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陽明病(25)

 陽明病(25)


【傷寒論】: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燥,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 


陽明病,是否一定可以攻下?

以上這一句,就是要提醒醫者,陽明病不一定都可以攻下治之。


以下章句,就是說明在甚麼情況下可以攻下,甚麼情況下不可以攻下。


" 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若其人胃中有燥屎,也就是說其人胃中有嚴重積熱,氣熱互動,導致血糖低下,胃中津液分泌無權,故出現燥屎。

這種情況可以攻下,也必須盡快攻下,以恢復人體津液分泌。


"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


若其人腹部只是微微脹滿,表示其腹中氣滯脹滿並不嚴重,也就是說其人血糖並不過於低下,影響人體津液分泌;同時,也因其人腸胃較為虛弱,積熱不多,腸胃收縮蠕動能力不強,其攝水力也不強;故其屎只是初頭硬,後必溏。

這種脾胃較虛弱者,不可以攻下。若然攻下,其氣必下陷,故導致心中懊憹而煩。


"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若其人有燥屎者,以大承氣湯攻之。


***

大承氣湯方: 

大黃 四兩,苦寒,酒洗

厚朴 半斤,苦溫,炙,去皮

枳實 五枚,苦寒,炙

芒硝 三合,鹹寒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 


*


小承氣湯方: 

大黃 四兩

厚朴 二兩,炙,去皮

枳實 三枚大者,炙


已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

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燥,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何以得知病人有燥屎?


以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以其人小腸中氣多而熱積,故導致小腸脹痛或痙攣。),其人煩燥,而這些症狀發作有時。此有燥屎,故使其人不大便。


何為發作有時?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


病人每天在日晡(下午四點)出現煩熱,其症狀有如瘧疾症狀,就是發作有時。然而,這煩熱症狀以汗出則解。


為何汗出則解?

***

陽明病人,以其胃中積熱,每日於晡時是人體最熱的時候,故胃收縮力也強。氣滯加上胃部強力收縮,導致人體血糖下降,故人體出現煩躁。因血糖下降,人體出現低血糖反應,故繼而汗出。當汗出時,裡熱則減,血糖回升,故其人煩熱則減少或消失。

***


故在每日日晡時發熱者,屬陽明病症。


"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


脈實者宜下之,以其人裡有熱積,故宜攻下之。

脈浮虛者宜發汗,以其人中焦虛弱,裡無積熱;脈浮者,其病仍然在表。


"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若要攻下,以大承氣湯;若要解表發汗,以桂枝湯。


***

讀《傷寒論》者,必先通曉醫理,也不能盡信那些標點符號、分句;不然,對其書中醫理的描述,只是死跟於字面上的直解,不能將仲景所要說的醫理前文後理調順解讀,則會變成曲解或不能解。


由於仲景在寫 《傷寒論》時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再加上字句的表達未必順序書寫,有些是當時人一看便懂的倒述句子或條件句子,卻是成了現代人閱讀的絆腳石。

***


*


易龍         21/08/2025


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桂枝湯與麻黃湯的臨床應用有何區別?

 桂枝湯與麻黃湯的臨床應用有何區別?


《傷寒論》: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陽明病脈遲:為何會脈遲?

以其人腸胃氣滯脹滿,故濕滯。

***

因腸胃氣滯脹滿,導致血糖下降,繼而導致氣虛(神經活動能力低下)。

因為腸胃氣虛,故其運化,水濕攝取無權,故水濕滯留於腸胃,導致大便黏濕,繼而導致氣滯更盛,血糖更低。

***


汗出多:以其低血糖之故。

微惡寒者:以其裡有熱積,但汗大出,故微惡寒。

表未解也:大汗出者,又伴有微惡寒者,以其外寒困表未深入所致,裡熱積聚未深之故,故知其表未解。

可發汗:故可以發汗。

宜桂枝湯:以其風寒已入於肌,離開皮表,故以桂枝湯溫肌解表。


***

桂枝湯與麻黃湯的臨床應用有何區別?


