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9日 星期六

太陽病(2)

 太陽病(2)



【傷寒論】: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


人體出了甚麼問題,才會導致”病人身大熱“?


”病人身大熱”者,在正常的情況下必然出汗。


為何人體不會出汗?

因為病人的”寒在骨髓“。


“寒在骨髓”是甚麼意思?


【黃帝內經·素問19】: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痺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風寒傷人,必從外而內。


【黃帝內經·素問50】: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寒在骨髓”者,以風寒之邪已深入人體,傷及人體生化陽氣(衛氣)的功能,並不是說人體裡有寒冷之氣生化。若傷害嚴重者,雖沒有發燒,也是惡寒,”欲得近衣“。若傷害輕者,則在發燒時才會出現嚴重惡寒戰抖,“欲得近衣”;以其人體調節恆溫器(榮氣)的功能未傷之故。故出現”裡寒“現象。


為何“裡寒”會導致”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

難道真的只能以“寒極格陽於外”這抽象觀念來理解嗎?


若中醫學理論真的只能存在於與真實人體不同的抽象理論中,哪中醫學真的要完蛋了。因為這抽象理論可以任由人任意解說,根本沒有實質人體生理學和解剖學可以作為理據。


然而,事實是【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的醫學理論是一點也不存在於抽象的形態,是實實在在的與人體生理學和解剖學相乎合的。


哪【黃帝內經】時代的中醫學理論與現代人體生理學和解剖學的理據為何不同?


事實上,並沒有不同。【黃帝內經】的醫學理論是以觀察活人外在的表現為理據,而推論出來的,並不是單純透過觀察死人的結構而推論出來的。因為一個活人的生病,必定表現在外;而醫學的真正目的是要令不正常表現的活人,恢復正常表現過來,盡享天年;相反,異常的人體結構,未必會導致人體出現生病或異常的表現,影響人體能夠正常活到天年(天生應有的壽命)。


基於以上的結論,【黃帝內經】時代的人只將醫學重點放在活人的正常生活表現上,而在人體結構的應用上,只應用在針灸上。


今天,排斥中醫學的人強行要將中醫學說成一種抽象不科學的醫學,原因在於這些人根本就未真正了解人體的生理學和解剖學,以及病毒與人體之間的關係。若然這些偏激無知的人真的能徹底明白人體的生理學、解剖學、以及病毒與人體之間的關係,又能讀通【黃帝內經】和【傷寒論】,則會發現中國古人的智慧是何等令人驚訝,這兩部中國醫學經典所說的醫學是如何超越時代,要比現代還要超越。


【傷寒論】: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 的原因在於衛氣弱,所生化的陽氣不能達到人體恆溫器的溫度,也就是榮氣強之故;結果就出現以上情況;目的在於保存人體的熱量,以達到恆溫器的要求。


由於人體衛氣弱(恆溫器的周圍),人體裡面的溫度低於恆溫器(榮氣),故人體不會出現排汗,體熱只能積存於皮膚下慢慢的散走,就造成了“熱在皮膚”的現象。


整體而言,”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這一現象,由以下原因造成:

1. 胃陽生化無力(衛氣弱)

2. 人體腎氣未衰(榮氣強)

3. 人體受了風寒


為何胃陽(衛氣)生化無力?

其原因在於脾胃先前被風寒(病毒)、苦寒藥物、生冷食物所傷。


為何人體腎氣(榮氣)未衰會導致以上問題?

【黃帝內經】的腎就是指神經細胞。由於調整人體恆溫器的中樞神經細胞功能未衰,在受風寒(病毒感染)時,故因應調高恆溫器溫度,提升整個人體的體溫,用以滅活、抑制病毒(中醫學的溫陽散寒)。


腎藏在五行中屬水,水性寒,故腎氣強則寒。由於這一五行學說,後世絕大多數人誤解為陰寒對人體的重要性。


傷寒:

1. 衛氣正常,榮氣正常或強,故發熱、惡寒。

2. 衛氣弱,榮氣正常或強,故發熱、惡寒戰抖。

3. 衛氣虛弱,榮氣弱,故無熱、惡寒、四肢逆冷。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這是甚麼現象?


“身大寒”者,以其人陽氣不能外走溫表之故。


為何陽氣不能外走?

以陽氣為寒氣厥阻,故胃陽不能外宣溫表。


溫病:

1. 衛氣正常,榮氣正常,故發熱、煩熱惡熱、汗出身寒。

2. 衛氣弱,榮氣弱,故微發熱、煩熱惡熱、汗出身寒。

3. 衛氣虛弱,榮氣虛弱,故無熱、煩躁惡熱、易汗出身寒、四肢逆冷。

4. 衛氣虛絕,榮氣虛絕,故無熱、大煩躁惡熱、或大汗淋漓、或無汗出、全身寒冷。


【傷寒論】: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陽浮者熱自發“,以其外感風寒,表陽受困之故。


“陰弱者汗自出”,以其衛氣勝過榮氣之故。


”嗇嗇惡寒“,以其衛氣生化不足之故。


“淅淅惡風”,以其衛氣生化不足,又汗出之故。


”翕翕發熱“,以其榮氣未衰,外感風寒所困。


“鼻鳴”者,以其鼻受風寒,熱困於鼻表之故。


 ”乾嘔者“,以其人脾胃虛寒,胃受風寒而滯,氣滯於胃之故。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芍藥三兩,味苦酸,微寒;甘草二兩,炙,味甘平;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易龍          20/03/20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