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太陽病(9)

 太陽病(9)


【傷寒論】:

”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

何以知汗出不徹?

以脈濇故知也。“


脈濇故知:脈濇者,陽氣為寒氣所厥,不能往外宣發。


其人短氣,但坐:這是“不足言”的原因。

歷世歷代,大多數未享天年而去世的人,都是死於風寒外感(也就是今天所說的病毒感染)。


風寒外感不就是感冒嗎?

不是每年每處通街都有的普通疾病嗎?

真的有那麼多人死嗎?


【黃帝內經】和【傷寒論】中所說的風寒外感,【傷寒論】再將其分為”傷寒“、“中風”、“溫病”三大類;以人體的脾胃強弱為根據,出現那些脈症,就歸入那類別治療。

傷寒:麻黃湯主之。

中風:桂枝湯主之。

溫病:麻黃+桂枝湯主之。


風寒外感,就是泛指所有人體的病毒感染,並非單指某一種病毒感染。


在病毒被釋出神經細胞外,未再次進入神經細胞前;這就是【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所說的“病發於陽”,也就是由免疫系統清除病毒而導致的一連串發炎症狀。這是【傷寒論】所說的病在三陽。


當病毒已再次進入神經細胞內,這就是【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所說的“病發於陰”,也就是由免疫系統清除病毒而導致的一連串發炎症狀會消失,燒也自然會退去。這是【傷寒論】所說的病在三陰。


然而在現實中,是陰陽同時發病的;其重點要看病者的免疫力(脾胃)強弱,也要看病毒在神經細胞內實質的積存量。


以人體中樞神經系統來說,只會在腦幹神經細胞的病毒活躍,人體才會明顯感覺到受了病毒感染(也就是受了風寒)。在腦幹以外區域的病毒活躍,人體只會感覺到某身體部位的不適和功能退化;也就是中醫學的經絡受損。


由於風寒外感,根本就是腦幹神經細胞受到病毒感染,而腦幹是激活整個人體活動的中心,也是呼吸、心血管調控中心所在;若治理失當,可以弄至腦幹失去正常功能,或是停止運作(即是死亡)。


這些病毒和人體之間的關係,導致人體生病和死亡的機理,都是現代醫學微生物已研究得到的事實。為醫者,無論西醫或中醫,都是不能不知道的,不然,只會將病人引進死地。


所以,甚麼是正確的治療(無論是中醫學或西醫學),不是任何一個人說了算,是要乎合以上病毒發病的機理來治療,才能為病人帶來健康長壽。



【傷寒論】: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


若下之:錯誤用了攻下法(清熱熱)。


有甚麼結果?

結果就會出現“身重、心悸”。


為何會出現“身重、心悸”。

身重者,以其胃陽虛;心悸者,以其胃虛脹。


不可發汗:以其脾胃虛,陽氣不足,故不可強發其汗;縱然強發汗,只會令衛氣更虛。


不可強發汗,又當如何幹?


當自汗出乃解:自汗出者,是以溫補脾胃,以強其衛氣。衛氣強,則腠理開,汗自出。


其實,【傷寒論】也自己解釋了。就是”尺中脈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傷寒論】: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

何以知之然?

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脈浮緊者:是寒困於表的表現。看似“傷寒”證,當以麻黃湯發汗解表。然而,其脈非”數“,是“遲”脈。


甚麼是”尺中遲者“?


尺中遲者:以其人裡陽氣不足之故,也就是“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榮氣者,體內之陽氣也。與走表之”衛氣“是同一種陽氣;其差別在於裡、外之別。

在裡之陽氣屬陰,故以陰血喻之。所以,“血少”,並非指其人失血或貧血;是指其人裡氣虛也。


不可:不要勉強而為。



【傷寒論】: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脈浮而數者:人體陽氣足,只因被表寒所困,故郁於裡。脈浮者,寒邪在表。數者,陽氣盛郁於內。

這是“傷寒”證。根據【傷寒論】所引述的【陰陽大論】所說,“傷寒”是受寒即病,不像”溫病“或“中暑”,要待天氣回暖才得發病。


為何受了寒,要待天氣回暖才得發病?


