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9日 星期四

太陽病(16)

 太陽病(16)



【傷寒論】: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


本發汗而復下之:太陽病發熱,當溫裡解表,以中焦之熱驅散寒邪。然而,醫者以清熱攻下之法,去掉中焦積熱,以達到暫時退熱的療效。


此為逆也:當發汗而以攻下為治,是違反了人體自然修復的原則,故稱為“逆”。


***

要判斷事情的對錯,必定要有理據;故要判斷治療方法的對錯,當依據人體正常的生理運作和自我修復的原則來判斷。


人體運作的原則,是由中樞神經系統(五藏)為主要產生熱(陽氣)後,由裡面沿著散開外走的神經細胞往外傳送到皮毛,令到人體由裡到外每一層次的細胞組織,得到足夠熱量的溫煦,從而抑制在神經細胞和其他細胞內病毒的活躍性。


然而,所謂受外感風寒,就是神經細胞(尤其是較近表面的神經細胞)因體溫嚴重流失,導致細胞內病毒活躍和釋出,阻礙了神經細胞傳送熱和調控散熱的功能。


所謂治病,就是要將受到破壞的神經細胞功能修復逆轉過來,令人體可以再次自我不斷進行由裡面產生熱,再一層一層往外傳送熱,溫煦人體所有細胞組織這一程序。


溫裡散寒的治療,是模仿人體自身運作規律的治療方法,所以能夠令人體恢復正常後,就可以停藥,待人體自身繼續的運作就可以了。


清熱攻下,只是以急速瀉走積聚在中焦熱的方法,是舒緩症狀的方法而已。若然積熱對人體未造成明顯嚴重的影響,以攻下清熱的方法,是會削弱中焦陽氣,導致人體無力往外傳送熱,則會失去抑制或滅活已被激活的病毒功能,也就是無力“解表”。


若然攻下清熱過度,更是會令人體大量的熱流失,導致裡寒的情況。這種情況,就會將病毒活躍的層次變得更廣、更深(也就是所謂引外感入裡的現象。)。


***


若先發汗,治不為逆:若先溫裡散寒,順著人體生理的規律而治療,這是正確的治療。



【傷寒論】: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由於脾胃為風寒所傷,嚴重導致腸胃食滯積熱,不能運化,導致人體出現嚴重的不適症狀。

若然此時溫裡發汗,是為“強發汗”。


若先下之,治不為逆:若先治腸胃,令食滯積熱消去,腸胃得以正常運作;若外感依然存在,再以溫裡散寒治之。


醫者當知,“下”不一定是說攻下清熱,是邪、熱從糞便排出的意思。



【傷寒論】: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醫者以攻下清熱法治療,導致中焦陽氣嚴重流失,出現虛寒腹瀉的現象;而外感依然未解。


急當救裏:雖然太陽病仍在,也得先治裡寒,不然,也是無法解表的,是為“強發汗”。


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若錯誤使用了攻下清熱,中焦陽氣仍可,而外感仍在,則當先治其外。


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以四逆湯溫補脾胃陽氣,桂枝湯治脾胃虛弱外感。



【傷寒論】: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宜四逆湯。 “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脈反沈,以其裡陽不足,寒氣深厥之故。

病發熱,當為低熱。以其人胃陽郁結所致,並非真的正常發熱。


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宜四逆湯:縱然有外感深困,因裡陽不足,必先治其裡,故用四逆湯。




易龍          29/09/2022









2022年9月21日 星期三

太陽病(15)

 太陽病(15)



【傷寒論】: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此人中焦為風寒所傷,導致胃寒滯;以溫熱強發汗,導致胃中脹滿,氣虛無力(因血糖下降),大汗淋漓。這種的出汗,不但不能解表散寒,相反,導致人體更傷。


*


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


習醫之人必須知道,汗出並不是驅散寒氣的方法,是人體有能力驅散寒氣的表現。然而,不是每種汗出的表現都是驅散寒氣的表現。


1. 無汗:是人體五藏虛寒,陽氣生化不足的表現。

2. 汗出於頭:是人體整體陽氣生化不足的表現。由於頭為陽氣生化之地,乃藏五藏之府,故陽氣只足夠出汗於頭。

3. 汗出全身:是人體整體陽氣生化正常的表現。

4. 大汗淋漓:是人體氣虛,寒氣深厥,陽氣困郁於內的表現。(所謂氣虛,是人體神經細胞缺乏血糖,神經細胞活動功能下降的表現。)


在以上4種情況,只有(3.)的出汗表現,才能達到人體溫體驅寒的目的。故雖然汗出,”其人仍發熱“(這是(4.)的情況)。


為何溫裡解表的治療可以治療風寒(病毒感染)?


人體發燒的原因在於病毒(異性蛋白質)出現於人體體液或血液中。正常的人體免疫系統,會即時對病毒作出攻擊(清除)。整個清除異性蛋白質機制,在人體被稱為“發炎”;其外在的徵狀表現就是紅、腫、熱(發燒)、痛。


發燒在發炎機制中有何作用?


發燒就是將人體溫度提升高過正常人體溫度,也就是超過攝氏37度。


人體提升體溫有3大目的:

1. 提升人體所有細胞組織的新陳代謝,也就是提升人體的免疫系統功能(提升免疫力)。

2. 抑制細胞內病毒的活躍性、抑制病毒的繁殖。

3. 滅活細胞內、外的病毒,令已釋放出細胞外的病毒失去黏附上細胞的能力,繼而使病毒失去再次鑽進細胞內的能力。


由於長期使用中藥寒涼清熱藥,或是西醫藥長期使用消炎退燒止痛藥、類固醇、抗生素、免疫抑制劑等等寒涼性質的西藥,或是長期生活在寒冷環境(冷氣),或是長期進食寒涼、生冷食物;都會嚴重的降低體溫,削弱人體的免疫系統功能。這些行為,將以上3種人體的運作完全拖垮,導致病毒嚴重的在細胞內繁殖,嚴重的積聚在細胞外,更廣泛的擴散到其他細胞。這就是濕疹、類風濕病、所有長期炎症發生的原因,也是導致重症年輕化的最重要原因。


當人體血液中的病毒被清除,或免疫力被寒涼清熱藥或西藥的消炎退燒止痛藥壓下去,人體提升體溫(發燒)的機制就會撤去,體溫就會透過出汗回落去正常的體溫。


1. 若然人體免疫力不足(只有能力導致發炎),人體中的病毒(異性蛋白質)無法被清除,人體就會處於長時間發燒,或有冒汗(這種情況最為常見),或無汗(這種情況較少見)。

2. 若然人體免疫力正常,再加上溫裡散寒藥的輔助,人體中的病毒(異性蛋白質)會以快速被清除、滅活,人體就會因應病毒被清除的情況,逐步透過出汗降低人體體溫,直至回復正常。所以,其出汗的速度是較緩慢,不會大汗淋漓。

3. 若然當人體免疫力被寒涼清熱藥或西藥的消炎退燒止痛藥壓下去,人體提升體溫(發燒)的機制就會撤去,體溫就會透過出汗回落去正常體溫。由於人體恆溫中心的降溫速度太快,相對來說,人體就有大量熱的積聚;所以,急速出汗散熱,導致大汗淋漓。


為何血糖低下會導致大汗淋漓?


由於人體恆溫中心是神經細胞,在缺乏血糖的情況下,這一組神經細胞組織的功能容易受到影響,人體的溫度不能保持於正常溫度,急速下降,故導致人體大汗淋漓的出冷汗降溫,以符合恆溫中心的要求溫度。



真武湯主之:

茯苓:穩定神經的功能。

芍藥:減低胃部收縮力。

生薑:增加腸胃蠕動,化胃氣。

白朮:增加神經功能。

附子:提升神經細胞的功能,增加其攝取血糖的能力。


【傷寒論】:

”真武湯方: 

茯苓三兩,甘平;芍藥三兩,酸;生薑三兩,切,辛溫;白朮二兩,甘溫;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熱。“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為何以“真武”命名這湯?


真武,又稱玄武,是鎮守北方寒水之地神獸,跟西方白虎,東方青龍是一類的。


由於真武湯所治療的病人,其症狀是大汗淋漓、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等虛寒的表現。古人以寒水在人體氾濫為病,故將此湯命名為“真武湯”。事實上,寒水為患,只是低血糖導致冷汗大汗淋漓的錯覺。



*


【傷寒論】: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

     

【傷寒論】: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傷寒論】: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痙。” 


【傷寒論】: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傷寒論】: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傷寒論】: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闕。 


【傷寒論】: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蚘。 “


以上的發汗,是強發汗的意思,並非不能解表,或散寒,習醫者謹記,不能誤解,作出誤治。




易龍          22/09/2022









2022年8月2日 星期二

太陽病(14)

 太陽病(14)



【傷寒論】: 

“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欬而不欬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重發汗:發汗過度也。


發汗過度有何問題?


虛故如此:發汗過度導致虛,故出現“兩耳聾無聞”。


發汗導致甚麼虛?


發汗會導致胃陽氣虛,故“病人手叉自冒心”;以其人裡虛之故。


過度發汗,不但散失人體大量陽氣,同時,也令大量電解質(尤其是氯化鈉)流失,導致人體出現虛脫的情況。


*****

以上由發汗導致的所謂“虛”,並不是嚴重的虛脫。


真正導致人出現虛脫、眩暈、昏厥、耳聾的原因是血糖過低。


在血糖過低的情況下,人體會出現大量冒汗,其出汗的量遠超過正常的出汗量,就如滲水一樣。

在這種情況下,給醫者或病人的錯覺,就是出汗導致這些病人出現虛脫的現象。實質是剛剛相反,是血糖過低的虛脫人體,導致人體出現大汗淋漓的現象。由於血糖過低,人體神經也無力調控人體的血壓,令血壓下降,養分供給更差,而導致各器官神經功能的下降,最終出現昏厥這些嚴重事故。


為何強發汗會出現血糖過低?


讀【傷寒論】的人要明白,仲景所說的強發汗並不是說以麻黃湯、桂枝湯發汗。在【傷寒論】未面世之前,應該不多人懂得以【傷寒論】中溫中解表方來發汗。當時人的發汗方式是以燒針、艾灸、火熱來發汗。


何謂之強發汗?


人體,只有在中樞神經和胃部有足夠熱時,才會出現排汗的現象。這種發汗是為自然發汗,不稱為“強發汗”,因為人體自身能產生正常的熱量維持體溫。


強發汗者,以其人胃本虛寒。在強行為胃部加熱,又沒有足夠糖分(或澱粉質)供給胃的情況下;胃部會出現氣滯脹的現象,隨之導致血糖下降,引致人體大汗淋漓。

這就是強發汗背後的機理所在。


這種強發汗,不但不能治病,相反,是會導致人體更虛、更傷。


*****


【傷寒論】:

“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飲水多,必喘:發汗過度後,胃陽虛,再多飲水,則令胃陽更虛;以水性質本寒之故。

由於胃虛寒,則胃氣脹,阻礙呼吸;血糖下降,導致神經無力運作;再加上胃陽虛,則人體整體神經系統激活減低;故出現氣喘的現象。


以水灌之亦喘:灌之,一次飲過多;結果,跟多飲水同一樣。



【傷寒論】: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發汗,就是強發汗。原本胃陽不足之人,才會出現強發汗的情況。強發汗之下,令胃陽更虛,故水、藥不得入口,入口則吐。

然而,藥,也得看是甚麼藥,若是大建中湯或吳茱萸湯加糖則可。


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若在胃陽虛的情況下,再次強行發汗,必導致腸胃更虛寒,而導致吐、下不止。



【傷寒論】: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 


以汗、吐、下三法胡亂醫治之後,其人出現“虛煩不得眠”。原因以其人胃陽不足,不足以驅邪外出;相反,因強發汗、強吐、強攻下,嚴重傷及裡陽氣,導致外寒下陷深壓,困著小量的陽熱在胃,不能外宣發,故出現“虛煩不得眠”。


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劇者,郁熱嚴重者。反覆顛倒,就是嚴重的煩躁不安。


心中懊憹:胃中煩熱。


【傷寒論】: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擘,味苦寒;香豉四合,綿裹,味苦寒。”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以”得吐者“為達到療效。是舒緩壞症的治療方法,其治療機理在於減少胃中積熱。故得吐後,“止後服”。



