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四逆湯與四逆散

 四逆湯與四逆散


四逆湯與四逆散都是出自【傷寒論】,治療少陰病的藥方。


【傷寒論】: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乾薑一兩半,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熱。」


「四逆散方: 

甘草,炙,甘平;枳實,破,水漬炙乾,苦寒;柴胡,苦寒;芍藥,酸,微寒。 

右四味,各拾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到底甚麼是“少陰病”?


【傷寒論】: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少陰病的特點是其人脈象微細,整天疲倦慾睡。


為何會出現脈象微細?

又為何會出現整天疲倦慾睡(現代人稱的渴睡症)?


【傷寒論】隨之已經解釋了以上問題的因由所在,就是因胃寒導致人體出現血糖低下,神經細胞功能下降所致。


【傷寒論】: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欲吐不吐”:以其神經功能低下,無力調控腸胃正常運作,故食滯於胃,又無力嘔吐,故欲吐卻不能吐。


“心煩”:以其中樞神經缺糖而不能正常運作,熱郁困於裡所致。(也就是寒氣深困所致。)


“但欲寐”:,因中樞神經細胞缺糖,活躍程度低下,故只想睡覺。


“自利而渴者”:利者,腹瀉也。自利者,非裡重後急的腹瀉,指凡上厠則排水狀糞便。所以,自利,當屬寒症腹瀉,不應出現口渴;今口渴者,是為少陰病;以其人神經功能低下而導致唾液分泌缺乏,故口渴。(這類口渴當漱口而吐之,不應吞下。)

(口渴的現象,在今天缺乏血糖的人群中,都是普遍常見的問題。只要進食足夠澱粉質或糖分,口渴的現象可立時改善。)


“小便色白”:其人已口渴,理應小便不應清白如水。今小便色白者,以病者神經功能低下,無力調控腎臟回攝水液之故;故【傷寒論】“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來形容腎臟攝取水液功能的低下。

(這一現象,在今天的人群中,都是普遍常見的問題。只要進食足夠澱粉質或糖分,尿清頻的現象可立時改善。)



【傷寒論】: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傷寒論】: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乾薑一兩半,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熱。

右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四逆湯,其重點在於溫胃陽,散裡寒;也就是在於提升神經細胞的功能,減少胃氣的生成,加強腸胃的功能,提升對中樞神經細胞的激活和運作。


然而,要四逆湯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病者必須有足夠的血糖或血糖儲備;不然,只是徒勞無功的治療。



【傷寒論】: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以上的病症,都由腸胃氣脹滿,或其人精神緊張導致腸胃收縮所引致的腸胃氣脹滿所致。

因腸胃脹滿,則導致血糖下降,輕者則出現四肢厥冷、心悸、膀胱無力收縮等等的以上症狀;嚴重者,則可導致昏厥(這就是情緒過於緊張,或過於激動、或過於恐慌、或過於痛苦而昏倒的根本原因。)


【傷寒論】:

「四逆散方: 

甘草,炙,甘平;枳實,破,水漬炙乾,苦寒;柴胡,苦寒;芍藥,酸,微寒。 

右四味,各拾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欬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伍分,并主下痢。

悸者,加桂枝伍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伍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拆。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由於四逆散所治的病症源於腸胃氣脹滿或腸胃收縮過度的原故,所以,用

甘草,炙:補脾胃。

枳實,苦寒:理氣、排氣。

柴胡,苦寒:寬腸胃。

芍藥,酸,微寒:寛鬆腸胃(即舒肝,或柔肝)。


***

柴胡與白芍的寬鬆腸胃有何差別?