以其人陽氣(衛氣)不足之故,待天氣回暖,借天時之陽氣,才得以驅逐寒邪。故在春日才會出現”溫病“。


【黃帝內經·素問02】: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春三月,此謂發陳:陳者,陳舊潛藏也。


在人體中所潛藏的是甚麼?


這些陳舊潛藏的東西,就是冬日之寒氣。


為何會有冬日之寒氣潛藏於體內,待春日“發陳”?


以其人脾胃虛之故。脾胃虛則榮衛(血氣)無以生化,故陽氣不足以驅散冬日即時所受之寒氣,待春日借天時之勢助人體陽氣”發陳“。


以使志生:志者,五藏之氣。


人體五藏在哪裡?


【黃帝內經】所說的五藏是指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腦幹這一區域。


所謂“志生”者,提升中樞神經的活躍性。神經細胞活躍的表現,就是人體陽氣盛衰的表現。所謂“得胃氣者生,失胃氣者死”,是其意也。


人之陽氣只能生,不能殺,不能奪,不能罰;不然,陽氣縱然不滅,也必然大傷。


後世醫者用藥治病,當以此【黃帝內經】的教導為訓,切勿誤害蒼生。


春陽受損,則陽不生;春陽不生,則夏無陽可長,秋無陽可收,冬無陽可藏。裡陽氣不足,則裡虛;裡虛則寒厥深入。寒厥深,則陽無以外宣,故手腳冷凍,易汗出、煩躁。


以上循環,一年復一年,將人體由強變為虛弱。



【傷寒論】: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

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

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不和諧者,有高低、強弱之分也。以衛氣強於榮氣,故榮衛不和諧也。


【黃帝內經·素問35】:

“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腠理開,則汗自出。


為何衛氣會強於榮氣?


【黃帝內經·素問39】:

“歧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


在這段【黃帝內經】述說中,可以看到為何衛氣會過多,以寒氣困於外之故。


【黃帝內經·靈樞18】: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

歧伯曰:此外傷于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泄。”


”熱飲食下胃“跟熱郁困中焦是同一道理,其不同之處在於時間性而已。


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其人已經汗自出,為何復發其汗可以治自汗?

其答案在於“宜桂枝湯”。


為何不能以麻黃湯發汗?


自汗者,就是”中風“的症狀,非“傷寒”證。


”中風“與“傷寒”的差別在於其人脾胃是否已被風寒所困。”中風“者,以其外感風寒加強了已存在困於脾胃的風寒,導致中焦郁熱更盛,故汗自出。

如今以桂枝湯法溫健脾胃,散脾胃風寒,以解中焦郁熱之困,故自汗可癒。


“榮氣和”與”榮氣虛“有何差別?


榮氣者,人體神經細胞的功能也。“榮氣和”者,人體調節體溫的恆溫器功能正常。



【傷寒論】: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

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衛氣者,人體神經細胞活躍的表現,也就是人體的陽氣。


衛氣不和:以神經細胞散熱調節體溫的功能為風寒(病毒)所傷,導致脾胃運化無力;從腸胃散走腦幹所產生的熱,郁結不去,故從發汗這一途徑散發。

這一症狀,就是陽明熱結的機理所在。



【傷寒論】: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因致衄者:前文說衄,自解。在這裡可以看到,衄(鼻出血),只是煩熱自解,非外感自解。


【黃帝內經·素問62】:

”歧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黃帝內經·靈樞75】:

“虛邪之中人也,洒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

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痺。

搏於筋,則為筋攣。

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

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

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痒;留而不去,則痺;衛氣不行,則為不仁。”



易龍        21/04/2022






2022年4月17日 星期日

太陽病(8)

 太陽病(8)