【傷寒論】: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煩熱胸中窒者:煩熱者,以其強發汗、攻下,傷及裡陽,導致人體無力拒寒,寒氣深入,困壓胃陽,不能外宣;故導致胃熱郁積而出現煩熱。

胸中窒者,以其胃氣滯脹所致。窒者,呼吸困難也。


 

【傷寒論】: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身熱不去:以其寒氣深困,胃熱郁積之故。


心中結痛者:以胃中有氣脹,胃壁因熱而增加其收縮力,故導致結痛。


 

【傷寒論】: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傷寒論】:

”梔子厚朴湯方: 

梔子十四枚,擘,味苦寒;厚朴四兩,姜炙,苦溫;枳實四枚,水浸,去穰,炒,味苦寒。“ 

“已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厚朴湯:梔子,以其清熱而不增加腸胃收縮力。

厚朴,鬆弛腸胃,減少腸胃張力。

故兩者合用,達到清郁熱,鬆弛腸胃的作用,故能舒緩“心煩腹滿”。



【傷寒論】: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此乃裡虛寒氣深困之現象。

 

【傷寒論】:

“梔子乾薑湯方: 

梔子十四枚,擘,味苦寒;乾薑二兩,味辛熱。 

右貳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



【傷寒論】:

”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

讀【傷寒論】的人,大多數都誤解【傷寒論】中的治療。


【傷寒論】中的方藥,除了溫裡解表的方藥,基本上,都是用來治療給庸醫醫壞了的病症,或舒緩那些被醫壞了的不適症狀。而這些用於壞症的方藥,只要能將病人不適的症狀舒緩,就應停用,並將方針指回驅散風寒上,令人體的器官組織能自行正常運作,才是正確的治療方針,梔子湯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梔子湯的用途就是用於風寒外感被醫壞了的風寒深困,胃中郁熱的病症。


胃的治療,是非常複雜的問題,並不是一味用溫熱藥物,就可以改善、治癒胃的疾病;但用寒涼清熱的方法,是一定錯誤的方法;可是,適當短暫的使用寒涼清熱藥,可以暫時舒緩胃疾的不適,就如梔子湯。


胃的特性:

1. 遇寒生氣;

2. 遇寒則靜;

3. 遇熱則動;

4. 遇熱則緊張;

5. 遇寒則脹滿;

6. 遇寒則胃酸分泌過多。


*****




易龍          03/08/2022









2022年7月2日 星期六

太陽病(13)

 太陽病(13)



【傷寒論】: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燥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

為何會大汗出?

只有強發汗,才會導致大汗出。

以其人脾胃本虛,強發汗,則傷其陽氣。裡陽傷,則外寒更深壓,導致中焦郁熱更甚。胃中郁熱甚,則令人大汗出。這是衛強榮弱的表現。


胃中乾,煩燥不得眠,欲得飲水者:

何以知其人“胃中乾”?

以其人欲得飲水。

實質上,其人胃中不乾,其胃中有郁熱為實。(因胃中神經為風寒(病毒)所傷,導致調控水液的功能失常;再加上散熱功能失常,導致郁熱的刺激,致使人體有乾熱感。)


這一現象,跟那些需要飲凍飲或大量飲水的病人的表現是一樣的。就是引水自救,以冀望解決裡熱的情況。結果,這雪球越滾越大,導致泥足深陷,不能自拔。事實上,這也是“毒癮”的一種,跟吸毒帶來的上癮是同一機理。


由於胃中郁熱,故令人煩躁不得眠。


少少與飲之:給予小許溫水濕口,不能多飲。

為何?

以其人本脾胃虛寒,口渴皆因郁熱所致,並非缺水。


令胃氣和則愈:飲小許水,令胃中郁熱暫時減少,則可解決煩渴問題。

所謂“愈”,暫時舒緩而已。


若脈浮:太陽證仍明顯存在。


小便不利:排尿有問題。


為何排尿會出問題?


這一機理跟人體任何一處受風寒的結果是一樣的。人體出現排尿問題,因為膀胱受了風寒。膀胱中調控排尿的神經,在受風寒的情況下,跟胃受風寒一樣,膀胱中或胃中的東西就會滯留,不容易被排走。

若近膀胱出口至尿道的部位受了風寒,病毒就會釋出;免疫力較強的,會出現發炎、皮損、出血的現象,跟咽喉炎受寒的機理是一樣的。這就是造成膀胱炎或尿道炎出血的原因。


微熱消渴者:微熱,低燒的意思。消渴者,不斷飲水也解決不了口渴感。


近代中醫以消渴等同於西醫學的“糖尿病”,實是一天大的錯誤。


綜觀上文的結論,消渴的形成是外感風寒,尤其是錯誤治療風寒的胃郁熱結果,與血糖的高低變化全無關係。


論到糖尿病與口渴的關係,高血糖導致多尿所造成的水液流失,在西醫所診斷為糖尿病的病人中,只是佔極少數。

而真正令糖尿病人經常感到口渴的原因,是風寒,跟消渴的原理是一樣的;因為高血糖是人體受風寒或是風寒錯誤治療的病徵表現(跟發燒是一樣的病徵),並不是疾病。


哪為何當日的西醫會將高血糖與口渴、肚餓掛勾?


原因是高血糖是人體受感染(風寒)時,自身提升抗病能力的反應(這在臨床上,是每一位臨床西醫都可以看見的)。

當人體被風寒所困(受感染,基本上都是病毒感染),胃中就會出現郁熱(尤其是那些已被醫壞了的病人),導致人體在受感染的同時,出現口渴和饑餓感。因這兩項徵狀與高血糖在外感風寒時同時出現,高血糖就被無知的西醫定為這久治不癒的外感風寒(病毒感染)的病因,而口渴和饑餓感在可以與血糖掛勾的解釋下,就成了糖尿病的徵狀。


與五苓散主之:治理膀胱郁熱。以利水去膀胱郁熱,舒緩排尿不適;同時,以溫熱解表散風寒,徹底治療外感。


【傷寒論】: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味甘平,去皮;澤瀉一兩六銖半,味酸鹹;茯苓十八銖,味甘平;桂枝半兩,去皮,味辛熱;白朮十八銖,味甘平。 

右伍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傷寒論】: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以利水去胃腸郁熱,同時,以溫熱解表散風寒,治療外感。



【傷寒論】: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胃有郁熱,用五苓散;胃中無郁熱,用茯苓甘草湯。


【傷寒論】: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味甘平;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生薑三兩,切,味辛溫;甘草一兩,炙,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傷寒論】: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有表裏證:表證者,外感風寒證。裡證者,裡有郁熱,故“渴欲飲水”。

水入則吐者:以其人胃虛寒,水濕停滯之過。




易龍          02/07/2022










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太陽病(12)

 太陽病(12)



【傷寒論】: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發汗病不解:強發汗後,風寒依然存在。


為何發汗病不解?


原因在於其發汗是強發汗,不是順著身體的能力而發汗。


醫者要清楚一點,中醫學的發汗解表,是治病的結果表現,並非出汗本身可以治療外感風寒。若妄想以發汗來達到治療目的,就是強發汗的行為。


人體治療外感風寒的治療機理在於消炎。因為所謂外感風寒,就是因人體受到外界環境影響,導致體溫流失,體溫下降,繼而導致寄居在人體細胞內(尤其是神經細胞內)的病毒活躍釋出,污染了周圍的細胞組織。(若在血液中導致的發炎,就是發燒。)


免疫力強的(也就是脾胃氣強的),會即時作出行動反應,清除釋出的病毒和受污染的細胞、組織。這就是“中寒”即病,”傷寒“的表現。


免疫力較弱的(也就是脾胃氣較弱的),不會即時作出行動,清除釋出的病毒和受污染的細胞、組織。要因應條件的配合成熟,才會發病。這就是“中風”,桂枝湯證的表現。


免疫力弱的(也就是脾胃氣弱的),不會即時作出行動,清除釋出的病毒和受污染的細胞、組織。要等待環境回暖(春天回暖時),人體整體的免疫力回升,才會發病。這就是“溫病”。(因為天氣回暖才發炎生病,給人的錯覺就是溫熱致病。但這一發病機理,【傷寒論】已說得清清楚楚,其致病的根本就是“風寒”。)


三種情況中,以“傷寒”發病最急(急性發炎),最容易在短時間內奪人性命,但是最易治理(因免疫力強),若治理正確,後遺症最少。


以“中風”發病次急(亞急性發炎),但是治理時間較“傷寒”長(因免疫力較弱),若治理正確,後遺症仍有(因為“中風”本身可以說是脾胃為風寒所傷,治療失當的後遺症)。


以“溫病”發病最慢(慢性發炎亞急性發作),治理時間最慢長(因免疫力弱),若治理正確,其病可以治癒,但容易服發。


“溫病”本身就是“傷寒”、“中風”治理錯誤的後遺症,是比“中風”更嚴重的後遺症(因為“中風”本身可以說是脾胃為風寒所傷,治理失當的後遺症)。其風寒積壓之深,比“中風”更嚴重;所以,其裡熱積困更深,發病的表現是積熱在裡,惡熱不惡寒。

但歸根究底,其病因仍在風寒外困;故若清熱,只會傷其正氣,引外的風寒更加深入。


人體的所有外感(病毒感染)病況,都離不開“傷寒”、“中風”、“溫病”這三種情況。而實質上,不但外感離不開這三種情況,人體所有的發炎疾病,其中包括創傷所導致的發炎,都離不開這三種病的範疇。


“傷寒”:急性發炎疾病。

“中風”:亞急性發炎疾病。

“溫病”:慢性發炎疾病亞急性發作,其中包括了西醫學所有的類風濕病症、神經炎、關節炎、肌肉炎、筋腱炎、濕疹、偏頭痛等等。


這就是“傷寒論”一論,能治天下病的根本所在。


反惡寒者,虛故也:因其人脾胃虛,胃陽不足。強發汗,不但不能驅散人體的風寒,相反,因排出大汗,導致人體陽熱嚴重流失,致使脾胃更虛寒,故惡寒。


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芍藥,在過往的解說是“斂陰”。所謂“斂陰”,並非積聚陰寒之氣,是減少再大量出汗。


芍藥是如何減少大量出汗?


芍藥減少出汗的機制有二:

1. 芍藥本身有抗乙酸膽碱的作用。這一作用,可以減低交感神經(sympathetic )對汗腺排汗的調控。因為這一機理,在無汗的麻黃湯證中,若錯用桂枝湯,是有機會出現排汗困難的問題,導致積熱過多。

2. 芍藥本身有抗乙酸膽碱的作用,可抑制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 )的迷走神經,減低胃部的張力,可以減低低血糖導致的排汗(虛汗)。


芍藥減少出汗的機理,與乾薑附子湯減少出汗的機理差別在那?


乾薑附子湯止汗的機理在於風寒深壓,脾胃生化陽熱的能力未衰,故以乾薑附子溫裡散寒,令裡郁熱可以外透,則汗自止。另一方面,若因使用寒涼藥抑制人體體溫調控器,而導致的大量排汗,附子有穩定或提升體溫調控器的作用,故能止虛汗。

然而,裡虛之人,以芍藥代替乾薑,避免增加胃之張力,導致血糖下降,令人體的虛汗更加嚴重。


【傷寒論】: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三兩,味酸,微寒;甘草三兩,炙,味甘平;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已上三味,以水伍升,煮取一升伍合,去滓,分溫服,疑非仲景意。“ 



【傷寒論】: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強發汗,傷其陽氣;攻下,傷其脾胃。因中焦陽氣不足,無以驅寒,故病仍不解。

煩躁者:以其裡陽受損,外寒深壓,導致微熱為寒困,故出現煩躁。此時,其人隨時可以出現抽搐,或性命危險。


【傷寒論】: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六兩,味甘平;人參一兩,味甘溫;甘草二兩,炙,味甘平;乾薑一兩半,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右伍味,以水伍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傷寒論】: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


當和胃氣:也就是略略減少胃中積熱,令其平和。

這只是暫時的舒緩治療,並沒有真正解決疾病的根本。




易龍        01/07/2022









太陽病(11)

 太陽病(11)



【傷寒論】: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為何發汗後,會出現腹脹滿?

與食錯寒涼生冷食物的脹滿有差別嗎?


