走了病者的注意力,最不幸的,也奪走了醫者的診治方向。)


***


“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

“當以針刺病者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以宣肺解表,舒其肝氣郁結。


“慎不可發汗”,是指不可以火灸強發汗。

若熱入於裡,則加重裡熱,其人會出現譫語,也就是神志不清的現象。(實質就是導致胃氣脹滿而出現血糖長時間偏低。)


“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若其人脈弦(脈弦,寒也),五六日後,譫語不止。


為何沒有強發汗也會出現譫語?


因為胃寒而胃氣脹滿嚴重,故出現較低血糖,導致中樞神經缺糖而不能正常運作,故出現譫語神志不清。


“當刺期門”,以舒緩氣脹。



【傷寒論】: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


為何是婦人中風,不是所有人?

為何是“經水適來”才會出問題?

“得之七八日”,是何時計起?


只有明白以上三問,才能明白病因和病機的真相,醫者自然就可準確針對病因作出治療,針對病機作出舒緩治療。


***

為何是婦人中風,不是所有人?


因為只有婦人才會有月事經水,而這段【傷寒論】所指出的問題是由於來經水引致的,並非單純風寒所致。


為何是“經水適來”才會出問題?

難道病者在沒有來經水的時候患上外感風寒,就不會有“譫語”嗎?

來經水與譫語又有何關係?


婦人在來月經時,子宮會分泌大量前列腺素,用以收縮子宮肌肉,令子宮內膜剝落排出(這就是經水)。當這些前列腺素滲入了血或淋巴液,擴散致四周的腸胃組織,則會導致腸胃出現收縮力增加的情況,令胃壁受壓增加,導致血糖下降,而出現譫語神志不清的表現。


哪為何只在患上外感風寒時才會出現,而不是在每周期都出現?


當婦女來經水時,同時又患上外感風寒,也不一定會出現譫語神志不清的表現;重點要看病者是否胃部也受了風寒。因為只有胃部受了風寒,導致胃氣脹滿,再加上胃部因來經水引伸而致的胃部收縮力增加,才會令至胃壁受壓增加,血糖下降。


若是子宮本身在來經水前或來時感受了風寒,也可以導致譫語神志不清,但子宮收縮必定同時嚴重,導致經痛嚴重,或是血流量大增。(因為受了風寒的子宮會出現炎症,會令前列腺素分泌大量增加。)


“得之七八日”,是何時計起?


可以是來經水前六七日,或來經水時開始計算。


在傳統和現代大學的中醫學解說,將所有有關婦女來經水時所出現的頭暈、神志不清等血糖不足導致神經細胞不能正常運作的現象都說成了“血虛”,即是今天的貧血;都以補血、養血的方法來治,結果,撞上了用寛胸、理氣、柔肝(實質是寛胃)、清熱(減少胃壁的壓力)的藥物,就能暫時有舒緩所謂“血虛”的現象,卻無法根治問題。


就以四物湯來說,當歸的作用除了有鐵質養血,溫熱性質溫胃外,其可治療所謂“血虛”的功能是在於其有理氣的功能。

生地或熟地的作用除了有豐富鐵質養血外,若是生地,其可清減胃熱,降低胃壁的壓力。

白芍的作用只有柔肝,就是放鬆腸胃的功能,並無養血的功用。

川芎的作用重點在於理氣,減少胃中氣滯的情況。

這就是四物湯實質治療“血虛”的機理。


但直到今天,絕大多數中醫都不求甚解(就算是大學教授或所謂的專家都是同一態度),在無法解釋的情況下,寧願相信患病婦女因在身體失血過多的情況下,被寒邪乘虛而入所搞擾而致病;更有少數更離譜的看法,相信是在人體虛弱的時候撞上了邪。


如果婦女來經水就會導致“血虛”的表現的症狀,為何那些一次捐血300至400毫升的人又不會出現“血虛”的症狀?


若遇上問題不用心去用邏輯仔細思考,真是甚麼荒謬的答案、說法都可以說得出。


===

就如最近,打壓中醫藥委會透過一個無料、無知所謂專家的作證,判決了一位資深的中醫處方三錢田七,導致胎兒胎死腹中。


凡事都得講求科學證據和邏輯,若胎兒真的因田七而死亡,倒底是因出血,或因血凝固不通而死亡?若不是這兩個原因,在科學的角度真是看不到田七如何令胎兒死亡。


而事實上,在日常臨症診斷中,經常有胎兒突然死於腹中的婦人,在流產後前來調理身體。

哪這些胎兒為何會胎死腹中?


記得,當年我太太懷女兒時,早期出現胎漏不止,本人用上制附子、桃仁、紅花服藥三天後,胎漏停止不再出現,十月後誕下女兒。

若不是自己太太,本人斷然不會用制附子、桃仁、紅花給其他孕婦治療,因為能令胎兒胎死腹中的原因太多,能令孕婦出現流產的因素通街都是,一旦孕婦出了問題,打壓中醫藥委會就不問其他理由,不講科學根據,只在發揮其打壓中醫藥的功能,結局就會跟處方田七的中醫一樣。

===


***


“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


“熱除而脈遲身涼”,是風寒下陷入裡的表現。

“胸脅下滿如結胸狀”,是腸胃氣脹滿的表現。

“譫語者”,神志不清。

“熱入血室”,實質是沒有熱從外而入。真正的情況是外寒下陷,深厥於裡,令中焦積熱無法外散;又因婦女適逢來經水,故將其積熱稱為“熱入血室”;事實上是氣熱相互積滯於胃,導致胃部脹滿,胃壁受壓而出現血糖下降;最終,因中樞神經長時間處於血糖偏低,導致神經細胞失去正常運作,而出現譫語神志不清的表現。


“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其治法急刺期門穴,以舒緩胃氣脹(也就是舒緩肝氣郁結),令血糖恢復正常。


所謂“隨其實而瀉之”,也就是胃因氣積滯而實,故刺期門以瀉其實(實質是泄其氣、鬆其胃壁和括約肌,令胃不再脹實)。


***

從這段【傷寒論】中,已可以看到張仲景和【黃帝內經】時代的人已觀察到,明白到某些病只會發生在女性身上,以及只會發生在某段時間,或某種情況下。


張仲景和【黃帝內經】時的古代醫家更是觀察到腸胃與子宮有互動的關係,因著某種因素的原故;故攻下藥也可以用於推動子宮行經的藥。


***


易龍        12/12/2023






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太陽病(43)

 太陽病(43)


【傷寒論】: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

脈浮者,必結胸也;

脈緊者,必咽痛;

脈弦者,必兩脅拘急;

脈細數者,頭痛未止;

脈沉緊者,必欲嘔;

脈沉滑者,協熱利;

脈浮滑者,必下血。 」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

患外感風寒者,其人脈當浮;醫者不以解表驅寒治之,反以攻下法治之,導致其人胃脈促。

胃脈促者,以其人氣血不虛,故外內兩陽氣相加,導致脈促。

由於外寒未下陷,腸胃未為寒氣所困,故未出現結胸。

由於中焦氣血不虛,故其外感將欲解之。


“脈浮者,必結胸也”:

胃脈浮也。以其寒困熱結中焦,故脈浮。


“脈緊者,必咽痛”:

胃脈緊者,以其中焦寒厥重。咽喉乃胃之關隘,因胃為寒氣重厥,積熱無路可散,只能積聚於關隘,故咽喉疼痛(咽喉神經發炎)。


“脈弦者,必兩脅拘急”:

胃脈弦者,脾胃寒。

脾胃寒必生脹滿,故兩脅脹滿拘急。


“脈細數者,頭痛未止”:

胃脈細數,寒厥於胃,熱積於裡,反傳於中樞神經系統,故令頭部發炎疼痛。


“脈沉緊者,必欲嘔”:

胃脈沉緊,為何會出現“欲嘔”?

沉者,寒氣深困;緊者,寒氣重;故寒厥阻胃運化,生氣脹滿,食滯於胃,故必欲嘔。


“脈沉滑者,協熱利”:

胃脈沉滑,為何會出現“協熱利”?

