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7日 星期二

太陽病(18)

 太陽病(18)



【傷寒論】: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中風”

其人已受風寒五六日,但不是患上“傷寒”,是患上“中風”,也就是桂枝湯證。


***

“傷寒”與“中風”有何不同?

為何仲景如此強調?


“傷寒”與“中風”兩者都是為“寒邪”所傷,也就是都是受了風寒;其差別的地方不在病因,在於受風寒者本身身體的情況。


脾胃正常者,當受風寒時,其人有外感表症,但無汗;脾胃虛弱者,當受風寒時,其人有外感表症,但有汗。這就是“傷寒”與“中風”的真正定義所在,也是仲景強調不要弄錯的重點所在。並非如後世醫家所胡亂自圓其說的解釋,說“傷寒” 是陰邪所傷,“中風”是陽邪所傷;事實上,只有寒風才會傷人,兩者都為“陰邪”所傷。


為何“中風”者會出汗?

為何“傷寒”與“中風”不能弄錯來醫治?


“中風”會出汗的原因在於其人先前積下過多風寒,困阻脾胃運化、散熱機能,導致其人再受風寒時,風寒困於脾胃積熱,而導致不斷冒汗。其病因、病機在於脾胃虛弱而被風寒深困。


“傷寒”無汗的原因在於其人脾胃不弱,沒有被風寒深困,其正氣好(免疫力強),故受風寒只困於表,令表陽受郁,不能外宣。因中焦能產生足夠的熱,提升人體恆溫器的溫度,又無積熱,故不會出汗散熱,發燒溫度也會比“中風”者高。其人先前積下風寒少,無困阻脾胃運化、散熱機能;故其人受風寒時,風寒不會困於脾胃導致積熱,故無汗。其病因、病機在於脾胃強而被風寒困於表。


“傷寒”與“中風”不能弄錯來醫治的原因在於以麻黃湯治“中風”是為強發汗,對溫散中焦風寒沒有幫助。

若以桂枝湯治“傷寒”,其溫裡強,解表力不足,導致熱郁於裡,表寒不能解。


“傷寒”與“中風”的分別,在【傷寒論】《太陽病》篇之前仲景已經詳細解說。所以,研讀【傷寒論】者只讀六經篇,是不能真正理解【傷寒論】的用藥治療重點,只是出現依樣畫葫蘆的現象。


***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


”往來寒熱“ 的病機在於脾胃的運化不穩定,當其人的脾胃因積滯導致積熱時,則會出現發熱、惡熱;當其人因積熱過多導致出汗,則會出現脾胃虛而惡寒。


“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 的病機在於脾胃受風寒而生氣,故腸胃滯脹所致。


“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 的病機在於脾胃受風寒而食滯積熱。心煩者,是胃中煩熱,並非心臟。


為何喜嘔?


“喜嘔” 的原因在於腸胃氣滿食滯,而因胃的收縮能力不足,故沒有吐。


由於胃的收縮力不足,只積熱在胃,故出現”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


“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 的病機在於腸胃氣滿、郁結。


”或心下悸“ 的病機在於胃氣脹滿,擠壓於心臟或背主動脈,導致心跳出現於心下。


“小便不利,或不渴”的病機在於大腸氣滯,擠壓膀胱尿道。不渴,說明其不缺水而導致小便不利的原因。


“身有微熱,或欬者” 的病機在於脾胃為風寒所困積熱。

或欬者,並非肺受寒,是因為脾胃氣滿積熱,導致咽喉有異物感(如梅核氣),故咳(欬)。


以上的症狀都是基於“中風”五六日後才會出現。


為何“中風”會出現以上症狀?

為何“傷寒”不會出現以上症狀?


其原因在於其人脾胃虛弱。

在五行學說來解釋,脾胃屬土,其虛弱的原因在於木強乘土,或火不生土。木克於土,故腸胃氣脹,在過往的醫家都以肝氣郁結來解釋;故小柴胡湯被解說為舒肝解郁之用,調和少陽表裡之方。而實質上,小柴胡湯是用以調和腸胃之用。


*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黃芩三兩,味苦寒;人參三兩,味甘溫;甘草三兩,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溫;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三枚,擘,味甘溫。”


*


“右柒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煎藥、製藥的精萃在於此,並非現代大學所說的那一套。


為何先淡煎,然後濃縮?


其原因在於久煎會令苦寒藥或辛熱藥出味過多。寒藥令腸胃氣滿,辛熱令腸胃過度收縮,故解決不了以上的腸胃問題。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括蔞實一枚。”

半夏辛熱,人參補氣。因胸中煩熱又不夠力嘔,故去之。

括蔞實寒涼寬胸。寬胸者,減少腸胃收縮力,故去其胸滿脹感和積熱。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肆兩半,括蔞根肆兩。”

渴,因為胃積熱所致,故去半夏。加人參以補胃氣,避免被栝蔞根寒涼所傷。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腹中痛,以其氣過於脹滿,故去苦寒黃芩。

加芍藥,以其酸涼而舒急,不會生氣,故能治其腹痛。這也是小建中湯用藥的重點所在。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肆兩。”

大棗甘溫,有加強腸胃收縮之功,故會令脅下痞硬更甚,故去之。

牡蠣有鎮定神經,鬆弛肌肉的作用(以其鈣離子的作用),故能軟堅消痞。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肆兩。”

因腸胃氣滿所致,故去黃芩。

加茯苓,以其鎮定神經、利水通小便。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

去人參,以免加重其裡熱。

加桂枝,以散脾胃風寒,解其表。


“若欬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

小柴胡湯是仲景用以治療“中風”治壞了的壞症,並非用於解表的第一線治療(因為這方在中風五六日才用)。

全方重點在於舒緩脾胃虛弱之人腸胃氣脹食滯,以及腸胃引伸出來的不適問題。

後世醫家喜好清熱,故重點在用柴胡、黃芩,而忽略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健脾胃之功,令此方失去其調和脾胃之效。


***



易龍             07/02/20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