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0日 星期日

太陽病(7)

 太陽病(7)



【傷寒論】: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膶,此為逆也,大青龍湯主之。 “


這是“傷寒”證。因其人外寒深入,榮強衛弱,故出現”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煩躁者,以其不汗出,熱郁於裡之故。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脈微弱者,脾胃虛。汗出惡風者,以其人寒厥深困脾胃,熱郁於裡,衛強榮弱;是“中風”證。

不可服:以其人脾胃虛,石膏寒涼傷胃陽之故。

服之則厥逆:誤服此湯,則會導致四肢厥冷;以其胃陽虛之故。

筋惕肉膶:筋肉跳動、無力。


為何會出現”筋惕肉膶“?


”筋惕肉膶“的成因在於調控肌肉束收縮的神經細胞功能低下,不能同一時間同步有力地調控不同肌肉束同時收縮、放鬆,結果導致肌肉出現不能同時同步收縮,故無力,只是胡亂跳動(肉膶)。


為何調控肌肉束收縮的神經細胞會出現功能低下?


人體所有調控人體各種功能的中樞神經細胞,在沒有得到腦幹激活脈衝的激活下,也就是在接近睡眠或昏迷狀態下活動(接近基本的新陳代謝情況)。這時的脈象接近【黃帝內經】所說的真象脈,也就是缺乏胃氣的脈象。

胃陽虛之人,也就是指其腦幹激活區的神經細胞活躍程度低;而石膏所謂清胃熱,也就是抑制神經細胞的活躍性。因腦幹激活區的神經細胞和中樞神經細胞活躍性受到石膏抑制時,”筋惕肉膶“只是外在明顯感覺得到的表現。


大青龍湯主之:青龍者,春日東方神獸,主陽氣升騰。

人體陽氣因受寒氣所困,無法往外升騰,故出現陽氣郁結,熱生於裡而煩躁。

大青龍湯是麻黃二桂枝一的合方,以大劑量麻黃破體表之寒冰,使青陽之氣可以騰空而起。與小青龍湯相比,其破寒困宣陽之力遠勝之,故為大。

石膏之用在先前已說了,在此不再多說。但其用量不可過量,宜少,不宜多。不然,則會傷及胃陽,有礙驅散寒邪。


【傷寒論】: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味甘溫;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二兩,炙,味甘平;杏人四十箇,去皮尖,味苦,甘溫;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石膏如雞子大,碎,味甘,微寒。” 


【傷寒論】: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

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若石膏過量,則會導致大汗淋漓不止,以石膏有弱榮削胃陽之力。榮氣弱,則汗自出;胃陽被削過量則寒厥下陷,導致衛強而汗自出。



【傷寒論】: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傷寒脈浮緩:浮者,陽氣未衰。緩者,胃陽力有不足。

身不疼但重:身不疼者,表無寒熱交戰(無炎症)。但重者,寒邪深入,進入陰分(傷及神經,調控無力,故重。)。

乍有輕時:亦有不重的時候。表示寒邪處於陰陽交界處。

無少陰證者:寒邪未完全入裡。



【傷寒論】: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心下有水氣:心下脹滿,有漉漉鳴響聲。

乾嘔:以其人胃受風寒,胃滯脹滿,故乾嘔。

其餘症狀,都是寒氣所及,則會出現。



【傷寒論】: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味甘溫;芍藥三兩,味酸,微寒;五味子半升,味酸溫;乾薑三兩,味辛熱;甘草三兩,炙,味甘平;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半夏半升,湯洗,味辛,微溫;細辛三兩,味辛溫。”


 在小青龍湯中可以看到,細辛的用量跟麻黃、桂枝、白芍、炙甘草、乾薑等藥同等分量,也不像麻黃、葛根必須要先煎。


【傷寒論】: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傷寒論】:

“傷寒,心下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易龍        07/04/20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