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太陽病(12)

 太陽病(12)



【傷寒論】: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發汗病不解:強發汗後,風寒依然存在。


為何發汗病不解?


原因在於其發汗是強發汗,不是順著身體的能力而發汗。


醫者要清楚一點,中醫學的發汗解表,是治病的結果表現,並非出汗本身可以治療外感風寒。若妄想以發汗來達到治療目的,就是強發汗的行為。


人體治療外感風寒的治療機理在於消炎。因為所謂外感風寒,就是因人體受到外界環境影響,導致體溫流失,體溫下降,繼而導致寄居在人體細胞內(尤其是神經細胞內)的病毒活躍釋出,污染了周圍的細胞組織。(若在血液中導致的發炎,就是發燒。)


免疫力強的(也就是脾胃氣強的),會即時作出行動反應,清除釋出的病毒和受污染的細胞、組織。這就是“中寒”即病,”傷寒“的表現。


免疫力較弱的(也就是脾胃氣較弱的),不會即時作出行動,清除釋出的病毒和受污染的細胞、組織。要因應條件的配合成熟,才會發病。這就是“中風”,桂枝湯證的表現。


免疫力弱的(也就是脾胃氣弱的),不會即時作出行動,清除釋出的病毒和受污染的細胞、組織。要等待環境回暖(春天回暖時),人體整體的免疫力回升,才會發病。這就是“溫病”。(因為天氣回暖才發炎生病,給人的錯覺就是溫熱致病。但這一發病機理,【傷寒論】已說得清清楚楚,其致病的根本就是“風寒”。)


三種情況中,以“傷寒”發病最急(急性發炎),最容易在短時間內奪人性命,但是最易治理(因免疫力強),若治理正確,後遺症最少。


以“中風”發病次急(亞急性發炎),但是治理時間較“傷寒”長(因免疫力較弱),若治理正確,後遺症仍有(因為“中風”本身可以說是脾胃為風寒所傷,治療失當的後遺症)。


以“溫病”發病最慢(慢性發炎亞急性發作),治理時間最慢長(因免疫力弱),若治理正確,其病可以治癒,但容易服發。


“溫病”本身就是“傷寒”、“中風”治理錯誤的後遺症,是比“中風”更嚴重的後遺症(因為“中風”本身可以說是脾胃為風寒所傷,治理失當的後遺症)。其風寒積壓之深,比“中風”更嚴重;所以,其裡熱積困更深,發病的表現是積熱在裡,惡熱不惡寒。

但歸根究底,其病因仍在風寒外困;故若清熱,只會傷其正氣,引外的風寒更加深入。


人體的所有外感(病毒感染)病況,都離不開“傷寒”、“中風”、“溫病”這三種情況。而實質上,不但外感離不開這三種情況,人體所有的發炎疾病,其中包括創傷所導致的發炎,都離不開這三種病的範疇。


“傷寒”:急性發炎疾病。

“中風”:亞急性發炎疾病。

“溫病”:慢性發炎疾病亞急性發作,其中包括了西醫學所有的類風濕病症、神經炎、關節炎、肌肉炎、筋腱炎、濕疹、偏頭痛等等。


這就是“傷寒論”一論,能治天下病的根本所在。


反惡寒者,虛故也:因其人脾胃虛,胃陽不足。強發汗,不但不能驅散人體的風寒,相反,因排出大汗,導致人體陽熱嚴重流失,致使脾胃更虛寒,故惡寒。


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芍藥,在過往的解說是“斂陰”。所謂“斂陰”,並非積聚陰寒之氣,是減少再大量出汗。


芍藥是如何減少大量出汗?


芍藥減少出汗的機制有二:

1. 芍藥本身有抗乙酸膽碱的作用。這一作用,可以減低交感神經(sympathetic )對汗腺排汗的調控。因為這一機理,在無汗的麻黃湯證中,若錯用桂枝湯,是有機會出現排汗困難的問題,導致積熱過多。

2. 芍藥本身有抗乙酸膽碱的作用,可抑制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 )的迷走神經,減低胃部的張力,可以減低低血糖導致的排汗(虛汗)。


芍藥減少出汗的機理,與乾薑附子湯減少出汗的機理差別在那?


乾薑附子湯止汗的機理在於風寒深壓,脾胃生化陽熱的能力未衰,故以乾薑附子溫裡散寒,令裡郁熱可以外透,則汗自止。另一方面,若因使用寒涼藥抑制人體體溫調控器,而導致的大量排汗,附子有穩定或提升體溫調控器的作用,故能止虛汗。

然而,裡虛之人,以芍藥代替乾薑,避免增加胃之張力,導致血糖下降,令人體的虛汗更加嚴重。


【傷寒論】: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三兩,味酸,微寒;甘草三兩,炙,味甘平;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已上三味,以水伍升,煮取一升伍合,去滓,分溫服,疑非仲景意。“ 



【傷寒論】: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強發汗,傷其陽氣;攻下,傷其脾胃。因中焦陽氣不足,無以驅寒,故病仍不解。

煩躁者:以其裡陽受損,外寒深壓,導致微熱為寒困,故出現煩躁。此時,其人隨時可以出現抽搐,或性命危險。


【傷寒論】: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六兩,味甘平;人參一兩,味甘溫;甘草二兩,炙,味甘平;乾薑一兩半,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右伍味,以水伍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傷寒論】: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


當和胃氣:也就是略略減少胃中積熱,令其平和。

這只是暫時的舒緩治療,並沒有真正解決疾病的根本。




易龍        01/07/20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