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5日 星期二

太陽病(6)

 太陽病(6)



【傷寒論】: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無汗與汗出的差別在於”傷寒“與“中風”的差別。


惡寒與惡風的差別在於”傷寒“與“中風”的差別。


惡寒者,其發燒必高。以其人衛弱榮強,體溫不能達到或僅僅達到恆溫器溫度;故其人惡寒或戰抖,無汗。


惡風者,其發燒不高。以其人衛榮相若,或是衛強榮弱,體內溫度達到或僅僅超過恆溫器溫度;故其人冒汗,遇風則惡寒。


為何同受風寒,有人會患“傷寒”,有人會患“中風”?


學習醫者,學習【傷寒論】者,若不徹底弄清楚這些問題,行醫就只是依樣畫葫蘆,不但不知自己在幹甚麼,走運的話,可以間中見療效;但難以避免醫壞病人或耽誤病情的錯事。


習醫者切忌道聽途說,不求甚解,不能辨清病因,見病治病,見症治症。因為這是祖宗的教導,是【黃帝內經】的教導。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中風”者,本有寒厥困阻中焦陽氣;若脾胃較強者,則成為“溫病”。

“傷寒”者,裡無或少寒厥,脾胃未虛者。若脾胃較虛者,則出現嚴重惡寒、戰抖的情況。


微寒厥困熱於胃,故出現無汗、惡風。以其人外受風寒,寒厥項、背,也就是寒厥於第十一對副神經,導致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痙攣;故項、背強几几。


【傷寒論】: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切;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傷寒論】:

“右柒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葛根湯方,是桂枝湯加麻黃、葛根。這方基本上是桂枝加越婢湯之變化,以葛根代替石膏而已。


葛根與石膏有何差別?


葛根與石膏都有清胃熱之功。

石膏力強,用於胃陽較強,有發燒、積熱煩躁者,以石膏有退熱作用。

葛根力較弱,用於胃陽較差,積熱不多者。


葛根與白芍之差別在哪?


葛根以清胃陽,降低人體腦幹的活動能力,以達到鬆弛肌肉的作用。可以說是中樞神經抑制劑。

白芍是神經傳導體---乙酸膽碱的抗拮劑,以阻礙神經傳導為鬆弛肌肉的作用。


所謂清胃陽者,抑制或減低腦幹神經細胞的活躍能力而已。



【傷寒論】: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必:大有機會也。以下的【傷寒論】已說明了,”必“不等同於“必定”。


甚麼是“太陽與陽明合病” ?


過往讀【傷寒論】之人只會理解其為太陽經與陽明經合病,因此就出現了太陽病和陽明病兩經的症狀。


這樣理解是可以的。但這樣的理解,只是一種死背強記文章的讀書方式。並非一種學習活人醫學的理解方式,因為活人的生病是可以千變萬化的,不是單純用幾隻文字就可以完全表露無遺的;所以,導致無數習醫之人錯誤理解醫理,或是一知半解,或是曲解醫理。


太陽病:開章明義已經說明了,就是人體受了風寒而生病。


人體為何受了風寒會生病?


【黃帝內經·素問35】:

”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衛氣:保衛人體之陽氣,也就是人體的免疫系統。

邪氣:令人體生病的東西。

府:聚集處。

風無常府:風邪並無一處指定的聚集處。

衛氣之所發:衛氣所到,往外宣發。

必開其腠理:衛氣所宣發處,其腠理必開。腠理開,則風邪入。衛氣與邪氣相遇上,人體則發病。


由於古人只能感受到風寒的存在,卻看不到病毒或感受不到病毒。因此,風寒就成了最終的病因。


風寒從外而來,故腠理開是其入侵人體的途徑。

人體在衛氣往外宣發時,就是出汗之時,也就是腠理開的表現。這也是【傷寒論】說自汗者是“衛強榮弱”的理據所在。也是後世說出汗傷人陽氣的根本說法,但後世人不知前人所說的傷陽氣,是指衛氣的流失。


汗出之時,若遇上風寒來襲,人體則會出現體溫下降,導致生病。


以古人的病理學來就,風寒是從外而入,所以必須腠理開才會受寒;這也是外感的意義所在。然而,醫者若明白現代的病理學,受風寒,就是體溫下降,激活了人體中的病毒而已。所以,現代病毒感染(風寒)的病理學,當從人體中發病。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太陽病的意義在於人體受了風寒,在人體中的病毒活躍,釋放出細胞外,激活了人體的免疫系統,導致人體發炎。

太陽與陽明合病,也就是說這病毒釋出導致的發炎,同時出現在陽明。陽明者,胃也。也就是說腸胃出現了發炎的疾病。

必自下利:腸胃炎的常見症狀就是上吐下瀉,所以,好大機會出現”下利“。

葛根湯主之:以葛根舒緩腸胃積熱,麻黃桂枝湯溫裡散寒,消其炎症。


為何腸胃炎會導致下利?


