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太陽病(9)

 太陽病(9)


【傷寒論】:

”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

何以知汗出不徹?

以脈濇故知也。“


脈濇故知:脈濇者,陽氣為寒氣所厥,不能往外宣發。


其人短氣,但坐:這是“不足言”的原因。

歷世歷代,大多數未享天年而去世的人,都是死於風寒外感(也就是今天所說的病毒感染)。


風寒外感不就是感冒嗎?

不是每年每處通街都有的普通疾病嗎?

真的有那麼多人死嗎?


【黃帝內經】和【傷寒論】中所說的風寒外感,【傷寒論】再將其分為”傷寒“、“中風”、“溫病”三大類;以人體的脾胃強弱為根據,出現那些脈症,就歸入那類別治療。

傷寒:麻黃湯主之。

中風:桂枝湯主之。

溫病:麻黃+桂枝湯主之。


風寒外感,就是泛指所有人體的病毒感染,並非單指某一種病毒感染。


在病毒被釋出神經細胞外,未再次進入神經細胞前;這就是【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所說的“病發於陽”,也就是由免疫系統清除病毒而導致的一連串發炎症狀。這是【傷寒論】所說的病在三陽。


當病毒已再次進入神經細胞內,這就是【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所說的“病發於陰”,也就是由免疫系統清除病毒而導致的一連串發炎症狀會消失,燒也自然會退去。這是【傷寒論】所說的病在三陰。


然而在現實中,是陰陽同時發病的;其重點要看病者的免疫力(脾胃)強弱,也要看病毒在神經細胞內實質的積存量。


以人體中樞神經系統來說,只會在腦幹神經細胞的病毒活躍,人體才會明顯感覺到受了病毒感染(也就是受了風寒)。在腦幹以外區域的病毒活躍,人體只會感覺到某身體部位的不適和功能退化;也就是中醫學的經絡受損。


由於風寒外感,根本就是腦幹神經細胞受到病毒感染,而腦幹是激活整個人體活動的中心,也是呼吸、心血管調控中心所在;若治理失當,可以弄至腦幹失去正常功能,或是停止運作(即是死亡)。


這些病毒和人體之間的關係,導致人體生病和死亡的機理,都是現代醫學微生物已研究得到的事實。為醫者,無論西醫或中醫,都是不能不知道的,不然,只會將病人引進死地。


所以,甚麼是正確的治療(無論是中醫學或西醫學),不是任何一個人說了算,是要乎合以上病毒發病的機理來治療,才能為病人帶來健康長壽。



【傷寒論】: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


若下之:錯誤用了攻下法(清熱熱)。


有甚麼結果?

結果就會出現“身重、心悸”。


為何會出現“身重、心悸”。

身重者,以其胃陽虛;心悸者,以其胃虛脹。


不可發汗:以其脾胃虛,陽氣不足,故不可強發其汗;縱然強發汗,只會令衛氣更虛。


不可強發汗,又當如何幹?


當自汗出乃解:自汗出者,是以溫補脾胃,以強其衛氣。衛氣強,則腠理開,汗自出。


其實,【傷寒論】也自己解釋了。就是”尺中脈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傷寒論】: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

何以知之然?

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脈浮緊者:是寒困於表的表現。看似“傷寒”證,當以麻黃湯發汗解表。然而,其脈非”數“,是“遲”脈。


甚麼是”尺中遲者“?


尺中遲者:以其人裡陽氣不足之故,也就是“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榮氣者,體內之陽氣也。與走表之”衛氣“是同一種陽氣;其差別在於裡、外之別。

在裡之陽氣屬陰,故以陰血喻之。所以,“血少”,並非指其人失血或貧血;是指其人裡氣虛也。


不可:不要勉強而為。



【傷寒論】: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脈浮而數者:人體陽氣足,只因被表寒所困,故郁於裡。脈浮者,寒邪在表。數者,陽氣盛郁於內。

這是“傷寒”證。根據【傷寒論】所引述的【陰陽大論】所說,“傷寒”是受寒即病,不像”溫病“或“中暑”,要待天氣回暖才得發病。


為何受了寒,要待天氣回暖才得發病?


