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 星期一

太陽病(45)

 太陽病(45)


【傷寒論】:

「太陽與少陽併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

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太陽與少陽併病”:

太陽與少陽一同發病。


何為太陽與少陽併病?


太陽病,就是人體受風寒後,在太陽經出現的病症,通常是外感風寒所傷的首條經脈,因為其處於人體最外的部位,其長度也是最長。

少陽病,就是人體受風寒後,在少陽經出現的病症,通常是外感風寒所傷後,因沒有及時治理而導致傳經所致。

太陽與少陽併病,就是兩經同時受了風寒而同時出現病症的情況。


“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

這些病症,都是太陽、少陽併病的表現。


***

眩冒,這一症狀,歷來的醫家(無論中醫或西醫)都無法解釋,覺得虛幻;實質主要原因就是人體血糖偏低所致而已。


為何人體血糖會出現偏低?


原因就是腸胃氣脹,導致胃壁受壓而引致血糖下降。

當血糖偏低時,人體的神經細胞就不能正常運作,故出現疲倦、目眩、頭暈等這些較容易察覺的症狀。(其實,在聽聲、味覺、嗅覺、觸覺方面也同時會出現問題,只是這些問題的準確性不高,所以不易分別出來和察覺得到。)


由於胃氣屬風類的無形之物,在傳統中醫五行學說歸屬於肝木,也就是屬於少陽;故此症狀大多數醫家都將其歸屬於少陽症狀(風動),實質,太陽、陽明病也可以出現這一症狀。(只是當太陽或陽明病出現這一症狀時,有其他更不適的病症奪走了病者的注意力,最不幸的,也奪走了醫者的診治方向。)


***


“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

“當以針刺病者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以宣肺解表,舒其肝氣郁結。


“慎不可發汗”,是指不可以火灸強發汗。

若熱入於裡,則加重裡熱,其人會出現譫語,也就是神志不清的現象。(實質就是導致胃氣脹滿而出現血糖長時間偏低。)


“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若其人脈弦(脈弦,寒也),五六日後,譫語不止。


為何沒有強發汗也會出現譫語?


因為胃寒而胃氣脹滿嚴重,故出現較低血糖,導致中樞神經缺糖而不能正常運作,故出現譫語神志不清。


“當刺期門”,以舒緩氣脹。



【傷寒論】: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


為何是婦人中風,不是所有人?

為何是“經水適來”才會出問題?

“得之七八日”,是何時計起?


只有明白以上三問,才能明白病因和病機的真相,醫者自然就可準確針對病因作出治療,針對病機作出舒緩治療。


***

為何是婦人中風,不是所有人?


因為只有婦人才會有月事經水,而這段【傷寒論】所指出的問題是由於來經水引致的,並非單純風寒所致。


為何是“經水適來”才會出問題?

難道病者在沒有來經水的時候患上外感風寒,就不會有“譫語”嗎?

來經水與譫語又有何關係?


婦人在來月經時,子宮會分泌大量前列腺素,用以收縮子宮肌肉,令子宮內膜剝落排出(這就是經水)。當這些前列腺素滲入了血或淋巴液,擴散致四周的腸胃組織,則會導致腸胃出現收縮力增加的情況,令胃壁受壓增加,導致血糖下降,而出現譫語神志不清的表現。


哪為何只在患上外感風寒時才會出現,而不是在每周期都出現?


當婦女來經水時,同時又患上外感風寒,也不一定會出現譫語神志不清的表現;重點要看病者是否胃部也受了風寒。因為只有胃部受了風寒,導致胃氣脹滿,再加上胃部因來經水引伸而致的胃部收縮力增加,才會令至胃壁受壓增加,血糖下降。


若是子宮本身在來經水前或來時感受了風寒,也可以導致譫語神志不清,但子宮收縮必定同時嚴重,導致經痛嚴重,或是血流量大增。(因為受了風寒的子宮會出現炎症,會令前列腺素分泌大量增加。)


“得之七八日”,是何時計起?