使用麻黃湯的症狀是脈浮數、無汗;使用桂枝湯的症狀是脈浮緩、汗出。


脈浮數(緊數也)、無汗者,以其人風寒傷於表(也就是破壞了人體表面散熱的機制,令人體出現較嚴重的發炎反應。),脾胃功能較強,縱然氣滯脹滿嚴重(氣喘),因其提升血糖能力正常,故不會出現低血糖反應的出汗,故人體只會高熱而無汗。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味甘溫,去節:溫陽、發汗、解表。

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温陽、助麻黃解表。

甘草一兩,炙,味甘平:調和諸藥、腸胃。

杏仁七十箇,湯去皮尖,味辛溫:理腸胃氣滯。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溫陽散寒。

芍藥三兩,味苦酸,微寒:緩急解痙。

***

白芍,以其苦酸、微寒,故有鬆弛腸胃,舒緩腸胃脹滿導致的低血糖,故被後世醫者解讀為有補血功能。

事實上,回升血糖是生血的重要因素,但並不是說白芍本身有任何西醫學所說的生血成份。

***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調和諸藥、腸胃。

生薑三兩,切,味辛溫:溫陽、理氣、散寒、解表。

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溫陽、補氣血。

***

大棗,無論是否含有鐵質,單單是含豐富的糖,就是補血的主要元素。

現代人因為在西醫學的錯誤飲食和治療下,有些人導致長期嚴重缺乏葡萄糖,故導致不明原因的嚴重貧血、水腫和肌肉流失。

***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

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

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

禁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麻黃湯病症,若以桂枝湯治之,則會出現溫陽有餘而發汗力不足。

陽有餘則熱積,導致發炎情況更加嚴重,則可導致咽喉這些受風寒嚴重之處發炎更盛,出現因發炎破損咳血的情況。(這就是誤服桂枝湯的問題原因所在。因為這一原因,後世無知的醫者都說外感者不能補。)


桂枝湯病症者,以其人本脾胃虛寒,故在受風寒後,無力拒風寒,令風寒深入,出現熱困於脾胃,但又因其脾胃虛,容易出現氣滯脹滿所導致的低血糖汗出,故其病症是脈浮緩、汗出。

(當年讀中醫,在廣東省中醫院實習時,見過有這樣的一位病人。此人因無原因下全身出現無力被送入院治療。入院後每天以安宮牛黃丸治療,治療一個月,仍然是動彈不得,天天汗出,病情毫無改善。當時廣州著名的溫病學家診斷其為陽明病給予醫治。)


《傷寒論》為何說桂枝湯病症之人為"中風" ,而麻黃湯之人為"傷寒" ?


明明兩者都是受了同樣的風寒,都是病毒感染(所有病毒感染都是一樣的,無論在全年甚麼時候,都是導致人體發炎而已。)。然而,仲景為何要如此分類?


事實上,《傷寒論》所定的"傷寒" 和"中風" 並不是以外因來定。縱然外因是一樣,兩者都是因同一風寒導致人體出現同樣的病毒感染,但在脾胃功能、免疫能力、病毒感染部位或集中的差別上,在不同人的身上就出現了不同病症表現的發炎反應。


脾胃功能、免疫能力強的人:其受風寒後(出現病毒感染),在眾多受同一風寒的人中,發炎的表現最先出現,其程度最為嚴重(高燒),但若有充足的血糖供應,不再受風寒,其恢復正常的速度最快。這就是《傷寒論》所說的"傷寒" 。


脾胃功能、免疫能力較差的人:其受風寒後(出現病毒感染),發炎的表現較慢出現,其程度不太嚴重(普通燒),但若有充足的血糖供應,不再受寒,其恢復正常的速度較慢。這就是《傷寒論》所說的"中風" 。


脾胃功能、免疫能力更差的人:其受風寒後(出現病毒感染),發炎的表現不會出現,只能等待天氣回暖時,其人才會出現發炎表現,其發炎程度可跟桂枝湯病症相約(普通燒),或沒有桂枝湯那麼嚴重。若有充足的血糖供應,不再受風寒,其人可以慢慢的恢復正常(因為是慢性發炎)。這就是《傷寒論》所說的"溫病" 。


脾胃功能、免疫能力甚差的人:其受風寒後(出現病毒感染),其發炎的表現縱然在溫熱的天氣也可能不會出現。若其病毒感染嚴重傷害到人體的散熱機制,其人則容易出現裡熱、煩躁;動則可以出現低血糖反應的大汗淋漓(潮熱盜汗)。這類人在暑熱的天氣,最容易出現《傷寒論》所說的"中暑" 。


