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

津液

 津液


《傷寒論》: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上焦得通:上焦得通因中、下焦得以運行。

津液得下:所謂津液者,非水液,乃人體自身分泌的液體,如唾液、腸胃液、消化液等等。

所謂津液得下,實質是指津液得以分泌。


***

人體的分泌腺體要分泌津液,其基本的條件必須有足夠的血糖供應。(所以,胃氣脹滿的人和糖尿病人經常出現津液分泌不足的現象,出現口乾燥、皮膚乾燥的病況。這些口乾、皮膚乾燥是無論怎樣補充水液,也解決不了的問題。


由於腸胃氣滯脹滿,導致人體血糖低下,故導致整條腸胃道無津液分泌。


所以,中醫學所說的留得一分津液,則能延續一時之命。其背後的重點意義在於血糖的提升,並不是說減少水液的流失。


因此,醫者將矛頭指向發汗導致津液流失,是不明人體醫理的思維;而以這一思維去治病,只會將病越治越嚴重;是治不了病,救不了人的。


然而,強發汗卻是導致人體津液不分泌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原因是因為強發汗並不是人體正常的發汗,是醫者加重了病者胃的熱和壓力,導致人體血糖下降,而出現低血糖反應的大出汗,尤其以頸項以上為甚和明顯。


所以,仲景說,大汗出並非解風寒的表現(因為這是低血糖反應的表現),只有微微出汗,才是陽氣驅寒的表現(寒與濕俱去。這濕,基本上是指腸胃之氣已調和,才不會出現濕滯。)。


可惜,歷代以來,直至現在,都無人能明白仲景的說話。結果,《傷寒論》的應用只局限於死背經句,而不能發揮《黃帝內經》的治療醫理。

***


胃氣因和:胃氣和者,氣不滯滿。

身濈然而汗出解也:因胃氣和,血糖恢復正常,故人體有力發汗,以陽氣驅寒。


易龍       05/08/20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