沉者,寒氣深困;滑者,熱氣積聚;寒厥阻脾胃運化,生氣脹滿,熱積滯於腸胃(腸胃發炎),故協熱利。


“脈浮滑者,必下血”

胃脈浮滑,為何會出現“下血”?

浮者,陽氣未衰,寒困陽氣於腸胃表;滑者,熱氣積聚;寒困脾胃,生氣脹滿,熱積滯於腸胃(腸胃表面發炎),腸胃表面血管發炎破損,故出現下血。



以上脈象,當小心解讀;其脈象的結果表現,是因為外感風寒被醫者錯誤治療所產生,也就是“壞病”的脈象,並非原本外感風寒的脈象。而這脈象的表現,重點在於胃脈的變化。


***

現代人患上外感風寒,接受了西醫藥的抗生素、消炎止痛退燒藥、抗敏感藥、瀉下藥等等寒涼西藥的治療,都是對外感風寒病作出錯誤的治療,都會令原本的外感病變成“壞病”,甚至變成致命的“壞病”。


人體只有一種,就是地球人體;並沒有分中醫學的人體或西醫學的人體,其差別只在於用不同言語和哲學理論來講述或解說而已,對實質應用到人體的化合物是沒有分別的;只是中醫藥所用的化合物是來自天然,西醫藥的化合物是來自人工合成。


在地球上的化合物,無論是天然或人工合成,都離不開甜酸苦辛辣鹹五味,也離不開對人體神經系統作出激活或抑制的作用。

能夠激活人體神經系統,令人體興奮,產生熱的,這些化合物被【黃帝內經】時代的醫學家歸類為溫熱藥物(辛辣味的東西)。

能夠抑制人體神經系統,令人體冷靜或沒動力,阻止熱量產生的,這些化合物被【黃帝內經】時代的醫學家歸類為寒涼藥物(苦、酸、鹹味的東西)。


攻下法的治療方法,其導致外感病變為“壞病”的原因不在於排便,是在於清熱。


清熱,就是削弱人體脾胃的陽氣,也就是削弱人體的衛氣(現代醫學表達就是免疫力)。因為人體的免疫力減弱,導致已被風寒激活而釋出細胞外的病毒可以橫行擴散,得不到適當免疫力的清除,導致更多的神經細胞或其他細胞被病毒附上,將其病毒基因再注入新附上的細胞內,其外殼卻是繼續黏附在神經細胞和其他細胞外,阻礙神經細胞的正常運作;因此,導致所調控的器官組織失去正常的神經調控,而不能正常運作。


而被注入細胞內的病毒基因,卻令這些細胞感染上更多的病毒種類和病毒量,令神經細胞因過多病毒在細胞內積聚而逐漸失去功能,最終導致死亡。

在普通細胞的情況,過多病毒在細胞內的積聚,則會導致更多細胞在同一時間內,在適合的條件下,因病毒的釋出而導致大量細胞被破壞,如肝炎、肝衰竭、血管糜爛、皮損或壞死等等。


西醫藥的治療作用,根本與中醫藥的清熱治療是一模一樣的,其差別只在於人工合成與天然藥物、濃度高與低濃度、單一化合物與多化合物混合的分別。

***


易龍       30/11/2023







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結胸,是甚麼病?

 結胸,是甚麼病?



【傷寒論】: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

其人患“傷寒”,也就是麻黃湯證外感,六七日後,出現結胸熱實。


為何“傷寒”外感六七日後會出現結胸?

甚麼是結胸熱實?


因病者“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故診斷為結胸。

脈沉而緊者,當指關脈沉而緊;傷寒者,其寸脈當浮緊。


病者六七日後才出現結胸,其病因當是錯誤地以攻下法為治,或誤服寒涼清熱之物,導致外感寒邪下陷入胃,故出現結胸情況。


患傷寒者,本氣血旺盛之人,故表為寒邪所厥,其陽氣無法往外宣散,故積為實熱,其結胸也必為熱實證。


熱實者,就是有發炎的表現。因胃壁出現急性炎症,故出現“心下痛,按之石硬”,或拒按者;這種現象跟急性爛尾炎是同一的表現,就是腸或胃壁發炎。


人體的所有發炎,都屬中醫學“實熱”的表現,其中包括人體的發燒,是人體整體發炎的表現。


然則,甚麼又是“虛熱”?

“實熱”與“虛熱”的分別又在哪?


虛熱者,是人體內熱暫時的積聚,隨後會透過人體的散熱機制而散去;最常見的機制就是發汗,或透過排便,或排尿。這些所謂的“虛熱”都是人體的神經系統自行產生的熱,在散出體外的時候,因散熱過程受阻,所以停留積聚;這些“虛熱”最常見產生的部位就是在腸胃。


“虛熱”的積聚,是所有潮熱出汗、盜汗、失眠的根本原因。

“虛熱”的積聚,到了某一點,在發汗機制正常運作的人身上,就會觸動人體發汗,以作出緊急的散熱反應;然則,在發汗機制已受到風寒破壞的人身上,則會出現“中暑”的現象。


“實熱”者同樣不會發汗,但與“中暑”者截然不同。

中暑者是惡熱不惡寒,實熱者是惡寒不惡熱,其原因在於實熱者體溫的提升是自身刻意提升免疫力,用於清除外來蛋白質的機制(發炎機制)。


胃壁的急性發炎(結胸)導致胃出現紅、腫(水腫)、熱、痛的表現,整個胃的運作都會癱瘓下來,同時也會產生大量氣體。


***

【傷寒論】: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

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

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

結胸的病人,其項背亦強,情況類似“柔痓”症狀。


柔痓者,腦有炎症。


柔痓的形成是由於結胸,熱積於胃中,反輸於中樞,令中樞神經過熱,出現不穩定類似發炎的現象。

***


胃的炎症,可以導致迷走神經發炎,情況類似梨狀肌發炎導致坐骨神經發炎,因此,胃炎可以導致腦幹出現炎症,故結胸者,同時可以出現“痓(腦炎)”的表現。


結胸(胃炎),應該就是導致人體在接受西藥抗生素、消炎藥(苦寒的藥物)或寒涼中藥治療外感風寒後數天出現腦炎的主要原因。

這也應該是導致所謂隱性心臟病,其中包括心律不整、心臟血管收窄、心臟突然停止跳動的主要原因。

這應該是現代人突然猝死的主因。


外感風寒是否得到正確的治療,是導致日後其他疾病出現,也是人體日後能否健康長壽的主要因素。所以,正確的中醫學治療理論,避免西醫藥暫時抑制人體發炎的症狀,是確保人體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



易龍          16/11/2023










2023年9月13日 星期三

太陽病(32)

 太陽病(32)



【傷寒論】: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

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

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


病人症狀似作“傷寒”病,然而其人脈象不弦緊,反而脈弱。


“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


脈弱者,其人必渴。

為何必渴?


【黃帝內經·素問29】

「藏府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


【黃帝內經·素問29】

「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


以其人脾胃虛弱,胃氣虛故不能授氣於五藏,故脈弱;脾氣虛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必渴”。


若以火灸強發其汗,因脾胃失其運化,大熱入胃,導致胃脹滿而血糖下降,熱積上擾中樞神經(心神),故“必譫語”。


【黃帝內經·素問45】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支也。」



“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弱者發熱、脈浮”,以其人胃氣未衰,欲解其外感,當發汗解表。



【傷寒論】: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 


“太陽病”


無論病者是“傷寒”症狀,或是“中風”症狀,其人都無汗出。


“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


以火灸強發汗,卻不得其汗,相反,熱入於胃,導致病人出現煩躁。


“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


“到經不解”,是甚麼意思?