病者脾胃本虛寒,胃中已生滿胃氣;只因脾胃虛寒,又為風寒所困,所以運化無力,縱然是胃中充滿胃氣,也不會感到脹滿。


人體腸胃的脹滿感,來自胃壁收縮時的壓力感。當醫者用藥治病時,若只針對外感風寒,以溫裡散寒之法;而沒有顧及病者腸胃虛寒這一問題,則會導致風寒散去,腸胃運化功能恢復,胃中卻仍然是滿了胃氣,故大大增加了胃壁的壓力,導致腹脹滿。


【傷寒論】: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方: 

厚朴半斤,去皮,炙,味苦溫;生薑半斤,切,味辛溫;半夏半斤,洗,味辛平;人參一兩,味甘溫;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厚朴:有減緩平滑肌收縮的作用,但不影響腸胃的正常蠕動功能。

生薑:散風寒,驅胃氣,減低嘔吐神經對胃壁的收縮調控,但可以增加腸胃整體的功能。

半夏:與生薑的作用類似,但無散風寒作用,其減低嘔吐神經對胃壁的收縮調控,增加腸胃蠕動功能要比生薑強。

人參:補氣,提升腸胃整體功能。

炙甘草:調和諸藥。同時,有緩和腸胃的活躍性。


所謂的“梅核氣”,是甚麼回事?


“梅核氣”,實質是胃氣脹在咽喉的投射點,所以,只是一種神經感覺,並沒有甚麼異常結構。

所以,治療“梅核氣”的重點在於治療胃。因此,半夏厚朴湯的治療對象是胃,不是咽喉。


只要將胃的情況恢復正常,就能徹底治癒“梅核氣”,不一定要用半夏厚朴湯的治療。



【傷寒論】: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


傷寒,若吐若下後:受了風寒,不以解表為治;反而以吐法或攻下法為治,導致人體的腸胃嚴重虛寒。


為何會以吐法,或攻下法來治病?

以其人脾胃虛受了風寒,因受風寒所困,出現腸胃運化失常;故大多數受風寒之人都會出現胸悶欲嘔,大便不通。故見病治病之醫者,以吐法或攻下法治之。


其人若脾胃較強者,去其腸胃滯脹不適,則可暫時舒緩人體不適,達到所謂的治療效果;但同時也是會將風寒引進體內。

若其人脾胃虛寒者,則會即時出現以下更嚴重的後果。


心下逆滿,氣上衝胸:心下者,胃也。逆滿,胃脹滿也。這些胃氣,若從胃釋出,則氣上衝胸。(這不是這段文字要說的。)

這段文字所說的氣上衝胸,是指“奔豚氣”。

若是指胃氣脹上衝胸,何不用厚朴湯,而轉用苓桂朮甘湯。


“奔豚氣”會在甚麼時候出現?


“奔豚氣”,基本上是小發作的異常腦電波導致,也就是所謂的癲癇。通常在腦幹激活出現問題時,因失去主導的腦電波激活才會產生的。原因是胃的虛寒,對腦幹激活能力下降;同時,加上血糖下降,神經細胞不能正常運作所致。


起則頭眩:從睡臥姿勢起床時,會出現頭眩暈的現象。

為何在起床時會出現頭眩暈?

在睡眠時,人體全晚吸入較冷的空氣,導致受寒的胃更滯,更多胃氣生成,令胃更脹滿。當坐起身時,胃部受壓更大,導致血糖下降,故易出現眩暈和以下的情況。


脈沉緊:脈緊,寒氣重;脈沈,寒氣深困。


發汗則動經:此時若強行溫裡發汗解表,則會令胃部壓力加劇,導致血糖持續下降,令原本虛弱的人體更虛弱,會導致出現心悸、冷汗、振搖等低血糖的表現。這就是“動經”的表現。


身為振振搖者:由於血糖低,腦幹激活無力,故身軟乏力,甚至於氣上衝。這就是“動經”的表現。

在後世常被稱為濕滯所致,因為下面的茯苓、白朮健脾去濕之故。

然則,苓桂朮甘湯是為“奔豚氣”而設,也就是為脾胃虛寒而設。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以此湯溫健脾胃,去水濕,散風寒,補脾胃。


【傷寒論】: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味甘平;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白朮二兩,味苦,甘溫;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從上文可以清楚看到,腸胃受了風寒,若治療失當,可以導致更嚴重的問題。




易龍     30/06/2022









2022年5月3日 星期二

太陽病(10)

 太陽病(10)



【傷寒論】: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不大便六七日:為何受了風寒,會導致不大便?


讀醫書之人,當不斷見症求因,不斷自我反覆問問題,才能澄清疾病的病因,才能針對病因而作出正確的治療。


人之不大便,其原因只有兩種:

1. 食少。

2. 腸胃無力運化。


腸胃為何會無力運化?


腸胃的運化根源在於迷走神經和其他神經的調控。

受風寒導致腸胃無力運化的原因在於神經細胞的功能受到風寒(病毒)所傷,結果,腸胃的運化出現兩極化,不能正常運作。


人體所有神經細胞功能,當受了風寒後,都會出現兩極化運作,如眼部神經受了風寒,則會出現眼乾,或淚水過多;鼻咽若受了風寒,則會出現鼻咽乾,或鼻水、痰液過多;腸胃若受了風寒,則會出現便秘,或腹瀉。


由於風寒(病毒)損害了調控腸胃運化功能的神經細胞功能,故出現“傷寒,不大便六七日”的現象。


腸胃是中樞神經系統散熱的主要途徑之一。由於腸胃運化停滯,從迷走神經傳下去腸胃的熱,積聚不能疏散,故導致熱郁聚於中樞(頭部),出現“頭痛有熱”的現象。


為何郁熱會導致頭痛?


人體所有部位組織都是一樣的,只要那部位受到釋出細胞的病毒污染,當免疫力提升時(也就是體溫提升時),那些組織則會出現發炎現象(也就是清除污染物的機制),出現紅、腫、熱、痛。若發生在頭部,就是頭痛的表現。


血壓提高時,免疫力也随之提升;若腦組織受到病毒污染,則會出現頭痛。所以,服食苦寒的降血壓藥,會降低削弱人體的血壓和免疫力,其結果等同於服食消炎止痛藥、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或中藥的清熱藥,故頭痛會暫時消失。


與承氣湯:為何以承氣湯治療?

甚麼是”承氣“?


承氣湯的重點不是攻下,是“承氣”。這是絕大多數讀【傷寒論】之人對承氣湯的誤解。


“承氣”者,承上繼下之氣,使原本被風寒所困的氣結再次打通,令陰陽兩氣再度承接暢流。這就是承氣湯的湯名由來。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熱郁結於表,則小便清;熱郁結於腸胃,則小便黃。


仍在表也,當須發汗:熱郁結於表,則發汗解之。


若頭痛者必衄:若大便不通,小便黃,又頭痛者;以其裡有郁熱,故大有機會導致鼻出血。


宜桂枝湯:熱郁結於腸胃,則以承氣湯;熱郁結於表,則以桂枝湯;以其人本脾胃虛之故。


承氣湯的功用等同於解表,其差別只在於困於表的郁熱,因風寒困於表所致;而困於腸胃的郁熱,因風寒癱瘓腸胃運化功能所致,故以推動腸胃為重點。

腸胃暢通,則郁結於腸胃的熱可出,其郁熱病症自然可解。



【傷寒論】: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主之。”


發汗不徹或是再受風寒。


為何會出現發汗不徹的情況?


以其人脾胃較弱,寒厥較深,故出現發汗不徹的情況。由於其人脾胃較弱,不宜以麻黃湯強發其汗,當以桂枝湯溫裡散寒。



【傷寒論】: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


這些都是胡亂誤治,導致病人氣虛血弱;故欲治其病,當先恢復其氣血,不然,必治療無效。



【傷寒論】:

“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自愈:非聽其自癒也。只是不要強行胡亂治療,當先以溫補氣血為先,順其自然而治,其病才能治癒。



【傷寒論】: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下之後,復發汗:人之有外感風寒(病毒感染),縱然不發燒,也必定鎖住體溫保暖以自救。攻下清熱已令人體溫流失下降,再加上強發其汗,也就是雪上加霜,豈有不戰抖(振寒)之理。


脈微細:陽氣虛甚。



【傷寒論】: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下之後,復發汗:攻下清熱令人體裡陽流失,再加上強發其汗,使裡外陽氣都虛弱。


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因裡外陽虛,寒氣深厥,晝日天之陽助長陽氣,但因寒氣深厥,無力外宣,故熱郁結於裡,使人煩躁不得眠。

夜間則與日間相反,以其人生化陽氣無力之故。


不嘔不渴:以其胃陽不足,故胃無力收縮嘔吐。虛寒,故不渴。


無表證,脈沉微:脾胃氣虛,陽氣不足,無力拒風寒於外,故無表證,脈沈微。


身無大熱:即是身有小熱。以寒厥深困,微熱郁於裡,故身有微熱(俗稱虛熱)。


乾薑附子湯主之:四逆者,四肢厥冷:由於寒氣深厥,胃陽無力散布於四肢。以乾薑附子大熱之藥急溫補胃陽,以回其脾胃陽氣,溫其四肢。


【傷寒論】: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一兩,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


正確使用附子,生用也沒有先煎的囑咐。相反,張仲景嚴謹囑咐後人先前麻黃、葛根。


難道是張仲景弄錯了嗎?



【傷寒論】: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發汗後,身疼痛:以其人本脾胃虛,卻強發其汗之過。故結果導致“脈沉遲”,以脾胃陽氣更虛之過。以桂枝湯溫其脾胃,加芍藥舒緩其肌肉痙攣疼痛,加生薑宣發陽氣,加人參補其脾胃之氣。



【傷寒論】: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發汗後:強發汗後。

強發汗後,其人陽氣更虛,寒氣深厥。桂枝湯驅寒之力不足,只徒增其裡熱。


汗出而喘:為何會出現汗出而喘?

汗出者,必是裡熱為外寒厥,不能往外宣發,故汗出。

喘者,必胃為寒厥,氣滯於中焦。


無大熱:無明顯的發燒。以其人脾胃虛弱,外寒深厥,故無大熱。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與麻黃湯有何差別?

其差別就在於桂枝與石膏。

桂枝溫其裡,增加胃熱,令胃部收縮力增加,導致氣滯更甚,汗出,喘更甚。

石膏減其胃熱,鬆弛胃部,令其人汗出減少,減少氣喘。

此湯只能暫時舒緩氣喘,卻不能根治其病。若無明顯氣喘汗出,當停服,再調補脾胃,溫裡驅寒,以治其本。


【傷寒論】:

”麻黃杏人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味甘溫;杏人五十箇,去皮尖,味甘溫;甘草二兩,炙,味甘平;石膏半斤,碎,綿裹,味甘寒。“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傷寒論】: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強發其汗,導致陽氣虛損,故胃氣虛弱,裡寒也。


心下悸:非心跳,是胃肌肉抽搐跳動也。因胃虛寒,導致胃部肌肉疲憊,不能正常收縮所致。


桂枝甘草湯主之:脾胃虛寒,故以此湯溫補散其寒。


【傷寒論】: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傷寒論】: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臍下悸:臍下肌肉抽搐跳動。


肌肉疲憊的原因不在肌肉,在於調控肌肉的神經細胞。

由於強發汗,導致胃虛寒。胃陽虛導致腦幹對大腦的激活低下,繼而導致所有大腦調控肌肉的神經功能下降。所謂”臍下悸“只是較明顯神經功能虛弱的表現,實際上,全身所有的肌肉都出現虛弱的情況。


欲作奔豚:奔豚者,實質是癲癇症小發作;沿著中醫學的任脈往上而走;事實上,是不正常的腦電波產生於調控臍下肌肉(關元)的大腦神經,再沿著附近相連的腦神經傳開去;在身體上投射出感覺,就成了所謂的“奔豚氣”。這奔豚的實質發生位處在人體的大腦中,非胸腹部位。

“奔豚”,是中醫學經絡實質的表現,也是經脈中“氣”行走的表現。


***

練習氣功的走火入魔,其現象也就是“奔豚氣”的表現。練氣功的重點在於修練大腦中“關元”的神經細胞成了另一處可由意念調控的腦激活中心。然而,若調控失當,則成為癲癇症的激活點。


***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以此湯健脾胃溫補之。其治療重點在於補益胃陽,使胃陽成為激活大腦的起點,令異位性腦脈衝不再干擾腦部電流的走向。

這也是治療癲癇症的重點所在。


【傷寒論】: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味甘平;甘草二兩,炙,味甘平;大棗十五枚,擘,味甘平;桂枝四兩,去皮。” 


”右四味,以甘爛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爛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易龍        03/05/2022








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太陽病(9)

 太陽病(9)


【傷寒論】:

”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

何以知汗出不徹?