可以是來經水前六七日,或來經水時開始計算。


在傳統和現代大學的中醫學解說,將所有有關婦女來經水時所出現的頭暈、神志不清等血糖不足導致神經細胞不能正常運作的現象都說成了“血虛”,即是今天的貧血;都以補血、養血的方法來治,結果,撞上了用寛胸、理氣、柔肝(實質是寛胃)、清熱(減少胃壁的壓力)的藥物,就能暫時有舒緩所謂“血虛”的現象,卻無法根治問題。


就以四物湯來說,當歸的作用除了有鐵質養血,溫熱性質溫胃外,其可治療所謂“血虛”的功能是在於其有理氣的功能。

生地或熟地的作用除了有豐富鐵質養血外,若是生地,其可清減胃熱,降低胃壁的壓力。

白芍的作用只有柔肝,就是放鬆腸胃的功能,並無養血的功用。

川芎的作用重點在於理氣,減少胃中氣滯的情況。

這就是四物湯實質治療“血虛”的機理。


但直到今天,絕大多數中醫都不求甚解(就算是大學教授或所謂的專家都是同一態度),在無法解釋的情況下,寧願相信患病婦女因在身體失血過多的情況下,被寒邪乘虛而入所搞擾而致病;更有少數更離譜的看法,相信是在人體虛弱的時候撞上了邪。


如果婦女來經水就會導致“血虛”的表現的症狀,為何那些一次捐血300至400毫升的人又不會出現“血虛”的症狀?


若遇上問題不用心去用邏輯仔細思考,真是甚麼荒謬的答案、說法都可以說得出。


===

就如最近,打壓中醫藥委會透過一個無料、無知所謂專家的作證,判決了一位資深的中醫處方三錢田七,導致胎兒胎死腹中。


凡事都得講求科學證據和邏輯,若胎兒真的因田七而死亡,倒底是因出血,或因血凝固不通而死亡?若不是這兩個原因,在科學的角度真是看不到田七如何令胎兒死亡。


而事實上,在日常臨症診斷中,經常有胎兒突然死於腹中的婦人,在流產後前來調理身體。

哪這些胎兒為何會胎死腹中?


記得,當年我太太懷女兒時,早期出現胎漏不止,本人用上制附子、桃仁、紅花服藥三天後,胎漏停止不再出現,十月後誕下女兒。

若不是自己太太,本人斷然不會用制附子、桃仁、紅花給其他孕婦治療,因為能令胎兒胎死腹中的原因太多,能令孕婦出現流產的因素通街都是,一旦孕婦出了問題,打壓中醫藥委會就不問其他理由,不講科學根據,只在發揮其打壓中醫藥的功能,結局就會跟處方田七的中醫一樣。

===


***


“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


“熱除而脈遲身涼”,是風寒下陷入裡的表現。

“胸脅下滿如結胸狀”,是腸胃氣脹滿的表現。

“譫語者”,神志不清。

“熱入血室”,實質是沒有熱從外而入。真正的情況是外寒下陷,深厥於裡,令中焦積熱無法外散;又因婦女適逢來經水,故將其積熱稱為“熱入血室”;事實上是氣熱相互積滯於胃,導致胃部脹滿,胃壁受壓而出現血糖下降;最終,因中樞神經長時間處於血糖偏低,導致神經細胞失去正常運作,而出現譫語神志不清的表現。


“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其治法急刺期門穴,以舒緩胃氣脹(也就是舒緩肝氣郁結),令血糖恢復正常。


所謂“隨其實而瀉之”,也就是胃因氣積滯而實,故刺期門以瀉其實(實質是泄其氣、鬆其胃壁和括約肌,令胃不再脹實)。


***

從這段【傷寒論】中,已可以看到張仲景和【黃帝內經】時代的人已觀察到,明白到某些病只會發生在女性身上,以及只會發生在某段時間,或某種情況下。


張仲景和【黃帝內經】時的古代醫家更是觀察到腸胃與子宮有互動的關係,因著某種因素的原故;故攻下藥也可以用於推動子宮行經的藥。


***


易龍        12/12/2023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