【傷寒論】: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脈浮弱者:脈浮,有外感。脈弱,以其脾胃虛,故以桂枝湯溫陽健脾,以驅外邪。



【傷寒論】: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


下之微喘者:以其表未解之故。攻下,則傷脾胃之氣,導致外寒下陷。外寒下陷,則寒厥中焦,胃陽受厥而無以運化,出現氣滯氣喘(因傷及腦幹呼吸調控中心的原故。),人體疲倦乏力的現象。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先前已講解過。



【傷寒論】: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


其人久為風寒所困,必定是脾胃虛弱之故。若脾胃虛弱者,再加上攻下,則脾胃更虛,是“逆”上加”逆“。



【傷寒論】: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由於這些病者都被攻下治療過,故其脾胃陽氣必虛;所以,用桂枝湯,而不用麻黃湯。


脾胃陽氣虛者,其胃陽必為寒邪所厥。寒厥中焦,是導致衛強榮弱的主要原因。衛強者,則腠理開;腠理開,則汗自出。榮強者,則衛氣弱;衛氣弱,則腠理閉,故無汗、發熱、惡寒,甚或戰抖。

 


【傷寒論】: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 ,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劇者必衄 ,衄乃解:劇者,陽氣重郁結也。


陽氣為何會重郁結?


以其人”表證仍在“,風寒困於表之故。


劇者必衄,就是後世所謂的熱迫血妄行。故後世治療出血者,常以清熱止血為治。


清熱止血的治法對嗎?


你只要看清楚郁熱是如何形成的,仲景又為何說有表證,攻下為“逆”,就會明白這種治法是對或錯。


根據【黃帝內經】治病求因的醫理,和【傷寒論】仲景的教導,清熱止血的療法,是錯誤的治療方法。

所以,【傷寒論】說”衄乃解“。


甚麼是“衄乃解”?


衄,就是鼻出血。熱随血而出,故其郁熱解除。所謂解除,只是暫時減緩了熱郁的情況,並非所有病除;因為其表困風寒仍然未解,其熱將會繼續積聚反覆。


麻黃湯主之:從這一條文可以看到,麻黃湯這些解表藥,才是正確治療出血的方藥。(其中包括中風出血、咳血、嘔血、痾血、月經出血、眼底出血、鼻出血等等所有的出血疾病。)


所以,讀【傷寒論】者不要只單看外感,每一細節、微小症狀的治理,都是治療重病的醫理所在。讀者當前文後理,灌通全文醫理,細心思索解讀。


 

【傷寒論】: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傷寒論】:

“二陽併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


發其汗,汗先出不徹: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而”汗先出不徹“結果導致甚麼情況出現?

因”汗先出不徹“結果導致“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 以汗出陽氣散,而寒氣入;故寒氣深厥於陽明,導致陽明熱郁。


”自微汗出,不惡寒“:陽明者,胃也。外寒困於陽明,厥阻胃陽往外宣發,導致熱郁結於裡,衛強而榮弱,故腠理開,汗自出。


由於熱郁結於裡,導致人體恆溫器(處於中樞神經區域)周圍的溫度高於恆溫器,故惡熱不惡寒,汗自出。


這一現象,是造成失眠、潮熱、盜汗、婦女更年期綜合症血崩、經漏等等病症的關鍵性原因。


所講的”陰虛“,其真實的原因就是寒困熱郁。熱郁結於裡導致惡熱,就成了後世所說的“火熱”,嚴重者就是“火毒”。



【傷寒論】:

”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


不可下:為何有外感者不可下?