以脈濇故知也。“


脈濇故知:脈濇者,陽氣為寒氣所厥,不能往外宣發。


其人短氣,但坐:這是“不足言”的原因。

歷世歷代,大多數未享天年而去世的人,都是死於風寒外感(也就是今天所說的病毒感染)。


風寒外感不就是感冒嗎?

不是每年每處通街都有的普通疾病嗎?

真的有那麼多人死嗎?


【黃帝內經】和【傷寒論】中所說的風寒外感,【傷寒論】再將其分為”傷寒“、“中風”、“溫病”三大類;以人體的脾胃強弱為根據,出現那些脈症,就歸入那類別治療。

傷寒:麻黃湯主之。

中風:桂枝湯主之。

溫病:麻黃+桂枝湯主之。


風寒外感,就是泛指所有人體的病毒感染,並非單指某一種病毒感染。


在病毒被釋出神經細胞外,未再次進入神經細胞前;這就是【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所說的“病發於陽”,也就是由免疫系統清除病毒而導致的一連串發炎症狀。這是【傷寒論】所說的病在三陽。


當病毒已再次進入神經細胞內,這就是【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所說的“病發於陰”,也就是由免疫系統清除病毒而導致的一連串發炎症狀會消失,燒也自然會退去。這是【傷寒論】所說的病在三陰。


然而在現實中,是陰陽同時發病的;其重點要看病者的免疫力(脾胃)強弱,也要看病毒在神經細胞內實質的積存量。


以人體中樞神經系統來說,只會在腦幹神經細胞的病毒活躍,人體才會明顯感覺到受了病毒感染(也就是受了風寒)。在腦幹以外區域的病毒活躍,人體只會感覺到某身體部位的不適和功能退化;也就是中醫學的經絡受損。


由於風寒外感,根本就是腦幹神經細胞受到病毒感染,而腦幹是激活整個人體活動的中心,也是呼吸、心血管調控中心所在;若治理失當,可以弄至腦幹失去正常功能,或是停止運作(即是死亡)。


這些病毒和人體之間的關係,導致人體生病和死亡的機理,都是現代醫學微生物已研究得到的事實。為醫者,無論西醫或中醫,都是不能不知道的,不然,只會將病人引進死地。


所以,甚麼是正確的治療(無論是中醫學或西醫學),不是任何一個人說了算,是要乎合以上病毒發病的機理來治療,才能為病人帶來健康長壽。



【傷寒論】: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


若下之:錯誤用了攻下法(清熱熱)。


有甚麼結果?

結果就會出現“身重、心悸”。


為何會出現“身重、心悸”。

身重者,以其胃陽虛;心悸者,以其胃虛脹。


不可發汗:以其脾胃虛,陽氣不足,故不可強發其汗;縱然強發汗,只會令衛氣更虛。


不可強發汗,又當如何幹?


當自汗出乃解:自汗出者,是以溫補脾胃,以強其衛氣。衛氣強,則腠理開,汗自出。


其實,【傷寒論】也自己解釋了。就是”尺中脈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傷寒論】: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

何以知之然?

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脈浮緊者:是寒困於表的表現。看似“傷寒”證,當以麻黃湯發汗解表。然而,其脈非”數“,是“遲”脈。


甚麼是”尺中遲者“?


尺中遲者:以其人裡陽氣不足之故,也就是“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榮氣者,體內之陽氣也。與走表之”衛氣“是同一種陽氣;其差別在於裡、外之別。

在裡之陽氣屬陰,故以陰血喻之。所以,“血少”,並非指其人失血或貧血;是指其人裡氣虛也。


不可:不要勉強而為。



【傷寒論】: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脈浮而數者:人體陽氣足,只因被表寒所困,故郁於裡。脈浮者,寒邪在表。數者,陽氣盛郁於內。

這是“傷寒”證。根據【傷寒論】所引述的【陰陽大論】所說,“傷寒”是受寒即病,不像”溫病“或“中暑”,要待天氣回暖才得發病。


為何受了寒,要待天氣回暖才得發病?


以其人陽氣(衛氣)不足之故,待天氣回暖,借天時之陽氣,才得以驅逐寒邪。故在春日才會出現”溫病“。


【黃帝內經·素問02】: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春三月,此謂發陳:陳者,陳舊潛藏也。


在人體中所潛藏的是甚麼?


這些陳舊潛藏的東西,就是冬日之寒氣。


為何會有冬日之寒氣潛藏於體內,待春日“發陳”?


以其人脾胃虛之故。脾胃虛則榮衛(血氣)無以生化,故陽氣不足以驅散冬日即時所受之寒氣,待春日借天時之勢助人體陽氣”發陳“。


以使志生:志者,五藏之氣。


人體五藏在哪裡?


【黃帝內經】所說的五藏是指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腦幹這一區域。


所謂“志生”者,提升中樞神經的活躍性。神經細胞活躍的表現,就是人體陽氣盛衰的表現。所謂“得胃氣者生,失胃氣者死”,是其意也。


人之陽氣只能生,不能殺,不能奪,不能罰;不然,陽氣縱然不滅,也必然大傷。


後世醫者用藥治病,當以此【黃帝內經】的教導為訓,切勿誤害蒼生。


春陽受損,則陽不生;春陽不生,則夏無陽可長,秋無陽可收,冬無陽可藏。裡陽氣不足,則裡虛;裡虛則寒厥深入。寒厥深,則陽無以外宣,故手腳冷凍,易汗出、煩躁。


以上循環,一年復一年,將人體由強變為虛弱。



【傷寒論】: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

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

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不和諧者,有高低、強弱之分也。以衛氣強於榮氣,故榮衛不和諧也。


【黃帝內經·素問35】:

“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腠理開,則汗自出。


為何衛氣會強於榮氣?


【黃帝內經·素問39】:

“歧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


在這段【黃帝內經】述說中,可以看到為何衛氣會過多,以寒氣困於外之故。


【黃帝內經·靈樞18】: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

歧伯曰:此外傷于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泄。”


”熱飲食下胃“跟熱郁困中焦是同一道理,其不同之處在於時間性而已。


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其人已經汗自出,為何復發其汗可以治自汗?

其答案在於“宜桂枝湯”。


為何不能以麻黃湯發汗?


自汗者,就是”中風“的症狀,非“傷寒”證。


”中風“與“傷寒”的差別在於其人脾胃是否已被風寒所困。”中風“者,以其外感風寒加強了已存在困於脾胃的風寒,導致中焦郁熱更盛,故汗自出。

如今以桂枝湯法溫健脾胃,散脾胃風寒,以解中焦郁熱之困,故自汗可癒。


“榮氣和”與”榮氣虛“有何差別?


榮氣者,人體神經細胞的功能也。“榮氣和”者,人體調節體溫的恆溫器功能正常。



【傷寒論】: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

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衛氣者,人體神經細胞活躍的表現,也就是人體的陽氣。


衛氣不和:以神經細胞散熱調節體溫的功能為風寒(病毒)所傷,導致脾胃運化無力;從腸胃散走腦幹所產生的熱,郁結不去,故從發汗這一途徑散發。

這一症狀,就是陽明熱結的機理所在。



【傷寒論】: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因致衄者:前文說衄,自解。在這裡可以看到,衄(鼻出血),只是煩熱自解,非外感自解。


【黃帝內經·素問62】:

”歧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黃帝內經·靈樞75】:

“虛邪之中人也,洒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

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痺。

搏於筋,則為筋攣。

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

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

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痒;留而不去,則痺;衛氣不行,則為不仁。”



易龍        21/04/2022






2022年4月17日 星期日

太陽病(8)

 太陽病(8)



【傷寒論】: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脈浮弱者:脈浮,有外感。脈弱,以其脾胃虛,故以桂枝湯溫陽健脾,以驅外邪。



【傷寒論】: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


下之微喘者:以其表未解之故。攻下,則傷脾胃之氣,導致外寒下陷。外寒下陷,則寒厥中焦,胃陽受厥而無以運化,出現氣滯氣喘(因傷及腦幹呼吸調控中心的原故。),人體疲倦乏力的現象。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先前已講解過。



【傷寒論】: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


其人久為風寒所困,必定是脾胃虛弱之故。若脾胃虛弱者,再加上攻下,則脾胃更虛,是“逆”上加”逆“。



【傷寒論】: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由於這些病者都被攻下治療過,故其脾胃陽氣必虛;所以,用桂枝湯,而不用麻黃湯。


脾胃陽氣虛者,其胃陽必為寒邪所厥。寒厥中焦,是導致衛強榮弱的主要原因。衛強者,則腠理開;腠理開,則汗自出。榮強者,則衛氣弱;衛氣弱,則腠理閉,故無汗、發熱、惡寒,甚或戰抖。

 


【傷寒論】: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 ,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劇者必衄 ,衄乃解:劇者,陽氣重郁結也。


陽氣為何會重郁結?


以其人”表證仍在“,風寒困於表之故。


劇者必衄,就是後世所謂的熱迫血妄行。故後世治療出血者,常以清熱止血為治。


清熱止血的治法對嗎?


你只要看清楚郁熱是如何形成的,仲景又為何說有表證,攻下為“逆”,就會明白這種治法是對或錯。


根據【黃帝內經】治病求因的醫理,和【傷寒論】仲景的教導,清熱止血的療法,是錯誤的治療方法。

所以,【傷寒論】說”衄乃解“。


甚麼是“衄乃解”?


衄,就是鼻出血。熱随血而出,故其郁熱解除。所謂解除,只是暫時減緩了熱郁的情況,並非所有病除;因為其表困風寒仍然未解,其熱將會繼續積聚反覆。


麻黃湯主之:從這一條文可以看到,麻黃湯這些解表藥,才是正確治療出血的方藥。(其中包括中風出血、咳血、嘔血、痾血、月經出血、眼底出血、鼻出血等等所有的出血疾病。)


所以,讀【傷寒論】者不要只單看外感,每一細節、微小症狀的治理,都是治療重病的醫理所在。讀者當前文後理,灌通全文醫理,細心思索解讀。


 

【傷寒論】: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傷寒論】:

“二陽併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


發其汗,汗先出不徹: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而”汗先出不徹“結果導致甚麼情況出現?

因”汗先出不徹“結果導致“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 以汗出陽氣散,而寒氣入;故寒氣深厥於陽明,導致陽明熱郁。


”自微汗出,不惡寒“:陽明者,胃也。外寒困於陽明,厥阻胃陽往外宣發,導致熱郁結於裡,衛強而榮弱,故腠理開,汗自出。


由於熱郁結於裡,導致人體恆溫器(處於中樞神經區域)周圍的溫度高於恆溫器,故惡熱不惡寒,汗自出。


這一現象,是造成失眠、潮熱、盜汗、婦女更年期綜合症血崩、經漏等等病症的關鍵性原因。


所講的”陰虛“,其真實的原因就是寒困熱郁。熱郁結於裡導致惡熱,就成了後世所說的“火熱”,嚴重者就是“火毒”。



【傷寒論】:

”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


不可下:為何有外感者不可下?


下者,清除中焦之熱。

人體的結構運作,以中焦胃腸的迷走神經活躍性激活腦幹,繼而對大腦的激活,令人體能夠有正常的活動和思維。

凡辛辣、熱的東西,進了消化道,都能激活腦幹的活躍性;這就是中藥的寒、熱性質所在,也是中藥的主要治療機理所在。


高體溫,是抑制或滅活病毒(風寒外感)的最有效免疫方法。而人體的體溫產生和整個免疫系統的調控,主要都是來自中樞神經系統。當激活腦幹的中焦受到清熱藥的抑制,人體整個中樞神經系統就會失去有效的活躍性;若是本來虛弱者,則可以導致喪命。這就是張仲景苦口婆心訓誨後人的原因所在。


所以,攻下,不只是通大便那麼簡單;而陽明病也不是因為大便不通,而是因為熱郁結中焦。


哪為何會出現熱郁結中焦?

這才是陽明病的病因所在。



【傷寒論】:

“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


陽氣怫鬱在表:真的有熱積聚在皮下嗎?