若桂枝湯病症病人誤用了麻黃湯,因其人本為脾胃虛,血糖低;麻黃湯的治療方式並無補充血糖的作用(尤其是在服桂枝湯後,食熱粥,是非常重要持續補糖的治療。),故病者本已血糖低,再以麻黃湯溫熱之,就出現了接近"強發汗" 的行為,導致病者出現低血糖的大汗淋漓。


歷代以來,醫者不知道導致病人大汗淋漓的原因在於低血糖,故都將大汗淋漓定為人體虛弱無力的原因;以汗為血,大汗淋漓則是嚴重血液流失,而導致人體虛弱。


因為醫者的無知,往往導致嚴重虛弱的病人救治無法,因缺乏血糖失救而死。(現在的西醫也是同樣的犯了這一無知的毛病。)

***


易龍       14/08/2025

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脅下及心痛

 脅下及心痛


《傷寒論》: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陽明中風者,以其人有陽明症狀,又有太陽中風症狀,故其脈弦浮大。

弦為風寒,浮為在表;大者,熱積於陽明。

短氣者,腸胃氣滯脹滿之故。


腹都滿:腸胃氣滯脹滿。


脅下及心痛:腸胃氣滯脹滿,嚴重時往上頂擠,故出現脅下痛及心痛。


***

歷代以來所說的心痛,其實質病患處是"胃脹痛" ,並非心臟痛;所以,胃脹痛嚴重者,可以痛及背脊心(這是胃脹痛往後擠壓的反應。)。


自有《傷寒論》以來,所描述的"心痛",都是指心口痛,也就是指胃脹痛。所以,《傷寒論》以各種的瀉心湯為治療,治療各種不同的腸胃病。


由於腸胃的脹滿,導致人體出現低血糖。這低血糖可所導致的症狀就是疲倦、手腳乏力、麻痺、嗜睡、頭暈、頭重、呼吸困難、心跳加速、口乾、煩躁、視力蒙糊、耳鳴、驚恐、情緒低落、昏迷、中風、猝死等等各種各樣令人難以想象的病症。


若腸胃脹滿嚴重者,可對心臟出現嚴重的擠壓,導致其人出現明顯的心悸(西醫學的心律不整。),心臟血管因為受壓而變得狹窄(這就是西醫學所說的膽固醇阻塞血管,要進行通波仔手術。)。


由於人體本身有緊急的補償機制,當血糖降低時(跟出血一樣),人體會立即提升血壓,來維持有足夠的血糖供應全身的神經細胞,令其不至於受損或停止運作。


所以,一個本身有足夠葡萄糖儲備,緊急補償系統又能夠正常運作的人,在西醫持續的強行降血壓下,其血壓是降不下來的;直至其人的血糖儲備耗盡,或其緊急機制被西醫弄壞了,其血壓則會急速下降(血糖的下降也是同一原理。),甚至已無力恢復到能正常運作的血壓,最終導致死亡。


這就是人體心臟病和中風的病因和死亡真相。


所以,治療和預防心臟病和中風的根本就在治療腸胃,並不在於心臟和血管。


弄錯了病因,不但病預防不了,病更是治療不了,最終,只會導致更多人患病和死亡。肺癌的預防和治療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不過西醫是一個講大話的專家,龍門是可以隨意搬遷的,所以,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說服又盲、又聾的無知病人。)。

***


久按之,氣不通:按摩其理氣穴位,其氣仍然絲毫不通。


鼻乾,不得汗,嗜臥:其人因低血糖,故出現津液不足,出現鼻乾,不得汗。因低血糖,故其人出現疲倦嗜臥。


一身及面目悉黃:以其人因胃脹膽管受壓,故膽汁倒流入血,導致黃疸。


易龍      10/08/2025



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

津液

 津液


《傷寒論》: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上焦得通:上焦得通因中、下焦得以運行。

津液得下:所謂津液者,非水液,乃人體自身分泌的液體,如唾液、腸胃液、消化液等等。

所謂津液得下,實質是指津液得以分泌。


***

人體的分泌腺體要分泌津液,其基本的條件必須有足夠的血糖供應。(所以,胃氣脹滿的人和糖尿病人經常出現津液分泌不足的現象,出現口乾燥、皮膚乾燥的病況。這些口乾、皮膚乾燥是無論怎樣補充水液,也解決不了的問題。