下者,清除中焦之熱。

人體的結構運作,以中焦胃腸的迷走神經活躍性激活腦幹,繼而對大腦的激活,令人體能夠有正常的活動和思維。

凡辛辣、熱的東西,進了消化道,都能激活腦幹的活躍性;這就是中藥的寒、熱性質所在,也是中藥的主要治療機理所在。


高體溫,是抑制或滅活病毒(風寒外感)的最有效免疫方法。而人體的體溫產生和整個免疫系統的調控,主要都是來自中樞神經系統。當激活腦幹的中焦受到清熱藥的抑制,人體整個中樞神經系統就會失去有效的活躍性;若是本來虛弱者,則可以導致喪命。這就是張仲景苦口婆心訓誨後人的原因所在。


所以,攻下,不只是通大便那麼簡單;而陽明病也不是因為大便不通,而是因為熱郁結中焦。


哪為何會出現熱郁結中焦?

這才是陽明病的病因所在。



【傷寒論】:

“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


陽氣怫鬱在表:真的有熱積聚在皮下嗎?

這就是庸醫與良醫理解的差別所在。

實質上,所謂陽氣怫鬱,並非真的有一股熱積聚在皮下,而是皮下組織發炎。若然純粹是一股熱,在外都可以感覺得到的,自然流失就已可以解決,或是跟西醫一樣,敷冰或凍,不就可以了嗎?


然而,事情不是那麼簡單。因為這不是單純的一股熱量,而是發炎。


皮下組織發炎的原因在於人體的免疫系統在清理受病毒污染的細胞、組織。而要加速免疫系統的清理機制,只有提升人體的體溫。當人體清理乾淨病毒,人體自然回調恆溫器正常溫度;由於提升的體溫相對慢慢的高過恆溫器,人體也慢慢的出汗散熱。這就是發汗解表的真正機理所在。


當解之、熏之:解之、熏之都可以提升人體的體溫。



易龍        15/04/2022








2022年4月10日 星期日

太陽病(7)

 太陽病(7)



【傷寒論】: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膶,此為逆也,大青龍湯主之。 “


這是“傷寒”證。因其人外寒深入,榮強衛弱,故出現”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煩躁者,以其不汗出,熱郁於裡之故。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脈微弱者,脾胃虛。汗出惡風者,以其人寒厥深困脾胃,熱郁於裡,衛強榮弱;是“中風”證。

不可服:以其人脾胃虛,石膏寒涼傷胃陽之故。

服之則厥逆:誤服此湯,則會導致四肢厥冷;以其胃陽虛之故。

筋惕肉膶:筋肉跳動、無力。


為何會出現”筋惕肉膶“?


”筋惕肉膶“的成因在於調控肌肉束收縮的神經細胞功能低下,不能同一時間同步有力地調控不同肌肉束同時收縮、放鬆,結果導致肌肉出現不能同時同步收縮,故無力,只是胡亂跳動(肉膶)。


為何調控肌肉束收縮的神經細胞會出現功能低下?


人體所有調控人體各種功能的中樞神經細胞,在沒有得到腦幹激活脈衝的激活下,也就是在接近睡眠或昏迷狀態下活動(接近基本的新陳代謝情況)。這時的脈象接近【黃帝內經】所說的真象脈,也就是缺乏胃氣的脈象。

胃陽虛之人,也就是指其腦幹激活區的神經細胞活躍程度低;而石膏所謂清胃熱,也就是抑制神經細胞的活躍性。因腦幹激活區的神經細胞和中樞神經細胞活躍性受到石膏抑制時,”筋惕肉膶“只是外在明顯感覺得到的表現。


大青龍湯主之:青龍者,春日東方神獸,主陽氣升騰。

人體陽氣因受寒氣所困,無法往外升騰,故出現陽氣郁結,熱生於裡而煩躁。

大青龍湯是麻黃二桂枝一的合方,以大劑量麻黃破體表之寒冰,使青陽之氣可以騰空而起。與小青龍湯相比,其破寒困宣陽之力遠勝之,故為大。

石膏之用在先前已說了,在此不再多說。但其用量不可過量,宜少,不宜多。不然,則會傷及胃陽,有礙驅散寒邪。


【傷寒論】: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味甘溫;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二兩,炙,味甘平;杏人四十箇,去皮尖,味苦,甘溫;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石膏如雞子大,碎,味甘,微寒。” 


