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0日 星期三

太陽病(5)

 太陽病(5)



【傷寒論】: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此症本為”傷寒”無汗證,法當以麻黃湯或桂枝麻黃各半湯治之。

醫者先用桂枝湯,見其病未解,反見熱郁於中焦(”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誤以為積熱於脾胃,故以攻下治之,欲去其熱。


這就是現代中醫學的”辨證論治“。事實上,就是見病治病,見症治症,是跟西醫藥治療思維一模一樣的思路。


然則,攻下之後,導致中焦陽虛,表寒下陷,寒厥深困胃陽,出現裡寒生脹滿,“心下滿微痛”的現象。


為何表寒下陷,寒厥深困胃陽,出現裡寒生脹滿,“心下滿微痛”的現象?


這一現象,跟小便不利,脛攣是同一病理現象;就是因寒厥熱郁於裡,導致調控肌肉的神經過度活躍,故出現肌肉過度收縮痙攣的情況。


胃部肌肉過度收縮或痙攣,則出現胸下脹滿;膀胱肌肉過度收縮或痙攣,則出現小便不利,但易生尿急感覺;四肢肌肉過度收縮或痙攣,則出現四肢收緊或痙攣的現象。若這現象發生在血管的肌肉上,血管則會痙攣收窄,在腦則出現閉塞性中風,在心臟則出現急性心臟梗塞(西醫學的“通波仔”術,單單就是想防止心血管痙攣而已,並非清除膽固醇;因為在人體的血管中,根本就沒有膽固醇積聚。)


小便不利者:以足太陽膀胱經受風寒,又加上脾胃澭滯,水濕運化受阻之故。


翕翕發熱,無汗:故去桂枝,以桂枝溫陽,加重郁熱。


甚麼是郁熱?


郁熱者,發炎的表現。人體神經當發炎時,就會失去其正常功能,走向兩極化。


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此方非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在於舒緩壞症,尤其是腸胃和泌尿系統的壞症。以健脾利水,舒減肌肉收縮力,繼而舒減脹滿、郁熱為重點;其後,若表證還在,當以桂枝麻黃各半湯治之。


白芍,有抗神經導體乙酸膽碱作用,故能減低副交感神經對內臟平滑肌收縮的刺激,減低中樞神經對運動肌收縮的刺激,故能舒緩一系列由寒厥導致產生的異常肌肉收縮。



【傷寒論】: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燥,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鍼者,四逆湯主之。“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

脹浮者,以表有風寒困之。

自汗出者,以其裡有寒厥,導致裡有郁熱,衛強榮弱。

小便數者,以其寒厥熱困於膀胱之故。數者,頻密也。自汗出者,小便不應多;今小便數,是以寒厥郁熱於膀胱,膀胱出現過度收緊或過敏之故。

心煩者,以其裡有郁熱。

微惡寒者,以其胃陽生化不足。

腳攣急者,以其胃陽受寒厥阻,無力外宣,溫煦四肢。筋因寒厥而急收,故腳攣急。


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以其人寒厥深,桂枝湯不足以散通其寒厥,反溫陽增加其裡之郁熱。故此症不應以桂枝湯治之,以其人有心煩。


得之便厥,咽中乾,煩燥,吐逆者:誤服桂枝湯所導致的不適反應。

寒厥陽氣於裡,則四肢厥冷。

寒厥陽氣於咽,則咽中乾。

寒厥陽氣於裡,則煩燥。

寒厥陽氣於胃,則吐逆。


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以甘草乾薑湯溫陽破其寒厥,令體內受郁困陽氣得以外宣,溫煦人體,故有復陽之功。


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雖是寒厥被甘草乾薑湯溫通,然則因寒厥所致的腳攣急,仍然未能鬆柔過來,故以芍藥抑制肌肉神經,減少肌肉肌張力。


甚麼是中醫學的舒肝柔筋,解肌肉攣急?