到經,是指熱入陽明經。

醫者本欲以火灸強發汗,然而,熱入卻未見發汗,故病“不解”。

由於外感風寒不能散,加上火灸熱入,令更多熱積聚於陽明,故“必清血”。


“清血”,出血也。

“火邪”,火灸之熱。凡熱積聚過多,偏離了人體正常運作的所需,都屬於“邪”。



【傷寒論】:

「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


脈浮,是外為風寒所困,故導致裡“熱甚”。

這種證型是“實證”。


***

【黃帝內經】說了,凡“實證”,是邪氣實;“虛證”,是正氣虛。

***


現在病者因風寒所困而出現裡熱積聚,是為“實證”。

其人脈浮,是其正氣未虛,有力驅邪的表現。

醫者不但不解表驅其風寒,相反,欲以火灸強行發汗,導致風寒未解,熱入陽明,是“實實”的錯誤治療。


“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實以虛治”,就是本是實證,卻以虛證來治療,也就是“實實”的錯誤治療。

“實實”,是補其有餘的錯誤治療。


“因火而動”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並非真的熱血沸騰,如火山爆發般出血。

真實的生理狀況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熱因被風寒所困而無出路(人體的散熱系統受到風寒(病毒)的破壞。),當陽明胃經的熱又被火灸增加了,導致原本由腸胃排走的熱反攻中樞神經系統,導致全身多餘積聚的熱由中樞神經系統輸送到全身。

人體的全身血管,每一寸都分佈著神經,用以調節人體的血壓。當這些多餘的熱沿著神經細胞由中樞神經系統輸送到血管壁,若該處的血管壁已被病毒(風寒)所污染,則會出現發炎(因多餘的熱提升了該處的免疫反應),導致血管壁的密度改變或潰爛,故出現血管糜爛或出血的現象。


***

眼底的濕性黃斑出血和糖尿病人所出現的血管糜爛,都是因為血管壁被病毒污染了而導致的發炎所致,並非由高血糖所致。高血糖導致血管糜爛的理論,只是西醫學錯誤的假設論,在現實中是不會發生的。

***


“必咽燥唾血”,因其部位受了風寒而發炎的原故。



易龍        11/09/2023







2023年9月10日 星期日

太陽病(31)

 太陽病(31)



【傷寒論】: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傷寒脈浮”

病者受了風寒,導致出現“傷寒”病;無汗,脈浮,以其風寒在表之故。


“醫以火迫劫之,亡陽”


醫者以火灸強發汗,令大熱入於胃,導致腸胃收縮力過於強,出現腹脹滿,人體血糖下降,大汗淋漓的情況。

大汗淋漓者,就是“亡陽”的表現。


***

汗液屬於津液,大汗淋漓不就是大量流失津液嗎?

不應該是“亡陰”嗎?

為何會是“亡陽”?


在低血糖情況下的大汗淋漓,大汗只是結果,是“亡陽”的結果。因低血糖導致神經調控無力,故出現失控的大汗淋漓。神經的運作表現,就是陽氣運行的表現。

故欲止其汗,當補其陽氣;欲補其氣,當補其精(葡萄糖)。


在【傷寒論】中,凡因強發汗而“亡陽”者,都是低血糖導致的大汗淋漓,所傷的陽氣就是神經細胞的運作功能表現。

***


“必驚狂,起臥不安者”


由於血糖低,傷及中樞神經系統,令神經細胞不能正常運作,導致病人出現嚴重的抑鬱驚恐症,坐、臥不安的表現。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傷寒論】: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牡蠣五兩,熬,味酸鹹;龍骨四兩,味甘平;大棗十二枚,擘;蜀漆三兩,洗去腳,味辛平。 」


桂枝三兩:溫陽解表。

甘草二兩,炙:和胃、補氣。

生薑三兩:醒脾胃、理氣、解表。

牡蠣五兩,熬:重鎮安神、舒胃脹。

龍骨四兩:重鎮安神。

大棗十二枚,擘:健脾和胃。

蜀漆三兩,洗:理氣解郁、消脹。


去芍藥:芍藥雖有柔肝舒脹之用,但其性味酸寒,有礙解表、脾胃運化,相反,容易增加牡蠣、龍骨導致滯脹的副作用。


救逆湯:逆者,四肢冷凍。這是陽氣消亡,也就是神經細胞無力運作的表現。


***

在過去,有些醫家質疑去芍藥是錯的,並非仲景原意;原因是芍藥酸寒,當以芍藥生津養陰,以填補因大汗流失的津液。


這一說法是一種謬理,也不配合病情的治理。


人的津液並不是透過酸味來增補的,是透過糖鹽水液來增補的;大汗淋漓也不是因酸收能夠收斂遏止的。


酸味能舒緩大汗淋漓的情況是在於其能減低胃壁的張力,故有舒緩血糖下降的作用;以及酸味性寒,有清熱的作用,故亦能減低胃壁的張力。這就是芍藥所謂的“柔肝、舒肝”的作用。


致於酸味能增加津液的錯覺是來自酸味能刺激人體的唾液分泌,但實際上,並沒有增加人體的體液量。

***


【傷寒論】:

「右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先煮蜀漆:去其毒。



易龍         08/09/2023








2023年9月8日 星期五

太陽病(30)

 太陽病(30)



【傷寒論】: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


太陽病中風,是桂枝湯證。其人當因風寒傷及脾胃,脾胃運化無力,導致熱滯困於中焦,故汗自出。

醫者卻以火熱灸之,欲強發其汗,驅其風寒。

“劫發汗”就是以火熱強行發汗。


“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


“邪風”指被困於中焦的熱氣,因被火熱,令中焦脹滿更盛(“兩陽相熏灼”的結果),導致膽汁流通不暢,逆流溢入於血,故出現“其身發黃”。


***

“其身發黃”這一現象,在大多數腹脹滿的病人都會出現。其原因在於腸胃脹滿的情況下,其膽汁排出十二指腸的管道受到擠壓,導致膽汁逆流入血,故人體發黃。

發黃的嚴重性要看腸胃脹滿壓力的大小。在饑餓的人所出現皮黃骨瘦的皮黃,也是腸胃脹滿導致的同一結果,只因為其腸胃的張力因缺糖和缺熱(陽氣虛)的情況下,對膽管造成的擠壓不及積熱腹脹滿所產生的大,所以,其膽汁逆流入血的量也相對較少,故造成所謂的“虛黃”或“陰黃”。


這些因腸胃出現問題的膽汁逆流或膽管痙攣的情況,大多數醫者(包括西醫、中醫)都誤診為肝臟或膽出了問題,令病者不但原本的腸胃問題未能解決,更是多了嚇人的肝病誤診。


所以,“陰黃”者,中醫以健脾治療則癒。

***


【傷寒論】:

「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


“陽盛則欲衄”


腸胃若積熱過盛,則會導致口乾、鼻乾,有鼻出血的傾向。


“陰虛則小便難”


腸胃若缺水(陰虛),則導致小便難。


“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


腸胃若氣虛缺乏津液,其人身體則會出現“枯燥”的情況。


【傷寒論】:

「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


其人熱積於腸胃,故腹滿微喘。

“但頭汗出”者,以其人虛之過。因其人腸胃本虛,進食不多,氣滿於腸胃而導致腸胃運化阻滯,故出現積熱、“或不大便”;其積熱同時令其“口乾咽爛”。


“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


長時間腹脹滿,會令人長時間處於低血糖的情況;再加上中焦積熱上擾中樞神經系統故出現“譫語,手足躁擾,捻衣摸床”這些意識蒙糊的表現。

“甚者至噦”是指其人腹脹滿嚴重時,會出噯氣的現象。

若能噯氣者,其腹脹滿當不會令其致死。


“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小便利者”,以其人津液未虛,血壓仍然能足夠令人體正常運作的表現。故“其人可治”。



易龍        07/09/2023







2023年9月6日 星期三

太陽病(29)

 太陽病(29)



【傷寒論】:

「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人若患上風寒,大多數會導致腹滿。


為何會出現腹滿?