這就是庸醫與良醫理解的差別所在。

實質上,所謂陽氣怫鬱,並非真的有一股熱積聚在皮下,而是皮下組織發炎。若然純粹是一股熱,在外都可以感覺得到的,自然流失就已可以解決,或是跟西醫一樣,敷冰或凍,不就可以了嗎?


然而,事情不是那麼簡單。因為這不是單純的一股熱量,而是發炎。


皮下組織發炎的原因在於人體的免疫系統在清理受病毒污染的細胞、組織。而要加速免疫系統的清理機制,只有提升人體的體溫。當人體清理乾淨病毒,人體自然回調恆溫器正常溫度;由於提升的體溫相對慢慢的高過恆溫器,人體也慢慢的出汗散熱。這就是發汗解表的真正機理所在。


當解之、熏之:解之、熏之都可以提升人體的體溫。



易龍        15/04/2022








2022年4月10日 星期日

太陽病(7)

 太陽病(7)



【傷寒論】: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膶,此為逆也,大青龍湯主之。 “


這是“傷寒”證。因其人外寒深入,榮強衛弱,故出現”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煩躁者,以其不汗出,熱郁於裡之故。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脈微弱者,脾胃虛。汗出惡風者,以其人寒厥深困脾胃,熱郁於裡,衛強榮弱;是“中風”證。

不可服:以其人脾胃虛,石膏寒涼傷胃陽之故。

服之則厥逆:誤服此湯,則會導致四肢厥冷;以其胃陽虛之故。

筋惕肉膶:筋肉跳動、無力。


為何會出現”筋惕肉膶“?


”筋惕肉膶“的成因在於調控肌肉束收縮的神經細胞功能低下,不能同一時間同步有力地調控不同肌肉束同時收縮、放鬆,結果導致肌肉出現不能同時同步收縮,故無力,只是胡亂跳動(肉膶)。


為何調控肌肉束收縮的神經細胞會出現功能低下?


人體所有調控人體各種功能的中樞神經細胞,在沒有得到腦幹激活脈衝的激活下,也就是在接近睡眠或昏迷狀態下活動(接近基本的新陳代謝情況)。這時的脈象接近【黃帝內經】所說的真象脈,也就是缺乏胃氣的脈象。

胃陽虛之人,也就是指其腦幹激活區的神經細胞活躍程度低;而石膏所謂清胃熱,也就是抑制神經細胞的活躍性。因腦幹激活區的神經細胞和中樞神經細胞活躍性受到石膏抑制時,”筋惕肉膶“只是外在明顯感覺得到的表現。


大青龍湯主之:青龍者,春日東方神獸,主陽氣升騰。

人體陽氣因受寒氣所困,無法往外升騰,故出現陽氣郁結,熱生於裡而煩躁。

大青龍湯是麻黃二桂枝一的合方,以大劑量麻黃破體表之寒冰,使青陽之氣可以騰空而起。與小青龍湯相比,其破寒困宣陽之力遠勝之,故為大。

石膏之用在先前已說了,在此不再多說。但其用量不可過量,宜少,不宜多。不然,則會傷及胃陽,有礙驅散寒邪。


【傷寒論】: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味甘溫;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二兩,炙,味甘平;杏人四十箇,去皮尖,味苦,甘溫;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石膏如雞子大,碎,味甘,微寒。” 


【傷寒論】: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

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若石膏過量,則會導致大汗淋漓不止,以石膏有弱榮削胃陽之力。榮氣弱,則汗自出;胃陽被削過量則寒厥下陷,導致衛強而汗自出。



【傷寒論】: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傷寒脈浮緩:浮者,陽氣未衰。緩者,胃陽力有不足。

身不疼但重:身不疼者,表無寒熱交戰(無炎症)。但重者,寒邪深入,進入陰分(傷及神經,調控無力,故重。)。

乍有輕時:亦有不重的時候。表示寒邪處於陰陽交界處。

無少陰證者:寒邪未完全入裡。



【傷寒論】: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心下有水氣:心下脹滿,有漉漉鳴響聲。

乾嘔:以其人胃受風寒,胃滯脹滿,故乾嘔。

其餘症狀,都是寒氣所及,則會出現。



【傷寒論】: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味甘溫;芍藥三兩,味酸,微寒;五味子半升,味酸溫;乾薑三兩,味辛熱;甘草三兩,炙,味甘平;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半夏半升,湯洗,味辛,微溫;細辛三兩,味辛溫。”


 在小青龍湯中可以看到,細辛的用量跟麻黃、桂枝、白芍、炙甘草、乾薑等藥同等分量,也不像麻黃、葛根必須要先煎。


【傷寒論】: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傷寒論】:

“傷寒,心下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易龍        07/04/2022







2022年4月5日 星期二

太陽病(6)

 太陽病(6)



【傷寒論】: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無汗與汗出的差別在於”傷寒“與“中風”的差別。


惡寒與惡風的差別在於”傷寒“與“中風”的差別。


惡寒者,其發燒必高。以其人衛弱榮強,體溫不能達到或僅僅達到恆溫器溫度;故其人惡寒或戰抖,無汗。


惡風者,其發燒不高。以其人衛榮相若,或是衛強榮弱,體內溫度達到或僅僅超過恆溫器溫度;故其人冒汗,遇風則惡寒。


為何同受風寒,有人會患“傷寒”,有人會患“中風”?


學習醫者,學習【傷寒論】者,若不徹底弄清楚這些問題,行醫就只是依樣畫葫蘆,不但不知自己在幹甚麼,走運的話,可以間中見療效;但難以避免醫壞病人或耽誤病情的錯事。


習醫者切忌道聽途說,不求甚解,不能辨清病因,見病治病,見症治症。因為這是祖宗的教導,是【黃帝內經】的教導。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中風”者,本有寒厥困阻中焦陽氣;若脾胃較強者,則成為“溫病”。

“傷寒”者,裡無或少寒厥,脾胃未虛者。若脾胃較虛者,則出現嚴重惡寒、戰抖的情況。


微寒厥困熱於胃,故出現無汗、惡風。以其人外受風寒,寒厥項、背,也就是寒厥於第十一對副神經,導致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痙攣;故項、背強几几。


【傷寒論】: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切;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傷寒論】:

“右柒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葛根湯方,是桂枝湯加麻黃、葛根。這方基本上是桂枝加越婢湯之變化,以葛根代替石膏而已。


葛根與石膏有何差別?


葛根與石膏都有清胃熱之功。

石膏力強,用於胃陽較強,有發燒、積熱煩躁者,以石膏有退熱作用。

葛根力較弱,用於胃陽較差,積熱不多者。


葛根與白芍之差別在哪?


葛根以清胃陽,降低人體腦幹的活動能力,以達到鬆弛肌肉的作用。可以說是中樞神經抑制劑。

白芍是神經傳導體---乙酸膽碱的抗拮劑,以阻礙神經傳導為鬆弛肌肉的作用。


所謂清胃陽者,抑制或減低腦幹神經細胞的活躍能力而已。



【傷寒論】: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必:大有機會也。以下的【傷寒論】已說明了,”必“不等同於“必定”。


甚麼是“太陽與陽明合病” ?


過往讀【傷寒論】之人只會理解其為太陽經與陽明經合病,因此就出現了太陽病和陽明病兩經的症狀。


這樣理解是可以的。但這樣的理解,只是一種死背強記文章的讀書方式。並非一種學習活人醫學的理解方式,因為活人的生病是可以千變萬化的,不是單純用幾隻文字就可以完全表露無遺的;所以,導致無數習醫之人錯誤理解醫理,或是一知半解,或是曲解醫理。


太陽病:開章明義已經說明了,就是人體受了風寒而生病。


人體為何受了風寒會生病?


【黃帝內經·素問35】:

”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衛氣:保衛人體之陽氣,也就是人體的免疫系統。

邪氣:令人體生病的東西。

府:聚集處。

風無常府:風邪並無一處指定的聚集處。

衛氣之所發:衛氣所到,往外宣發。

必開其腠理:衛氣所宣發處,其腠理必開。腠理開,則風邪入。衛氣與邪氣相遇上,人體則發病。


由於古人只能感受到風寒的存在,卻看不到病毒或感受不到病毒。因此,風寒就成了最終的病因。


風寒從外而來,故腠理開是其入侵人體的途徑。

人體在衛氣往外宣發時,就是出汗之時,也就是腠理開的表現。這也是【傷寒論】說自汗者是“衛強榮弱”的理據所在。也是後世說出汗傷人陽氣的根本說法,但後世人不知前人所說的傷陽氣,是指衛氣的流失。


汗出之時,若遇上風寒來襲,人體則會出現體溫下降,導致生病。


以古人的病理學來就,風寒是從外而入,所以必須腠理開才會受寒;這也是外感的意義所在。然而,醫者若明白現代的病理學,受風寒,就是體溫下降,激活了人體中的病毒而已。所以,現代病毒感染(風寒)的病理學,當從人體中發病。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太陽病的意義在於人體受了風寒,在人體中的病毒活躍,釋放出細胞外,激活了人體的免疫系統,導致人體發炎。

太陽與陽明合病,也就是說這病毒釋出導致的發炎,同時出現在陽明。陽明者,胃也。也就是說腸胃出現了發炎的疾病。

必自下利:腸胃炎的常見症狀就是上吐下瀉,所以,好大機會出現”下利“。

葛根湯主之:以葛根舒緩腸胃積熱,麻黃桂枝湯溫裡散寒,消其炎症。


為何腸胃炎會導致下利?


發炎的典型症狀是紅、腫、熱、痛。

紅:是血流增加的表現。

腫:是微細血管增加其滲透性和滲透壓,以增加發炎處的養分供應和廢物的排走。

熱:若全身性發熱,就是發燒。發熱,可以增加人體細胞的新陳代謝,更能滅活清除細胞外的病毒,和抑制細胞內病毒的活躍性。

痛:痕癢就是輕微痛感覺的表現。


若發炎發生在人體的黏膜組織,黏膜則會出現腫脹、大量分泌物滲出的現象。這些分泌物在鼻為涕,在咽喉為痰,在陰道為白帶,在腸胃為水濕,故腸胃炎出現下利。



【傷寒論】: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嘔和下利(腹瀉)都是腸胃炎的現象。以葛根減其胃熱,半夏抑制中樞神經嘔逆機制,麻黃桂枝湯溫裡散寒,消其炎症,達到標本兼治的療效。


【傷寒論】: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稱;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大棗十二枚,擘;半夏半斤,洗。“


半夏之毒在其黏液,故以大量清水洗之,以減其毒性。


【傷寒論】: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傷寒論】: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


桂枝證:也就是”中風“證。這類病人脾胃虛,寒厥於裡,衛強榮弱。醫者不能辨清病因,以寒涼攻下法治之,導致脾胃陽虛,寒厥深入,出現熱利的現象。


脈促者,表未解也:以其寒困於外,熱郁於內,脾胃陽氣虛,故脈促。


喘而汗出者:桂枝證本為衛強榮弱,汗出之證。如今因攻下導致脾胃陽虛,寒厥深困,熱郁更甚,衛榮強弱相差更大,故汗出。

脾胃陽虛,則土無力生金,故肺氣不足,氣喘。

在實際的人體生理學來說,人體中樞神經的活躍程度是根據胃陽對腦神經的激活程度,即是腦幹的激活;其中包括了心血管呼吸調控神經系統。心血管呼吸調控系統活躍的下降,人體自然出現不正常的呼吸、心跳、血壓。


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只是暫時舒緩熱利的裡急後重不適,不能久用。

葛根:清減胃熱。

黃連:清減小腸熱。

黃芩:清減大腸熱。

三者合用,清減腸胃積熱,舒緩熱利不適。


炎症在直腸,則裡急後重,大便不休。

炎症在膀胱,則尿急尿赤,小便不休。

這些炎症的產生,都只在於人體那處受了風寒,病毒釋出而導致那處器官組織發炎;其病理、病因別無差異;差異之處只在於臨時症狀不適的舒緩。其治病的根本方針仍在溫散風寒。


【傷寒論】: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味甘平;黃芩二兩,味苦寒;黃連三兩,味苦寒。 ”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



【傷寒論】: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這是“傷寒”證。


無汗而喘者:以其肺部因受風寒而發炎,故出現氣喘。


【傷寒論】: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味甘溫,去節;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一兩,炙,味甘平;杏仁七十箇,湯去皮尖,味辛溫。 “


麻黃湯:以溫裡散寒解表為重點。


麻黃湯與桂枝湯的差別在那?