柴胡,其真實藥理作用當為中樞神經鬆弛劑,故能處理腸胃氣滯脹滿所引致的血糖低下問題。


在過往,醫家以柴胡能夠升提氣機的說法,只因在臨床上醫者觀察到服柴胡者,可改善其人(因低血糖)的精神狀態,又可以改善因腸胃氣脹所導致的脫肛,或子宮下垂的問題,以其能夠改善人體陽氣不足(低血糖),或器官下垂的情況。


白芍,其藥理作用在於其能鬆弛周邊平滑肌的功能,所以,能鬆弛腸胃。


然而,胃氣脹滿只用鬆弛的藥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所以,用枳實排氣理氣,以解決急性腸胃脹滿導致的問題。


炙甘草,以其含糖,能緩和寒涼藥物對腸胃過度的影響。

***



雖然兩者都用於四逆(手腳厥冷),四逆湯則重點在提升神經功能,四逆散則重點在於處理腸胃氣脹所引致的問題;然而,兩者都必須建基於病人有足夠的血糖或血糖儲備才行。


易龍          25/04/2024





2024年4月7日 星期日

有胃氣者生

 有胃氣者生


【傷寒論】:

「……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裏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裏俱虛,陰陽氣並竭”:


醫者見病者裡有積熱,故又以清熱攻下之法欲去其熱;結果,導致裡虛,外寒下陷,出現“心下痞”。

整體而言,先強發其汗(散其陽氣),後清熱攻下(清其陰氣),結果導致病者“表裏俱虛,陰陽氣並竭”。


“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


為何會出現“無陽則陰獨”?


無陽的原因在於病者本裡氣(陰氣)虛,氣本無力往外走,再加上外為風寒所困,或再加上清熱攻下,令裡面陰氣更虛,寒邪下陷深困,氣更是無力往外走所造成。


此時,陰氣(裡面氣)被寒邪獨困於裡,故出現外無陽氣,只剩下獨陰於裡。醫者若復加燒針,則外熱加重病者裡積困之熱(陰氣,即裡面氣) 。

若病者出現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是為難治。



“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若病者出現胸煩,膚色微黃,手足溫者,是為易愈。


為何?


面色青黃,膚瞤者,是血糖過低的表現(是由於胃脹導致血糖下降的表現)。因為胃氣脹導致血糖下降,病者自我提升血糖的機制無力運作,要治好病者的病,必先要從外著手提升血糖,所以此類病者是為難治。


膚色微黃,手足溫者,以病者雖然胃氣脹滿導致膽汁難於排出(膚色微黃的因由),但其人手足溫表現出其自我提升血糖的能力未衰,血糖未見過低,故病者的病是為易愈。


這一醫理就是有胃氣者生,無胃氣者死的真諦所在(分別就是血糖的高或低)。


***

一般研讀【傷寒論】者都會忽視這些條文;然而,這些條文的背後,才是醫學真理的所在。醫者若不能讀懂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條文,根本就不能讀懂【傷寒論】;用藥治病,只能死板板的跟西醫用藥一樣;就是痛症,就用止痛藥;炎症,就用消炎藥。根本就遠離了【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所強調的“治病必求於本”的醫治原則。

***


易龍       07/04/2024





2024年4月4日 星期四

太陽少陽併病

 太陽少陽併病


【傷寒論】:

「太陽少陽併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太陽少陽併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病者患外感風寒,出現太陽、少陽兩種的脈症;醫者理當解表發散風寒,調理腸胃氣滯脹滿;卻以相反的清熱攻下方法治理,導致外寒下陷,熱困於胃,成為“結胸”病。

病者因結胸,出現心下硬(胃壁抽緊),下利不止(腸胃發炎,無法攝取水分;相反,因發炎而滲水),水漿不下(因胃中氣脹,胃壁抽緊),其人心煩(胃壁發炎,加上氣滯熱困)。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浮為表,緊為寒,是寒邪在表之脈象;醫者反而反復以清熱攻下法治之,導致緊(寒邪)反入裏,並不是往外驅散,成為痞病。


甚麼是痞病?


心下脹滿處按之自濡,以其氣困滯於胃(氣痞)而已,並無發炎,或只是輕微發炎。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病者患風寒外感“中風”,導致下利(腹瀉)、嘔逆;醫者要先驅散風寒外感,才可以使用攻下方法。


***

為何要攻下?


仲景如此說,重點是要提醒見嘔逆就以攻下治療的醫者,縱然要以攻下治療嘔逆,也必先解表散寒;不然,輕者可導致痞,重者可導致結胸。


事實上,太陽中風所導致的氣滯脹,阻塞腸胃而出現的嘔逆,在解表藥中加上理氣藥則可;這也是太陽少陽併病的正確治法。


人體患上外感風寒,到底是【傷寒論】所說的“傷寒”,還是“中風”?


