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1日 星期日

胃氣 (4)


胃氣 (4)


【傷寒論】:「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乃解。所以然者,陽氣故也。麻黃湯主之。

陽氣重者可以用熱藥嗎?
答案是可以的。而且必須用。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這是甚麼證?
這是麻黃湯證。

為何會出現“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的現象?
這人當服了桂枝湯,或其他解表力不足的湯藥。
桂枝湯溫胃有餘,散寒解表力不足,故使“胃陽”復增。中焦裡熱,故出現“發煩、目瞑”。又“胃陽”增加,外寒使皮毛乾裂,故出現裡熱逼血妄行。

(流鼻血)發生在肺則為咳血,發生在胃則為嘔血,發生在膀胱則為尿血,發生在腸則為便血,發生在腦則為腦出血(中風)。所以,腦出血跟流鼻血,無論在病因,病情上都是別無兩樣。
這些出血,也就是世人所說的“燥熱”、“上火”。

這些“燥熱”之人是不可以胡亂溫補的,因為胡亂溫補或是火灸,是可以出現以上服解表力不足湯藥的現象。若又遇上寒邪入腦,則會出現中風的現象。

【傷寒論】:「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桂枝湯雖然不能代替麻黃湯發汗解表,但服桂枝湯後的出血必定在表;以熱郁於皮下,桂枝湯之力不能盡發其寒。因此,服溫熱解表之藥,雖不能解其表,也不至於導致中風。

【傷寒論】:「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者愈。」
雖然力不足以發其寒,若“自者”(鼻自出血)亦等同於出汗,以其寒被發散至表,則病者離開痊癒之日不遠。

然則,服用寒涼瀉“胃陽”的藥又如何?

【傷寒論】:「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凡苦寒瀉下之藥,必是瀉“胃陽”的藥。
胃陽”若被削減,必使外寒往內走,使得中焦郁熱更盛,將帶來無窮的後患。所以,【傷寒論】稱這種治法為“逆治”,也就是錯誤的治療。
也是【黃帝內經】: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陽氣故也”是甚麼意思?
仲景如何治理“陽氣”?
仲景為何用“麻黃湯”治“陽氣”?
仲景為何不用“大青龍湯”治“陽氣”?


陽氣故也。麻黃湯主之”是治療腦出血中風的關鍵所在,也是治療所有出血病的關鍵所在。為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