白芍的舒肝柔筋,跟人體內臟器的肝臟是毫無關係的。白芍的作用在於抑制人體的迷走神經和中樞調控運動肌的神經,減少肌肉張力,繼而放鬆筋腱。所以,白芍所謂對肝的作用,是對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五藏,歸類於肝功能的神經系統產生作用。


【黃帝內經·素問44】: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黃帝內經·素問74】:

“寒厥入胃,則內生心痛,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筋肉拘苛,血脈凝泣,絡滿色變,或為血泄,皮膚否腫,腹滿食減,熱反上行,頭項囟頂腦戶中痛,目如脫寒入下焦,傳為濡寫。”


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以胃中積熱,故譫語。以少許調胃承氣湯減去胃中積熱。


譫語者,以寒厥熱郁於中樞神經系統,導致語言神經調控失常。


若重發汗,復加燒鍼者,四逆湯主之:重發汗,則傷陽氣;再加上燒鍼,令厥熱加重,導致大汗淋漓,更為煩熱;所以,以四逆湯大溫陽氣,以溫散寒厥。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味甘平;乾薑二兩,炮,味辛熱。 


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芍藥甘草湯方: 

白芍藥四兩,味酸,微寒;甘草四兩,炙,甘平。 


右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之。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浸;甘草二兩,炙,味甘平;芒硝半斤,味鹹苦,大寒。 


右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調胃承氣湯方之大黃,【傷寒論】並無要求後下,醫者切忌妄自胡亂煎者,重傷胃陽。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乾薑一兩半,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熱。


右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此方的附子生用,【傷寒論】並無要求先煎或久煎,但要去皮。因為附子的毒主要在皮。後世醫者不弄清問題所在,胡亂煎煮(先煎或久煎),導致附子減少或失去其原有療效。


【傷寒論】教導,服生附子或烏頭方藥,當分溫少量而服,見效即止。



【傷寒論】: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乾,兩脛拘急而譫語。

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

荅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乾,煩燥,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


芍藥甘草湯,以暫時舒緩脛攣;承氣湯令其人微溏泄減胃熱,以暫時止其譫語。然而,其能長治久安的治療在於溫陽散寒,使人體因受病毒(風寒)所傷的神經系統能夠恢復正常運作。這就是中醫藥學對人體正確、真正的治療;也是與西醫藥所謂的治療最大的分別。



易龍        31/03/2022







2022年3月28日 星期一

太陽病(4)

 太陽病(4)



【傷寒論】: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 “


下之後:寒涼清熱攻下後。


脈促胸滿:胃因攻下,導致寒氣深壓。胃寒生脹滿,故出現胸滿。

脈促者,當心悸。由於胃氣脹滿導致血糖下降,因此導致中樞神經缺糖,故加快心跳,提升血壓,以提升神經細胞養分的供應。


桂枝去芍藥湯主之:以胃陽虛之故,故去寒涼之芍藥。


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微惡寒者,以胃陽生化無力,體溫僅僅達到人體恆溫器溫度,故微惡寒;以榮強衛微弱之故。附子加強胃陽生化之力。



【傷寒論】: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

 

熱多寒少:以其人發燒惡熱多,惡寒少。

其人不嘔:以其人胃不寒滯。



【傷寒論】: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脈微而惡寒:脈微者,氣虛。胃陽生化無力,故惡寒。

陰陽俱虛:裡外陽氣俱虛。

更發汗、更下、更吐:更,再次強行也。


    

【傷寒論】: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


面色反有熱色:熱色,紅熱也。因寒困熱郁於胃和皮下,又以其人陽氣虛,故只有面有郁熱色。

不能得小汗出:熱郁於皮下,衛弱榮強。

身必痒:熱郁皮下,也就是皮下發炎,所以皮膚癢。

桂枝麻黃各半湯:以其人胃微虛,陽氣生化微弱,表為寒氣所束困;故以桂枝湯溫通陽氣,麻黃湯散寒解表發汗。


【黃帝內經·素問62】:

“帝曰:陽盛生外熱,柰何?

歧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此乃衛氣弱,榮氣強之故。衛弱則無力外出,榮強則表固熱困。


【黃帝內經·素問05】:

”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陽勝:在表之陽氣受困不能外泄,故陽勝。以其衛弱之故。



【傷寒論】: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


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以其人寒厥郁熱之故。

先刺風池、風府:先通其經絡,使桂枝湯能夠發揮溫陽散寒的作用。


【黃帝內經·素問60】:

”黃帝問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鍼治之,柰何。

歧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寫。“


調其陰陽:通調其裡外陽氣。陰者,裡;陽者,外。



【傷寒論】: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大汗出:表無寒困,裡有郁熱;以其衛強榮弱之故。

脈洪大:以其裡有郁熱,外無寒困。

與桂枝湯如前法:以其人因裡有寒厥困阻陽氣外宣,故先服桂枝湯出現大汗、脈洪大。繼續服用桂枝湯,則通其寒厥,郁熱則能往外宣發,溫煦人體。這是桂枝湯調和榮衛的機理,也是根治自汗、盜汗、潮熱的機理所在。


【傷寒論】:     

“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


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湯,溫陽散通寒厥;麻黃湯,解表散寒。桂枝二者,以其人寒厥郁熱重於表寒困。

何以知寒厥郁熱重於表寒困?

