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9日 星期日

太陽病(23)

 太陽病(23)



【傷寒論】: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 

病人患太陽病(風寒外感)十多天。


“反二三下之”

醫者不但沒有為其溫散風寒,反以清熱攻下三番兩次醫之。


“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

四五日後,若柴胡湯證仍在(腸胃氣脹郁熱),可先給與小柴胡湯調和其腸胃。


*


【傷寒論】:

“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

服小柴胡湯後仍然嘔不止,心下氣脹急,有鬱鬱微煩熱者,以其腸胃氣滯熱郁不能解之故。


為何腸胃氣滯熱郁?


因為醫以清熱攻下為治,導致表邪下陷深困腸胃,令腸胃失去運化功能,生氣更盛,故出現便秘、氣滯脹的現象。


”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傷寒論】: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味甘平;黃芩三兩,味苦寒;芍藥三兩,味酸,微寒;半夏半升,洗,味辛溫;生薑五兩,切,味辛溫;枳實四枚,炙,味苦寒;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大黃二兩,味苦寒。” 


此方重點在理其氣滯,舒緩腸胃脹滿。


柴胡半斤,味甘平:舒緩腸胃緊張。

黃芩三兩,味苦寒:清裡熱,舒緩煩熱。

芍藥三兩,味酸,微寒:舒緩腸胃緊張。

半夏半升,洗,味辛溫:加強腸胃蠕動,增加往下推動功能。

生薑五兩,切,味辛溫:溫脾胃,散風寒,驅除胃氣,中和苦寒藥不良效果。

枳實四枚,炙,味苦寒:加強腸胃蠕動,理氣舒緩腸胃緊張。

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溫補脾胃,中和苦寒藥不良效果。

大黃二兩,味苦寒:加強腸胃蠕動。


【傷寒論】: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藥方先煎去一半水份,去滓,所提取藥的份量已定;再煎去一半水,以減少藥中苦寒有毒成份,同時濃縮有效成份,使病者不必大量服下過多液體,導致胃脹反胃。



易龍        15/02/2023












2023年2月11日 星期六

太陽病(22)

 太陽病(22)



【傷寒論】: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

小柴胡湯病證服用小柴胡湯後,出現腹瀉的現象。


“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

若其人仍然腸胃氣脹滿,可再給與小柴胡湯。


此次的小柴胡湯當去黃芩,加白芍、桂枝,以溫散其腸胃風寒。

“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為其服藥後的療效表現。


*


【傷寒論】: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傷寒二三日”,是指其人中風二三日,其腸胃未太虛滿如小柴胡湯證。


如何能知道仲景所說的是傷寒中風的桂枝湯證?


以其人“心中悸而煩者”。


為何傷寒中風才會出現“心中悸而煩” ?


以其人因脾胃虛弱,為風寒所困(這就是仲景所說的傷寒中風證)。

由於中風時日尚短,腸胃收縮功能未差,故胃中生氣,胃壁加壓,而血糖下降,心率加速;心臟受脹滿胃部擠壓而傳心跳於胃;故出現心中悸,感到虛慌的情況。


***

心悸不會全日持續性的出現,只會在某些時段出現,其頻密性要看胃部脹滿受擠壓的情況,所以,往往出現在胃氣脹滿、吃飽後、受驚緊張時、睡覺時的某個睡姿,或活動時某個動作。


***


“小建中湯主之”

小建中湯能夠治療心悸的原因在於飴糖能提升人體下降的血糖,令心率回復正常;白芍,能鬆弛胃壁,減低胃的壓力;故心悸能夠即時改善;再加上桂枝湯能溫陽散寒,減少胃氣生成積聚,徹底解決心悸問題。


***

病者若沒有藥在手上,可急飲食糖來改善心悸。


***

心悸者,其病因在胃,不在心。

現代西醫學根本弄不清病因在那,若心電圖有些異常者,則診斷為心房早搏,給病者動心臟手術;但病人手術後心悸仍然存在。這時,再處方beta-blockers 以暫時舒緩病者的心跳問題。

