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6日 星期三

太陽病(29)

 太陽病(29)



【傷寒論】:

「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人若患上風寒,大多數會導致腹滿。


為何會出現腹滿?


腹滿的原因在於腸胃受風寒後,導致腸胃運化失調,同時,大量氣體在腸胃中生成。這就是造成腹脹滿的原因。

因為腹脹滿,也導致病者有飽滯感,令病者雖然想食,卻食不下去。

同時,因胃脹令胃壁受壓,導致血糖下降;在錯誤的內調整和缺乏進食的情況下,令人體出現較嚴重的低血糖狀況。

在較長時間的低血糖下,人體的神經細胞會出現嚴重的缺糖現象,因缺乏能量,也就不能再正常運作下去;故病人慢慢會失去意識,這時候會出現“譫語”,也就是低聲無意識的亂語。


“寸口脈浮而緊”是甚麼意思?

脈浮而緊,說明病人還有能力驅逐外邪,只是力有不足而已。


要驅逐外邪,中焦必先陽氣足夠,也就是有足夠的“衛氣”。

病者因腹脹滿而不能食,故中焦陽氣必不足。


要治病,必先解決腹脹滿問題,故“刺期門”穴,以舒緩腹脹滿,令病者可以進食,不再處於低血糖狀況。


若此時不舒緩病者的腹脹滿,再拖下去有甚麼結果?

再拖下去,病人就會因低血糖而出現嚴重呼吸困難,進入昏迷,最終死亡。


在中醫學來說,腹脹滿屬於氣滯,所以屬於“肝乘脾”的表現。

由於木克土,肝木氣盛而克弱脾土,這種關係稱為“縱”。



【傷寒論】: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病人患上風寒發燒,出現惡寒、大渴、腹滿。


這一病情與上一病情相比,其嚴重性屬於低危。

為何如此說?


病者患上風寒,因其脾胃未虛,中焦陽氣足夠,故能發燒自救。


這類病者在受了風寒後,其腹也會出現滯脹,但情況並不嚴重。   

“其腹必滿”是針對“大渴欲飲水”之後而寫的。因為病人在受風寒後,若大量飲清水,必然傷及脾胃,故出現較嚴重的腹脹滿。


“其病欲解”是指外感風寒,並非腹脹滿。


由於這種病情的表現沒有傷及脾胃,病情較輕,故這種外感被定為“肝乘肺也,名曰橫”。

若要舒緩腹脹滿,仍然是“刺期門”。


***

【傷寒論】:

「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也?

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

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

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

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



【傷寒論】:

「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

故其汗從腰已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多。

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太陽病,二日反躁”

病人因風寒積聚,腸胃本已運化無力,積熱內困。

現再受風寒,令寒氣更為深困,導致積熱更甚,故“二日反躁”。


“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

醫者以熱炙病者背,欲以熱散其寒;不料大熱入胃而寒氣未能散,導致中焦積熱更甚,故大汗出。


“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

“胃中水竭”並非真的無水或缺水,只是以五行理論來表達胃中熱盛的情況。

另外,水乃腎之徵,水竭者,熱傷於腎(神經細胞)也。

由於胃中積熱反上傷中樞神經,故令神經細胞的運作失常,病者出現“躁煩必發譫語”。


“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

病者若能正常飲食,十多日後,若出現振慄、腹瀉,是外感病欲解的徵狀。



易龍       07/09/20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