腹滿的原因在於腸胃受風寒後,導致腸胃運化失調,同時,大量氣體在腸胃中生成。這就是造成腹脹滿的原因。

因為腹脹滿,也導致病者有飽滯感,令病者雖然想食,卻食不下去。

同時,因胃脹令胃壁受壓,導致血糖下降;在錯誤的內調整和缺乏進食的情況下,令人體出現較嚴重的低血糖狀況。

在較長時間的低血糖下,人體的神經細胞會出現嚴重的缺糖現象,因缺乏能量,也就不能再正常運作下去;故病人慢慢會失去意識,這時候會出現“譫語”,也就是低聲無意識的亂語。


“寸口脈浮而緊”是甚麼意思?

脈浮而緊,說明病人還有能力驅逐外邪,只是力有不足而已。


要驅逐外邪,中焦必先陽氣足夠,也就是有足夠的“衛氣”。

病者因腹脹滿而不能食,故中焦陽氣必不足。


要治病,必先解決腹脹滿問題,故“刺期門”穴,以舒緩腹脹滿,令病者可以進食,不再處於低血糖狀況。


若此時不舒緩病者的腹脹滿,再拖下去有甚麼結果?

再拖下去,病人就會因低血糖而出現嚴重呼吸困難,進入昏迷,最終死亡。


在中醫學來說,腹脹滿屬於氣滯,所以屬於“肝乘脾”的表現。

由於木克土,肝木氣盛而克弱脾土,這種關係稱為“縱”。



【傷寒論】: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病人患上風寒發燒,出現惡寒、大渴、腹滿。


這一病情與上一病情相比,其嚴重性屬於低危。

為何如此說?


病者患上風寒,因其脾胃未虛,中焦陽氣足夠,故能發燒自救。


這類病者在受了風寒後,其腹也會出現滯脹,但情況並不嚴重。   

“其腹必滿”是針對“大渴欲飲水”之後而寫的。因為病人在受風寒後,若大量飲清水,必然傷及脾胃,故出現較嚴重的腹脹滿。


“其病欲解”是指外感風寒,並非腹脹滿。


由於這種病情的表現沒有傷及脾胃,病情較輕,故這種外感被定為“肝乘肺也,名曰橫”。

若要舒緩腹脹滿,仍然是“刺期門”。


***

【傷寒論】:

「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也?

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

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

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

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



【傷寒論】:

「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

故其汗從腰已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多。

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太陽病,二日反躁”

病人因風寒積聚,腸胃本已運化無力,積熱內困。

現再受風寒,令寒氣更為深困,導致積熱更甚,故“二日反躁”。


“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

醫者以熱炙病者背,欲以熱散其寒;不料大熱入胃而寒氣未能散,導致中焦積熱更甚,故大汗出。


“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

“胃中水竭”並非真的無水或缺水,只是以五行理論來表達胃中熱盛的情況。

另外,水乃腎之徵,水竭者,熱傷於腎(神經細胞)也。

由於胃中積熱反上傷中樞神經,故令神經細胞的運作失常,病者出現“躁煩必發譫語”。


“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

病者若能正常飲食,十多日後,若出現振慄、腹瀉,是外感病欲解的徵狀。



易龍       07/09/2023








2023年7月19日 星期三

太陽病(28)

 太陽病(28)



【傷寒論】:

「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方。 」


“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

風寒外感已解,但少腹(膀胱部位)仍有尿急但不通暢。此時可以攻下,以其腸道積熱傳於膀胱之過。


“宜桃核承氣湯方”

以桃核承氣湯治療膀胱與腸道積熱。


【傷寒論】:

「桃核承氣湯方: 

桃仁五十箇,去皮尖,味甘平;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大黃四兩;芒硝二兩;甘草二兩,炙。」 


桃仁五十箇,去皮尖,味甘平:活血去瘀,治膀胱炎出血。

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溫化膀胱。

大黃四兩:攻下、去瘀。

芒硝二兩:軟堅攻下。

甘草二兩,炙:舒緩膀胱急結,緩和攻下之力。


***

大黃,屬於刺激性瀉藥,刺激腸道的收縮蠕動力。

芒硝,屬於滲透性瀉藥,以高濃度的攝水能力,令腸道大量滲出水液,軟化乾硬的糞便。

***


【傷寒論】:

「右伍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伍合,日三服,當微利。」


*


【傷寒論】: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傷寒八九日”


其人患傷寒中風已八九日。


“下之,胸滿煩驚”


醫者沒有為病人解其外感風寒,相反,以清熱攻下治之,導致胸脅滿,煩躁,驚恐。


為何會出現“胸滿煩驚”?


以其人脾胃本虛,醫者以清熱攻下法治之,是脾胃更虛寒,導致外感下陷深困,胃中生氣更嚴重,脾胃無權運化,故氣虛熱郁滯,導致胸滿煩驚,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

又因脾胃氣虛氣滯,水濕運化失利,熱結膀胱,故導致小便不利。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傷寒論】: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半夏二合,洗;大棗六枚;柴胡四兩;生薑一兩半;人參一兩半;龍骨一兩半;鉛丹一兩半;桂枝一兩半,去皮;茯苓一兩半;大黃二兩;牡蠣一兩半,煅。」 


「右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碁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


此湯有鉛,易導致重金屬中毒,當避免使用,否則,有難以估計的重金屬中毒後果。



易龍        10/03/2023












2023年6月26日 星期一

太陽病(27)

 太陽病(27)


【傷寒論】: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


太陽病不解,為何會熱結膀胱?


膀胱,是太陽經的府。府者,藏物處。膀胱所收納的東西是尿液。除了尿液,膀胱還為其所屬的經脈收納“陽氣”,也就是膀胱經神經細胞所產生的熱。這也是府屬陽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藏與府最大不同的地方是:

1. 藏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在人體的裡,在整個神經系統的運作源頭,也就是在所有經脈的源頭,是“陽氣”生化的元始點。

2. 府在中樞神經系統以外,在神經系統的末端,在人體的外表,在整個神經系統的運作末端,也就是在所有經脈的末端,是“陽氣”運行走盡的終點。


胃:收納足陽明經陽氣,透過食物而排出。

大腸:收納手陽明經陽氣,透過食物而排出。

小腸:收納手太陽經陽氣,透過食物而排出。

膀胱(排尿道):收納足太陽經陽氣,透過尿液而排出。

膽(肝膽排泄道):收納足少陽經陽氣,透肝排泄物(主要是膽汁)而排出。

三焦(淋巴系統):收納手少陽經陽氣,透過汗液而排出。


當膀胱同時受了風寒,導致排尿功能出了問題,則膀胱經的熱無法排去;加上太陽經為風寒所困,經脈之熱受困,不能透過皮膚散去,故熱積蓄膀胱更甚。


“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人為何如狂(發狂)?


發狂,是陽明胃經積熱的表現。為何會出現在太陽膀胱經熱蓄?


從臨床人體生理學來說,只有人體的腦幹(神經系統激活區)積熱,也就是常見的陽明胃經積熱,才會令腦幹激活區過於活躍,導致整個神經系統過於興奮。

如今,太陽膀胱經積熱,出現了陽明胃經積熱的同樣症狀;也就說明了,太陽膀胱經也同腦幹激活區有關係。


***

《太陽病08》


【傷寒論】: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 ,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劇者必衄 ,衄乃解:劇者,陽氣重郁結也。


這裡的陽氣重郁結,跟熱郁結於膀胱是同一原理。


陽氣為何會重郁結?


以其人”表證仍在“,風寒困於表之故。


劇者必衄,就是後世所謂的熱迫血妄行。故後世治療出血者,常以清熱止血為治。


“血自下,下者愈”,跟“劇者必衄 ,衄乃解”,是同一的原理,就是熱隨血出,故“如狂”和“發煩”乃解。


***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


為何“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


原因有二:

1. 外困風寒未解,若先行清熱攻下,則導致外寒深困,更難驅散。

2. 若外寒未能驅散,則阻礙人體陽氣往外宣散,使陽氣再次郁結於府,使病者再次如狂。


故“當先解外”。

這是醫者治理所有外感病人必須知道,也是必須依從的法則。不然,則會將其病變成“壞證”或是西醫學所說的“後遺症”。


【黃帝內經·素問37】: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

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麋。」


易龍         05/03/2023










2023年6月21日 星期三

太陽病(26)

 太陽病(26)


【傷寒論】: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

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傷寒十三日不解”

病者患傷寒十三日未治癒。


十三日有何意義?