【傷寒論】: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

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若石膏過量,則會導致大汗淋漓不止,以石膏有弱榮削胃陽之力。榮氣弱,則汗自出;胃陽被削過量則寒厥下陷,導致衛強而汗自出。



【傷寒論】: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傷寒脈浮緩:浮者,陽氣未衰。緩者,胃陽力有不足。

身不疼但重:身不疼者,表無寒熱交戰(無炎症)。但重者,寒邪深入,進入陰分(傷及神經,調控無力,故重。)。

乍有輕時:亦有不重的時候。表示寒邪處於陰陽交界處。

無少陰證者:寒邪未完全入裡。



【傷寒論】: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心下有水氣:心下脹滿,有漉漉鳴響聲。

乾嘔:以其人胃受風寒,胃滯脹滿,故乾嘔。

其餘症狀,都是寒氣所及,則會出現。



【傷寒論】: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味甘溫;芍藥三兩,味酸,微寒;五味子半升,味酸溫;乾薑三兩,味辛熱;甘草三兩,炙,味甘平;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半夏半升,湯洗,味辛,微溫;細辛三兩,味辛溫。”


 在小青龍湯中可以看到,細辛的用量跟麻黃、桂枝、白芍、炙甘草、乾薑等藥同等分量,也不像麻黃、葛根必須要先煎。


【傷寒論】: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傷寒論】:

“傷寒,心下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易龍        07/04/2022







2022年4月5日 星期二

太陽病(6)

 太陽病(6)



【傷寒論】: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無汗與汗出的差別在於”傷寒“與“中風”的差別。


惡寒與惡風的差別在於”傷寒“與“中風”的差別。


惡寒者,其發燒必高。以其人衛弱榮強,體溫不能達到或僅僅達到恆溫器溫度;故其人惡寒或戰抖,無汗。


惡風者,其發燒不高。以其人衛榮相若,或是衛強榮弱,體內溫度達到或僅僅超過恆溫器溫度;故其人冒汗,遇風則惡寒。


為何同受風寒,有人會患“傷寒”,有人會患“中風”?


學習醫者,學習【傷寒論】者,若不徹底弄清楚這些問題,行醫就只是依樣畫葫蘆,不但不知自己在幹甚麼,走運的話,可以間中見療效;但難以避免醫壞病人或耽誤病情的錯事。


習醫者切忌道聽途說,不求甚解,不能辨清病因,見病治病,見症治症。因為這是祖宗的教導,是【黃帝內經】的教導。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中風”者,本有寒厥困阻中焦陽氣;若脾胃較強者,則成為“溫病”。

“傷寒”者,裡無或少寒厥,脾胃未虛者。若脾胃較虛者,則出現嚴重惡寒、戰抖的情況。


微寒厥困熱於胃,故出現無汗、惡風。以其人外受風寒,寒厥項、背,也就是寒厥於第十一對副神經,導致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痙攣;故項、背強几几。


【傷寒論】: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切;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傷寒論】:

“右柒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葛根湯方,是桂枝湯加麻黃、葛根。這方基本上是桂枝加越婢湯之變化,以葛根代替石膏而已。


葛根與石膏有何差別?


葛根與石膏都有清胃熱之功。

石膏力強,用於胃陽較強,有發燒、積熱煩躁者,以石膏有退熱作用。

葛根力較弱,用於胃陽較差,積熱不多者。


葛根與白芍之差別在哪?


葛根以清胃陽,降低人體腦幹的活動能力,以達到鬆弛肌肉的作用。可以說是中樞神經抑制劑。

白芍是神經傳導體---乙酸膽碱的抗拮劑,以阻礙神經傳導為鬆弛肌肉的作用。


所謂清胃陽者,抑制或減低腦幹神經細胞的活躍能力而已。



【傷寒論】: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必:大有機會也。以下的【傷寒論】已說明了,”必“不等同於“必定”。


甚麼是“太陽與陽明合病” ?