桂枝湯,溫陽健脾力強,解表力弱,故以熱粥助其解表之力。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傷寒論】: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主之。“


事實上,凡有太陽病者,都不能下,下之則為”逆治“。

桂枝湯證誤下可導致熱利,以寒厥深困脾胃之故。

麻黃湯證誤下可導致表寒下陷,導致喘逆嚴重。


=====================

太陽與陽明合病,在今天臨床上遇到的疾病就是腸胃方面的類風濕病,如克隆氏症、慢性腸炎,另外,如腸易激綜合症、胃酸倒流、慢性胃炎、慢性腹瀉等等,都是因陽明為風寒所困,出現慢性炎症,甚至導致腸胃表面破損出血。


這些腸胃表面發炎破損的表現,跟皮膚濕疹的表現和病因是一樣的,都是由風寒(病毒)所致。只是,腸胃的表面是藏在人體內的對外皮膚;就是這個原因,就考倒了幾乎所有習醫之人。


在臨床上,本人就是以治療濕疹的方法治療所有腸胃疾病的病人,其中包括了以上提及的所有疾病,都必見效,能夠治癒或大大改善。其中有些病人已受這些腸胃病折磨超過10年。


這些腸胃疾病,西醫藥是治療不了的。這是不爭的事實,相反,是越醫越嚴重的。


但為何中醫也是治療不了?

身為中醫者有想過這個問題嗎?

這些疾病都是只有中醫才能治癒或令病人脫苦的。

=====================


【傷寒論】: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外已解:並非說風寒已散,是沒有外感症狀而已。然而,中樞神經受病毒感染,其最典型的症狀就是疲倦,也就是這裡說的“脈細而嗜臥”。


胸滿、脅痛者:以胸部神經和脅部神經發炎,或再加上胃部氣脹,大腸氣脹所導致。


脹感按而不痛者,其發炎在中樞;腫脹按而痛者,其發炎在表外。


與小柴胡湯:以小柴胡湯清減肺、大腸熱,舒緩腸胃收縮力的作用;因小柴胡湯有抑制中樞神經活動之功。


脈但浮者,與麻黃湯:明顯以脈浮為主者,可以麻黃湯解其表。



易龍        31/03/2022









2022年3月30日 星期三

太陽病(5)

 太陽病(5)



【傷寒論】: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此症本為”傷寒”無汗證,法當以麻黃湯或桂枝麻黃各半湯治之。

醫者先用桂枝湯,見其病未解,反見熱郁於中焦(”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誤以為積熱於脾胃,故以攻下治之,欲去其熱。


這就是現代中醫學的”辨證論治“。事實上,就是見病治病,見症治症,是跟西醫藥治療思維一模一樣的思路。


然則,攻下之後,導致中焦陽虛,表寒下陷,寒厥深困胃陽,出現裡寒生脹滿,“心下滿微痛”的現象。


為何表寒下陷,寒厥深困胃陽,出現裡寒生脹滿,“心下滿微痛”的現象?


這一現象,跟小便不利,脛攣是同一病理現象;就是因寒厥熱郁於裡,導致調控肌肉的神經過度活躍,故出現肌肉過度收縮痙攣的情況。


胃部肌肉過度收縮或痙攣,則出現胸下脹滿;膀胱肌肉過度收縮或痙攣,則出現小便不利,但易生尿急感覺;四肢肌肉過度收縮或痙攣,則出現四肢收緊或痙攣的現象。若這現象發生在血管的肌肉上,血管則會痙攣收窄,在腦則出現閉塞性中風,在心臟則出現急性心臟梗塞(西醫學的“通波仔”術,單單就是想防止心血管痙攣而已,並非清除膽固醇;因為在人體的血管中,根本就沒有膽固醇積聚。)


小便不利者:以足太陽膀胱經受風寒,又加上脾胃澭滯,水濕運化受阻之故。


翕翕發熱,無汗:故去桂枝,以桂枝溫陽,加重郁熱。


甚麼是郁熱?


郁熱者,發炎的表現。人體神經當發炎時,就會失去其正常功能,走向兩極化。


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此方非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在於舒緩壞症,尤其是腸胃和泌尿系統的壞症。以健脾利水,舒減肌肉收縮力,繼而舒減脹滿、郁熱為重點;其後,若表證還在,當以桂枝麻黃各半湯治之。


白芍,有抗神經導體乙酸膽碱作用,故能減低副交感神經對內臟平滑肌收縮的刺激,減低中樞神經對運動肌收縮的刺激,故能舒緩一系列由寒厥導致產生的異常肌肉收縮。



【傷寒論】: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燥,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鍼者,四逆湯主之。“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

脹浮者,以表有風寒困之。

自汗出者,以其裡有寒厥,導致裡有郁熱,衛強榮弱。

小便數者,以其寒厥熱困於膀胱之故。數者,頻密也。自汗出者,小便不應多;今小便數,是以寒厥郁熱於膀胱,膀胱出現過度收緊或過敏之故。

心煩者,以其裡有郁熱。

微惡寒者,以其胃陽生化不足。

腳攣急者,以其胃陽受寒厥阻,無力外宣,溫煦四肢。筋因寒厥而急收,故腳攣急。


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以其人寒厥深,桂枝湯不足以散通其寒厥,反溫陽增加其裡之郁熱。故此症不應以桂枝湯治之,以其人有心煩。


得之便厥,咽中乾,煩燥,吐逆者:誤服桂枝湯所導致的不適反應。

寒厥陽氣於裡,則四肢厥冷。

寒厥陽氣於咽,則咽中乾。

寒厥陽氣於裡,則煩燥。

寒厥陽氣於胃,則吐逆。


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以甘草乾薑湯溫陽破其寒厥,令體內受郁困陽氣得以外宣,溫煦人體,故有復陽之功。


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雖是寒厥被甘草乾薑湯溫通,然則因寒厥所致的腳攣急,仍然未能鬆柔過來,故以芍藥抑制肌肉神經,減少肌肉肌張力。


甚麼是中醫學的舒肝柔筋,解肌肉攣急?


白芍的舒肝柔筋,跟人體內臟器的肝臟是毫無關係的。白芍的作用在於抑制人體的迷走神經和中樞調控運動肌的神經,減少肌肉張力,繼而放鬆筋腱。所以,白芍所謂對肝的作用,是對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五藏,歸類於肝功能的神經系統產生作用。


【黃帝內經·素問44】: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黃帝內經·素問74】:

“寒厥入胃,則內生心痛,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筋肉拘苛,血脈凝泣,絡滿色變,或為血泄,皮膚否腫,腹滿食減,熱反上行,頭項囟頂腦戶中痛,目如脫寒入下焦,傳為濡寫。”


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以胃中積熱,故譫語。以少許調胃承氣湯減去胃中積熱。


譫語者,以寒厥熱郁於中樞神經系統,導致語言神經調控失常。


若重發汗,復加燒鍼者,四逆湯主之:重發汗,則傷陽氣;再加上燒鍼,令厥熱加重,導致大汗淋漓,更為煩熱;所以,以四逆湯大溫陽氣,以溫散寒厥。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味甘平;乾薑二兩,炮,味辛熱。 


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芍藥甘草湯方: 

白芍藥四兩,味酸,微寒;甘草四兩,炙,甘平。 


右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之。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浸;甘草二兩,炙,味甘平;芒硝半斤,味鹹苦,大寒。 


右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調胃承氣湯方之大黃,【傷寒論】並無要求後下,醫者切忌妄自胡亂煎者,重傷胃陽。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乾薑一兩半,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熱。


右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此方的附子生用,【傷寒論】並無要求先煎或久煎,但要去皮。因為附子的毒主要在皮。後世醫者不弄清問題所在,胡亂煎煮(先煎或久煎),導致附子減少或失去其原有療效。


【傷寒論】教導,服生附子或烏頭方藥,當分溫少量而服,見效即止。



【傷寒論】: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乾,兩脛拘急而譫語。

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

荅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乾,煩燥,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


芍藥甘草湯,以暫時舒緩脛攣;承氣湯令其人微溏泄減胃熱,以暫時止其譫語。然而,其能長治久安的治療在於溫陽散寒,使人體因受病毒(風寒)所傷的神經系統能夠恢復正常運作。這就是中醫藥學對人體正確、真正的治療;也是與西醫藥所謂的治療最大的分別。



易龍        31/03/2022







2022年3月28日 星期一

太陽病(4)

 太陽病(4)



【傷寒論】: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 “


下之後:寒涼清熱攻下後。


脈促胸滿:胃因攻下,導致寒氣深壓。胃寒生脹滿,故出現胸滿。

脈促者,當心悸。由於胃氣脹滿導致血糖下降,因此導致中樞神經缺糖,故加快心跳,提升血壓,以提升神經細胞養分的供應。


桂枝去芍藥湯主之:以胃陽虛之故,故去寒涼之芍藥。


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微惡寒者,以胃陽生化無力,體溫僅僅達到人體恆溫器溫度,故微惡寒;以榮強衛微弱之故。附子加強胃陽生化之力。



【傷寒論】: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

 

熱多寒少:以其人發燒惡熱多,惡寒少。

其人不嘔:以其人胃不寒滯。



【傷寒論】: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脈微而惡寒:脈微者,氣虛。胃陽生化無力,故惡寒。

陰陽俱虛:裡外陽氣俱虛。

更發汗、更下、更吐:更,再次強行也。


    

【傷寒論】: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


面色反有熱色:熱色,紅熱也。因寒困熱郁於胃和皮下,又以其人陽氣虛,故只有面有郁熱色。

不能得小汗出:熱郁於皮下,衛弱榮強。

身必痒:熱郁皮下,也就是皮下發炎,所以皮膚癢。

桂枝麻黃各半湯:以其人胃微虛,陽氣生化微弱,表為寒氣所束困;故以桂枝湯溫通陽氣,麻黃湯散寒解表發汗。


【黃帝內經·素問62】:

“帝曰:陽盛生外熱,柰何?

歧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此乃衛氣弱,榮氣強之故。衛弱則無力外出,榮強則表固熱困。


【黃帝內經·素問05】:

”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陽勝:在表之陽氣受困不能外泄,故陽勝。以其衛弱之故。



【傷寒論】: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


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以其人寒厥郁熱之故。

先刺風池、風府:先通其經絡,使桂枝湯能夠發揮溫陽散寒的作用。


【黃帝內經·素問60】:

”黃帝問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鍼治之,柰何。

歧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寫。“


調其陰陽:通調其裡外陽氣。陰者,裡;陽者,外。



【傷寒論】: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大汗出:表無寒困,裡有郁熱;以其衛強榮弱之故。

脈洪大:以其裡有郁熱,外無寒困。

與桂枝湯如前法:以其人因裡有寒厥困阻陽氣外宣,故先服桂枝湯出現大汗、脈洪大。繼續服用桂枝湯,則通其寒厥,郁熱則能往外宣發,溫煦人體。這是桂枝湯調和榮衛的機理,也是根治自汗、盜汗、潮熱的機理所在。


【傷寒論】:     

“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


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湯,溫陽散通寒厥;麻黃湯,解表散寒。桂枝二者,以其人寒厥郁熱重於表寒困。

何以知寒厥郁熱重於表寒困?

以其人自汗出之故。


桂枝麻黃各半湯:以其人寒厥郁熱與表寒困各半之故。

何以知寒厥郁熱與表寒困各半?    