事實上,“傷寒”,或是“中風”的分別並非在於人體受外界的風邪或寒邪所傷;因為兩者都是被風寒所傷。只是風邪一般給人的感覺沒有寒邪那麼寒冷,然而,在嚴冬裡的風邪,是寒冷得刺骨入心的。

所以,風、寒到底那一種較為寒冷,醫者是不用去區別的;因為風寒只是人體受外感寒邪(體溫流失)的統稱。


哪為何仲景要將人體受風寒分為“傷寒”或“中風”?

而且還提醒後人切勿弄錯來治療。


“傷寒”和“中風”的區別,實質在於病人自身;所以,不同人,在同一情況條件下受了同一樣的外感風寒,有的人會患上“傷寒”,有的卻會患上“中風”;其重點要看其人的身體情況(尤其是其脾胃的狀況)如何。


“中風”者,其人的脾胃情況必定差過“傷寒”者。所以,“中風”者若受了風寒,其脾胃必為風寒所困,導致氣滯困熱於胃,故其人冒汗(尤其是以頸項以上為甚)。


“傷寒”者,其人的脾胃情況較好。所以,“傷寒”者的免疫力和散熱功能也較好,若受了風寒,其風寒基本只困於體表;所以,其人無汗,皮表熱甚(發燒比“中風”者更高)。


所以,“中風”者因脾胃較弱,故當以桂枝湯溫補脾胃兼驅散風寒為治。若以麻黃湯治療,則會溫補脾胃不足,導致驅散風寒力不足。


“傷寒”者因脾胃較強,故可以直接以麻黃湯驅散風寒為治。相反,若以桂枝湯治療,則有機會驅散風寒力不足,同時,加重了裡熱的積聚,導致炎症過盛,出現黏膜潰爛的吐血或咳血的情況。


整體而言,【黃帝內經】所說的風、寒、暑、濕、燥、火的六淫病因,從外感而來的只有風、寒(都是同一原因,就是寒氣導致人體體溫流失);而暑、濕、燥、火都是人體受了風寒後,導致人體散熱系統失常的表現,再加上環境的配合而出現的身體問題。


所以,風熱外感,世上是絕對不存在的。縱然是葉天士所說的衛氣營血論,也是在說人體受了風寒後,被寒邪所困的積熱在人體中的變化;並非在說人體受了風熱外感。


這就是【黃帝內經】為何說風,為百病之首,百病之長的原因。

***


易龍         04/04/2024




2024年3月5日 星期二

結胸與痞的分別在哪?

 結胸與痞的分別在哪?


【傷寒論】: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若其人因攻下治療後而導致心下滿而硬痛,此證是為結胸證,並非柴胡湯證;故當以大陷胸湯治之。


“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若其人因攻下治療後而導致心下滿而不痛,此證是為痞證,並非柴胡湯證;故當以半夏瀉心湯治之。


***

結胸與痞的分別在哪?


“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

“滿而不痛者,此為痞。”


兩者都是心下滿(脹滿),結胸者,硬、痛;痞者,不硬、不痛。


為何心下會出現滿而硬痛?


心下滿而硬痛,實質就是急性胃炎的表現。這一表現,跟急性或慢性爛尾炎(盲腸炎)是一樣的,只是位置不同而已。

爛尾炎硬痛的放射點在右下腹,胃炎的硬痛放射點在心口下。


痞的重點在於腸胃中氣脹滿,腸胃組織並無發炎的表現,故無水腫硬痛的症狀。


為何同樣是同一樣的錯誤攻下治療,會變化出結胸和痞兩種不同的病證?