以其人自汗出之故。


桂枝麻黃各半湯:以其人寒厥郁熱與表寒困各半之故。

何以知寒厥郁熱與表寒困各半?    

以其人無汗,表有郁熱之故。



【傷寒論】: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以其人寒厥深,胃陽生化未衰。桂枝湯溫胃強榮衛,因寒厥深,導致陽氣郁裡嚴重,故

出現”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縱然大汗出,不足以散減其裡熱,去其大煩渴。


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削減胃裡郁熱,加人參以補氣健脾胃。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陰勝:在裡之陽氣受困郁結,故陰勝。陰勝者,裡陽勝於外也,以其衛強榮弱之故。



 【傷寒論】: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發熱惡寒:外有寒邪困表,故發熱;內胃陽不足,故惡寒。以其人榮強而衛弱,故發熱、惡寒、無汗;其發熱不會高。


熱多寒少:熱多者,煩熱也。寒少者,惡寒少。


脈微弱:氣虛寒厥深也。因寒厥深,傷及陽氣生化,故其人”無陽“。


不可發汗:不可強行以麻黃湯治“傷寒”之法,以其人”無陽“之故。縱然強行發汗,病也不能去,只會更傷其陽氣。


桂枝二越婢一湯:以桂枝湯溫陽散其寒厥,麻黃解其表寒困,石膏稍減其輕微郁熱,以舒緩其煩熱。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芍藥、甘草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三錢,切;大棗四枚,擘;麻黃十八銖,去節;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右柒味,㕮咀。以五升水,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大棗四枚,擘:擘,以手撕開。


桂枝,去皮:去皮者,在採藥時刮去表層,非在製成藥後去其皮肉層。以表層苦澀,阻礙溫通散寒。


麻黃十八銖,去節:去節者,去其枝節。麻黃乃麻黃綠色半葉半枝的部位,若已變成啡黃枝節,當去之。


石膏二十四銖:石膏用量跟桂枝、麻黃相約,遠少於生薑。用石膏以微去其郁熱,舒緩其煩熱;切忌傷及胃陽。


石膏,有抑制神經作用,能減少神經細胞產生熱量,降低人體恆溫器的作用。故其有消炎退燒的功能。其藥用功能跟西藥消炎止痛退燒藥相類似,但只在抑制神經,並無抑制免疫系統作用。


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麻黃當先煎,去除其過多的麻黃碱,減少其心跳、手震的副作用。


今天中醫藥學所教導的中醫藥學,基本上是錯誤的,與原本【傷寒論】是不相乎合,更不明白為何【傷寒論】先煎、久煎、用量的要求;結果是【傷寒論】要求先煎的不先煎,不用先煎的要求先煎;直接影響到中藥的療效和所產生的副作用。


其原因何在?


原因在於現代的中醫以西醫藥學的理論來應用中醫藥,結果是以中藥作為西藥用。


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煎煮中藥,當一次煎煮,不應翻煎。


在煎煮中藥方面,今天中醫藥學的教導基本上也是錯誤的。中藥的煎煮,【傷寒論】都已經說明了。在【傷寒論】中並無翻煎,也沒有解表藥短時間煎煮之說。因為翻煎會令藥物中的化合物受熱過度,出現令人難以估計的變化。

【傷寒論】中也沒有解表藥短時間煎煮之說,相反,【傷寒論】要求麻黃、葛根這些解表藥先煎、久煎。



【黃帝內經】早已說了,為醫者有五過,醫者治學不嚴,是其過也。為醫者,不能不慎之!