若心電圖沒有異常者,則診斷為精神問題,要病者終生服食精神科藥物。


至於中醫治療,大多也是摸不著頭腦,胡亂處安神藥方醫治,結果,連舒緩也舒緩不了。

在臨床上更常見的情況是許多醫者以病者有“煩”,則處方清熱攻下,結果,導致氣脹更甚,心悸更為嚴重。


***


事實上,仲景在【傷寒論】中已經說明,其病因在胃,故以小建中湯治之。


醫者若能融會貫通,掌握問題所在,是不必死跟從【傷寒論】以小建中湯治之,是可以自擬處方而治之。




易龍          12/02/2023













太陽病(21)

 太陽病(21)



【傷寒論】: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仍然是指桂枝湯證的“中風”。


“陽脈澀,陰脈弦”,是寸脈澀,尺脈弦。

澀者,陽氣不足;弦者,陰寒有餘。


“法當腹中急痛者”,以寒邪困於腸胃,故腹中急痛。


“先與小建中湯”。建中者,補其脾胃;小者,略補脾胃也。


為何只是略補脾胃,而不大補脾胃 ?


大補者,大補脾胃之氣。脾胃氣盛,則腸胃收縮力加強,令腹部脹滿感更強,腹痛更為嚴重。這就是“虛不受補”或“虛不能大補”的因由所在;並不是指甚麼“上火(熱氣)”現象。


小柴胡湯是瀉補兼備方藥,故能調和脾胃虛弱之不適;但此方當以白芍代黃芩。


小建中湯是補大於瀉的方藥,雖是重用白芍,加上飴糖以緩腹急痛,但其舒緩腸胃收縮之力不及柴胡與白芍之配伍;故“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三兩,炙,味甘平;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芍藥六兩,味酸,微寒;生薑三兩,切,味辛溫;膠飴一升,味甘溫。 ”


膠飴,即是飴糖,又稱麥芽糖(maltose) 。在糖之中,是最好的雙糖,由兩個單糖(葡萄糖)組成,是100%人體能夠直接使用的糖。

由於果糖(fructose )的甜度遠超過葡萄糖(glucose ),所以,由1個果糖加上1個葡萄糖組成的雙糖(蔗糖,sucrose )比飴糖甜,但能直接使用的只有一半份量。


所以,在天然界中,飴糖的補氣力最強。所謂補氣,就是提升人體神經的活躍性。


芍藥,即是白芍。擁有抗乙酸膽碱神經的作用,故能舒緩腸胃肌肉收縮所引致的腸道肌肉痙攣腹痛。


為何不直接用小柴胡湯,而先用小建中湯 ?


以其人“陽脈澀,陰脈弦”。這是寒氣重,陽氣不足的表現,故以桂枝湯加飴糖溫補其脾胃陽氣,同時加大白芍,以制其收縮力過大。


【傷寒論】: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


“嘔家不可用建中湯”,因為糖會加強胃部收縮力。

嘔家,以其人胃部多氣而滯,故得糖則成為吐或反胃。這就是病人食甜後反酸的原因所在。


*


【傷寒論】: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傷寒中風” 是仲景再次強調,其人是患上“中風”,是患上桂枝湯證的傷寒,是風寒困於虛弱脾胃的傷寒。


“有柴胡證” 是指傷寒中風得不到適切正確治療的壞症(今天西醫學稱為後遺症)。


為何“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


傷寒中風被醫壞的壞症,是因為醫者以清熱攻下藥醫之,結果只有一種,就是脾胃虛寒,導致腸胃氣脹滿。小柴胡湯所針對的治療就是脾胃虛寒的症狀,所以,“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因為每一證(症狀)都是腸胃氣脹滿的表現。


為何脾胃虛寒的人不一定會出現所有證(症)?


因為每個人脾胃虛寒的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其所能感覺得到的證也有或多或少的差別。


***

切記 ! 