以其人無汗,表有郁熱之故。



【傷寒論】: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以其人寒厥深,胃陽生化未衰。桂枝湯溫胃強榮衛,因寒厥深,導致陽氣郁裡嚴重,故

出現”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縱然大汗出,不足以散減其裡熱,去其大煩渴。


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削減胃裡郁熱,加人參以補氣健脾胃。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陰勝:在裡之陽氣受困郁結,故陰勝。陰勝者,裡陽勝於外也,以其衛強榮弱之故。



 【傷寒論】: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發熱惡寒:外有寒邪困表,故發熱;內胃陽不足,故惡寒。以其人榮強而衛弱,故發熱、惡寒、無汗;其發熱不會高。


熱多寒少:熱多者,煩熱也。寒少者,惡寒少。


脈微弱:氣虛寒厥深也。因寒厥深,傷及陽氣生化,故其人”無陽“。


不可發汗:不可強行以麻黃湯治“傷寒”之法,以其人”無陽“之故。縱然強行發汗,病也不能去,只會更傷其陽氣。


桂枝二越婢一湯:以桂枝湯溫陽散其寒厥,麻黃解其表寒困,石膏稍減其輕微郁熱,以舒緩其煩熱。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芍藥、甘草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三錢,切;大棗四枚,擘;麻黃十八銖,去節;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右柒味,㕮咀。以五升水,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大棗四枚,擘:擘,以手撕開。


桂枝,去皮:去皮者,在採藥時刮去表層,非在製成藥後去其皮肉層。以表層苦澀,阻礙溫通散寒。


麻黃十八銖,去節:去節者,去其枝節。麻黃乃麻黃綠色半葉半枝的部位,若已變成啡黃枝節,當去之。


石膏二十四銖:石膏用量跟桂枝、麻黃相約,遠少於生薑。用石膏以微去其郁熱,舒緩其煩熱;切忌傷及胃陽。


石膏,有抑制神經作用,能減少神經細胞產生熱量,降低人體恆溫器的作用。故其有消炎退燒的功能。其藥用功能跟西藥消炎止痛退燒藥相類似,但只在抑制神經,並無抑制免疫系統作用。


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麻黃當先煎,去除其過多的麻黃碱,減少其心跳、手震的副作用。


今天中醫藥學所教導的中醫藥學,基本上是錯誤的,與原本【傷寒論】是不相乎合,更不明白為何【傷寒論】先煎、久煎、用量的要求;結果是【傷寒論】要求先煎的不先煎,不用先煎的要求先煎;直接影響到中藥的療效和所產生的副作用。


其原因何在?


原因在於現代的中醫以西醫藥學的理論來應用中醫藥,結果是以中藥作為西藥用。


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煎煮中藥,當一次煎煮,不應翻煎。


在煎煮中藥方面,今天中醫藥學的教導基本上也是錯誤的。中藥的煎煮,【傷寒論】都已經說明了。在【傷寒論】中並無翻煎,也沒有解表藥短時間煎煮之說。因為翻煎會令藥物中的化合物受熱過度,出現令人難以估計的變化。

【傷寒論】中也沒有解表藥短時間煎煮之說,相反,【傷寒論】要求麻黃、葛根這些解表藥先煎、久煎。



【黃帝內經】早已說了,為醫者有五過,醫者治學不嚴,是其過也。為醫者,不能不慎之!


【黃帝內經·素問77】:

“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

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愚醫治之,不知補寫,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并,此治之二過也。

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恒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

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

粗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支轉筋;死日有期,醫不能明;不問所發,唯言死日,亦為粗工。此治之五過也。 

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




易龍        29/03/2022









2022年3月24日 星期四

太陽病(3)

 太陽病(3)



【傷寒論】: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


頭痛:頭部受了風寒。

發熱:發燒。人體榮氣未衰,當人體受寒,病毒由細胞釋出入血,觸動人體提升恆溫器溫度機制。

汗出:人體只有在恆器周圍的溫度高過恆溫器時,才會出汗散熱。由於脾胃先為風寒所困(寒厥),熱被風寒困於胃,出現了衛氣強於榮氣,故汗出。

惡風:汗出體涼,受風更涼,故惡風。


桂枝湯,功效健脾胃,養榮氣。健脾胃者,養衛氣也,故能溫肌散寒。養榮氣者,提升、穩固人體恆溫器溫度,故能調和榮衛,止汗出。


【傷寒論】: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項、背強几几:以調控項、背斜方肌的第十一對副神經受風寒之過;故令斜方肌痙攣,導致項背僵緊。

反汗出惡風者:以其現象與葛根湯之”傷寒“證相對而言。汗出惡風,屬於“中風”,故以桂枝加葛根湯治之。


葛根性質甘寒,其功用在於減少胃中積熱,以暫時減少項背強几几的症狀。胃中沒有嚴重積熱者,或是脾胃虛寒者,忌用。


【傷寒論】: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 “


下之後,其氣上衝:以其人衛氣本虛(脾胃虛),因攻下導致陽更虛,外感風寒下陷,也就是人體腦幹失去主宰和協調腦神經活動的功能,導致腦電波產生、傳導失去正常規律,故有氣上衝的現象(是輕度的癲癇症,是大腦有不正常腦電波產生的現象)。

以桂枝湯溫其脾胃(養衛氣),令人體腦幹功能恢復正常,正常調控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


【傷寒論】: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鍼,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


已發汗:為何外感仍然不去?發汗不是醫治外感的治法嗎?

汗出,是風寒(病毒感染)去,人體恆溫器回復正常溫度時的表現。

所以,其汗出的表現當以微汗出,也就是恆溫器慢慢地回復正常。若然大汗淋漓,這是恆溫器急速下降的表現;這種現象常見於服食西藥退燒藥,中藥寒涼藥,如石膏後;其原因在於強行降低人體恆溫器的溫度。這也是服用大青龍湯後大汗淋漓的真正原因所在。


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以其人裡無寒厥中焦,脾胃不虛,榮氣不衰。若再以桂枝湯養榮衛,則會導致人體溫度更為提升,難以發汗。這種現象是一般人難以接受的熱郁於裡,也是醫者當小心處理的問題。


【傷寒論】: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


酒客:好飲酒之人。

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酒精乃麻醉藥。好飲酒之人,其腸胃活動能力必差,以其調控腸胃的迷走神經被酒精所傷之故。桂枝湯入胃,以其甘溫滯於胃,同時加強了胃的收縮力,故令人嘔。


【傷寒論】: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


喘家:患有氣喘之人。

杏子佳:杏仁。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其治療機理何在?


氣喘,一般人和西醫、中醫都以為其病在肺。事實上,以喘病因於肺的情況並不多,以肺為喘的病因是錯誤的觀察和觀念。


氣喘的問題出於胃陽郁結,也就是出於中樞神經系統,並不是出於肺臟。


【黃帝內經·素問30】:

“歧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歧伯曰:厥逆連藏則死,連經則生。”


【黃帝內經】的“藏”和“經”都是指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


厥逆連藏則死:藏,應該是指與胸腹五臟器官有直接連繫的迷走神經,也就是腦幹。

也就是說,若喘的成因因為寒厥於腦幹所致,則會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連經則生:經,應該是指與調控呼吸肌肉有關連,在大腦中的神經系列,就是【黃帝內經】中所說的經脈。

也就是說,若喘的成因因為寒厥於大腦或有關的神經所致,則不會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黃帝內經·素問34】:”陽明者,胃脈也,“


喘家,其喘的病因在於脾胃虛寒,氣滯郁結於胃,導致血糖下降而喘。故以桂枝湯辛甘溫胃,以厚朴、杏仁疏理氣滯,舒緩胃氣脹逆。


【黃帝內經·素問34】:

“歧伯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

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


【傷寒論】: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


為何 “其後必吐膿血” ?


以其人胃運化無力,又有熱積於胃中,桂枝湯入胃,以其甘溫滯於胃,加強了胃的收縮力,故令人吐。


其後必吐膿血:必,大有機會。吐膿血,以其胃為寒厥而積熱,因而生瘡含膿。服桂枝湯後,以桂枝湯辛甘助陽,故令胃中瘡膿破而出血,因而”吐膿血“。若胃中無瘡膿,則不會吐膿血。


【黃帝內經·素問45】:

”陽明厥逆,喘欬身熱,善驚、衄、嘔血。“


陽明厥逆:陽明者,胃。厥者,阻斷也。


胃,陽氣生化之地。厥阻者,寒氣也。胃陽為寒氣厥阻,無以外宣,導致四肢逆冷。陽熱內郁,導致體內瘡瘍炎症頻生;若寒氣在鼻,則鼻損出血(衄);若寒氣在胃,則胃損出血(嘔血)。


其病因在郁熱嗎?


不。其病因在於寒厥,不在積熱。


所以,以清熱法治之,寒厥未深者,有暫時舒緩出血的作用。可是,因清熱之故,令寒厥更為深入,必導致郁熱更盛,最終出現無藥可治的地步。這就是過往之人治肺癆、咳血、嘔血的結局;也是中醫藥治療無效的原因所在;其原因在於錯誤治療。


【傷寒論】: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支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


發汗,遂漏不止:發汗,導致大汗淋漓不止。


太陽病,不當發汗嗎?


太陽病,當溫裡解表散風寒,不是要發汗。出汗,只是寒散病癒的表現。若誤解醫理,強行發汗,是會導致人體大量散失陽氣,體溫下降,寒厥深入的。


其人惡風:以發汗導致陽氣散失之故。

小便難:因大汗淋漓不止,水液大量流失;再加上強發汗導致陽虛,太陽膀胱經為風寒所困,運化無力;故出現小便難。這種小便難,非單純補水能夠解決。


四支微急,難以屈伸者:四肢有輕微收緊,屈伸有不自在。

其原因在於寒厥深困陽氣之故,導致四肢筋肉失陽氣溫煦濡養。


桂枝加附子湯主之:以桂枝湯加附子治理。


不是應該滋陰清熱嗎?


出汗的病因本在脾胃虛之人為外感風寒所困,裡有郁熱,在【傷寒論】中屬於太陽病“中風”。因誤用發汗法,導致人體陽氣更虛,外寒、內厥加深,最終導致裡熱郁結更甚,大汗淋漓不止(榮弱衛強的表現)。

以桂枝湯溫陽強榮氣,以解太陽風寒;加附子增強榮衛之氣,以通寒厥;故陽可外宣溫煦人體,裡無郁熱,大汗止。


【黃帝內經·素問42】:

“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易龍           24/03/2022








2022年3月19日 星期六

太陽病(2)

 太陽病(2)



【傷寒論】: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


人體出了甚麼問題,才會導致”病人身大熱“?


”病人身大熱”者,在正常的情況下必然出汗。


為何人體不會出汗?

因為病人的”寒在骨髓“。


“寒在骨髓”是甚麼意思?


【黃帝內經·素問19】: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痺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風寒傷人,必從外而內。


【黃帝內經·素問50】: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寒在骨髓”者,以風寒之邪已深入人體,傷及人體生化陽氣(衛氣)的功能,並不是說人體裡有寒冷之氣生化。若傷害嚴重者,雖沒有發燒,也是惡寒,”欲得近衣“。若傷害輕者,則在發燒時才會出現嚴重惡寒戰抖,“欲得近衣”;以其人體調節恆溫器(榮氣)的功能未傷之故。故出現”裡寒“現象。


為何“裡寒”會導致”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

難道真的只能以“寒極格陽於外”這抽象觀念來理解嗎?


若中醫學理論真的只能存在於與真實人體不同的抽象理論中,哪中醫學真的要完蛋了。因為這抽象理論可以任由人任意解說,根本沒有實質人體生理學和解剖學可以作為理據。


然而,事實是【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的醫學理論是一點也不存在於抽象的形態,是實實在在的與人體生理學和解剖學相乎合的。


哪【黃帝內經】時代的中醫學理論與現代人體生理學和解剖學的理據為何不同?


事實上,並沒有不同。【黃帝內經】的醫學理論是以觀察活人外在的表現為理據,而推論出來的,並不是單純透過觀察死人的結構而推論出來的。因為一個活人的生病,必定表現在外;而醫學的真正目的是要令不正常表現的活人,恢復正常表現過來,盡享天年;相反,異常的人體結構,未必會導致人體出現生病或異常的表現,影響人體能夠正常活到天年(天生應有的壽命)。


基於以上的結論,【黃帝內經】時代的人只將醫學重點放在活人的正常生活表現上,而在人體結構的應用上,只應用在針灸上。


今天,排斥中醫學的人強行要將中醫學說成一種抽象不科學的醫學,原因在於這些人根本就未真正了解人體的生理學和解剖學,以及病毒與人體之間的關係。若然這些偏激無知的人真的能徹底明白人體的生理學、解剖學、以及病毒與人體之間的關係,又能讀通【黃帝內經】和【傷寒論】,則會發現中國古人的智慧是何等令人驚訝,這兩部中國醫學經典所說的醫學是如何超越時代,要比現代還要超越。


【傷寒論】: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 的原因在於衛氣弱,所生化的陽氣不能達到人體恆溫器的溫度,也就是榮氣強之故;結果就出現以上情況;目的在於保存人體的熱量,以達到恆溫器的要求。


由於人體衛氣弱(恆溫器的周圍),人體裡面的溫度低於恆溫器(榮氣),故人體不會出現排汗,體熱只能積存於皮膚下慢慢的散走,就造成了“熱在皮膚”的現象。


整體而言,”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這一現象,由以下原因造成:

1. 胃陽生化無力(衛氣弱)

2. 人體腎氣未衰(榮氣強)

3. 人體受了風寒


為何胃陽(衛氣)生化無力?