【黃帝內經·素問77】:

“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

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愚醫治之,不知補寫,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并,此治之二過也。

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恒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

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

粗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支轉筋;死日有期,醫不能明;不問所發,唯言死日,亦為粗工。此治之五過也。 

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




易龍        29/03/2022









2022年3月24日 星期四

太陽病(3)

 太陽病(3)



【傷寒論】: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


頭痛:頭部受了風寒。

發熱:發燒。人體榮氣未衰,當人體受寒,病毒由細胞釋出入血,觸動人體提升恆溫器溫度機制。

汗出:人體只有在恆器周圍的溫度高過恆溫器時,才會出汗散熱。由於脾胃先為風寒所困(寒厥),熱被風寒困於胃,出現了衛氣強於榮氣,故汗出。

惡風:汗出體涼,受風更涼,故惡風。


桂枝湯,功效健脾胃,養榮氣。健脾胃者,養衛氣也,故能溫肌散寒。養榮氣者,提升、穩固人體恆溫器溫度,故能調和榮衛,止汗出。


【傷寒論】: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項、背強几几:以調控項、背斜方肌的第十一對副神經受風寒之過;故令斜方肌痙攣,導致項背僵緊。

反汗出惡風者:以其現象與葛根湯之”傷寒“證相對而言。汗出惡風,屬於“中風”,故以桂枝加葛根湯治之。


葛根性質甘寒,其功用在於減少胃中積熱,以暫時減少項背強几几的症狀。胃中沒有嚴重積熱者,或是脾胃虛寒者,忌用。


【傷寒論】: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 “


下之後,其氣上衝:以其人衛氣本虛(脾胃虛),因攻下導致陽更虛,外感風寒下陷,也就是人體腦幹失去主宰和協調腦神經活動的功能,導致腦電波產生、傳導失去正常規律,故有氣上衝的現象(是輕度的癲癇症,是大腦有不正常腦電波產生的現象)。

以桂枝湯溫其脾胃(養衛氣),令人體腦幹功能恢復正常,正常調控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


【傷寒論】: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鍼,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


已發汗:為何外感仍然不去?發汗不是醫治外感的治法嗎?

汗出,是風寒(病毒感染)去,人體恆溫器回復正常溫度時的表現。

所以,其汗出的表現當以微汗出,也就是恆溫器慢慢地回復正常。若然大汗淋漓,這是恆溫器急速下降的表現;這種現象常見於服食西藥退燒藥,中藥寒涼藥,如石膏後;其原因在於強行降低人體恆溫器的溫度。這也是服用大青龍湯後大汗淋漓的真正原因所在。


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以其人裡無寒厥中焦,脾胃不虛,榮氣不衰。若再以桂枝湯養榮衛,則會導致人體溫度更為提升,難以發汗。這種現象是一般人難以接受的熱郁於裡,也是醫者當小心處理的問題。


【傷寒論】: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


酒客:好飲酒之人。

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酒精乃麻醉藥。好飲酒之人,其腸胃活動能力必差,以其調控腸胃的迷走神經被酒精所傷之故。桂枝湯入胃,以其甘溫滯於胃,同時加強了胃的收縮力,故令人嘔。


【傷寒論】: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


喘家:患有氣喘之人。

杏子佳:杏仁。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其治療機理何在?


氣喘,一般人和西醫、中醫都以為其病在肺。事實上,以喘病因於肺的情況並不多,以肺為喘的病因是錯誤的觀察和觀念。


氣喘的問題出於胃陽郁結,也就是出於中樞神經系統,並不是出於肺臟。


【黃帝內經·素問30】:

“歧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歧伯曰:厥逆連藏則死,連經則生。”


【黃帝內經】的“藏”和“經”都是指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


厥逆連藏則死:藏,應該是指與胸腹五臟器官有直接連繫的迷走神經,也就是腦幹。

也就是說,若喘的成因因為寒厥於腦幹所致,則會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連經則生:經,應該是指與調控呼吸肌肉有關連,在大腦中的神經系列,就是【黃帝內經】中所說的經脈。

也就是說,若喘的成因因為寒厥於大腦或有關的神經所致,則不會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黃帝內經·素問34】:”陽明者,胃脈也,“


喘家,其喘的病因在於脾胃虛寒,氣滯郁結於胃,導致血糖下降而喘。故以桂枝湯辛甘溫胃,以厚朴、杏仁疏理氣滯,舒緩胃氣脹逆。


【黃帝內經·素問34】:

“歧伯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

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


【傷寒論】: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


為何 “其後必吐膿血” ?