柴胡證所用的小柴胡湯,並非原方,是要因證而變化的小柴胡湯。這一使用原則,仲景在先前已經詳細說明了。


由於後世之人讀不懂【傷寒論】,照字搬紙,依樣畫葫蘆的使用小柴胡湯原方治療所有病證,結果療效甚差,或是越治越差,或是弄出人命。但這些錯誤的治療結果,後世人卻歸咎於【傷寒論】,不多人反省自身對【傷寒論】錯誤的理解;最終,將【傷寒論】拿了去填海,永遠埋在垃圾堆下。


須知道,中醫學的辨證論治精萃就在如小柴胡湯或小青龍湯諸證的辨證治療,並非辨甚麼熱證或寒證,因為所有病都為風寒所傷而起,病因就是風寒。只是因延誤醫治或錯誤醫治,導致風寒進入人體的深度,或所傷人體藏府的不同程度因人有所不同,故因人作出辨證,作出最合適、有效、沒有不良作用的治療。


***



易龍           10/02/2023













2023年2月9日 星期四

太陽病(20)

 太陽病(20)



【傷寒論】: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 何解 ?


病人患中風六七日,仍沒有得到正確的醫治處理,已出現寒厥於裡,氣血虛弱的表現。


“惡風寒,手足溫” 何解 ?


胃氣虛弱,進食少,腠理開,故惡風寒。

衛氣郁結胃中,無力外出,胃中陽熱只能直接從手足心透出,故手足溫。但其人手指、腳趾當冷凍。


“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 何解 ?


醫者以其五心煩熱診斷為熱積於裡,故以清熱攻下法治之。結果,越醫越煩熱,錯以其熱積嚴重,再二三次進行清熱攻下治療;結果導致病者胃陽近無,故“不能食”。胃陽去,則胃更寒,脹滿更甚,故“脅下滿痛”。


“面目及身黃” 何解 ?


黃,乃脾土的本色。脾胃虛極,則本色現。這是人體在長時間缺乏飲食(尤其是糖和澱粉質)的情況下出現的現象,也就是長時間缺食物的情況(俗語說:“餓到皮黃骨瘦”)。


***

而真實的生理現象在於沒有食物的刺激,膽汁停滯於膽囊,導致膽汁反流入血,滲於皮膚,故出現皮黃。

在臨床上,往往被庸醫誤診為肝病,結果,再將病重病人嚇個半死,更無胃口飲食,病況變得更差。


這時之病者,若能適當地進食糖分補充不足,慢慢令腸胃機能恢復正常,則能恢復健康;不然,則必死無疑。


現在入院死去的病人,無論是流感(包括新冠病毒感染和其他病毒感染)、癌症、或其他疾病,絕大多數都是死於因脾胃被醫者弄至過於虛弱的情況下,並非疾病本身的原故。


***


“頸項強” 何解 ?


因受風寒和嚴重缺糖,中樞神經出現煩躁、緊張,故頸項強。


“小便難者” 何解 ?


由於受了風寒,加上長時間缺乏飲食,尿量應該不多;加上因嚴重缺糖,中樞神經出現煩躁、緊張,尿急感覺紊亂,排尿功能出現困難,故病人感覺尿急,但卻排不出尿。


“與柴胡湯” 當如何與 ?


此小柴胡湯當去黃芩,加白芍,並非原方的小柴胡湯。這一變改,仲景在先前已經說明了,醫者切勿有誤;不然,則可奪人性命。


*


【傷寒論】:

“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穀者噦。” 


“後必下重” 何解 ?


病者服小柴胡湯後,胃陽慢慢恢復蠕動,腸中氣脹被推至肛門,氣脹迫壓肛門,故出現“後必下重”。


“本渴而飲水嘔者” 何解 ?


因胃仍然寒之故。水,寒涼,故多飲必嘔。

病者口渴慾飲水,當微微給與溫熱水以濕潤其口,不能多喝。


”柴胡湯不中與也“ ,其原因何在 ?


以“食穀者噦”。


“食穀者噦”,以其人脾胃運化能力差之故。小柴胡湯只能調和腸胃,加強脾胃運化能力不足,故“不中與”。


*


【傷寒論】: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此小柴胡湯當以白芍代黃芩,以其人“頸項強,脅下滿”之故。




易龍         09/02/2023













2023年2月8日 星期三

太陽病(19)

 太陽病(19)



【傷寒論】: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

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


“血弱氣盡,腠理開“ 何解?


