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4日 星期四

太陽少陽併病

 太陽少陽併病


【傷寒論】:

「太陽少陽併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太陽少陽併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病者患外感風寒,出現太陽、少陽兩種的脈症;醫者理當解表發散風寒,調理腸胃氣滯脹滿;卻以相反的清熱攻下方法治理,導致外寒下陷,熱困於胃,成為“結胸”病。

病者因結胸,出現心下硬(胃壁抽緊),下利不止(腸胃發炎,無法攝取水分;相反,因發炎而滲水),水漿不下(因胃中氣脹,胃壁抽緊),其人心煩(胃壁發炎,加上氣滯熱困)。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浮為表,緊為寒,是寒邪在表之脈象;醫者反而反復以清熱攻下法治之,導致緊(寒邪)反入裏,並不是往外驅散,成為痞病。


甚麼是痞病?


心下脹滿處按之自濡,以其氣困滯於胃(氣痞)而已,並無發炎,或只是輕微發炎。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病者患風寒外感“中風”,導致下利(腹瀉)、嘔逆;醫者要先驅散風寒外感,才可以使用攻下方法。


***

為何要攻下?


仲景如此說,重點是要提醒見嘔逆就以攻下治療的醫者,縱然要以攻下治療嘔逆,也必先解表散寒;不然,輕者可導致痞,重者可導致結胸。


事實上,太陽中風所導致的氣滯脹,阻塞腸胃而出現的嘔逆,在解表藥中加上理氣藥則可;這也是太陽少陽併病的正確治法。


人體患上外感風寒,到底是【傷寒論】所說的“傷寒”,還是“中風”?


事實上,“傷寒”,或是“中風”的分別並非在於人體受外界的風邪或寒邪所傷;因為兩者都是被風寒所傷。只是風邪一般給人的感覺沒有寒邪那麼寒冷,然而,在嚴冬裡的風邪,是寒冷得刺骨入心的。

所以,風、寒到底那一種較為寒冷,醫者是不用去區別的;因為風寒只是人體受外感寒邪(體溫流失)的統稱。


哪為何仲景要將人體受風寒分為“傷寒”或“中風”?

而且還提醒後人切勿弄錯來治療。


“傷寒”和“中風”的區別,實質在於病人自身;所以,不同人,在同一情況條件下受了同一樣的外感風寒,有的人會患上“傷寒”,有的卻會患上“中風”;其重點要看其人的身體情況(尤其是其脾胃的狀況)如何。


“中風”者,其人的脾胃情況必定差過“傷寒”者。所以,“中風”者若受了風寒,其脾胃必為風寒所困,導致氣滯困熱於胃,故其人冒汗(尤其是以頸項以上為甚)。


“傷寒”者,其人的脾胃情況較好。所以,“傷寒”者的免疫力和散熱功能也較好,若受了風寒,其風寒基本只困於體表;所以,其人無汗,皮表熱甚(發燒比“中風”者更高)。


所以,“中風”者因脾胃較弱,故當以桂枝湯溫補脾胃兼驅散風寒為治。若以麻黃湯治療,則會溫補脾胃不足,導致驅散風寒力不足。


“傷寒”者因脾胃較強,故可以直接以麻黃湯驅散風寒為治。相反,若以桂枝湯治療,則有機會驅散風寒力不足,同時,加重了裡熱的積聚,導致炎症過盛,出現黏膜潰爛的吐血或咳血的情況。


整體而言,【黃帝內經】所說的風、寒、暑、濕、燥、火的六淫病因,從外感而來的只有風、寒(都是同一原因,就是寒氣導致人體體溫流失);而暑、濕、燥、火都是人體受了風寒後,導致人體散熱系統失常的表現,再加上環境的配合而出現的身體問題。


所以,風熱外感,世上是絕對不存在的。縱然是葉天士所說的衛氣營血論,也是在說人體受了風寒後,被寒邪所困的積熱在人體中的變化;並非在說人體受了風熱外感。


這就是【黃帝內經】為何說風,為百病之首,百病之長的原因。

***


易龍         04/04/20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