由於腸胃氣滯脹滿,導致人體血糖低下,故導致整條腸胃道無津液分泌。


所以,中醫學所說的留得一分津液,則能延續一時之命。其背後的重點意義在於血糖的提升,並不是說減少水液的流失。


因此,醫者將矛頭指向發汗導致津液流失,是不明人體醫理的思維;而以這一思維去治病,只會將病越治越嚴重;是治不了病,救不了人的。


然而,強發汗卻是導致人體津液不分泌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原因是因為強發汗並不是人體正常的發汗,是醫者加重了病者胃的熱和壓力,導致人體血糖下降,而出現低血糖反應的大出汗,尤其以頸項以上為甚和明顯。


所以,仲景說,大汗出並非解風寒的表現(因為這是低血糖反應的表現),只有微微出汗,才是陽氣驅寒的表現(寒與濕俱去。這濕,基本上是指腸胃之氣已調和,才不會出現濕滯。)。


可惜,歷代以來,直至現在,都無人能明白仲景的說話。結果,《傷寒論》的應用只局限於死背經句,而不能發揮《黃帝內經》的治療醫理。

***


胃氣因和:胃氣和者,氣不滯滿。

身濈然而汗出解也:因胃氣和,血糖恢復正常,故人體有力發汗,以陽氣驅寒。


易龍       05/08/2025




2025年6月11日 星期三

大建中湯

 大建中湯


《金匱要略》:

「大建中湯方: 

蜀椒二合,炒去汗;乾姜四兩;人參二兩。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


*

建中者,強健中焦也(脾胃)。

大者,強大也。


故大建中湯者,強大強健中焦(脾胃)也。


大建中湯中有四味藥:

1.  蜀椒二合,炒去汗:也就是川椒,是出產於川蜀的花椒。其功效在於溫脾胃、驅寒濕。

2.  乾姜四兩:溫健脾胃、溫中驅風寒、去濕。

3.  人參二兩:補氣健脾。

4.  膠飴一升:也就是飴糖(又稱麥芽糖)。補氣、養血、溫健脾胃。


大建中湯中,哪味是君藥?


君藥就是膠飴。

整碗藥最後濃煎為一升半,膠飴佔有一升的份量,佔有整碗藥湯的大半以上,可真是不少。


仲景為何以膠飴為主藥?

膠飴,又是甚麼東西?


在仲景的湯方中,含有糖份的藥物有:

1.  米

2.  蜜糖

3.  大棗

4.  炙甘草

5.  膠飴

6.  山藥

7.  地黃

8.  麥冬

9.  百合

10.  天門冬


為何不用米、大棗、或蜜糖,而選用膠飴?


膠飴:現代人稱其為麥芽糖(maltose),是澱粉酶分解澱粉質所產生的雙醣(disaccharide)。

(雙醣是由兩個單醣分子連接而成的一種碳水化合物。雙醣和單醣一樣可溶於水。常見的雙醣有蔗糖(sugar)、乳糖(lactose)、麥芽糖等。蔗糖是由葡萄糖(glucose) 和果糖(fructose )組成,乳糖是由葡萄糖和半乳糖(galactose) 組成。) 


米:是由葡萄糖建構而成大分子的澱粉質。要得到其葡萄糖,必須經過多次澱粉酶的分解(消化);若分解不了為葡萄糖,米飯也就是糞便(垃圾)。


大棗:糖份就是菓糖(也就是蔗糖),是雙醣,比澱粉質分解出葡萄糖要快和容易;然而,其葡萄糖含量只有50%,同時含有其他物質。


蜜糖:含有大量現存的葡萄糖和果糖,但同時也含有各種花的不同寒涼物質和花粉,所以,未經長時間煎煮,不能用於健脾胃。


所以,膠飴是最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又含最少其他東西的糖產品,是最適合為脾胃虛弱的人提供葡萄糖供應。


然而,虛弱的人體神經細胞,因為嚴重受了風寒(病毒感染),已無力大量攝取血糖,故以人參來提升人體神經細胞攝取血糖的能力,繼而增加人體脾胃運化的功能,達到建中的效果。


(人參若沒有葡萄糖的出現,是沒有補氣功能的。)


花椒、乾薑因葡萄糖的出現,發揮其溫中散風寒、去濕的功用,減少腸胃道中氣滯脹滿的情況。

*


易龍       12/06/2025




2025年6月3日 星期二

頭汗出

 頭汗出


《傷寒論》:

「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但頭汗出者:為何患陽明病者,只有頭汗出?