人之血弱氣盡,必先脾胃先虛弱。由於脾胃弱,再被風寒所困,導致食滯熱積於腸胃,則腠理開而汗出。


“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 何解?


邪氣者,寒氣也。人體脾胃因受風寒所傷,故出現“裡寒生脹滿”。

導致腸胃脹滿之氣從何而來?


***

今天我們知道這些令腸胃脹滿的氣,是當人體腸胃受了風寒,體溫下降時,人體的免疫系統失去對腸胃中寄生在腸胃表面細菌(平日無病時稱為益生菌)的調控,導致這些細菌過度活躍(其中包括幽門螺旋菌、艱難梭菌等等),在胃和腸道中產生大量氣體。


在胃部的幽門螺旋菌會分解胃酸(HCl),形成大量的氫氣在胃部積聚。這些氫氣因為遠輕於空氣,所以其上升力度和膨脹力也強,結果,對胸部造成擠壓感(胸部脹悶感),或是在心口形成一大腫脹物(痞)。


由於西藥的質子泵阻厥劑能抑制90%以上的人體正常胃酸分泌,令幽門螺旋菌失去製造氫氣的源料,故能暫時能減少胃氣脹。


胃氣脹是胃酸倒流的根本原因。因為胃氣脹壓迫胃的賁門(胃與食道之間的關門),導致賁門間中打開洩氣;這時,胃酸與胃中的的東西也隨之而出,就造成了胃酸倒流和反胃的情況。


然而,胃酸是人體分泌出來幫助消化,殺滅所有進入腸胃的病毒和微生物的重要防線,也是刺激胃部神經,激活腦幹的重要物質。所以,抑制胃酸分泌,只會為人體帶來不良效果,並沒有任何的治療作用。


***


“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 何解 ?


以下【黃帝內經】已經給了解說。


【黃帝內經·素問62】:

“帝曰:陽盛生外熱,柰何?

歧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帝曰:陰盛生內寒,柰何?

歧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寫,不寫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濇,故中寒。”


“中風”的病人,其寒熱往來的原因在於風寒困於腸胃,導致“衛氣”積聚於胃,故熱。“衛氣”隨汗而外洩,則裡陽虛,故寒。

這一過程在風寒困胃期間會重複出現(這就是潮熱和女性更年期潮熱的真正病因),故“休作有時”。


“默默不欲飲食” 何解 ?


以胃氣脹滿,故“默默不欲飲食”。


*


【傷寒論】:

“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藏府相連” 是指腸胃器官相連。


“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腸胃的痛由氣滯脹所致。這些胃氣會因腸胃的蠕動而往下走,故其痛必下。


在邪高之時(氣在胃口之時),令胃氣從賁門洩出,無令其下移。


*


【傷寒論】: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渴者,以胃陽生熱之故。



易龍           08/02/2023













2023年2月7日 星期二

太陽病(18)

 太陽病(18)



【傷寒論】: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中風”

其人已受風寒五六日,但不是患上“傷寒”,是患上“中風”,也就是桂枝湯證。


***

“傷寒”與“中風”有何不同?

為何仲景如此強調?


“傷寒”與“中風”兩者都是為“寒邪”所傷,也就是都是受了風寒;其差別的地方不在病因,在於受風寒者本身身體的情況。


脾胃正常者,當受風寒時,其人有外感表症,但無汗;脾胃虛弱者,當受風寒時,其人有外感表症,但有汗。這就是“傷寒”與“中風”的真正定義所在,也是仲景強調不要弄錯的重點所在。並非如後世醫家所胡亂自圓其說的解釋,說“傷寒” 是陰邪所傷,“中風”是陽邪所傷;事實上,只有寒風才會傷人,兩者都為“陰邪”所傷。


為何“中風”者會出汗?

為何“傷寒”與“中風”不能弄錯來醫治?