這就是個人的身體體質的問題。

身體體質較強,也就是人體腸胃陽氣較強,運作能力較強的;若因清熱攻下的治療,將外感風寒引入下陷,困於腸胃,則導致腸胃不能散去積熱,繼而導致較嚴重的炎症,胃則出現紅、腫、熱、痛的表現,也就是結胸證的表現。


身體體質較弱,也就是人體腸胃陽氣較弱,運作能力較弱的;若因清熱攻下的治療,將外感風寒引入下陷,困於腸胃,則導致腸胃不能散去積熱;然而,因積熱不多,不足以繼而導致明顯的炎症(但仍有輕微的發炎),腸胃則沒有出現紅、腫、熱、痛的表現,只出現氣脹滿的現象,也就是痞證的表現。


結胸證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病證,是可以在短時間內令人死亡的疾病。今天西醫學所說的心臟猝死病,大部份都是結胸病證所致,並非真的與心臟有關。


為何如此?


結胸病證的死因在於令人體血糖嚴重下降,因血糖過低而導致人體在10多分鐘內死亡(跟缺氧是一樣的)。


而導致人體血糖急速持續下降的原因在於胃部的急性發炎,胃組織、賁門、幽門出現炎重的水腫僵硬,胃內的氣繼續不斷增加,結果導致胃壁受壓過度,繼而出現嚴重血糖下降;同時,因胃部的脹滿,往心臟、橫膈膜、肺部擠壓,導致胸部擠壓重,呼吸困難;嚴重者,可因胃炎而連累橫膈膜也出現炎症腫痛的表現,出現呼吸痛苦困難的現象。


現代人縱然沒有接受清熱攻下的治療,也有不少人會出現結胸(急性胃炎)的病證;其原因在於飲食冷凍食物,長期吸入冷凍空氣。

***


易龍        06/03/2024






2024年2月27日 星期二

半表半裡病症

 半表半裡病症


【傷寒論】:

「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脈沉,亦在裏也。

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此為半在裏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

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

心下滿,以其人胃中多氣脹滿,故心欲食,口不欲食。

大便硬,以其人腸胃陽氣未虛(“脈細者,此為陽微結”),但因氣滯阻礙其運化,故大便停滯腸內時間長,水分吸收過度而乾硬。

脈細者,以其人胃陽不足之故。

此為陽微結,是造成脈細的原因;就是胃陽為寒氣所困(不嚴重),故其人必先有外感(“必有表”),復而入裏。


“脈沉,亦在裏也。”

若脈沈細者,同樣是陽結於裡。



“汗出為陽微。”:

汗出,為有微陽結於裡。


“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此為半在裏半在外也。”:

若是單純寒邪厥阻於裡(陰結),其人不應有外證(陽熱汗出),因其邪當全入於裡(陰)。

現在的表現,實為半在裏半在外的現象。


“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

其人脈象雖沈緊(寒氣在裡的脈象),亦不得診斷為少陰病。


為何脈沈緊細,手足冷,不得診斷為少陰病?


“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

因為陰病不得有汗出。如今其人頭汗出,所以,知此非少陰病,是少陽病;故可以給予小柴胡湯治之。


“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若其人服小柴胡湯後沒有甚麼特別不適情況,只要待其有大便,其人的病症就可以解除。


***

小柴胡湯的治療功效在於理氣鬆弛腸胃,補氣溫裡,排除腸胃中的氣脹滯;故能解除胸悶、默默不欲食、寒熱往來、頭汗出(虛汗)、煩熱等的少陽症狀。

實質就是調和因外感風寒引致的腸胃氣滯脹滿的不適症狀,所以,得大便而解,以腸胃氣滯已通之故。


後世醫家稱之為“和解少陽”,實在真不知這些醫家到底是否明白甚麼是少陽病症?又是如何調和少陽?


難怪中醫學越走越神化莫測,簡單直接的腸胃氣滯脹滿引致的不適,被後世醫家解說得深不可測,根本連其自身是否明白其中正確的醫理,都是尚未可知。


張仲景在這裡也解說了甚麼是“半表半裡”(少陽病)病證,甚麼是“少陰病”。


少陽病或少陰病都是以其病症為準則,並非以其脈象為最終的診斷標準。


【傷寒論】所說的病發於陰,也就是病發於太陰或少陰,其人不得汗出、發熱;病發於陽,也就是病發於太陽或陽明,其人汗出、發熱。若其人同時出現表陽病症和陰裡病症,就是半表半裡的病證。


然而,半表半裡的病症不是全都可用小柴胡湯治療;小柴胡湯所治療的半表半裡病症,以病發於陽明和少陰,或太陽和太陰。

若病發於太陽和少陰,【傷寒論】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治之;這也是半表半裡的病症。

***


易龍         27/02/2024





2023年12月23日 星期六

太陽病(46)

 太陽病(46)


【傷寒論】: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婦人中風七八日”:

婦人患外感“中風”,已七八日。


“續得寒熱,發作有時”:

出現持續發作寒熱,而且發作有時有候。


“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

若其患上中風時間發生在“經水適斷(剛剛停止)”,則會出現熱入血室的情況。

為何?