以其人胃運化無力,又有熱積於胃中,桂枝湯入胃,以其甘溫滯於胃,加強了胃的收縮力,故令人吐。


其後必吐膿血:必,大有機會。吐膿血,以其胃為寒厥而積熱,因而生瘡含膿。服桂枝湯後,以桂枝湯辛甘助陽,故令胃中瘡膿破而出血,因而”吐膿血“。若胃中無瘡膿,則不會吐膿血。


【黃帝內經·素問45】:

”陽明厥逆,喘欬身熱,善驚、衄、嘔血。“


陽明厥逆:陽明者,胃。厥者,阻斷也。


胃,陽氣生化之地。厥阻者,寒氣也。胃陽為寒氣厥阻,無以外宣,導致四肢逆冷。陽熱內郁,導致體內瘡瘍炎症頻生;若寒氣在鼻,則鼻損出血(衄);若寒氣在胃,則胃損出血(嘔血)。


其病因在郁熱嗎?


不。其病因在於寒厥,不在積熱。


所以,以清熱法治之,寒厥未深者,有暫時舒緩出血的作用。可是,因清熱之故,令寒厥更為深入,必導致郁熱更盛,最終出現無藥可治的地步。這就是過往之人治肺癆、咳血、嘔血的結局;也是中醫藥治療無效的原因所在;其原因在於錯誤治療。


【傷寒論】: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支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


發汗,遂漏不止:發汗,導致大汗淋漓不止。


太陽病,不當發汗嗎?


太陽病,當溫裡解表散風寒,不是要發汗。出汗,只是寒散病癒的表現。若誤解醫理,強行發汗,是會導致人體大量散失陽氣,體溫下降,寒厥深入的。


其人惡風:以發汗導致陽氣散失之故。

小便難:因大汗淋漓不止,水液大量流失;再加上強發汗導致陽虛,太陽膀胱經為風寒所困,運化無力;故出現小便難。這種小便難,非單純補水能夠解決。


四支微急,難以屈伸者:四肢有輕微收緊,屈伸有不自在。

其原因在於寒厥深困陽氣之故,導致四肢筋肉失陽氣溫煦濡養。


桂枝加附子湯主之:以桂枝湯加附子治理。


不是應該滋陰清熱嗎?


出汗的病因本在脾胃虛之人為外感風寒所困,裡有郁熱,在【傷寒論】中屬於太陽病“中風”。因誤用發汗法,導致人體陽氣更虛,外寒、內厥加深,最終導致裡熱郁結更甚,大汗淋漓不止(榮弱衛強的表現)。

以桂枝湯溫陽強榮氣,以解太陽風寒;加附子增強榮衛之氣,以通寒厥;故陽可外宣溫煦人體,裡無郁熱,大汗止。


【黃帝內經·素問42】:

“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易龍           24/03/2022








2022年3月19日 星期六

太陽病(2)

 太陽病(2)



【傷寒論】: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


人體出了甚麼問題,才會導致”病人身大熱“?


”病人身大熱”者,在正常的情況下必然出汗。


為何人體不會出汗?

因為病人的”寒在骨髓“。


“寒在骨髓”是甚麼意思?


【黃帝內經·素問19】: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痺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風寒傷人,必從外而內。


【黃帝內經·素問50】: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寒在骨髓”者,以風寒之邪已深入人體,傷及人體生化陽氣(衛氣)的功能,並不是說人體裡有寒冷之氣生化。若傷害嚴重者,雖沒有發燒,也是惡寒,”欲得近衣“。若傷害輕者,則在發燒時才會出現嚴重惡寒戰抖,“欲得近衣”;以其人體調節恆溫器(榮氣)的功能未傷之故。故出現”裡寒“現象。


為何“裡寒”會導致”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

難道真的只能以“寒極格陽於外”這抽象觀念來理解嗎?


若中醫學理論真的只能存在於與真實人體不同的抽象理論中,哪中醫學真的要完蛋了。因為這抽象理論可以任由人任意解說,根本沒有實質人體生理學和解剖學可以作為理據。


然而,事實是【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的醫學理論是一點也不存在於抽象的形態,是實實在在的與人體生理學和解剖學相乎合的。


哪【黃帝內經】時代的中醫學理論與現代人體生理學和解剖學的理據為何不同?