以其人陽氣(衛氣)不足之故,待天氣回暖,借天時之陽氣,才得以驅逐寒邪。故在春日才會出現”溫病“。


【黃帝內經·素問02】: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春三月,此謂發陳:陳者,陳舊潛藏也。


在人體中所潛藏的是甚麼?


這些陳舊潛藏的東西,就是冬日之寒氣。


為何會有冬日之寒氣潛藏於體內,待春日“發陳”?


以其人脾胃虛之故。脾胃虛則榮衛(血氣)無以生化,故陽氣不足以驅散冬日即時所受之寒氣,待春日借天時之勢助人體陽氣”發陳“。


以使志生:志者,五藏之氣。


人體五藏在哪裡?


【黃帝內經】所說的五藏是指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腦幹這一區域。


所謂“志生”者,提升中樞神經的活躍性。神經細胞活躍的表現,就是人體陽氣盛衰的表現。所謂“得胃氣者生,失胃氣者死”,是其意也。


人之陽氣只能生,不能殺,不能奪,不能罰;不然,陽氣縱然不滅,也必然大傷。


後世醫者用藥治病,當以此【黃帝內經】的教導為訓,切勿誤害蒼生。


春陽受損,則陽不生;春陽不生,則夏無陽可長,秋無陽可收,冬無陽可藏。裡陽氣不足,則裡虛;裡虛則寒厥深入。寒厥深,則陽無以外宣,故手腳冷凍,易汗出、煩躁。


以上循環,一年復一年,將人體由強變為虛弱。



【傷寒論】: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

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

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不和諧者,有高低、強弱之分也。以衛氣強於榮氣,故榮衛不和諧也。


【黃帝內經·素問35】:

“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腠理開,則汗自出。


為何衛氣會強於榮氣?


【黃帝內經·素問39】:

“歧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


在這段【黃帝內經】述說中,可以看到為何衛氣會過多,以寒氣困於外之故。


【黃帝內經·靈樞18】: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

歧伯曰:此外傷于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泄。”


”熱飲食下胃“跟熱郁困中焦是同一道理,其不同之處在於時間性而已。


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其人已經汗自出,為何復發其汗可以治自汗?

其答案在於“宜桂枝湯”。


為何不能以麻黃湯發汗?


自汗者,就是”中風“的症狀,非“傷寒”證。


”中風“與“傷寒”的差別在於其人脾胃是否已被風寒所困。”中風“者,以其外感風寒加強了已存在困於脾胃的風寒,導致中焦郁熱更盛,故汗自出。

如今以桂枝湯法溫健脾胃,散脾胃風寒,以解中焦郁熱之困,故自汗可癒。


“榮氣和”與”榮氣虛“有何差別?


榮氣者,人體神經細胞的功能也。“榮氣和”者,人體調節體溫的恆溫器功能正常。



【傷寒論】: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

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衛氣者,人體神經細胞活躍的表現,也就是人體的陽氣。


衛氣不和:以神經細胞散熱調節體溫的功能為風寒(病毒)所傷,導致脾胃運化無力;從腸胃散走腦幹所產生的熱,郁結不去,故從發汗這一途徑散發。

這一症狀,就是陽明熱結的機理所在。



【傷寒論】: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因致衄者:前文說衄,自解。在這裡可以看到,衄(鼻出血),只是煩熱自解,非外感自解。


【黃帝內經·素問62】:

”歧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黃帝內經·靈樞75】:

“虛邪之中人也,洒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

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痺。

搏於筋,則為筋攣。

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

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

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痒;留而不去,則痺;衛氣不行,則為不仁。”



易龍        21/04/20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