以其人裡虛,故寒氣深陷,熱困於裡;因經水適斷,故邪熱無出路。


“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

其血必結者,非指其血凝結,是指其寒氣困結其氣熱於血室;跟結胸是同一意義。


婦女的血室在那?


其血室就在胃(陽明),也就是說其風寒困於胃,故導致如瘧狀的寒熱往來出現。


事實上,仲景已說明這婦人是“中風”,並非“傷寒”。


“中風”者,其人脾胃必虛弱,故胃氣積滯的情況而導致寒熱往來。


“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

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

婦人患外感“傷寒”,其人發熱(發燒),適逢月事行經。


“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

其人晝日正常,到了黃昏則出現神志不清、譫語,其狀況如跟鬼在對話。


這是甚麼原因?


其病因就是“熱入血室”。


***

不就是患上外感風寒嗎?

為何會出現這些精神病症狀的問題?


為何同樣是患上外感風寒,同樣是“熱入血室”,兩個病例為何出現如此不同的病症?


事實上,張仲景是刻意的將兩個病例前後排列,並說明病人的身體狀況、患病的時間、出現不同的病症,說明給後學者知道,當如何辨證論治。


前的婦人是“中風”,後的婦人是“傷寒”;

前的婦人是經水適斷,後的婦人是經水適來;

前的婦人是熱入血室導致的血結,後的婦人是熱入血室;

前的婦人出現寒熱往來的病症,後的婦人出現精神問題的病症。


“中風”與“傷寒”,外因都是因受了同樣的風寒,其分別就在病者脾胃的強與弱。


脾胃弱者,風寒深困於中焦,導致脾胃運化無力,氣熱積聚中焦(胃),故導致其人汗出。這類病人受了風寒的反應,古人稱之為“中風”。

若其人再因氣滯而導致胃虛,則其人會出現寒熱往來的症狀。


脾胃強者,風寒困於表,脾胃因傷於寒而氣積滯,因無過多熱積壓於中焦(胃),故其人無汗出;而其熱積聚於表,故出現發熱。這種病人受了風寒的反應,古人稱之為“傷寒”。


經水適斷,其人身體處於較虛弱狀態;經水適來,其人身體氣血處於較旺盛狀態。

經水適來,其人前列腺素則盛,溢流於胃,導致腸胃收縮力大大加強。


熱入血室導致的血結,實質就是寒氣深厥於胃,導致氣熱結於胃(血室);氣結為虛,熱結為實,故出現寒熱往來。

後婦人的熱入血室,是寒氣厥於胃表,導致虛氣滯於胃,其熱積聚不足以令病人自汗出。


前者雖胃有熱,其收縮力並不強,故只有自汗,卻不會因胃壁受壓而導致血糖低。

後者雖胃積熱不多,因其收縮力強而繃緊,故無自汗,卻因胃壁受壓而導致血糖低。血糖低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運作失常的主因。

因中樞神經長期處於血糖偏低,再加上黃昏時胃熱增加,令胃壁受壓更嚴重,血糖下降嚴重,故出現神志不清、譫語的精神問題。


其實,現代人的精神病問題形成病因和機理,跟婦人因患外感風寒而導致的精神病問題是一樣的。這也是為何青少年人容易患上思覺失調(精神分裂)和抑鬱症的原因所在;也是治精神病者,必治脾胃的因由所在。

***


“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只要令病人胃氣(胃陽),以及上焦、中焦之氣無損傷,也就是驅散病者的風寒;病人的精神問題必定能自癒。



***

只有真正了解【傷寒論】所說病例的病因和病機,才能將【傷寒論】的辨證論治應用在每一個時代的不同病人的臨床上。這就是一部【傷寒論】能治百病的原因所在。

***



易龍        23/12/2023





2023年12月11日 星期一

太陽病(45)

 太陽病(45)


【傷寒論】:

「太陽與少陽併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

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太陽與少陽併病”:

太陽與少陽一同發病。


何為太陽與少陽併病?