“中風”會出汗的原因在於其人先前積下過多風寒,困阻脾胃運化、散熱機能,導致其人再受風寒時,風寒困於脾胃積熱,而導致不斷冒汗。其病因、病機在於脾胃虛弱而被風寒深困。


“傷寒”無汗的原因在於其人脾胃不弱,沒有被風寒深困,其正氣好(免疫力強),故受風寒只困於表,令表陽受郁,不能外宣。因中焦能產生足夠的熱,提升人體恆溫器的溫度,又無積熱,故不會出汗散熱,發燒溫度也會比“中風”者高。其人先前積下風寒少,無困阻脾胃運化、散熱機能;故其人受風寒時,風寒不會困於脾胃導致積熱,故無汗。其病因、病機在於脾胃強而被風寒困於表。


“傷寒”與“中風”不能弄錯來醫治的原因在於以麻黃湯治“中風”是為強發汗,對溫散中焦風寒沒有幫助。

若以桂枝湯治“傷寒”,其溫裡強,解表力不足,導致熱郁於裡,表寒不能解。


“傷寒”與“中風”的分別,在【傷寒論】《太陽病》篇之前仲景已經詳細解說。所以,研讀【傷寒論】者只讀六經篇,是不能真正理解【傷寒論】的用藥治療重點,只是出現依樣畫葫蘆的現象。


***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


”往來寒熱“ 的病機在於脾胃的運化不穩定,當其人的脾胃因積滯導致積熱時,則會出現發熱、惡熱;當其人因積熱過多導致出汗,則會出現脾胃虛而惡寒。


“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 的病機在於脾胃受風寒而生氣,故腸胃滯脹所致。


“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 的病機在於脾胃受風寒而食滯積熱。心煩者,是胃中煩熱,並非心臟。


為何喜嘔?


“喜嘔” 的原因在於腸胃氣滿食滯,而因胃的收縮能力不足,故沒有吐。


由於胃的收縮力不足,只積熱在胃,故出現”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


“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 的病機在於腸胃氣滿、郁結。


”或心下悸“ 的病機在於胃氣脹滿,擠壓於心臟或背主動脈,導致心跳出現於心下。


“小便不利,或不渴”的病機在於大腸氣滯,擠壓膀胱尿道。不渴,說明其不缺水而導致小便不利的原因。


“身有微熱,或欬者” 的病機在於脾胃為風寒所困積熱。

或欬者,並非肺受寒,是因為脾胃氣滿積熱,導致咽喉有異物感(如梅核氣),故咳(欬)。


以上的症狀都是基於“中風”五六日後才會出現。


為何“中風”會出現以上症狀?

為何“傷寒”不會出現以上症狀?


其原因在於其人脾胃虛弱。

在五行學說來解釋,脾胃屬土,其虛弱的原因在於木強乘土,或火不生土。木克於土,故腸胃氣脹,在過往的醫家都以肝氣郁結來解釋;故小柴胡湯被解說為舒肝解郁之用,調和少陽表裡之方。而實質上,小柴胡湯是用以調和腸胃之用。


*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黃芩三兩,味苦寒;人參三兩,味甘溫;甘草三兩,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溫;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三枚,擘,味甘溫。”


*


“右柒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煎藥、製藥的精萃在於此,並非現代大學所說的那一套。


為何先淡煎,然後濃縮?


其原因在於久煎會令苦寒藥或辛熱藥出味過多。寒藥令腸胃氣滿,辛熱令腸胃過度收縮,故解決不了以上的腸胃問題。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括蔞實一枚。”

半夏辛熱,人參補氣。因胸中煩熱又不夠力嘔,故去之。

括蔞實寒涼寬胸。寬胸者,減少腸胃收縮力,故去其胸滿脹感和積熱。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肆兩半,括蔞根肆兩。”

渴,因為胃積熱所致,故去半夏。加人參以補胃氣,避免被栝蔞根寒涼所傷。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腹中痛,以其氣過於脹滿,故去苦寒黃芩。