意思是指其傷寒困於人體已過六經兩循環,十三日是第三次過經的開始。

也就是說病者氣血差(免疫力差),被病毒久困不能癒。


“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

傷寒繼續困病者,病者出現“譫語”情況。


“譫語”是甚麼情況?


譫語者,因病人意識不太清醒,低聲胡言亂語的情況。

其病因因病者腸胃積熱時間太長,導致邪熱傷於心(腦神經),故譫語。


“當以湯下之”

急則先治其標,故以湯藥急下去其積熱。


“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

小便利者,小便暢順也。又因其人若大便硬,則腸胃積熱盛,則口渴多飲,故小便多。

如今大便不硬,反而腹瀉,但脈調和者。是何原因?


“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此病者脈調和,並寒厥腸胃導致腹瀉之象。哪為何會腹瀉?

以先前醫者以寒涼攻下丸藥治之,導致病者外寒深陷,困於脾胃。寒涼丸藥傷及腸胃功能,外困風寒使脾胃失其運化,故腸胃因寒而不能吸水,熱隨腸中之物因失運化而不能排出,積聚於腸胃中,最終反流入裡,傷於五藏(中樞神經),導致“譫語”。


***

如此說來,病者為何傷寒十三日未解? 

是醫者治療錯誤之過所導致。


***


*


【傷寒論】:

“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

若病人腹瀉者,其脈當微厥,不應“和”。

厥,因寒氣阻厥而不暢順。


“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

如今其脈象滑暢,是其腸胃有熱積的問題。

實者,熱積也。


“調胃承氣湯主之”


易龍       21/02/2023












2023年4月25日 星期二

太陽病(25)

 太陽病(25)



【傷寒論】:

“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 


“潮熱者實也”

潮熱,是邪實的表現。


***

是甚麼邪實?

是熱實的表現。


為何稱“積熱”為邪實?

熱不是陽氣嗎?

陽氣不是人體的正氣嗎?

為何陽氣積聚會被稱為“邪實”?

這些積聚的陽氣又是從何而來?


在中國哲學中,正邪的定義如下:

1. 離開正道者,邪。

2. 傷害正者,邪。


甚麼是“離開正道者” ?

對“陽氣”來說,離開了正確用途的“熱”,就是“邪熱”。


甚麼是“熱”的正確用途 ?

“熱”的用途就是溫煦人體,護衛人體。


人體的“熱(陽氣)”產生自五藏,也就是人體的中樞神經細胞。由於五藏屬陰,由五藏初產生出來的“陽氣”,【黃帝內經】又稱其為“陰氣”(也就是後世人所說的“元陰之氣”)。這就是後世無知者以為人體會產生“陰寒之氣”的原因。


陽氣被五藏產生出來以後,沿著往外走的神經細胞被傳送到人體各處組織和器官,以及人體內、外的表面而散走,避免過多自我產生的熱積聚體內,熱傷人體。


“陽氣”為何會失去外宣散發的走勢?

這才是治病的重點,也是【黃帝內經】中所說疾病的病因(本)。


“陽氣”因為受外來的寒邪所困(實質就是神經細胞由外至裡,因溫度下降,導致細胞內的病毒活躍,令神經系統逐漸失去其傳熱和散熱功能)而失去外宣散發的走勢。

“熱”因外散不了而積聚,因積聚過多而影響神經細胞的正常功能。這些“郁熱”被稱為熱邪,積聚過多的現象被稱為“實”。


暑熱傷人的原因在於風寒減慢了人體散熱的能力,所以,只有體虛不能發汗散熱的人,才會出現“中暑”,為自身產生的熱所傷。


***


“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

先以小柴胡湯解其外困風寒。

此小柴胡湯當加桂枝以解其表。

【傷寒論】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


“後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 

再以柴胡加芒消(硝)湯軟堅通其腸中乾結大便,去其腸胃中積熱。


為何先解其表,後通便去腸胃積熱?


若先去其裡熱,則外散驅寒邪力不足;相反,因熱往腸胃下走,會導致外寒更加深壓,令熱更加深困。

另一方面,先解表,可令裡熱外散,腸胃則可以恢復其正常功能,令腸胃可以恢復蠕動,達到通便通暢腸道之功。若不是大便乾硬,則大便自通。


易龍             18/02/2023










2023年3月6日 星期一

太陽病(24)

 太陽病(24)



【傷寒論】: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

病者患傷寒十三日,外感風寒仍在,出現胸脅滿而嘔。


為何胸脅滿而嘔?


以其人胃氣脹滿,上頂壓於胸,食滯於胃,故出現胸脅滿而嘔。


“日晡所發潮熱”

日晡,下午4至6點之時。病者此時出現潮熱。


為何會在日晡出現潮熱 ?


因風寒困胃,胃積熱難散,胃熱積至日晡,跟大地表現一樣,是熱積最甚之時,故出現潮熱汗出,腸胃脹滿扭作。


***

所謂人應天時,一日之中應日晡,一年之中應於秋分前,一生之中應40至60歲。


大地之熱,以陽氣積為最而熱盛;人體之熱,以風寒深困程度而出現郁熱盛。


女性更年期潮熱的形成,是因為女性外感風寒積聚到40多歲,就導致散熱系統出現嚴重問題,胃中陽熱不能外散,積熱直至以潮熱汗出方式散熱。並非如西醫學所說,是因為女性賀爾蒙減少的原故,因為許多女性都沒有所謂“更年期”的症狀。


同樣,女性類風濕病發病的年歲多在40多歲,也是因為風寒深困,積熱導致免疫系統略有提升,人體就出現了“溫病”狀態的發炎情況。也因為類風濕病的出現是因為積熱所略略提升的免疫力導致的炎症,故一般醫者都以清熱為本,試圖將其免疫力抑壓下去,直至炎症消失為止。


然而,人體積聚熱的情況與大地積熱的原理是截然不同,人體之積熱在於散熱系統被病毒(風寒)破壞,而積熱的形成,是用以抗拒病毒(風寒)的繼續深入破壞。


可是,絕大多數中醫都不明白以上發病機理,跟西醫學一樣,見病就舒緩其發炎症狀,以削弱人體陽氣為本,幫助病毒橫行擴散,最終達到弱人折壽的惡果也不知道,還以為自己在行醫濟世,實質是在殘害蒼生。


***


”已而微利”

潮熱退,則出現輕瀉。


為何會是如此?


*


【傷寒論】:

“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此本柴胡證”

以上病證是柴胡證。

由於病者出現日晡潮熱,醫者誤以為是陽明實熱證,故以攻下為治。


柴胡證與陽明證有何差別 ?

為何兩者都會出現潮熱或是日晡潮熱 ?


***

柴胡證者,以胃虛為風寒所困,氣滯脹滿為特點。也就是在一般中醫來說,屬於肝氣郁結。

陽明證者,以胃家實。病因以胃為風寒所困,導致食滯熱結,故實。

兩者都會出現潮熱汗出,但柴胡湯證有明顯胃氣滯脹症狀,潮熱汗出輕微。

陽明證沒有胃氣滯脹症狀,只有大便不通症狀,潮熱汗出明顯或嚴重。


***


“下之而不得利”

故此證以攻下治之並不會導致腹瀉,只會矢氣多,腸胃繼續脹滿。


“今反利者”

是回答為何“已而微利”。


“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原因就是醫者以瀉下丸藥醫治此證。

醫者已知病者虛,故不敢湯藥攻下,轉以丸藥下之。然而此證非陽明證,故“非其治也”。意思就是用錯方藥醫治。




易龍        17/02/2023












2023年2月19日 星期日

太陽病(23)

 太陽病(23)



【傷寒論】: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 

病人患太陽病(風寒外感)十多天。


“反二三下之”

醫者不但沒有為其溫散風寒,反以清熱攻下三番兩次醫之。


“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

四五日後,若柴胡湯證仍在(腸胃氣脹郁熱),可先給與小柴胡湯調和其腸胃。


*


【傷寒論】:

“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

服小柴胡湯後仍然嘔不止,心下氣脹急,有鬱鬱微煩熱者,以其腸胃氣滯熱郁不能解之故。


為何腸胃氣滯熱郁?


