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病(25)
【傷寒論】: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燥,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
陽明病,是否一定可以攻下?
以上這一句,就是要提醒醫者,陽明病不一定都可以攻下治之。
以下章句,就是說明在甚麼情況下可以攻下,甚麼情況下不可以攻下。
" 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若其人胃中有燥屎,也就是說其人胃中有嚴重積熱,氣熱互動,導致血糖低下,胃中津液分泌無權,故出現燥屎。
這種情況可以攻下,也必須盡快攻下,以恢復人體津液分泌。
"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
若其人腹部只是微微脹滿,表示其腹中氣滯脹滿並不嚴重,也就是說其人血糖並不過於低下,影響人體津液分泌;同時,也因其人腸胃較為虛弱,積熱不多,腸胃收縮蠕動能力不強,其攝水力也不強;故其屎只是初頭硬,後必溏。
這種脾胃較虛弱者,不可以攻下。若然攻下,其氣必下陷,故導致心中懊憹而煩。
"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若其人有燥屎者,以大承氣湯攻之。
***
大承氣湯方:
大黃 四兩,苦寒,酒洗
厚朴 半斤,苦溫,炙,去皮
枳實 五枚,苦寒,炙
芒硝 三合,鹹寒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
*
小承氣湯方:
大黃 四兩
厚朴 二兩,炙,去皮
枳實 三枚大者,炙
已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
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燥,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何以得知病人有燥屎?
以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以其人小腸中氣多而熱積,故導致小腸脹痛或痙攣。),其人煩燥,而這些症狀發作有時。此有燥屎,故使其人不大便。
何為發作有時?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
病人每天在日晡(下午四點)出現煩熱,其症狀有如瘧疾症狀,就是發作有時。然而,這煩熱症狀以汗出則解。
為何汗出則解?
***
陽明病人,以其胃中積熱,每日於晡時是人體最熱的時候,故胃收縮力也強。氣滯加上胃部強力收縮,導致人體血糖下降,故人體出現煩躁。因血糖下降,人體出現低血糖反應,故繼而汗出。當汗出時,裡熱則減,血糖回升,故其人煩熱則減少或消失。
***
故在每日日晡時發熱者,屬陽明病症。
"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
脈實者宜下之,以其人裡有熱積,故宜攻下之。
脈浮虛者宜發汗,以其人中焦虛弱,裡無積熱;脈浮者,其病仍然在表。
"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若要攻下,以大承氣湯;若要解表發汗,以桂枝湯。
***
讀《傷寒論》者,必先通曉醫理,也不能盡信那些標點符號、分句;不然,對其書中醫理的描述,只是死跟於字面上的直解,不能將仲景所要說的醫理前文後理調順解讀,則會變成曲解或不能解。
由於仲景在寫 《傷寒論》時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再加上字句的表達未必順序書寫,有些是當時人一看便懂的倒述句子或條件句子,卻是成了現代人閱讀的絆腳石。
***
*
易龍 21/08/2025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