只有頭汗出者,虛熱也。


***

只是頸項以上汗出者,在《傷寒論》中稱為虛汗。


患陽明病者,也有虛熱?

何為虛熱?

虛在那裡?

又為何只會頭汗出,並非全身汗出?


人體的出汗,實質是人體的緊急散熱機制。

人體常規的散熱機制,就是神經細胞傳導和血液循環。透過這一常規的運作,將人體內所產生的熱傳透整個人體,溫熙人體,並將其傳導至皮膚表面,透過空氣而散發走。


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也就是五藏),是人體最大的熱量生產來源地(是人體的核電廠)。


《傷寒論》中所說的"衞氣",也是《黃帝內經》中所說的"衞氣",就是指人體神經細胞運作時所產生的熱(陽氣)。

而《傷寒論》中所說的"榮氣",也是《黃帝內經》中所說的"榮氣",就是指人體的血液(更是指人體血液中的葡萄糖。)。這榮氣(血糖)也是神經細胞運作和產生熱量的必需元素。


人體出現出虛汗的情況,其虛就出在"榮氣" 虛,也就是血虛(低血糖)。故榮氣虛(和)者,汗自出。


人體在突然急速大量產生熱的情況下,如運動、中樞神經系統受到突然的刺激,因為常規散熱系統不能及時將過多的裡熱散發走,故即時啟動緊急散熱機制,以最快的速度將大量的裡熱散走(透過汗水的蒸發能量)。


因為人體突然出現血虛(血糖不足),故即時激活並啟動人體的緊急供血機制(實質是供應足夠的血糖給神經系統。),也就是即時提升心率、收縮全身血管、留鹽等動作,以提升人體的血壓,希望透過提升血流量,補償血糖濃度的下降,再次供應足夠血糖給予神經細胞,令其能繼續正常運作。


然而,這一低血糖供應的刺激(跟受驚恐、疼痛、嚴重失血等一樣。),激活了中樞神經系統的運作,導致突然間有大量的熱產生,繼而導致人體即時啟動緊急散熱機制,以最快的速度將過多的裡熱散走。

弱者,只會頭汗出;較強者,汗出可涉及頸項;更強者,汗出可涉及背脊心和胸前;如此類推。


因為當人體低血糖時,神經反應的能力和涉及的幅度都是因各人的糖儲備和神經受風寒的情況而定,所以其產生的熱量,不能與正常運作(如運動時)所產生的熱量相比,故其熱只足夠令局部位置汗出。同時,因突然產生的大量熱,在常規散熱機制還未將裡熱導出體表皮膚之先,人體的緊急散熱系統已出汗散熱,故這些汗給人的感覺就是冷汗(與吃熱食物和運動時所出的熱汗相比,其差別就在於皮膚是否溫熱而已。)。


這些神經細胞突然產生的熱量,《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稱其為"衛氣" 。由於這些熱突然大量產生,《傷寒論》稱其為不諧於"榮氣" (以"榮氣" 和(血糖不足導致)之過。);故其人汗自出(潮熱汗出。)。


人體為何會突然出現低血糖(榮氣和)?


導致人體血糖突然下降的原因,就是突然出現的胃氣脹滿(肝氣郁結)。

在適合細菌活躍的環境下(腸胃受了風寒),腸胃中的細菌不斷產生氣體積聚於腸胃中。當胃壁的受壓達到了臨界點,人體就會釋出胰島素,出現血糖下降的情況(這就是造成所謂"飯氣攻心" 的現象。)。


這血糖下降所帶出來一連串的問題,不只是導致人體潮熱汗出,因應血糖下降的程度,可導致嚴重疲倦、嗜睡、頭暈、頭痛、耳鳴、耳聾、視力減弱、精神難以集中、驚恐、抑鬱、幻覺、甲亢、心悸、高血壓、水腫、腎衰竭、心衰竭、中風、昏迷、或死亡等等各種不明不白的奇難雜症(有的即時出現,有的慢慢出現。)。


