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3日 星期三

太陽病(32)

 太陽病(32)



【傷寒論】: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

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

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


病人症狀似作“傷寒”病,然而其人脈象不弦緊,反而脈弱。


“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


脈弱者,其人必渴。

為何必渴?


【黃帝內經·素問29】

「藏府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


【黃帝內經·素問29】

「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


以其人脾胃虛弱,胃氣虛故不能授氣於五藏,故脈弱;脾氣虛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必渴”。


若以火灸強發其汗,因脾胃失其運化,大熱入胃,導致胃脹滿而血糖下降,熱積上擾中樞神經(心神),故“必譫語”。


【黃帝內經·素問45】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支也。」



“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弱者發熱、脈浮”,以其人胃氣未衰,欲解其外感,當發汗解表。



【傷寒論】: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 


“太陽病”


無論病者是“傷寒”症狀,或是“中風”症狀,其人都無汗出。


“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


以火灸強發汗,卻不得其汗,相反,熱入於胃,導致病人出現煩躁。


“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


“到經不解”,是甚麼意思?


到經,是指熱入陽明經。

醫者本欲以火灸強發汗,然而,熱入卻未見發汗,故病“不解”。

由於外感風寒不能散,加上火灸熱入,令更多熱積聚於陽明,故“必清血”。


“清血”,出血也。

“火邪”,火灸之熱。凡熱積聚過多,偏離了人體正常運作的所需,都屬於“邪”。



【傷寒論】:

「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


脈浮,是外為風寒所困,故導致裡“熱甚”。

這種證型是“實證”。


***

【黃帝內經】說了,凡“實證”,是邪氣實;“虛證”,是正氣虛。

***


現在病者因風寒所困而出現裡熱積聚,是為“實證”。

其人脈浮,是其正氣未虛,有力驅邪的表現。

醫者不但不解表驅其風寒,相反,欲以火灸強行發汗,導致風寒未解,熱入陽明,是“實實”的錯誤治療。


“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實以虛治”,就是本是實證,卻以虛證來治療,也就是“實實”的錯誤治療。

“實實”,是補其有餘的錯誤治療。


“因火而動”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並非真的熱血沸騰,如火山爆發般出血。

真實的生理狀況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熱因被風寒所困而無出路(人體的散熱系統受到風寒(病毒)的破壞。),當陽明胃經的熱又被火灸增加了,導致原本由腸胃排走的熱反攻中樞神經系統,導致全身多餘積聚的熱由中樞神經系統輸送到全身。

人體的全身血管,每一寸都分佈著神經,用以調節人體的血壓。當這些多餘的熱沿著神經細胞由中樞神經系統輸送到血管壁,若該處的血管壁已被病毒(風寒)所污染,則會出現發炎(因多餘的熱提升了該處的免疫反應),導致血管壁的密度改變或潰爛,故出現血管糜爛或出血的現象。


***

眼底的濕性黃斑出血和糖尿病人所出現的血管糜爛,都是因為血管壁被病毒污染了而導致的發炎所致,並非由高血糖所致。高血糖導致血管糜爛的理論,只是西醫學錯誤的假設論,在現實中是不會發生的。

***


“必咽燥唾血”,因其部位受了風寒而發炎的原故。



易龍        11/09/2023







2023年9月10日 星期日

太陽病(31)

 太陽病(31)



【傷寒論】: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傷寒脈浮”

病者受了風寒,導致出現“傷寒”病;無汗,脈浮,以其風寒在表之故。


“醫以火迫劫之,亡陽”


醫者以火灸強發汗,令大熱入於胃,導致腸胃收縮力過於強,出現腹脹滿,人體血糖下降,大汗淋漓的情況。

大汗淋漓者,就是“亡陽”的表現。


***

汗液屬於津液,大汗淋漓不就是大量流失津液嗎?

不應該是“亡陰”嗎?

為何會是“亡陽”?