過往讀【傷寒論】之人只會理解其為太陽經與陽明經合病,因此就出現了太陽病和陽明病兩經的症狀。


這樣理解是可以的。但這樣的理解,只是一種死背強記文章的讀書方式。並非一種學習活人醫學的理解方式,因為活人的生病是可以千變萬化的,不是單純用幾隻文字就可以完全表露無遺的;所以,導致無數習醫之人錯誤理解醫理,或是一知半解,或是曲解醫理。


太陽病:開章明義已經說明了,就是人體受了風寒而生病。


人體為何受了風寒會生病?


【黃帝內經·素問35】:

”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衛氣:保衛人體之陽氣,也就是人體的免疫系統。

邪氣:令人體生病的東西。

府:聚集處。

風無常府:風邪並無一處指定的聚集處。

衛氣之所發:衛氣所到,往外宣發。

必開其腠理:衛氣所宣發處,其腠理必開。腠理開,則風邪入。衛氣與邪氣相遇上,人體則發病。


由於古人只能感受到風寒的存在,卻看不到病毒或感受不到病毒。因此,風寒就成了最終的病因。


風寒從外而來,故腠理開是其入侵人體的途徑。

人體在衛氣往外宣發時,就是出汗之時,也就是腠理開的表現。這也是【傷寒論】說自汗者是“衛強榮弱”的理據所在。也是後世說出汗傷人陽氣的根本說法,但後世人不知前人所說的傷陽氣,是指衛氣的流失。


汗出之時,若遇上風寒來襲,人體則會出現體溫下降,導致生病。


以古人的病理學來就,風寒是從外而入,所以必須腠理開才會受寒;這也是外感的意義所在。然而,醫者若明白現代的病理學,受風寒,就是體溫下降,激活了人體中的病毒而已。所以,現代病毒感染(風寒)的病理學,當從人體中發病。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太陽病的意義在於人體受了風寒,在人體中的病毒活躍,釋放出細胞外,激活了人體的免疫系統,導致人體發炎。

太陽與陽明合病,也就是說這病毒釋出導致的發炎,同時出現在陽明。陽明者,胃也。也就是說腸胃出現了發炎的疾病。

必自下利:腸胃炎的常見症狀就是上吐下瀉,所以,好大機會出現”下利“。

葛根湯主之:以葛根舒緩腸胃積熱,麻黃桂枝湯溫裡散寒,消其炎症。


為何腸胃炎會導致下利?


發炎的典型症狀是紅、腫、熱、痛。

紅:是血流增加的表現。

腫:是微細血管增加其滲透性和滲透壓,以增加發炎處的養分供應和廢物的排走。

熱:若全身性發熱,就是發燒。發熱,可以增加人體細胞的新陳代謝,更能滅活清除細胞外的病毒,和抑制細胞內病毒的活躍性。

痛:痕癢就是輕微痛感覺的表現。


若發炎發生在人體的黏膜組織,黏膜則會出現腫脹、大量分泌物滲出的現象。這些分泌物在鼻為涕,在咽喉為痰,在陰道為白帶,在腸胃為水濕,故腸胃炎出現下利。



【傷寒論】: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嘔和下利(腹瀉)都是腸胃炎的現象。以葛根減其胃熱,半夏抑制中樞神經嘔逆機制,麻黃桂枝湯溫裡散寒,消其炎症,達到標本兼治的療效。


【傷寒論】: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稱;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大棗十二枚,擘;半夏半斤,洗。“


半夏之毒在其黏液,故以大量清水洗之,以減其毒性。


【傷寒論】: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傷寒論】: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