事實上,並沒有不同。【黃帝內經】的醫學理論是以觀察活人外在的表現為理據,而推論出來的,並不是單純透過觀察死人的結構而推論出來的。因為一個活人的生病,必定表現在外;而醫學的真正目的是要令不正常表現的活人,恢復正常表現過來,盡享天年;相反,異常的人體結構,未必會導致人體出現生病或異常的表現,影響人體能夠正常活到天年(天生應有的壽命)。


基於以上的結論,【黃帝內經】時代的人只將醫學重點放在活人的正常生活表現上,而在人體結構的應用上,只應用在針灸上。


今天,排斥中醫學的人強行要將中醫學說成一種抽象不科學的醫學,原因在於這些人根本就未真正了解人體的生理學和解剖學,以及病毒與人體之間的關係。若然這些偏激無知的人真的能徹底明白人體的生理學、解剖學、以及病毒與人體之間的關係,又能讀通【黃帝內經】和【傷寒論】,則會發現中國古人的智慧是何等令人驚訝,這兩部中國醫學經典所說的醫學是如何超越時代,要比現代還要超越。


【傷寒論】: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 的原因在於衛氣弱,所生化的陽氣不能達到人體恆溫器的溫度,也就是榮氣強之故;結果就出現以上情況;目的在於保存人體的熱量,以達到恆溫器的要求。


由於人體衛氣弱(恆溫器的周圍),人體裡面的溫度低於恆溫器(榮氣),故人體不會出現排汗,體熱只能積存於皮膚下慢慢的散走,就造成了“熱在皮膚”的現象。


整體而言,”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這一現象,由以下原因造成:

1. 胃陽生化無力(衛氣弱)

2. 人體腎氣未衰(榮氣強)

3. 人體受了風寒


為何胃陽(衛氣)生化無力?

其原因在於脾胃先前被風寒(病毒)、苦寒藥物、生冷食物所傷。


為何人體腎氣(榮氣)未衰會導致以上問題?

【黃帝內經】的腎就是指神經細胞。由於調整人體恆溫器的中樞神經細胞功能未衰,在受風寒(病毒感染)時,故因應調高恆溫器溫度,提升整個人體的體溫,用以滅活、抑制病毒(中醫學的溫陽散寒)。


腎藏在五行中屬水,水性寒,故腎氣強則寒。由於這一五行學說,後世絕大多數人誤解為陰寒對人體的重要性。


傷寒:

1. 衛氣正常,榮氣正常或強,故發熱、惡寒。

2. 衛氣弱,榮氣正常或強,故發熱、惡寒戰抖。

3. 衛氣虛弱,榮氣弱,故無熱、惡寒、四肢逆冷。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這是甚麼現象?


“身大寒”者,以其人陽氣不能外走溫表之故。


為何陽氣不能外走?

以陽氣為寒氣厥阻,故胃陽不能外宣溫表。


溫病:

1. 衛氣正常,榮氣正常,故發熱、煩熱惡熱、汗出身寒。

2. 衛氣弱,榮氣弱,故微發熱、煩熱惡熱、汗出身寒。

3. 衛氣虛弱,榮氣虛弱,故無熱、煩躁惡熱、易汗出身寒、四肢逆冷。

4. 衛氣虛絕,榮氣虛絕,故無熱、大煩躁惡熱、或大汗淋漓、或無汗出、全身寒冷。


【傷寒論】: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陽浮者熱自發“,以其外感風寒,表陽受困之故。


“陰弱者汗自出”,以其衛氣勝過榮氣之故。


”嗇嗇惡寒“,以其衛氣生化不足之故。


“淅淅惡風”,以其衛氣生化不足,又汗出之故。


”翕翕發熱“,以其榮氣未衰,外感風寒所困。


“鼻鳴”者,以其鼻受風寒,熱困於鼻表之故。


 ”乾嘔者“,以其人脾胃虛寒,胃受風寒而滯,氣滯於胃之故。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芍藥三兩,味苦酸,微寒;甘草二兩,炙,味甘平;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易龍          20/03/2022








2022年3月17日 星期四

太陽病(1)

 太陽病(1)



甚麼是”太陽病“?


【傷寒論】: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就是人體太陽經脈,受了風寒,故出現脈浮,頭後、項僵緊而疼痛,整個人惡風寒。


為何脈浮?

以人體陽氣(免疫力)未衰,寒邪仍然在表,陽氣被困於表,故脈浮。


為何“頭項強痛”?


【黃帝內經·素問35】:

“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


衛氣:人體免疫系統。

邪氣:風寒之邪,即是今天的病毒。


當人體免疫系統清除人體因受了風寒釋出的病毒,就出現了發炎的現象。由於發炎,所以受了風寒的部位就出現僵緊、疼痛。


為何會惡寒?