其原因在於脾胃先前被風寒(病毒)、苦寒藥物、生冷食物所傷。


為何人體腎氣(榮氣)未衰會導致以上問題?

【黃帝內經】的腎就是指神經細胞。由於調整人體恆溫器的中樞神經細胞功能未衰,在受風寒(病毒感染)時,故因應調高恆溫器溫度,提升整個人體的體溫,用以滅活、抑制病毒(中醫學的溫陽散寒)。


腎藏在五行中屬水,水性寒,故腎氣強則寒。由於這一五行學說,後世絕大多數人誤解為陰寒對人體的重要性。


傷寒:

1. 衛氣正常,榮氣正常或強,故發熱、惡寒。

2. 衛氣弱,榮氣正常或強,故發熱、惡寒戰抖。

3. 衛氣虛弱,榮氣弱,故無熱、惡寒、四肢逆冷。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這是甚麼現象?


“身大寒”者,以其人陽氣不能外走溫表之故。


為何陽氣不能外走?

以陽氣為寒氣厥阻,故胃陽不能外宣溫表。


溫病:

1. 衛氣正常,榮氣正常,故發熱、煩熱惡熱、汗出身寒。

2. 衛氣弱,榮氣弱,故微發熱、煩熱惡熱、汗出身寒。

3. 衛氣虛弱,榮氣虛弱,故無熱、煩躁惡熱、易汗出身寒、四肢逆冷。

4. 衛氣虛絕,榮氣虛絕,故無熱、大煩躁惡熱、或大汗淋漓、或無汗出、全身寒冷。


【傷寒論】: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陽浮者熱自發“,以其外感風寒,表陽受困之故。


“陰弱者汗自出”,以其衛氣勝過榮氣之故。


”嗇嗇惡寒“,以其衛氣生化不足之故。


“淅淅惡風”,以其衛氣生化不足,又汗出之故。


”翕翕發熱“,以其榮氣未衰,外感風寒所困。


“鼻鳴”者,以其鼻受風寒,熱困於鼻表之故。


 ”乾嘔者“,以其人脾胃虛寒,胃受風寒而滯,氣滯於胃之故。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芍藥三兩,味苦酸,微寒;甘草二兩,炙,味甘平;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易龍          20/03/2022








2022年3月17日 星期四

太陽病(1)

 太陽病(1)



甚麼是”太陽病“?


【傷寒論】: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就是人體太陽經脈,受了風寒,故出現脈浮,頭後、項僵緊而疼痛,整個人惡風寒。


為何脈浮?

以人體陽氣(免疫力)未衰,寒邪仍然在表,陽氣被困於表,故脈浮。


為何“頭項強痛”?


【黃帝內經·素問35】:

“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


衛氣:人體免疫系統。

邪氣:風寒之邪,即是今天的病毒。


當人體免疫系統清除人體因受了風寒釋出的病毒,就出現了發炎的現象。由於發炎,所以受了風寒的部位就出現僵緊、疼痛。


為何會惡寒?

凡惡寒者,必定是人體的溫度達不到人體恆溫器的要求,或是病者要保持高體溫,以高體溫抑制病毒的活躍,或滅活病毒。故人體出現惡寒,原因是要保溫。


【傷寒論】: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發熱:發燒。


惡風與惡寒有何分別?

惡寒者,以人體整體陽氣不足,不能乎合人體恆溫器的體溫要求。

惡風者,以人體整體較虛,寒氣已困於脾胃,以陽氣郁於胃中,不能外宣。因陽氣困於胃,體溫高於人體恆溫器,故出現自汗。汗出遇風,令體表陽虛,故惡風。


何以知道這人脾胃虛為風寒所困?


以其汗出,必因風寒困熱於胃;脈緩,必因脾胃較為虛弱,人體的恆溫器溫度也不會太高。這類病人的發熱必不會高。


為何汗出者發熱必不會高?


汗出者,其脾胃虛,又為風寒所困。這就已說明了,其人陽氣必不強盛;不然,怎會被風寒深入所困。


所謂陽氣強盛者,就是指其神經細胞有高度的活躍性。只有有高度活躍性的神經系統,才能有強大的免疫力,才能將人體恆溫器的溫度調高,出現發高燒的情況。


【傷寒論】: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


“傷寒”與”中風“有何差別?

無汗惡寒,脈浮緊者,是為傷寒;汗出惡風,無惡寒,脈浮緩者,是為中風。

這就是麻黃湯和桂枝湯用處不同的重點所在。


【傷寒論】: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溫病“與“中風”有何不同?


【傷寒論】開章明義,已經說明了溫病是怎樣形成的。人在嚴冬受了風寒,待春暖時日才發病,就是溫病。


為何在嚴冬受了風寒不即時發病?

原因以其人陽虛之過。也就是說其人免疫力低下,故無力發病。


這類陽虛之人,其脾胃必被風寒所傷,胃陽被風寒嚴重深困。這類人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能冬不能夏”之人,在嚴冬時節不畏寒冷,穿著單衣薄衫。


”溫病“之人以其脾胃未虛,生化陽氣之力仍然較強,故出現熱困,”發熱而渴,不惡寒“的情況。


“中風”之人以其脾胃虛,生化陽氣之力較弱,故出現熱困,發熱而汗出,惡風的情況。


【傷寒論】: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風溫“者,介乎“中風”與”溫病“之間。


胃陽虛者,其人體恆溫器的溫度必然提升不高。


【傷寒論】: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病發於陽的惡寒,與病發於陰的惡寒有何差別?


病發於陽,就是病毒因人體受寒而出現在細胞外,導致人體發炎,故人體出現惡寒。


病發於陰,就是病毒因人體受寒而阻塞神經細胞運作,導致人體免疫力嚴重低下;縱然病毒被釋出細胞外,人體也不會出現發炎反應。因神經細胞生化陽氣的能力嚴重不足,故人體出現惡寒。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根據【黃帝內經】“治病必求於本”的教導,當遇上任何疾病時,若要根治無誤,都必先找出病的本源,並非見症治症。治病求本才是中醫學”辨證論治“的意義所在。


凡治病,都必窮根究底。當遇上“傷寒”,應該問為何無汗、惡寒;遇上”中風“,應該問為何出汗,發燒不高;遇上”溫病“,應該問為何口渴,不惡寒。


“傷寒”、”中風“、“溫病”三者同屬太陽病,其病因都是因為被風寒所傷,不同的地方只在於脾胃的狀況。故在治病求本的原則上,其病因是風寒,當以驅散風寒為治。但要驅散風寒,沒有脾胃的配合,是治療無功的。


”傷寒“者,其脾胃無損,無熱困郁於胃,故以麻黃湯直接溫裡散寒。


“中風”者,其脾胃虛損,胃陽虛,汗自出,故以桂枝湯溫補脾胃、散寒。


“溫病”者,其脾胃較為正常,但因過往被誤治,導致風寒困於中焦,熱郁結於胃,汗自出,惡熱不惡寒,故以麻黃湯加四逆湯大溫裡陽以散寒。


為何不先清胃中困熱?

“溫病”不是由熱所致嗎?


”溫病“並非由熱所致病,其致病的根本都是風寒;熱的表現,只是因風寒所困才出現。若以清熱攻下法,則令中焦陽虛,風寒更加深壓,熱困更重。【傷寒論】以這種治法為“逆治”。所以,醫者當先自問”溫病”者為何會有”溫病“。




易龍         17/03/2022






2022年2月24日 星期四

發汗是甚麼意思

 發汗是甚麼意思



一般人,包括絕大多數的中醫,都以為發汗本身是治療疾病的方法,以為出汗,病邪就會跟随汗水而出。這一觀念,是大錯特錯的觀念,也是不懂得醫學的觀念。


哪發汗治病的機理在那裡?


人體出汗表示了甚麼?


出汗,是人體緊急散熱的方法。當人體內的溫度高過下丘腦的體溫恆溫器的溫度,人體就會啟動發汗機制。

體溫越是高過恆溫器,出汗的程度越是嚴重,直至體溫的溫度與恆溫器相等。


所以,當人體運動或勞動時,或是受驚時,中樞神經系統高度活躍,產生大量的熱,高過恆溫器,故大量出汗,以散其熱。


但不同功能的中樞神經系統,因應其活躍性所產生的熱,會以最快最短的途徑往外輸送,同時,與那活躍系統有關連的部位,也是神經系統輸送出熱的目標。


因為出汗不單是散走血液中的熱量,更直接的是散走神經細胞中過多的熱量。這就出現了陽氣不足(即是神經功能差)的人只會頸項以上出汗或背出汗。這些都是由腦幹所出的十二對顱神經直接管轄的部位。


手心、腳心出汗的原因又何在?


手心、腳心出汗的原因在於神經輸送熱到胃的機制出了問題(在中醫學來說是因風寒困胃),導致熱積於神經,而轉送出與胃、中樞神經直接關連的部位,就是四掌心。


發燒是何原因?


發燒,是因為人體血液中有異性蛋白(其中包括了病毒、癌細胞、細菌)的出現,啟動了人體免疫機制,人體分泌出前列腺素和其他化合物,提升了下丘腦的恆溫器溫度,人體就出現了發燒的情況;因不能及時達到恆溫器的溫度,人體就會出現惡寒、發冷、戰抖的情況。

這就是人體受感染下發燒的原因和機理。


哪強行降溫,是否就是治好了病毒感染病?


恰恰相反,強行降溫,不但不能治好病毒感染病,而是會惡化病毒感染;因為這強行降溫,破壞了人體自身抗病毒的機制,令到人體中的病毒更加活躍。


甚麼是強行降溫?


西醫學會以冷凍的物理方法降溫,如敷冰或浸冰水浴。


西藥方面,以抑制前列腺素製造的消炎止痛退燒藥,令人體在大量病毒出現在血液的情況下,都不再分泌前列腺素,提升人體體溫和其他發炎反應。


當人體發燒時,服下退燒藥,下丘腦的恆溫器就不再調高,降回至正常體溫。這時候,因先前積存的體熱不能及時散去,因體溫高過恆溫器,人體就會出汗。恆溫器的溫度降得越快,或是人體的體熱積得越多,出汗的情況越是厲害。


服食寒涼中藥後,如果出現出汗,體溫下降,其原因和機理跟服食西藥是一樣的,只是藥力較弱而已。


然而,當藥效消失,在血液中的病毒會再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發燒;除非血液中的病毒都已經鑽進了細胞內,或是人體的免疫力已經太差。


當血液中的病毒都已經鑽進了細胞內,或是人體的免疫力已經太差不能再次發燒,這時西醫的診斷就是病毒感染已經痊癒或是受控。病毒繼續對神經細胞的破壞,就會說成為後遺症。


從以上發汗的機理和服食西藥後發汗的機理來看,發汗本身並無治病的作用。



【傷寒論】: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厥逆而惡寒者“為何會大汗出?


原因在於胃為風寒深困,導致胃陽不能外宣,胃中郁熱而導致大汗,厥逆而惡寒。所以,以四逆湯溫陽散寒。


是否溫熱就能散寒?


【傷寒論】:

“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


溫熱是可以散寒的,但要看溫熱的性質。若然純粹溫熱,如火炙、熨背,在未推開胃中寒氣之先,會出現熱郁於胃的過渡性不良反應。這一不良反應,也是一般人說自己不能補的原因,是不懂補的醫者弄出郁熱的原因。


【傷寒論】: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痺,名火逆也。”


【傷寒論】: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這是有些人在臨死時為何會出現大汗和回光反照的因由。


由於風寒已入膏肓,深困於胃;縱然胃陽已接近不能生化,但因為寒氣深困,陽熱不能外散,只是這小小的郁熱已能令人體出汗;若人體真的接近死亡,下丘腦的恆溫器也會急速下降,自然就會造成大汗。


所以,只有用溫陽散寒的方法治療病毒感染,最終人體有出汗的表現,才能真正治療病毒感染。這就是有汗用桂枝湯,無汗用麻黃湯的真諦所在。




易龍           24/0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