因為醫以清熱攻下為治,導致表邪下陷深困腸胃,令腸胃失去運化功能,生氣更盛,故出現便秘、氣滯脹的現象。


”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傷寒論】: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味甘平;黃芩三兩,味苦寒;芍藥三兩,味酸,微寒;半夏半升,洗,味辛溫;生薑五兩,切,味辛溫;枳實四枚,炙,味苦寒;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大黃二兩,味苦寒。” 


此方重點在理其氣滯,舒緩腸胃脹滿。


柴胡半斤,味甘平:舒緩腸胃緊張。

黃芩三兩,味苦寒:清裡熱,舒緩煩熱。

芍藥三兩,味酸,微寒:舒緩腸胃緊張。

半夏半升,洗,味辛溫:加強腸胃蠕動,增加往下推動功能。

生薑五兩,切,味辛溫:溫脾胃,散風寒,驅除胃氣,中和苦寒藥不良效果。

枳實四枚,炙,味苦寒:加強腸胃蠕動,理氣舒緩腸胃緊張。

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溫補脾胃,中和苦寒藥不良效果。

大黃二兩,味苦寒:加強腸胃蠕動。


【傷寒論】: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藥方先煎去一半水份,去滓,所提取藥的份量已定;再煎去一半水,以減少藥中苦寒有毒成份,同時濃縮有效成份,使病者不必大量服下過多液體,導致胃脹反胃。



易龍        15/02/2023












2023年2月11日 星期六

太陽病(22)

 太陽病(22)



【傷寒論】: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

小柴胡湯病證服用小柴胡湯後,出現腹瀉的現象。


“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

若其人仍然腸胃氣脹滿,可再給與小柴胡湯。


此次的小柴胡湯當去黃芩,加白芍、桂枝,以溫散其腸胃風寒。

“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為其服藥後的療效表現。


*


【傷寒論】: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傷寒二三日”,是指其人中風二三日,其腸胃未太虛滿如小柴胡湯證。


如何能知道仲景所說的是傷寒中風的桂枝湯證?


以其人“心中悸而煩者”。


為何傷寒中風才會出現“心中悸而煩” ?


以其人因脾胃虛弱,為風寒所困(這就是仲景所說的傷寒中風證)。

由於中風時日尚短,腸胃收縮功能未差,故胃中生氣,胃壁加壓,而血糖下降,心率加速;心臟受脹滿胃部擠壓而傳心跳於胃;故出現心中悸,感到虛慌的情況。


***

心悸不會全日持續性的出現,只會在某些時段出現,其頻密性要看胃部脹滿受擠壓的情況,所以,往往出現在胃氣脹滿、吃飽後、受驚緊張時、睡覺時的某個睡姿,或活動時某個動作。


***


“小建中湯主之”

小建中湯能夠治療心悸的原因在於飴糖能提升人體下降的血糖,令心率回復正常;白芍,能鬆弛胃壁,減低胃的壓力;故心悸能夠即時改善;再加上桂枝湯能溫陽散寒,減少胃氣生成積聚,徹底解決心悸問題。


***

病者若沒有藥在手上,可急飲食糖來改善心悸。


***

心悸者,其病因在胃,不在心。

現代西醫學根本弄不清病因在那,若心電圖有些異常者,則診斷為心房早搏,給病者動心臟手術;但病人手術後心悸仍然存在。這時,再處方beta-blockers 以暫時舒緩病者的心跳問題。

若心電圖沒有異常者,則診斷為精神問題,要病者終生服食精神科藥物。


至於中醫治療,大多也是摸不著頭腦,胡亂處安神藥方醫治,結果,連舒緩也舒緩不了。

在臨床上更常見的情況是許多醫者以病者有“煩”,則處方清熱攻下,結果,導致氣脹更甚,心悸更為嚴重。


***


事實上,仲景在【傷寒論】中已經說明,其病因在胃,故以小建中湯治之。


醫者若能融會貫通,掌握問題所在,是不必死跟從【傷寒論】以小建中湯治之,是可以自擬處方而治之。




易龍          12/02/2023













太陽病(21)

 太陽病(21)



【傷寒論】: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仍然是指桂枝湯證的“中風”。


“陽脈澀,陰脈弦”,是寸脈澀,尺脈弦。

澀者,陽氣不足;弦者,陰寒有餘。


“法當腹中急痛者”,以寒邪困於腸胃,故腹中急痛。


“先與小建中湯”。建中者,補其脾胃;小者,略補脾胃也。


為何只是略補脾胃,而不大補脾胃 ?


大補者,大補脾胃之氣。脾胃氣盛,則腸胃收縮力加強,令腹部脹滿感更強,腹痛更為嚴重。這就是“虛不受補”或“虛不能大補”的因由所在;並不是指甚麼“上火(熱氣)”現象。


小柴胡湯是瀉補兼備方藥,故能調和脾胃虛弱之不適;但此方當以白芍代黃芩。


小建中湯是補大於瀉的方藥,雖是重用白芍,加上飴糖以緩腹急痛,但其舒緩腸胃收縮之力不及柴胡與白芍之配伍;故“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三兩,炙,味甘平;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芍藥六兩,味酸,微寒;生薑三兩,切,味辛溫;膠飴一升,味甘溫。 ”


膠飴,即是飴糖,又稱麥芽糖(maltose) 。在糖之中,是最好的雙糖,由兩個單糖(葡萄糖)組成,是100%人體能夠直接使用的糖。

由於果糖(fructose )的甜度遠超過葡萄糖(glucose ),所以,由1個果糖加上1個葡萄糖組成的雙糖(蔗糖,sucrose )比飴糖甜,但能直接使用的只有一半份量。


所以,在天然界中,飴糖的補氣力最強。所謂補氣,就是提升人體神經的活躍性。


芍藥,即是白芍。擁有抗乙酸膽碱神經的作用,故能舒緩腸胃肌肉收縮所引致的腸道肌肉痙攣腹痛。


為何不直接用小柴胡湯,而先用小建中湯 ?


以其人“陽脈澀,陰脈弦”。這是寒氣重,陽氣不足的表現,故以桂枝湯加飴糖溫補其脾胃陽氣,同時加大白芍,以制其收縮力過大。


【傷寒論】: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


“嘔家不可用建中湯”,因為糖會加強胃部收縮力。

嘔家,以其人胃部多氣而滯,故得糖則成為吐或反胃。這就是病人食甜後反酸的原因所在。


*


【傷寒論】: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傷寒中風” 是仲景再次強調,其人是患上“中風”,是患上桂枝湯證的傷寒,是風寒困於虛弱脾胃的傷寒。


“有柴胡證” 是指傷寒中風得不到適切正確治療的壞症(今天西醫學稱為後遺症)。


為何“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


傷寒中風被醫壞的壞症,是因為醫者以清熱攻下藥醫之,結果只有一種,就是脾胃虛寒,導致腸胃氣脹滿。小柴胡湯所針對的治療就是脾胃虛寒的症狀,所以,“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因為每一證(症狀)都是腸胃氣脹滿的表現。


為何脾胃虛寒的人不一定會出現所有證(症)?


因為每個人脾胃虛寒的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其所能感覺得到的證也有或多或少的差別。


***

切記 ! 


