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與麻黃湯的臨床應用有何區別?
《傷寒論》: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陽明病脈遲:為何會脈遲?
以其人腸胃氣滯脹滿,故濕滯。
***
因腸胃氣滯脹滿,導致血糖下降,繼而導致氣虛(神經活動能力低下)。
因為腸胃氣虛,故其運化,水濕攝取無權,故水濕滯留於腸胃,導致大便黏濕,繼而導致氣滯更盛,血糖更低。
***
汗出多:以其低血糖之故。
微惡寒者:以其裡有熱積,但汗大出,故微惡寒。
表未解也:大汗出者,又伴有微惡寒者,以其外寒困表未深入所致,裡熱積聚未深之故,故知其表未解。
可發汗:故可以發汗。
宜桂枝湯:以其風寒已入於肌,離開皮表,故以桂枝湯溫肌解表。
***
桂枝湯與麻黃湯的臨床應用有何區別?
使用麻黃湯的症狀是脈浮數、無汗;使用桂枝湯的症狀是脈浮緩、汗出。
脈浮數(緊數也)、無汗者,以其人風寒傷於表(也就是破壞了人體表面散熱的機制,令人體出現較嚴重的發炎反應。),脾胃功能較強,縱然氣滯脹滿嚴重(氣喘),因其提升血糖能力正常,故不會出現低血糖反應的出汗,故人體只會高熱而無汗。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味甘溫,去節:溫陽、發汗、解表。
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温陽、助麻黃解表。
甘草一兩,炙,味甘平:調和諸藥、腸胃。
杏仁七十箇,湯去皮尖,味辛溫:理腸胃氣滯。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溫陽散寒。
芍藥三兩,味苦酸,微寒:緩急解痙。
***
白芍,以其苦酸、微寒,故有鬆弛腸胃,舒緩腸胃脹滿導致的低血糖,故被後世醫者解讀為有補血功能。
事實上,回升血糖是生血的重要因素,但並不是說白芍本身有任何西醫學所說的生血成份。
***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調和諸藥、腸胃。
生薑三兩,切,味辛溫:溫陽、理氣、散寒、解表。
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溫陽、補氣血。
***
大棗,無論是否含有鐵質,單單是含豐富的糖,就是補血的主要元素。
現代人因為在西醫學的錯誤飲食和治療下,有些人導致長期嚴重缺乏葡萄糖,故導致不明原因的嚴重貧血、水腫和肌肉流失。
***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
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
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
禁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麻黃湯病症,若以桂枝湯治之,則會出現溫陽有餘而發汗力不足。
陽有餘則熱積,導致發炎情況更加嚴重,則可導致咽喉這些受風寒嚴重之處發炎更盛,出現因發炎破損咳血的情況。(這就是誤服桂枝湯的問題原因所在。因為這一原因,後世無知的醫者都說外感者不能補。)
桂枝湯病症者,以其人本脾胃虛寒,故在受風寒後,無力拒風寒,令風寒深入,出現熱困於脾胃,但又因其脾胃虛,容易出現氣滯脹滿所導致的低血糖汗出,故其病症是脈浮緩、汗出。
(當年讀中醫,在廣東省中醫院實習時,見過有這樣的一位病人。此人因無原因下全身出現無力被送入院治療。入院後每天以安宮牛黃丸治療,治療一個月,仍然是動彈不得,天天汗出,病情毫無改善。當時廣州著名的溫病學家診斷其為陽明病給予醫治。)
《傷寒論》為何說桂枝湯病症之人為"中風" ,而麻黃湯之人為"傷寒" ?
明明兩者都是受了同樣的風寒,都是病毒感染(所有病毒感染都是一樣的,無論在全年甚麼時候,都是導致人體發炎而已。)。然而,仲景為何要如此分類?
事實上,《傷寒論》所定的"傷寒" 和"中風" 並不是以外因來定。縱然外因是一樣,兩者都是因同一風寒導致人體出現同樣的病毒感染,但在脾胃功能、免疫能力、病毒感染部位或集中的差別上,在不同人的身上就出現了不同病症表現的發炎反應。
脾胃功能、免疫能力強的人:其受風寒後(出現病毒感染),在眾多受同一風寒的人中,發炎的表現最先出現,其程度最為嚴重(高燒),但若有充足的血糖供應,不再受風寒,其恢復正常的速度最快。這就是《傷寒論》所說的"傷寒" 。
脾胃功能、免疫能力較差的人:其受風寒後(出現病毒感染),發炎的表現較慢出現,其程度不太嚴重(普通燒),但若有充足的血糖供應,不再受寒,其恢復正常的速度較慢。這就是《傷寒論》所說的"中風" 。
脾胃功能、免疫能力更差的人:其受風寒後(出現病毒感染),發炎的表現不會出現,只能等待天氣回暖時,其人才會出現發炎表現,其發炎程度可跟桂枝湯病症相約(普通燒),或沒有桂枝湯那麼嚴重。若有充足的血糖供應,不再受風寒,其人可以慢慢的恢復正常(因為是慢性發炎)。這就是《傷寒論》所說的"溫病" 。
脾胃功能、免疫能力甚差的人:其受風寒後(出現病毒感染),其發炎的表現縱然在溫熱的天氣也可能不會出現。若其病毒感染嚴重傷害到人體的散熱機制,其人則容易出現裡熱、煩躁;動則可以出現低血糖反應的大汗淋漓(潮熱盜汗)。這類人在暑熱的天氣,最容易出現《傷寒論》所說的"中暑" 。
若桂枝湯病症病人誤用了麻黃湯,因其人本為脾胃虛,血糖低;麻黃湯的治療方式並無補充血糖的作用(尤其是在服桂枝湯後,食熱粥,是非常重要持續補糖的治療。),故病者本已血糖低,再以麻黃湯溫熱之,就出現了接近"強發汗" 的行為,導致病者出現低血糖的大汗淋漓。
歷代以來,醫者不知道導致病人大汗淋漓的原因在於低血糖,故都將大汗淋漓定為人體虛弱無力的原因;以汗為血,大汗淋漓則是嚴重血液流失,而導致人體虛弱。
因為醫者的無知,往往導致嚴重虛弱的病人救治無法,因缺乏血糖失救而死。(現在的西醫也是同樣的犯了這一無知的毛病。)
***
易龍 14/08/20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