加芍藥,以其酸涼而舒急,不會生氣,故能治其腹痛。這也是小建中湯用藥的重點所在。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肆兩。”

大棗甘溫,有加強腸胃收縮之功,故會令脅下痞硬更甚,故去之。

牡蠣有鎮定神經,鬆弛肌肉的作用(以其鈣離子的作用),故能軟堅消痞。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肆兩。”

因腸胃氣滿所致,故去黃芩。

加茯苓,以其鎮定神經、利水通小便。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

去人參,以免加重其裡熱。

加桂枝,以散脾胃風寒,解其表。


“若欬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

小柴胡湯是仲景用以治療“中風”治壞了的壞症,並非用於解表的第一線治療(因為這方在中風五六日才用)。

全方重點在於舒緩脾胃虛弱之人腸胃氣脹食滯,以及腸胃引伸出來的不適問題。

後世醫家喜好清熱,故重點在用柴胡、黃芩,而忽略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健脾胃之功,令此方失去其調和脾胃之效。


***



易龍             07/02/2023













2023年2月4日 星期六

太陽病(17)

 太陽病(17)



【傷寒論】: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裏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裏未和,然後復下之。”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裏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


人患上風寒外感,醫者以攻下清熱治之而病不癒,再嘗試以發汗散寒法強發其汗,導致表裡俱虛;其人出現虛浮冒汗現象。

虛浮冒汗者,若能微汗出,則冒能自癒。


為何微汗出,則冒能自癒?


“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裡未和,然後復下之。”


冒能自癒的原因在於表已正常,表恢復正常的原因在於裡已不虛。裡不虛,食滯於腸胃而導致裡未和,此時可再以輕瀉去其滯,則可令裡和。


*


【傷寒論】: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主之。”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


人因外感風寒所困,寒氣厥阻,導致脈陰(尺)、陽(寸)同時出現結代。必先提升其人體溫(振慄),令其微汗出,寒邪則去。


為何振慄是提升人體的體溫?


當人體體溫恆溫器被提升,如發燒的情況;人體體溫(血液溫度)在低於體溫恆溫器的情況下,為了要提升體溫符合恆溫器溫度,人體會出現惡寒、振慄的表現,來保暖和產生熱量,達到提升人體體溫的目的。


“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


甚麽是陽脈,甚麼是陰脈?


【傷寒論】:

“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

荅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以上【傷寒論】已給了解說。


“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 當以解表為先。


陽脈為何微? 

這是這句話的重點。

陽脈微的原因在於陰脈微,陰脈微者,以其裡氣不足;故治病當先補其陰(裡)。中焦氣足,故能驅散外寒;表已解,再以調胃承氣湯調整脾胃,令被風寒所困之脾胃去其滯阻,恢復其氣機運作。


此類病者,若不先補其脾胃,以寒涼攻下為先,則裡更虛,導致表裡俱虛,出現“冒”的情況。


*


【傷寒論】: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這是【傷寒論】所說的桂枝湯證,也是在春天所發“溫病”的表現。


發熱汗出者,以風寒困於脾胃,導致脾胃滯,陽氣不能外宣,熱結中焦。

熱結中焦,就是“衛強”的表現。


“衛氣”就是人體的陽氣,是中樞神經系統活躍的表現。

當脾胃滯,也就是人體被風寒深困,導致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所產生的熱不能外宣(散熱)。


“榮”者,血也。血的溫度就是人體中樞神經恆溫器的溫度。


也就是說,當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溫度高於血液時,就是【傷寒論】所說的榮弱衛強。此時,人體則會啟動發汗機制,作出緊急的散熱。


***

人在勞動時,驚恐時、緊張時、疼痛時的出汗,都是基於“榮弱衛強”這一醫理。


只是脾胃風寒越重,也就是身體越虛弱的人,人體越容易出汗,出的汗量越多,甚至於大汗淋漓。


***


“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桂枝湯治自汗出,並非是甚麼“調和營衛”的新理論,就是治脾胃虛弱,風寒深困的太陽病。所以,風寒既散,自汗則止。



易龍          05/0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