柴胡證所用的小柴胡湯,並非原方,是要因證而變化的小柴胡湯。這一使用原則,仲景在先前已經詳細說明了。


由於後世之人讀不懂【傷寒論】,照字搬紙,依樣畫葫蘆的使用小柴胡湯原方治療所有病證,結果療效甚差,或是越治越差,或是弄出人命。但這些錯誤的治療結果,後世人卻歸咎於【傷寒論】,不多人反省自身對【傷寒論】錯誤的理解;最終,將【傷寒論】拿了去填海,永遠埋在垃圾堆下。


須知道,中醫學的辨證論治精萃就在如小柴胡湯或小青龍湯諸證的辨證治療,並非辨甚麼熱證或寒證,因為所有病都為風寒所傷而起,病因就是風寒。只是因延誤醫治或錯誤醫治,導致風寒進入人體的深度,或所傷人體藏府的不同程度因人有所不同,故因人作出辨證,作出最合適、有效、沒有不良作用的治療。


***



易龍           10/02/2023













2023年2月9日 星期四

太陽病(20)

 太陽病(20)



【傷寒論】: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 何解 ?


病人患中風六七日,仍沒有得到正確的醫治處理,已出現寒厥於裡,氣血虛弱的表現。


“惡風寒,手足溫” 何解 ?


胃氣虛弱,進食少,腠理開,故惡風寒。

衛氣郁結胃中,無力外出,胃中陽熱只能直接從手足心透出,故手足溫。但其人手指、腳趾當冷凍。


“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 何解 ?


醫者以其五心煩熱診斷為熱積於裡,故以清熱攻下法治之。結果,越醫越煩熱,錯以其熱積嚴重,再二三次進行清熱攻下治療;結果導致病者胃陽近無,故“不能食”。胃陽去,則胃更寒,脹滿更甚,故“脅下滿痛”。


“面目及身黃” 何解 ?


黃,乃脾土的本色。脾胃虛極,則本色現。這是人體在長時間缺乏飲食(尤其是糖和澱粉質)的情況下出現的現象,也就是長時間缺食物的情況(俗語說:“餓到皮黃骨瘦”)。


***

而真實的生理現象在於沒有食物的刺激,膽汁停滯於膽囊,導致膽汁反流入血,滲於皮膚,故出現皮黃。

在臨床上,往往被庸醫誤診為肝病,結果,再將病重病人嚇個半死,更無胃口飲食,病況變得更差。


這時之病者,若能適當地進食糖分補充不足,慢慢令腸胃機能恢復正常,則能恢復健康;不然,則必死無疑。


現在入院死去的病人,無論是流感(包括新冠病毒感染和其他病毒感染)、癌症、或其他疾病,絕大多數都是死於因脾胃被醫者弄至過於虛弱的情況下,並非疾病本身的原故。


***


“頸項強” 何解 ?


因受風寒和嚴重缺糖,中樞神經出現煩躁、緊張,故頸項強。


“小便難者” 何解 ?


由於受了風寒,加上長時間缺乏飲食,尿量應該不多;加上因嚴重缺糖,中樞神經出現煩躁、緊張,尿急感覺紊亂,排尿功能出現困難,故病人感覺尿急,但卻排不出尿。


“與柴胡湯” 當如何與 ?


此小柴胡湯當去黃芩,加白芍,並非原方的小柴胡湯。這一變改,仲景在先前已經說明了,醫者切勿有誤;不然,則可奪人性命。


*


【傷寒論】:

“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穀者噦。” 


“後必下重” 何解 ?


病者服小柴胡湯後,胃陽慢慢恢復蠕動,腸中氣脹被推至肛門,氣脹迫壓肛門,故出現“後必下重”。


“本渴而飲水嘔者” 何解 ?


因胃仍然寒之故。水,寒涼,故多飲必嘔。

病者口渴慾飲水,當微微給與溫熱水以濕潤其口,不能多喝。


”柴胡湯不中與也“ ,其原因何在 ?


以“食穀者噦”。


“食穀者噦”,以其人脾胃運化能力差之故。小柴胡湯只能調和腸胃,加強脾胃運化能力不足,故“不中與”。


*


【傷寒論】: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此小柴胡湯當以白芍代黃芩,以其人“頸項強,脅下滿”之故。




易龍         09/02/2023













2023年2月8日 星期三

太陽病(19)

 太陽病(19)



【傷寒論】: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

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


“血弱氣盡,腠理開“ 何解?


人之血弱氣盡,必先脾胃先虛弱。由於脾胃弱,再被風寒所困,導致食滯熱積於腸胃,則腠理開而汗出。


“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 何解?


邪氣者,寒氣也。人體脾胃因受風寒所傷,故出現“裡寒生脹滿”。

導致腸胃脹滿之氣從何而來?


***

今天我們知道這些令腸胃脹滿的氣,是當人體腸胃受了風寒,體溫下降時,人體的免疫系統失去對腸胃中寄生在腸胃表面細菌(平日無病時稱為益生菌)的調控,導致這些細菌過度活躍(其中包括幽門螺旋菌、艱難梭菌等等),在胃和腸道中產生大量氣體。


在胃部的幽門螺旋菌會分解胃酸(HCl),形成大量的氫氣在胃部積聚。這些氫氣因為遠輕於空氣,所以其上升力度和膨脹力也強,結果,對胸部造成擠壓感(胸部脹悶感),或是在心口形成一大腫脹物(痞)。


由於西藥的質子泵阻厥劑能抑制90%以上的人體正常胃酸分泌,令幽門螺旋菌失去製造氫氣的源料,故能暫時能減少胃氣脹。


胃氣脹是胃酸倒流的根本原因。因為胃氣脹壓迫胃的賁門(胃與食道之間的關門),導致賁門間中打開洩氣;這時,胃酸與胃中的的東西也隨之而出,就造成了胃酸倒流和反胃的情況。


然而,胃酸是人體分泌出來幫助消化,殺滅所有進入腸胃的病毒和微生物的重要防線,也是刺激胃部神經,激活腦幹的重要物質。所以,抑制胃酸分泌,只會為人體帶來不良效果,並沒有任何的治療作用。


***


“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 何解 ?


以下【黃帝內經】已經給了解說。


【黃帝內經·素問62】:

“帝曰:陽盛生外熱,柰何?

歧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帝曰:陰盛生內寒,柰何?

歧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寫,不寫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濇,故中寒。”


“中風”的病人,其寒熱往來的原因在於風寒困於腸胃,導致“衛氣”積聚於胃,故熱。“衛氣”隨汗而外洩,則裡陽虛,故寒。

這一過程在風寒困胃期間會重複出現(這就是潮熱和女性更年期潮熱的真正病因),故“休作有時”。


“默默不欲飲食” 何解 ?


以胃氣脹滿,故“默默不欲飲食”。


*


【傷寒論】:

“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藏府相連” 是指腸胃器官相連。


“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腸胃的痛由氣滯脹所致。這些胃氣會因腸胃的蠕動而往下走,故其痛必下。


在邪高之時(氣在胃口之時),令胃氣從賁門洩出,無令其下移。


*


【傷寒論】: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渴者,以胃陽生熱之故。



易龍           08/02/2023













2023年2月7日 星期二

太陽病(18)

 太陽病(18)



【傷寒論】: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中風”

其人已受風寒五六日,但不是患上“傷寒”,是患上“中風”,也就是桂枝湯證。


***

“傷寒”與“中風”有何不同?

為何仲景如此強調?


“傷寒”與“中風”兩者都是為“寒邪”所傷,也就是都是受了風寒;其差別的地方不在病因,在於受風寒者本身身體的情況。


脾胃正常者,當受風寒時,其人有外感表症,但無汗;脾胃虛弱者,當受風寒時,其人有外感表症,但有汗。這就是“傷寒”與“中風”的真正定義所在,也是仲景強調不要弄錯的重點所在。並非如後世醫家所胡亂自圓其說的解釋,說“傷寒” 是陰邪所傷,“中風”是陽邪所傷;事實上,只有寒風才會傷人,兩者都為“陰邪”所傷。


為何“中風”者會出汗?

為何“傷寒”與“中風”不能弄錯來醫治?