由於頭汗出是由"榮氣" 虛所致,所以,這種汗相對於正常"衛氣" 產生所導致的出汗,稱為"虛汗" 。


*****

榮、衞這兩氣,在研讀《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的所有人中,一直都是一個只能意會,而不能清楚了解的謎團,直到近年再深入思索,才能看清其"真身" ,對多年來研讀《傷寒論》所遇到的"榮"、"衛" 障礙、疑惑,一掃而清。

*****


***


刺期門:瀉其人肝氣郁結(實質是瀉其胃氣。)。


隨其實而瀉之:實者,肝氣郁滯(胃氣脹滯)。


濈然汗出則愈:頭汗出則能治癒。



易龍     04/06/2025




2025年6月1日 星期日

何為"燥屎" ?

 何為"燥屎" ?


"陽明病,讝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其人患陽明病,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有潮熱,但卻沒有胃口進食。

為何其人陽氣盛卻不能食?

以其人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

其人胃中真的有燥屎嗎?


屎者,消化不了的食物殘渣也。

故其人胃中當有消化不了的食物渣滓而已。只是,這些食物渣滓是乾燥的,故稱為"燥屎" 。


為何食物渣滓在胃中已變得乾燥?


以其人嚴重津液不足之過。


陽明病,因其人大熱、大汗,故導致病者嚴重水液流失,繼而導致津液嚴重不足。


哪是否給病者大量補水就可以解決問題?


單純補液,只是杯水車薪的結局,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導致缺水的原因在於陽明積熱過盛,故其人大熱、大汗。


是甚麼原因導致陽明積熱過盛?


其原因在於風寒深困陽明,導致脾胃失其運化,故熱積於陽明。


既然病因在於風寒,不就是溫裡散寒就解決了嗎?


陽明病,本身並非風寒初病,是給醫者醫壞了的"壞病" (以寒涼清熱為治,導致外邪下陷深困。),或是外感風寒延誤醫治,由表(太陽)入於陽明的病症。


所以,要驅散其人風寒已非簡單易事;相反,若以溫裡驅散風寒之法,反而會令其汗出更甚,加重其胃中乾燥熱的情況。


以《黃帝內經》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療原則,病者現在急於解決嚴重缺乏津液問題,不然,則有危及生命之憂,故以清其陽明積熱為治,以大承氣湯下之。


待其津液復常,再緩緩圖之,散其風寒;不然,其人之陽明病只會越來越嚴重(這就是世人所說的"熱底" ,也是女性更年期綜合症形成的原因。),直至風寒深入傷及五藏,陽氣生化乏力(也就是世人所稱的"寒底" ),人體出現虛寒的表現。


所以,張仲景警告後世醫者,表症還在者,切勿攻下;這種治療,是為"逆治" 或"誤治" 。

***


"若能食者,但硬爾,宜大承氣湯下之。" 


其人若能食者,以其津液未涸,是其胃中食物殘渣硬已。


易龍      02/05/2025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甚麼是“穀疸”

 甚麼是“穀疸”


【傷寒論】: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疸。”


其人患有陽明病,但脈遲。為何?


***

陽明病不是熱積嗎?

其人當脈大而滑數,不應脈遲。

***


以其人“食難用飽”之故。

就是說,其人進食不知肚飽。


***

“食難用飽”表達了甚麼意思?


人進食時出現的飽感,重點是來自胃壁的脹滿感。而胃壁要有好的脹滿感,其人的胃壁必須有健康的神經細胞、好的收縮力(張力)、蠕動力,也就是其人的脾胃氣並不虛。


所以,脾胃氣虛之人,其神經細胞功能已經受損,腸胃已失去正常的收縮力和蠕動力,故其胃壁受壓的感覺也不明顯,故其人過食而不知飽。


脾胃氣虛之人,腸胃中本來已有大量氣體積滯,若不是氣虛,其胃壁的脹滿感不會是如此低下,應該是餓而不慾食,因為滿肚子的氣已令其飽滯。


人進食時,進食速度若是過快,其胃壁感受飽感的速度就會追不上食量,則會令其人過食而不知飽,這種情況,在脾胃氣虛的人會更是嚴重(縱然是慢慢進食也會不知肚飽)。結果,就會出現食滯、消化不良的惡性循環(嚴重者則稱為“食積”)。

***


其人為何“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


其人飲食過多,則導致腸胃脹滿甚;雖然脹滿飽感的感覺差,但由胃部傳遞神經訊息到胰臟的功能仍在,故人體因應分泌胰島素,導致人體血糖下降,故令人體出現“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的腸胃氣脹、低血糖的反應症狀。


以上症狀,為何是有可能出現“穀疸”的預兆?