桂枝證:也就是”中風“證。這類病人脾胃虛,寒厥於裡,衛強榮弱。醫者不能辨清病因,以寒涼攻下法治之,導致脾胃陽虛,寒厥深入,出現熱利的現象。


脈促者,表未解也:以其寒困於外,熱郁於內,脾胃陽氣虛,故脈促。


喘而汗出者:桂枝證本為衛強榮弱,汗出之證。如今因攻下導致脾胃陽虛,寒厥深困,熱郁更甚,衛榮強弱相差更大,故汗出。

脾胃陽虛,則土無力生金,故肺氣不足,氣喘。

在實際的人體生理學來說,人體中樞神經的活躍程度是根據胃陽對腦神經的激活程度,即是腦幹的激活;其中包括了心血管呼吸調控神經系統。心血管呼吸調控系統活躍的下降,人體自然出現不正常的呼吸、心跳、血壓。


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只是暫時舒緩熱利的裡急後重不適,不能久用。

葛根:清減胃熱。

黃連:清減小腸熱。

黃芩:清減大腸熱。

三者合用,清減腸胃積熱,舒緩熱利不適。


炎症在直腸,則裡急後重,大便不休。

炎症在膀胱,則尿急尿赤,小便不休。

這些炎症的產生,都只在於人體那處受了風寒,病毒釋出而導致那處器官組織發炎;其病理、病因別無差異;差異之處只在於臨時症狀不適的舒緩。其治病的根本方針仍在溫散風寒。


【傷寒論】: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味甘平;黃芩二兩,味苦寒;黃連三兩,味苦寒。 ”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



【傷寒論】: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這是“傷寒”證。


無汗而喘者:以其肺部因受風寒而發炎,故出現氣喘。


【傷寒論】: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味甘溫,去節;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一兩,炙,味甘平;杏仁七十箇,湯去皮尖,味辛溫。 “


麻黃湯:以溫裡散寒解表為重點。


麻黃湯與桂枝湯的差別在那?

桂枝湯,溫陽健脾力強,解表力弱,故以熱粥助其解表之力。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傷寒論】: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主之。“


事實上,凡有太陽病者,都不能下,下之則為”逆治“。

桂枝湯證誤下可導致熱利,以寒厥深困脾胃之故。

麻黃湯證誤下可導致表寒下陷,導致喘逆嚴重。


=====================

太陽與陽明合病,在今天臨床上遇到的疾病就是腸胃方面的類風濕病,如克隆氏症、慢性腸炎,另外,如腸易激綜合症、胃酸倒流、慢性胃炎、慢性腹瀉等等,都是因陽明為風寒所困,出現慢性炎症,甚至導致腸胃表面破損出血。


這些腸胃表面發炎破損的表現,跟皮膚濕疹的表現和病因是一樣的,都是由風寒(病毒)所致。只是,腸胃的表面是藏在人體內的對外皮膚;就是這個原因,就考倒了幾乎所有習醫之人。


在臨床上,本人就是以治療濕疹的方法治療所有腸胃疾病的病人,其中包括了以上提及的所有疾病,都必見效,能夠治癒或大大改善。其中有些病人已受這些腸胃病折磨超過10年。


這些腸胃疾病,西醫藥是治療不了的。這是不爭的事實,相反,是越醫越嚴重的。


但為何中醫也是治療不了?

身為中醫者有想過這個問題嗎?

這些疾病都是只有中醫才能治癒或令病人脫苦的。

=====================


【傷寒論】: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外已解:並非說風寒已散,是沒有外感症狀而已。然而,中樞神經受病毒感染,其最典型的症狀就是疲倦,也就是這裡說的“脈細而嗜臥”。


胸滿、脅痛者:以胸部神經和脅部神經發炎,或再加上胃部氣脹,大腸氣脹所導致。


脹感按而不痛者,其發炎在中樞;腫脹按而痛者,其發炎在表外。


與小柴胡湯:以小柴胡湯清減肺、大腸熱,舒緩腸胃收縮力的作用;因小柴胡湯有抑制中樞神經活動之功。


脈但浮者,與麻黃湯:明顯以脈浮為主者,可以麻黃湯解其表。



易龍        31/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