“中風”會出汗的原因在於其人先前積下過多風寒,困阻脾胃運化、散熱機能,導致其人再受風寒時,風寒困於脾胃積熱,而導致不斷冒汗。其病因、病機在於脾胃虛弱而被風寒深困。


“傷寒”無汗的原因在於其人脾胃不弱,沒有被風寒深困,其正氣好(免疫力強),故受風寒只困於表,令表陽受郁,不能外宣。因中焦能產生足夠的熱,提升人體恆溫器的溫度,又無積熱,故不會出汗散熱,發燒溫度也會比“中風”者高。其人先前積下風寒少,無困阻脾胃運化、散熱機能;故其人受風寒時,風寒不會困於脾胃導致積熱,故無汗。其病因、病機在於脾胃強而被風寒困於表。


“傷寒”與“中風”不能弄錯來醫治的原因在於以麻黃湯治“中風”是為強發汗,對溫散中焦風寒沒有幫助。

若以桂枝湯治“傷寒”,其溫裡強,解表力不足,導致熱郁於裡,表寒不能解。


“傷寒”與“中風”的分別,在【傷寒論】《太陽病》篇之前仲景已經詳細解說。所以,研讀【傷寒論】者只讀六經篇,是不能真正理解【傷寒論】的用藥治療重點,只是出現依樣畫葫蘆的現象。


***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


”往來寒熱“ 的病機在於脾胃的運化不穩定,當其人的脾胃因積滯導致積熱時,則會出現發熱、惡熱;當其人因積熱過多導致出汗,則會出現脾胃虛而惡寒。


“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 的病機在於脾胃受風寒而生氣,故腸胃滯脹所致。


“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 的病機在於脾胃受風寒而食滯積熱。心煩者,是胃中煩熱,並非心臟。


為何喜嘔?


“喜嘔” 的原因在於腸胃氣滿食滯,而因胃的收縮能力不足,故沒有吐。


由於胃的收縮力不足,只積熱在胃,故出現”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


“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 的病機在於腸胃氣滿、郁結。


”或心下悸“ 的病機在於胃氣脹滿,擠壓於心臟或背主動脈,導致心跳出現於心下。


“小便不利,或不渴”的病機在於大腸氣滯,擠壓膀胱尿道。不渴,說明其不缺水而導致小便不利的原因。


“身有微熱,或欬者” 的病機在於脾胃為風寒所困積熱。

或欬者,並非肺受寒,是因為脾胃氣滿積熱,導致咽喉有異物感(如梅核氣),故咳(欬)。


以上的症狀都是基於“中風”五六日後才會出現。


為何“中風”會出現以上症狀?

為何“傷寒”不會出現以上症狀?


其原因在於其人脾胃虛弱。

在五行學說來解釋,脾胃屬土,其虛弱的原因在於木強乘土,或火不生土。木克於土,故腸胃氣脹,在過往的醫家都以肝氣郁結來解釋;故小柴胡湯被解說為舒肝解郁之用,調和少陽表裡之方。而實質上,小柴胡湯是用以調和腸胃之用。


*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黃芩三兩,味苦寒;人參三兩,味甘溫;甘草三兩,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溫;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三枚,擘,味甘溫。”


*


“右柒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煎藥、製藥的精萃在於此,並非現代大學所說的那一套。


為何先淡煎,然後濃縮?


其原因在於久煎會令苦寒藥或辛熱藥出味過多。寒藥令腸胃氣滿,辛熱令腸胃過度收縮,故解決不了以上的腸胃問題。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括蔞實一枚。”

半夏辛熱,人參補氣。因胸中煩熱又不夠力嘔,故去之。

括蔞實寒涼寬胸。寬胸者,減少腸胃收縮力,故去其胸滿脹感和積熱。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肆兩半,括蔞根肆兩。”

渴,因為胃積熱所致,故去半夏。加人參以補胃氣,避免被栝蔞根寒涼所傷。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腹中痛,以其氣過於脹滿,故去苦寒黃芩。

加芍藥,以其酸涼而舒急,不會生氣,故能治其腹痛。這也是小建中湯用藥的重點所在。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肆兩。”

大棗甘溫,有加強腸胃收縮之功,故會令脅下痞硬更甚,故去之。

牡蠣有鎮定神經,鬆弛肌肉的作用(以其鈣離子的作用),故能軟堅消痞。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肆兩。”

因腸胃氣滿所致,故去黃芩。

加茯苓,以其鎮定神經、利水通小便。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

去人參,以免加重其裡熱。

加桂枝,以散脾胃風寒,解其表。


“若欬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

小柴胡湯是仲景用以治療“中風”治壞了的壞症,並非用於解表的第一線治療(因為這方在中風五六日才用)。

全方重點在於舒緩脾胃虛弱之人腸胃氣脹食滯,以及腸胃引伸出來的不適問題。

後世醫家喜好清熱,故重點在用柴胡、黃芩,而忽略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健脾胃之功,令此方失去其調和脾胃之效。


***



易龍             07/02/2023













2023年2月4日 星期六

太陽病(17)

 太陽病(17)



【傷寒論】: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裏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裏未和,然後復下之。”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裏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


人患上風寒外感,醫者以攻下清熱治之而病不癒,再嘗試以發汗散寒法強發其汗,導致表裡俱虛;其人出現虛浮冒汗現象。

虛浮冒汗者,若能微汗出,則冒能自癒。


為何微汗出,則冒能自癒?


“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裡未和,然後復下之。”


冒能自癒的原因在於表已正常,表恢復正常的原因在於裡已不虛。裡不虛,食滯於腸胃而導致裡未和,此時可再以輕瀉去其滯,則可令裡和。


*


【傷寒論】: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主之。”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


人因外感風寒所困,寒氣厥阻,導致脈陰(尺)、陽(寸)同時出現結代。必先提升其人體溫(振慄),令其微汗出,寒邪則去。


為何振慄是提升人體的體溫?


當人體體溫恆溫器被提升,如發燒的情況;人體體溫(血液溫度)在低於體溫恆溫器的情況下,為了要提升體溫符合恆溫器溫度,人體會出現惡寒、振慄的表現,來保暖和產生熱量,達到提升人體體溫的目的。


“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


甚麽是陽脈,甚麼是陰脈?


【傷寒論】:

“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

荅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以上【傷寒論】已給了解說。


“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 當以解表為先。


陽脈為何微? 

這是這句話的重點。

陽脈微的原因在於陰脈微,陰脈微者,以其裡氣不足;故治病當先補其陰(裡)。中焦氣足,故能驅散外寒;表已解,再以調胃承氣湯調整脾胃,令被風寒所困之脾胃去其滯阻,恢復其氣機運作。


此類病者,若不先補其脾胃,以寒涼攻下為先,則裡更虛,導致表裡俱虛,出現“冒”的情況。


*


【傷寒論】: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這是【傷寒論】所說的桂枝湯證,也是在春天所發“溫病”的表現。


發熱汗出者,以風寒困於脾胃,導致脾胃滯,陽氣不能外宣,熱結中焦。

熱結中焦,就是“衛強”的表現。


“衛氣”就是人體的陽氣,是中樞神經系統活躍的表現。

當脾胃滯,也就是人體被風寒深困,導致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所產生的熱不能外宣(散熱)。


“榮”者,血也。血的溫度就是人體中樞神經恆溫器的溫度。


也就是說,當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溫度高於血液時,就是【傷寒論】所說的榮弱衛強。此時,人體則會啟動發汗機制,作出緊急的散熱。


***

人在勞動時,驚恐時、緊張時、疼痛時的出汗,都是基於“榮弱衛強”這一醫理。


只是脾胃風寒越重,也就是身體越虛弱的人,人體越容易出汗,出的汗量越多,甚至於大汗淋漓。


***


“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桂枝湯治自汗出,並非是甚麼“調和營衛”的新理論,就是治脾胃虛弱,風寒深困的太陽病。所以,風寒既散,自汗則止。



易龍          05/0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