穀疸:就是因飽食而導致的黃疸。


***

為何飽食會導致黃疸?


食而不知飽的人,其脾胃本已氣虛,氣滯脹滿,嚴重者已是脹滿擠壓腸胃,只是沒有感覺而已。

所以,當其人飽食後,若出現更明顯嚴重的氣滯脹滿症狀,也就是“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是說明了其人的膽管也有大機會受到擠壓,而導致膽汁不能排出腸胃,反流入血,故導致“黃疸”。

***


“雖下之,腹滿如故。”


此種腹脹,雖然以攻下藥瀉之,其人腹滿如故,不見有甚麼減少。為何?


以下【傷寒論】已說明了。


“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其人腹滿如故的原因,就是因為其人脈遲之故。


“脈遲”到底說明了甚麼?


脈遲,已說明了其人脾胃氣虛。

氣虛者,其人排氣的能力有限,但生氣的速度卻遠比排氣快,故出現“腹滿如故”。


易龍        18/03/2025




2025年2月15日 星期六

陽明病(06)

 陽明病(06)


【傷寒論】:

「陽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併,脈緊則愈。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 


“陽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


其人有陽明病症狀,胃口正常,然而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


為何?


***

有陽明病症狀者,其胃當有熱積,故胃口好。


然而為何小便不利?

若腸胃有熱,其攝水力當強,故小便當利。

如今小便不利,以其胃熱腸寒之故,故攝水無權。


何以知其腸寒?

以其人“大便自調”。

若腸有熱者,其大便當乾結難排。

***


“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


其人關節疼痛(關節炎),一時有輕度發熱,忽然發狂。


“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併,脈緊則愈。”


若有汗出,其人發熱、發狂之症狀則解。

為何如此?

以其人水不勝穀氣,熱隨汗共結於裡,不能外散之故。

其人脈象若由浮大轉為弦緊則愈。(以其裡無積熱之故。)


***

甚麼是“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併”?


水者,寒也;穀氣者,熱也;是說明寒與熱的來源。


也就是說過多熱因汗不出而積聚(與汗共併),導致人體裡熱過盛。

***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下午3點至黃昏8點(申至戌上),以此時為天之陽明。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


其人患有陽明病,沒有胃口食食(不能食),醫者若以為其人有熱積而以清熱法攻下,其人必噯氣。(攻其熱必噦)


“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


其原因在於病者胃中本虛冷的原故。


“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


因其人本虛,若攻下清其熱,則令其裡更寒;裡寒者則生脹滿,故其人噯氣。


***

其人本虛,也可以生陽明病?

陽明病不是實證嗎?


是的。陽明病是腸胃實證,但實證者,其本也可以虛。


這是甚麼意思?


虛實者,【黃帝內經】已經說了;實者,乃為邪氣實,也就是腸胃中(陽明)有實質糟粕或濁氣等積聚;虛者,乃為正氣虛,也就是腸胃(陽明)本為氣血不足。


陽明本虛者,本為寒氣深困所致;因寒氣深困,則導致熱郁於陽明中,導致其人出現惡熱、身熱或汗出的陽明症狀。


由於其人胃中氣滯脹滿,故雖有熱積,卻不能食;若以寒涼藥攻下治之,則更令本虛,導致生氣更多,故令人噯氣。


因此,治療陽明病者,當謹慎審察診斷病者陽明之真實情況,不能見陽明症者則清熱攻下;不然,則會令虛者更虛,邪實更盛,對病者造成更大的傷害。


現代都市人,因長期飲食生冷、冰凍,長期浸於冷氣中,長期服食苦寒西藥、清熱的中草藥,已令其陽明被寒邪深困,本虛為甚。故若被誤診為陽明熱盛,處予苦寒的中藥或西藥(如抗生素、消炎藥等等),則可令病者本更虛,氣滯脹滿更甚,出現不能食、呼吸困難、黃疸的現象;甚者,可令病者一命嗚呼(以其導致嚴重低血糖、不能呼吸之故。)。