在低血糖情況下的大汗淋漓,大汗只是結果,是“亡陽”的結果。因低血糖導致神經調控無力,故出現失控的大汗淋漓。神經的運作表現,就是陽氣運行的表現。

故欲止其汗,當補其陽氣;欲補其氣,當補其精(葡萄糖)。


在【傷寒論】中,凡因強發汗而“亡陽”者,都是低血糖導致的大汗淋漓,所傷的陽氣就是神經細胞的運作功能表現。

***


“必驚狂,起臥不安者”


由於血糖低,傷及中樞神經系統,令神經細胞不能正常運作,導致病人出現嚴重的抑鬱驚恐症,坐、臥不安的表現。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傷寒論】: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牡蠣五兩,熬,味酸鹹;龍骨四兩,味甘平;大棗十二枚,擘;蜀漆三兩,洗去腳,味辛平。 」


桂枝三兩:溫陽解表。

甘草二兩,炙:和胃、補氣。

生薑三兩:醒脾胃、理氣、解表。

牡蠣五兩,熬:重鎮安神、舒胃脹。

龍骨四兩:重鎮安神。

大棗十二枚,擘:健脾和胃。

蜀漆三兩,洗:理氣解郁、消脹。


去芍藥:芍藥雖有柔肝舒脹之用,但其性味酸寒,有礙解表、脾胃運化,相反,容易增加牡蠣、龍骨導致滯脹的副作用。


救逆湯:逆者,四肢冷凍。這是陽氣消亡,也就是神經細胞無力運作的表現。


***

在過去,有些醫家質疑去芍藥是錯的,並非仲景原意;原因是芍藥酸寒,當以芍藥生津養陰,以填補因大汗流失的津液。


這一說法是一種謬理,也不配合病情的治理。


人的津液並不是透過酸味來增補的,是透過糖鹽水液來增補的;大汗淋漓也不是因酸收能夠收斂遏止的。


酸味能舒緩大汗淋漓的情況是在於其能減低胃壁的張力,故有舒緩血糖下降的作用;以及酸味性寒,有清熱的作用,故亦能減低胃壁的張力。這就是芍藥所謂的“柔肝、舒肝”的作用。


致於酸味能增加津液的錯覺是來自酸味能刺激人體的唾液分泌,但實際上,並沒有增加人體的體液量。

***


【傷寒論】:

「右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先煮蜀漆:去其毒。



易龍         08/09/2023








2023年9月8日 星期五

太陽病(30)

 太陽病(30)



【傷寒論】: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


太陽病中風,是桂枝湯證。其人當因風寒傷及脾胃,脾胃運化無力,導致熱滯困於中焦,故汗自出。

醫者卻以火熱灸之,欲強發其汗,驅其風寒。

“劫發汗”就是以火熱強行發汗。


“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


“邪風”指被困於中焦的熱氣,因被火熱,令中焦脹滿更盛(“兩陽相熏灼”的結果),導致膽汁流通不暢,逆流溢入於血,故出現“其身發黃”。


***

“其身發黃”這一現象,在大多數腹脹滿的病人都會出現。其原因在於腸胃脹滿的情況下,其膽汁排出十二指腸的管道受到擠壓,導致膽汁逆流入血,故人體發黃。

發黃的嚴重性要看腸胃脹滿壓力的大小。在饑餓的人所出現皮黃骨瘦的皮黃,也是腸胃脹滿導致的同一結果,只因為其腸胃的張力因缺糖和缺熱(陽氣虛)的情況下,對膽管造成的擠壓不及積熱腹脹滿所產生的大,所以,其膽汁逆流入血的量也相對較少,故造成所謂的“虛黃”或“陰黃”。


這些因腸胃出現問題的膽汁逆流或膽管痙攣的情況,大多數醫者(包括西醫、中醫)都誤診為肝臟或膽出了問題,令病者不但原本的腸胃問題未能解決,更是多了嚇人的肝病誤診。


所以,“陰黃”者,中醫以健脾治療則癒。

***


【傷寒論】:

「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


“陽盛則欲衄”


腸胃若積熱過盛,則會導致口乾、鼻乾,有鼻出血的傾向。


“陰虛則小便難”


腸胃若缺水(陰虛),則導致小便難。


“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


腸胃若氣虛缺乏津液,其人身體則會出現“枯燥”的情況。


【傷寒論】:

「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


其人熱積於腸胃,故腹滿微喘。

“但頭汗出”者,以其人虛之過。因其人腸胃本虛,進食不多,氣滿於腸胃而導致腸胃運化阻滯,故出現積熱、“或不大便”;其積熱同時令其“口乾咽爛”。


“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


長時間腹脹滿,會令人長時間處於低血糖的情況;再加上中焦積熱上擾中樞神經系統故出現“譫語,手足躁擾,捻衣摸床”這些意識蒙糊的表現。

“甚者至噦”是指其人腹脹滿嚴重時,會出噯氣的現象。

若能噯氣者,其腹脹滿當不會令其致死。


“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小便利者”,以其人津液未虛,血壓仍然能足夠令人體正常運作的表現。故“其人可治”。



易龍        07/09/2023







2023年9月6日 星期三

太陽病(29)

 太陽病(29)



【傷寒論】:

「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人若患上風寒,大多數會導致腹滿。


為何會出現腹滿?


腹滿的原因在於腸胃受風寒後,導致腸胃運化失調,同時,大量氣體在腸胃中生成。這就是造成腹脹滿的原因。

因為腹脹滿,也導致病者有飽滯感,令病者雖然想食,卻食不下去。

同時,因胃脹令胃壁受壓,導致血糖下降;在錯誤的內調整和缺乏進食的情況下,令人體出現較嚴重的低血糖狀況。

在較長時間的低血糖下,人體的神經細胞會出現嚴重的缺糖現象,因缺乏能量,也就不能再正常運作下去;故病人慢慢會失去意識,這時候會出現“譫語”,也就是低聲無意識的亂語。


“寸口脈浮而緊”是甚麼意思?

脈浮而緊,說明病人還有能力驅逐外邪,只是力有不足而已。


要驅逐外邪,中焦必先陽氣足夠,也就是有足夠的“衛氣”。

病者因腹脹滿而不能食,故中焦陽氣必不足。


要治病,必先解決腹脹滿問題,故“刺期門”穴,以舒緩腹脹滿,令病者可以進食,不再處於低血糖狀況。


若此時不舒緩病者的腹脹滿,再拖下去有甚麼結果?

再拖下去,病人就會因低血糖而出現嚴重呼吸困難,進入昏迷,最終死亡。


在中醫學來說,腹脹滿屬於氣滯,所以屬於“肝乘脾”的表現。

由於木克土,肝木氣盛而克弱脾土,這種關係稱為“縱”。



【傷寒論】: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病人患上風寒發燒,出現惡寒、大渴、腹滿。


這一病情與上一病情相比,其嚴重性屬於低危。

為何如此說?


病者患上風寒,因其脾胃未虛,中焦陽氣足夠,故能發燒自救。


這類病者在受了風寒後,其腹也會出現滯脹,但情況並不嚴重。   

“其腹必滿”是針對“大渴欲飲水”之後而寫的。因為病人在受風寒後,若大量飲清水,必然傷及脾胃,故出現較嚴重的腹脹滿。


“其病欲解”是指外感風寒,並非腹脹滿。


由於這種病情的表現沒有傷及脾胃,病情較輕,故這種外感被定為“肝乘肺也,名曰橫”。

若要舒緩腹脹滿,仍然是“刺期門”。


***

【傷寒論】:

「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也?

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

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

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

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



【傷寒論】:

「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

故其汗從腰已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多。

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太陽病,二日反躁”

病人因風寒積聚,腸胃本已運化無力,積熱內困。

現再受風寒,令寒氣更為深困,導致積熱更甚,故“二日反躁”。


“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

醫者以熱炙病者背,欲以熱散其寒;不料大熱入胃而寒氣未能散,導致中焦積熱更甚,故大汗出。


“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

“胃中水竭”並非真的無水或缺水,只是以五行理論來表達胃中熱盛的情況。

另外,水乃腎之徵,水竭者,熱傷於腎(神經細胞)也。

由於胃中積熱反上傷中樞神經,故令神經細胞的運作失常,病者出現“躁煩必發譫語”。


“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

病者若能正常飲食,十多日後,若出現振慄、腹瀉,是外感病欲解的徵狀。



易龍       07/09/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