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8日 星期一

太陽病(4)

 太陽病(4)



【傷寒論】: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 “


下之後:寒涼清熱攻下後。


脈促胸滿:胃因攻下,導致寒氣深壓。胃寒生脹滿,故出現胸滿。

脈促者,當心悸。由於胃氣脹滿導致血糖下降,因此導致中樞神經缺糖,故加快心跳,提升血壓,以提升神經細胞養分的供應。


桂枝去芍藥湯主之:以胃陽虛之故,故去寒涼之芍藥。


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微惡寒者,以胃陽生化無力,體溫僅僅達到人體恆溫器溫度,故微惡寒;以榮強衛微弱之故。附子加強胃陽生化之力。



【傷寒論】: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

 

熱多寒少:以其人發燒惡熱多,惡寒少。

其人不嘔:以其人胃不寒滯。



【傷寒論】: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脈微而惡寒:脈微者,氣虛。胃陽生化無力,故惡寒。

陰陽俱虛:裡外陽氣俱虛。

更發汗、更下、更吐:更,再次強行也。


    

【傷寒論】: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


面色反有熱色:熱色,紅熱也。因寒困熱郁於胃和皮下,又以其人陽氣虛,故只有面有郁熱色。

不能得小汗出:熱郁於皮下,衛弱榮強。

身必痒:熱郁皮下,也就是皮下發炎,所以皮膚癢。

桂枝麻黃各半湯:以其人胃微虛,陽氣生化微弱,表為寒氣所束困;故以桂枝湯溫通陽氣,麻黃湯散寒解表發汗。


【黃帝內經·素問62】:

“帝曰:陽盛生外熱,柰何?

歧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此乃衛氣弱,榮氣強之故。衛弱則無力外出,榮強則表固熱困。


【黃帝內經·素問05】:

”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陽勝:在表之陽氣受困不能外泄,故陽勝。以其衛弱之故。



【傷寒論】: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


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以其人寒厥郁熱之故。

先刺風池、風府:先通其經絡,使桂枝湯能夠發揮溫陽散寒的作用。


【黃帝內經·素問60】:

”黃帝問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鍼治之,柰何。

歧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寫。“


調其陰陽:通調其裡外陽氣。陰者,裡;陽者,外。



【傷寒論】: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大汗出:表無寒困,裡有郁熱;以其衛強榮弱之故。

脈洪大:以其裡有郁熱,外無寒困。

與桂枝湯如前法:以其人因裡有寒厥困阻陽氣外宣,故先服桂枝湯出現大汗、脈洪大。繼續服用桂枝湯,則通其寒厥,郁熱則能往外宣發,溫煦人體。這是桂枝湯調和榮衛的機理,也是根治自汗、盜汗、潮熱的機理所在。


【傷寒論】:     

“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


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湯,溫陽散通寒厥;麻黃湯,解表散寒。桂枝二者,以其人寒厥郁熱重於表寒困。

何以知寒厥郁熱重於表寒困?

以其人自汗出之故。


桂枝麻黃各半湯:以其人寒厥郁熱與表寒困各半之故。

何以知寒厥郁熱與表寒困各半?    

以其人無汗,表有郁熱之故。



【傷寒論】: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以其人寒厥深,胃陽生化未衰。桂枝湯溫胃強榮衛,因寒厥深,導致陽氣郁裡嚴重,故

出現”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縱然大汗出,不足以散減其裡熱,去其大煩渴。


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削減胃裡郁熱,加人參以補氣健脾胃。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陰勝:在裡之陽氣受困郁結,故陰勝。陰勝者,裡陽勝於外也,以其衛強榮弱之故。



 【傷寒論】: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發熱惡寒:外有寒邪困表,故發熱;內胃陽不足,故惡寒。以其人榮強而衛弱,故發熱、惡寒、無汗;其發熱不會高。


熱多寒少:熱多者,煩熱也。寒少者,惡寒少。


脈微弱:氣虛寒厥深也。因寒厥深,傷及陽氣生化,故其人”無陽“。


不可發汗:不可強行以麻黃湯治“傷寒”之法,以其人”無陽“之故。縱然強行發汗,病也不能去,只會更傷其陽氣。


桂枝二越婢一湯:以桂枝湯溫陽散其寒厥,麻黃解其表寒困,石膏稍減其輕微郁熱,以舒緩其煩熱。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芍藥、甘草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三錢,切;大棗四枚,擘;麻黃十八銖,去節;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右柒味,㕮咀。以五升水,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大棗四枚,擘:擘,以手撕開。


桂枝,去皮:去皮者,在採藥時刮去表層,非在製成藥後去其皮肉層。以表層苦澀,阻礙溫通散寒。


麻黃十八銖,去節:去節者,去其枝節。麻黃乃麻黃綠色半葉半枝的部位,若已變成啡黃枝節,當去之。


石膏二十四銖:石膏用量跟桂枝、麻黃相約,遠少於生薑。用石膏以微去其郁熱,舒緩其煩熱;切忌傷及胃陽。


石膏,有抑制神經作用,能減少神經細胞產生熱量,降低人體恆溫器的作用。故其有消炎退燒的功能。其藥用功能跟西藥消炎止痛退燒藥相類似,但只在抑制神經,並無抑制免疫系統作用。


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麻黃當先煎,去除其過多的麻黃碱,減少其心跳、手震的副作用。


今天中醫藥學所教導的中醫藥學,基本上是錯誤的,與原本【傷寒論】是不相乎合,更不明白為何【傷寒論】先煎、久煎、用量的要求;結果是【傷寒論】要求先煎的不先煎,不用先煎的要求先煎;直接影響到中藥的療效和所產生的副作用。


其原因何在?


原因在於現代的中醫以西醫藥學的理論來應用中醫藥,結果是以中藥作為西藥用。


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煎煮中藥,當一次煎煮,不應翻煎。


在煎煮中藥方面,今天中醫藥學的教導基本上也是錯誤的。中藥的煎煮,【傷寒論】都已經說明了。在【傷寒論】中並無翻煎,也沒有解表藥短時間煎煮之說。因為翻煎會令藥物中的化合物受熱過度,出現令人難以估計的變化。

【傷寒論】中也沒有解表藥短時間煎煮之說,相反,【傷寒論】要求麻黃、葛根這些解表藥先煎、久煎。



【黃帝內經】早已說了,為醫者有五過,醫者治學不嚴,是其過也。為醫者,不能不慎之!


【黃帝內經·素問77】:

“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

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愚醫治之,不知補寫,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并,此治之二過也。

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恒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

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

粗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支轉筋;死日有期,醫不能明;不問所發,唯言死日,亦為粗工。此治之五過也。 

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




易龍        29/03/20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