***


=====================

【傷寒論】: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欬,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欬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傷寒論】: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欬,其人必咽痛;若不欬者,咽不痛。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發黃。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者,此必。」


 【傷寒論】: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傷寒論】: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


易龍         16/02/2025





2025年1月31日 星期五

陽明病(05)

 陽明病(05)


【傷寒論】:

「傷寒轉繫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

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


“傷寒轉繫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其人患外感傷寒,由太陽轉屬陽明者,其症狀將會微汗密出。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


風寒入於陽明,其人則出現口苦、咽乾、腹滿、微有氣喘、發熱(發燒)、惡寒,其脈象浮而緊。


***

為何會出現這些症狀?


陽明中風,則是風寒困於腸胃也。


風寒困胃,則導致胃失運化,氣滯熱積於胃,因熱積則口乾口苦,胃失運化則津液不生,故咽乾。


口苦、咽乾,實際上是基於腹滿所導致的血糖下降。因胃脹滿、血糖下降,故有礙呼吸系統運作,導致微喘。


發熱者,以其外感風寒之故。

惡寒者,以其太陽有風寒之故。


脈浮者,外感風寒也;緊者,寒重也。

***


“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若以攻下治之,則其人腹更滿,小便困難。


***

以其人太陽未解,因攻下治療而導致風寒下陷更甚,故腹更脹滿。


因脾胃為風寒重困,運化無權,導致水濕運化無力,津液無以生化,故小便困難。

***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病人患陽明病(也就是有陽明病症狀者),若有胃口進食者,是為“中風”;若無胃口不能食者,是為“中寒”。


***

陽明病的所謂“中風”或“中寒”,跟太陽病的“中風”或“傷寒”是同一道理,就是其病因的決定性不在外感是否風或寒,是在於其受外感風寒之人本身的脾胃狀況。


太陽病,其人脾胃健壯者,在受了風寒後,則出現“傷寒”的症狀,就是發熱(高熱)、無汗。

太陽病,其人脾胃虛弱者,在受了風寒後,則出現“中風”的症狀,就是發熱(低熱或一般的發熱)、汗出。


其原因何在?


在於患“傷寒”者,其人脾胃運化未衰,也就是其人氣血未衰,脾胃受寒不重,胃中無積熱,故能發熱(高熱)而無汗出。

患“中風”者,其人脾胃運化本虛弱,也就是其人氣血已虛衰,脾胃受寒重,胃中積熱,故發熱而汗出。


同樣,患陽明“中風”者,以其人脾胃運化未衰,也就是其人氣血未衰,因脾胃受風寒所困,繼而導致脾胃失其運化,胃中積熱,故能食、發熱(高熱)而汗出。

患“中寒”者,其人脾胃運化本衰,也就是其人氣血已虛衰,脾胃受風寒後,脾胃運化更衰,胃變得更寒,胃中積熱不多,故不能食、發熱(低熱)而微汗出。


太陽“中風”而汗出者,以頸項以上為主;故以風為陽,襲人上焦(頭面為主)。


為何“中風”者汗出以頸項以上為主?


脾胃虛弱者,其寒氣深困,胃中積熱不多,故其熱是為“虛熱”,不能溫煦全身,其熱只能積於陽盛之處(頭)。因其熱為風寒所困,不能往外宣散,故只能藉著衛氣而外出;衛氣所到則湊理開,湊理開則汗自出。

***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


陽明病者,其若“中寒”,不能食,而小便不利,手掌、腳掌濈然汗出者,其腸胃中必然大量生氣,導致腸胃脹滿(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而後溏。


***

為何大便初硬而後溏?


因腸胃“中寒”,其胃氣虛,故不能食。

既不能食,水飲也不能下;腸胃運化衰弱,津液無能生化,故小便不利。

胃中寒而氣滯脹滿,微熱積於胃,故導致手掌、腳掌濈然汗出。

因腸胃失其運化,水濕積於腸胃,無能生化津液,故小便不利,大便初硬而後溏。

***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這就是以上病症的整體解釋,以其“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也就是胃氣虛,脾胃失其運化。)。



易龍         01/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