太陽病,就是人體受風寒後,在太陽經出現的病症,通常是外感風寒所傷的首條經脈,因為其處於人體最外的部位,其長度也是最長。

少陽病,就是人體受風寒後,在少陽經出現的病症,通常是外感風寒所傷後,因沒有及時治理而導致傳經所致。

太陽與少陽併病,就是兩經同時受了風寒而同時出現病症的情況。


“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

這些病症,都是太陽、少陽併病的表現。


***

眩冒,這一症狀,歷來的醫家(無論中醫或西醫)都無法解釋,覺得虛幻;實質主要原因就是人體血糖偏低所致而已。


為何人體血糖會出現偏低?


原因就是腸胃氣脹,導致胃壁受壓而引致血糖下降。

當血糖偏低時,人體的神經細胞就不能正常運作,故出現疲倦、目眩、頭暈等這些較容易察覺的症狀。(其實,在聽聲、味覺、嗅覺、觸覺方面也同時會出現問題,只是這些問題的準確性不高,所以不易分別出來和察覺得到。)


由於胃氣屬風類的無形之物,在傳統中醫五行學說歸屬於肝木,也就是屬於少陽;故此症狀大多數醫家都將其歸屬於少陽症狀(風動),實質,太陽、陽明病也可以出現這一症狀。(只是當太陽或陽明病出現這一症狀時,有其他更不適的病症奪走了病者的注意力,最不幸的,也奪走了醫者的診治方向。)


***


“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

“當以針刺病者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以宣肺解表,舒其肝氣郁結。


“慎不可發汗”,是指不可以火灸強發汗。

若熱入於裡,則加重裡熱,其人會出現譫語,也就是神志不清的現象。(實質就是導致胃氣脹滿而出現血糖長時間偏低。)


“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若其人脈弦(脈弦,寒也),五六日後,譫語不止。


為何沒有強發汗也會出現譫語?


因為胃寒而胃氣脹滿嚴重,故出現較低血糖,導致中樞神經缺糖而不能正常運作,故出現譫語神志不清。


“當刺期門”,以舒緩氣脹。



【傷寒論】: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


為何是婦人中風,不是所有人?

為何是“經水適來”才會出問題?

“得之七八日”,是何時計起?


只有明白以上三問,才能明白病因和病機的真相,醫者自然就可準確針對病因作出治療,針對病機作出舒緩治療。


***

為何是婦人中風,不是所有人?


因為只有婦人才會有月事經水,而這段【傷寒論】所指出的問題是由於來經水引致的,並非單純風寒所致。


為何是“經水適來”才會出問題?

難道病者在沒有來經水的時候患上外感風寒,就不會有“譫語”嗎?

來經水與譫語又有何關係?


婦人在來月經時,子宮會分泌大量前列腺素,用以收縮子宮肌肉,令子宮內膜剝落排出(這就是經水)。當這些前列腺素滲入了血或淋巴液,擴散致四周的腸胃組織,則會導致腸胃出現收縮力增加的情況,令胃壁受壓增加,導致血糖下降,而出現譫語神志不清的表現。


哪為何只在患上外感風寒時才會出現,而不是在每周期都出現?


當婦女來經水時,同時又患上外感風寒,也不一定會出現譫語神志不清的表現;重點要看病者是否胃部也受了風寒。因為只有胃部受了風寒,導致胃氣脹滿,再加上胃部因來經水引伸而致的胃部收縮力增加,才會令至胃壁受壓增加,血糖下降。


若是子宮本身在來經水前或來時感受了風寒,也可以導致譫語神志不清,但子宮收縮必定同時嚴重,導致經痛嚴重,或是血流量大增。(因為受了風寒的子宮會出現炎症,會令前列腺素分泌大量增加。)


“得之七八日”,是何時計起?