凡惡寒者,必定是人體的溫度達不到人體恆溫器的要求,或是病者要保持高體溫,以高體溫抑制病毒的活躍,或滅活病毒。故人體出現惡寒,原因是要保溫。


【傷寒論】: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發熱:發燒。


惡風與惡寒有何分別?

惡寒者,以人體整體陽氣不足,不能乎合人體恆溫器的體溫要求。

惡風者,以人體整體較虛,寒氣已困於脾胃,以陽氣郁於胃中,不能外宣。因陽氣困於胃,體溫高於人體恆溫器,故出現自汗。汗出遇風,令體表陽虛,故惡風。


何以知道這人脾胃虛為風寒所困?


以其汗出,必因風寒困熱於胃;脈緩,必因脾胃較為虛弱,人體的恆溫器溫度也不會太高。這類病人的發熱必不會高。


為何汗出者發熱必不會高?


汗出者,其脾胃虛,又為風寒所困。這就已說明了,其人陽氣必不強盛;不然,怎會被風寒深入所困。


所謂陽氣強盛者,就是指其神經細胞有高度的活躍性。只有有高度活躍性的神經系統,才能有強大的免疫力,才能將人體恆溫器的溫度調高,出現發高燒的情況。


【傷寒論】: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


“傷寒”與”中風“有何差別?

無汗惡寒,脈浮緊者,是為傷寒;汗出惡風,無惡寒,脈浮緩者,是為中風。

這就是麻黃湯和桂枝湯用處不同的重點所在。


【傷寒論】: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溫病“與“中風”有何不同?


【傷寒論】開章明義,已經說明了溫病是怎樣形成的。人在嚴冬受了風寒,待春暖時日才發病,就是溫病。


為何在嚴冬受了風寒不即時發病?

原因以其人陽虛之過。也就是說其人免疫力低下,故無力發病。


這類陽虛之人,其脾胃必被風寒所傷,胃陽被風寒嚴重深困。這類人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能冬不能夏”之人,在嚴冬時節不畏寒冷,穿著單衣薄衫。


”溫病“之人以其脾胃未虛,生化陽氣之力仍然較強,故出現熱困,”發熱而渴,不惡寒“的情況。


“中風”之人以其脾胃虛,生化陽氣之力較弱,故出現熱困,發熱而汗出,惡風的情況。


【傷寒論】: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風溫“者,介乎“中風”與”溫病“之間。


胃陽虛者,其人體恆溫器的溫度必然提升不高。


【傷寒論】: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病發於陽的惡寒,與病發於陰的惡寒有何差別?


病發於陽,就是病毒因人體受寒而出現在細胞外,導致人體發炎,故人體出現惡寒。


病發於陰,就是病毒因人體受寒而阻塞神經細胞運作,導致人體免疫力嚴重低下;縱然病毒被釋出細胞外,人體也不會出現發炎反應。因神經細胞生化陽氣的能力嚴重不足,故人體出現惡寒。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根據【黃帝內經】“治病必求於本”的教導,當遇上任何疾病時,若要根治無誤,都必先找出病的本源,並非見症治症。治病求本才是中醫學”辨證論治“的意義所在。


凡治病,都必窮根究底。當遇上“傷寒”,應該問為何無汗、惡寒;遇上”中風“,應該問為何出汗,發燒不高;遇上”溫病“,應該問為何口渴,不惡寒。


“傷寒”、”中風“、“溫病”三者同屬太陽病,其病因都是因為被風寒所傷,不同的地方只在於脾胃的狀況。故在治病求本的原則上,其病因是風寒,當以驅散風寒為治。但要驅散風寒,沒有脾胃的配合,是治療無功的。


”傷寒“者,其脾胃無損,無熱困郁於胃,故以麻黃湯直接溫裡散寒。


“中風”者,其脾胃虛損,胃陽虛,汗自出,故以桂枝湯溫補脾胃、散寒。


“溫病”者,其脾胃較為正常,但因過往被誤治,導致風寒困於中焦,熱郁結於胃,汗自出,惡熱不惡寒,故以麻黃湯加四逆湯大溫裡陽以散寒。


為何不先清胃中困熱?

“溫病”不是由熱所致嗎?


”溫病“並非由熱所致病,其致病的根本都是風寒;熱的表現,只是因風寒所困才出現。若以清熱攻下法,則令中焦陽虛,風寒更加深壓,熱困更重。【傷寒論】以這種治法為“逆治”。所以,醫者當先自問”溫病”者為何會有”溫病“。




易龍         17/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