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0日 星期三

太陽病(5)

 太陽病(5)



【傷寒論】: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此症本為”傷寒”無汗證,法當以麻黃湯或桂枝麻黃各半湯治之。

醫者先用桂枝湯,見其病未解,反見熱郁於中焦(”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誤以為積熱於脾胃,故以攻下治之,欲去其熱。


這就是現代中醫學的”辨證論治“。事實上,就是見病治病,見症治症,是跟西醫藥治療思維一模一樣的思路。


然則,攻下之後,導致中焦陽虛,表寒下陷,寒厥深困胃陽,出現裡寒生脹滿,“心下滿微痛”的現象。


為何表寒下陷,寒厥深困胃陽,出現裡寒生脹滿,“心下滿微痛”的現象?


這一現象,跟小便不利,脛攣是同一病理現象;就是因寒厥熱郁於裡,導致調控肌肉的神經過度活躍,故出現肌肉過度收縮痙攣的情況。


胃部肌肉過度收縮或痙攣,則出現胸下脹滿;膀胱肌肉過度收縮或痙攣,則出現小便不利,但易生尿急感覺;四肢肌肉過度收縮或痙攣,則出現四肢收緊或痙攣的現象。若這現象發生在血管的肌肉上,血管則會痙攣收窄,在腦則出現閉塞性中風,在心臟則出現急性心臟梗塞(西醫學的“通波仔”術,單單就是想防止心血管痙攣而已,並非清除膽固醇;因為在人體的血管中,根本就沒有膽固醇積聚。)


小便不利者:以足太陽膀胱經受風寒,又加上脾胃澭滯,水濕運化受阻之故。


翕翕發熱,無汗:故去桂枝,以桂枝溫陽,加重郁熱。


甚麼是郁熱?


郁熱者,發炎的表現。人體神經當發炎時,就會失去其正常功能,走向兩極化。


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此方非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在於舒緩壞症,尤其是腸胃和泌尿系統的壞症。以健脾利水,舒減肌肉收縮力,繼而舒減脹滿、郁熱為重點;其後,若表證還在,當以桂枝麻黃各半湯治之。


白芍,有抗神經導體乙酸膽碱作用,故能減低副交感神經對內臟平滑肌收縮的刺激,減低中樞神經對運動肌收縮的刺激,故能舒緩一系列由寒厥導致產生的異常肌肉收縮。



【傷寒論】: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燥,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鍼者,四逆湯主之。“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

脹浮者,以表有風寒困之。

自汗出者,以其裡有寒厥,導致裡有郁熱,衛強榮弱。

小便數者,以其寒厥熱困於膀胱之故。數者,頻密也。自汗出者,小便不應多;今小便數,是以寒厥郁熱於膀胱,膀胱出現過度收緊或過敏之故。

心煩者,以其裡有郁熱。

微惡寒者,以其胃陽生化不足。

腳攣急者,以其胃陽受寒厥阻,無力外宣,溫煦四肢。筋因寒厥而急收,故腳攣急。


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以其人寒厥深,桂枝湯不足以散通其寒厥,反溫陽增加其裡之郁熱。故此症不應以桂枝湯治之,以其人有心煩。


得之便厥,咽中乾,煩燥,吐逆者:誤服桂枝湯所導致的不適反應。

寒厥陽氣於裡,則四肢厥冷。

寒厥陽氣於咽,則咽中乾。

寒厥陽氣於裡,則煩燥。

寒厥陽氣於胃,則吐逆。


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以甘草乾薑湯溫陽破其寒厥,令體內受郁困陽氣得以外宣,溫煦人體,故有復陽之功。


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雖是寒厥被甘草乾薑湯溫通,然則因寒厥所致的腳攣急,仍然未能鬆柔過來,故以芍藥抑制肌肉神經,減少肌肉肌張力。


甚麼是中醫學的舒肝柔筋,解肌肉攣急?


白芍的舒肝柔筋,跟人體內臟器的肝臟是毫無關係的。白芍的作用在於抑制人體的迷走神經和中樞調控運動肌的神經,減少肌肉張力,繼而放鬆筋腱。所以,白芍所謂對肝的作用,是對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五藏,歸類於肝功能的神經系統產生作用。


【黃帝內經·素問44】: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黃帝內經·素問74】:

“寒厥入胃,則內生心痛,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筋肉拘苛,血脈凝泣,絡滿色變,或為血泄,皮膚否腫,腹滿食減,熱反上行,頭項囟頂腦戶中痛,目如脫寒入下焦,傳為濡寫。”


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以胃中積熱,故譫語。以少許調胃承氣湯減去胃中積熱。


譫語者,以寒厥熱郁於中樞神經系統,導致語言神經調控失常。


若重發汗,復加燒鍼者,四逆湯主之:重發汗,則傷陽氣;再加上燒鍼,令厥熱加重,導致大汗淋漓,更為煩熱;所以,以四逆湯大溫陽氣,以溫散寒厥。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味甘平;乾薑二兩,炮,味辛熱。 


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芍藥甘草湯方: 

白芍藥四兩,味酸,微寒;甘草四兩,炙,甘平。 


右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之。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浸;甘草二兩,炙,味甘平;芒硝半斤,味鹹苦,大寒。 


右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調胃承氣湯方之大黃,【傷寒論】並無要求後下,醫者切忌妄自胡亂煎者,重傷胃陽。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乾薑一兩半,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熱。


右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此方的附子生用,【傷寒論】並無要求先煎或久煎,但要去皮。因為附子的毒主要在皮。後世醫者不弄清問題所在,胡亂煎煮(先煎或久煎),導致附子減少或失去其原有療效。


【傷寒論】教導,服生附子或烏頭方藥,當分溫少量而服,見效即止。



【傷寒論】: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乾,兩脛拘急而譫語。

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

荅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乾,煩燥,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


芍藥甘草湯,以暫時舒緩脛攣;承氣湯令其人微溏泄減胃熱,以暫時止其譫語。然而,其能長治久安的治療在於溫陽散寒,使人體因受病毒(風寒)所傷的神經系統能夠恢復正常運作。這就是中醫藥學對人體正確、真正的治療;也是與西醫藥所謂的治療最大的分別。



易龍        31/03/20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