發炎的典型症狀是紅、腫、熱、痛。

紅:是血流增加的表現。

腫:是微細血管增加其滲透性和滲透壓,以增加發炎處的養分供應和廢物的排走。

熱:若全身性發熱,就是發燒。發熱,可以增加人體細胞的新陳代謝,更能滅活清除細胞外的病毒,和抑制細胞內病毒的活躍性。

痛:痕癢就是輕微痛感覺的表現。


若發炎發生在人體的黏膜組織,黏膜則會出現腫脹、大量分泌物滲出的現象。這些分泌物在鼻為涕,在咽喉為痰,在陰道為白帶,在腸胃為水濕,故腸胃炎出現下利。



【傷寒論】: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嘔和下利(腹瀉)都是腸胃炎的現象。以葛根減其胃熱,半夏抑制中樞神經嘔逆機制,麻黃桂枝湯溫裡散寒,消其炎症,達到標本兼治的療效。


【傷寒論】: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稱;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大棗十二枚,擘;半夏半斤,洗。“


半夏之毒在其黏液,故以大量清水洗之,以減其毒性。


【傷寒論】: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傷寒論】: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


桂枝證:也就是”中風“證。這類病人脾胃虛,寒厥於裡,衛強榮弱。醫者不能辨清病因,以寒涼攻下法治之,導致脾胃陽虛,寒厥深入,出現熱利的現象。


脈促者,表未解也:以其寒困於外,熱郁於內,脾胃陽氣虛,故脈促。


喘而汗出者:桂枝證本為衛強榮弱,汗出之證。如今因攻下導致脾胃陽虛,寒厥深困,熱郁更甚,衛榮強弱相差更大,故汗出。

脾胃陽虛,則土無力生金,故肺氣不足,氣喘。

在實際的人體生理學來說,人體中樞神經的活躍程度是根據胃陽對腦神經的激活程度,即是腦幹的激活;其中包括了心血管呼吸調控神經系統。心血管呼吸調控系統活躍的下降,人體自然出現不正常的呼吸、心跳、血壓。


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只是暫時舒緩熱利的裡急後重不適,不能久用。

葛根:清減胃熱。

黃連:清減小腸熱。

黃芩:清減大腸熱。

三者合用,清減腸胃積熱,舒緩熱利不適。


炎症在直腸,則裡急後重,大便不休。

炎症在膀胱,則尿急尿赤,小便不休。

這些炎症的產生,都只在於人體那處受了風寒,病毒釋出而導致那處器官組織發炎;其病理、病因別無差異;差異之處只在於臨時症狀不適的舒緩。其治病的根本方針仍在溫散風寒。


【傷寒論】: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味甘平;黃芩二兩,味苦寒;黃連三兩,味苦寒。 ”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



【傷寒論】: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這是“傷寒”證。


無汗而喘者:以其肺部因受風寒而發炎,故出現氣喘。


【傷寒論】: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味甘溫,去節;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一兩,炙,味甘平;杏仁七十箇,湯去皮尖,味辛溫。 “


麻黃湯:以溫裡散寒解表為重點。


麻黃湯與桂枝湯的差別在那?

桂枝湯,溫陽健脾力強,解表力弱,故以熱粥助其解表之力。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傷寒論】: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主之。“


事實上,凡有太陽病者,都不能下,下之則為”逆治“。

桂枝湯證誤下可導致熱利,以寒厥深困脾胃之故。

麻黃湯證誤下可導致表寒下陷,導致喘逆嚴重。


=====================

太陽與陽明合病,在今天臨床上遇到的疾病就是腸胃方面的類風濕病,如克隆氏症、慢性腸炎,另外,如腸易激綜合症、胃酸倒流、慢性胃炎、慢性腹瀉等等,都是因陽明為風寒所困,出現慢性炎症,甚至導致腸胃表面破損出血。


這些腸胃表面發炎破損的表現,跟皮膚濕疹的表現和病因是一樣的,都是由風寒(病毒)所致。只是,腸胃的表面是藏在人體內的對外皮膚;就是這個原因,就考倒了幾乎所有習醫之人。


在臨床上,本人就是以治療濕疹的方法治療所有腸胃疾病的病人,其中包括了以上提及的所有疾病,都必見效,能夠治癒或大大改善。其中有些病人已受這些腸胃病折磨超過10年。


這些腸胃疾病,西醫藥是治療不了的。這是不爭的事實,相反,是越醫越嚴重的。


但為何中醫也是治療不了?

身為中醫者有想過這個問題嗎?

這些疾病都是只有中醫才能治癒或令病人脫苦的。

=====================


【傷寒論】: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外已解:並非說風寒已散,是沒有外感症狀而已。然而,中樞神經受病毒感染,其最典型的症狀就是疲倦,也就是這裡說的“脈細而嗜臥”。


胸滿、脅痛者:以胸部神經和脅部神經發炎,或再加上胃部氣脹,大腸氣脹所導致。


脹感按而不痛者,其發炎在中樞;腫脹按而痛者,其發炎在表外。


與小柴胡湯:以小柴胡湯清減肺、大腸熱,舒緩腸胃收縮力的作用;因小柴胡湯有抑制中樞神經活動之功。


脈但浮者,與麻黃湯:明顯以脈浮為主者,可以麻黃湯解其表。



易龍        31/03/20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