可以是來經水前六七日,或來經水時開始計算。


在傳統和現代大學的中醫學解說,將所有有關婦女來經水時所出現的頭暈、神志不清等血糖不足導致神經細胞不能正常運作的現象都說成了“血虛”,即是今天的貧血;都以補血、養血的方法來治,結果,撞上了用寛胸、理氣、柔肝(實質是寛胃)、清熱(減少胃壁的壓力)的藥物,就能暫時有舒緩所謂“血虛”的現象,卻無法根治問題。


就以四物湯來說,當歸的作用除了有鐵質養血,溫熱性質溫胃外,其可治療所謂“血虛”的功能是在於其有理氣的功能。

生地或熟地的作用除了有豐富鐵質養血外,若是生地,其可清減胃熱,降低胃壁的壓力。

白芍的作用只有柔肝,就是放鬆腸胃的功能,並無養血的功用。

川芎的作用重點在於理氣,減少胃中氣滯的情況。

這就是四物湯實質治療“血虛”的機理。


但直到今天,絕大多數中醫都不求甚解(就算是大學教授或所謂的專家都是同一態度),在無法解釋的情況下,寧願相信患病婦女因在身體失血過多的情況下,被寒邪乘虛而入所搞擾而致病;更有少數更離譜的看法,相信是在人體虛弱的時候撞上了邪。


如果婦女來經水就會導致“血虛”的表現的症狀,為何那些一次捐血300至400毫升的人又不會出現“血虛”的症狀?


若遇上問題不用心去用邏輯仔細思考,真是甚麼荒謬的答案、說法都可以說得出。


===

就如最近,打壓中醫藥委會透過一個無料、無知所謂專家的作證,判決了一位資深的中醫處方三錢田七,導致胎兒胎死腹中。


凡事都得講求科學證據和邏輯,若胎兒真的因田七而死亡,倒底是因出血,或因血凝固不通而死亡?若不是這兩個原因,在科學的角度真是看不到田七如何令胎兒死亡。


而事實上,在日常臨症診斷中,經常有胎兒突然死於腹中的婦人,在流產後前來調理身體。

哪這些胎兒為何會胎死腹中?


記得,當年我太太懷女兒時,早期出現胎漏不止,本人用上制附子、桃仁、紅花服藥三天後,胎漏停止不再出現,十月後誕下女兒。

若不是自己太太,本人斷然不會用制附子、桃仁、紅花給其他孕婦治療,因為能令胎兒胎死腹中的原因太多,能令孕婦出現流產的因素通街都是,一旦孕婦出了問題,打壓中醫藥委會就不問其他理由,不講科學根據,只在發揮其打壓中醫藥的功能,結局就會跟處方田七的中醫一樣。

===


***


“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


“熱除而脈遲身涼”,是風寒下陷入裡的表現。

“胸脅下滿如結胸狀”,是腸胃氣脹滿的表現。

“譫語者”,神志不清。

“熱入血室”,實質是沒有熱從外而入。真正的情況是外寒下陷,深厥於裡,令中焦積熱無法外散;又因婦女適逢來經水,故將其積熱稱為“熱入血室”;事實上是氣熱相互積滯於胃,導致胃部脹滿,胃壁受壓而出現血糖下降;最終,因中樞神經長時間處於血糖偏低,導致神經細胞失去正常運作,而出現譫語神志不清的表現。


“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其治法急刺期門穴,以舒緩胃氣脹(也就是舒緩肝氣郁結),令血糖恢復正常。


所謂“隨其實而瀉之”,也就是胃因氣積滯而實,故刺期門以瀉其實(實質是泄其氣、鬆其胃壁和括約肌,令胃不再脹實)。


***

從這段【傷寒論】中,已可以看到張仲景和【黃帝內經】時代的人已觀察到,明白到某些病只會發生在女性身上,以及只會發生在某段時間,或某種情況下。


張仲景和【黃帝內經】時的古代醫家更是觀察到腸胃與子宮有互動的關係,因著某種因素的原故;故攻下藥也可以用於推動子宮行經的藥。


***


易龍        12/1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