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太陽病(12)

 太陽病(12)



【傷寒論】: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發汗病不解:強發汗後,風寒依然存在。


為何發汗病不解?


原因在於其發汗是強發汗,不是順著身體的能力而發汗。


醫者要清楚一點,中醫學的發汗解表,是治病的結果表現,並非出汗本身可以治療外感風寒。若妄想以發汗來達到治療目的,就是強發汗的行為。


人體治療外感風寒的治療機理在於消炎。因為所謂外感風寒,就是因人體受到外界環境影響,導致體溫流失,體溫下降,繼而導致寄居在人體細胞內(尤其是神經細胞內)的病毒活躍釋出,污染了周圍的細胞組織。(若在血液中導致的發炎,就是發燒。)


免疫力強的(也就是脾胃氣強的),會即時作出行動反應,清除釋出的病毒和受污染的細胞、組織。這就是“中寒”即病,”傷寒“的表現。


免疫力較弱的(也就是脾胃氣較弱的),不會即時作出行動,清除釋出的病毒和受污染的細胞、組織。要因應條件的配合成熟,才會發病。這就是“中風”,桂枝湯證的表現。


免疫力弱的(也就是脾胃氣弱的),不會即時作出行動,清除釋出的病毒和受污染的細胞、組織。要等待環境回暖(春天回暖時),人體整體的免疫力回升,才會發病。這就是“溫病”。(因為天氣回暖才發炎生病,給人的錯覺就是溫熱致病。但這一發病機理,【傷寒論】已說得清清楚楚,其致病的根本就是“風寒”。)


三種情況中,以“傷寒”發病最急(急性發炎),最容易在短時間內奪人性命,但是最易治理(因免疫力強),若治理正確,後遺症最少。


以“中風”發病次急(亞急性發炎),但是治理時間較“傷寒”長(因免疫力較弱),若治理正確,後遺症仍有(因為“中風”本身可以說是脾胃為風寒所傷,治療失當的後遺症)。


以“溫病”發病最慢(慢性發炎亞急性發作),治理時間最慢長(因免疫力弱),若治理正確,其病可以治癒,但容易服發。


“溫病”本身就是“傷寒”、“中風”治理錯誤的後遺症,是比“中風”更嚴重的後遺症(因為“中風”本身可以說是脾胃為風寒所傷,治理失當的後遺症)。其風寒積壓之深,比“中風”更嚴重;所以,其裡熱積困更深,發病的表現是積熱在裡,惡熱不惡寒。

但歸根究底,其病因仍在風寒外困;故若清熱,只會傷其正氣,引外的風寒更加深入。


人體的所有外感(病毒感染)病況,都離不開“傷寒”、“中風”、“溫病”這三種情況。而實質上,不但外感離不開這三種情況,人體所有的發炎疾病,其中包括創傷所導致的發炎,都離不開這三種病的範疇。


“傷寒”:急性發炎疾病。

“中風”:亞急性發炎疾病。

“溫病”:慢性發炎疾病亞急性發作,其中包括了西醫學所有的類風濕病症、神經炎、關節炎、肌肉炎、筋腱炎、濕疹、偏頭痛等等。


這就是“傷寒論”一論,能治天下病的根本所在。


反惡寒者,虛故也:因其人脾胃虛,胃陽不足。強發汗,不但不能驅散人體的風寒,相反,因排出大汗,導致人體陽熱嚴重流失,致使脾胃更虛寒,故惡寒。


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芍藥,在過往的解說是“斂陰”。所謂“斂陰”,並非積聚陰寒之氣,是減少再大量出汗。


芍藥是如何減少大量出汗?


芍藥減少出汗的機制有二:

1. 芍藥本身有抗乙酸膽碱的作用。這一作用,可以減低交感神經(sympathetic )對汗腺排汗的調控。因為這一機理,在無汗的麻黃湯證中,若錯用桂枝湯,是有機會出現排汗困難的問題,導致積熱過多。

2. 芍藥本身有抗乙酸膽碱的作用,可抑制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 )的迷走神經,減低胃部的張力,可以減低低血糖導致的排汗(虛汗)。


芍藥減少出汗的機理,與乾薑附子湯減少出汗的機理差別在那?


乾薑附子湯止汗的機理在於風寒深壓,脾胃生化陽熱的能力未衰,故以乾薑附子溫裡散寒,令裡郁熱可以外透,則汗自止。另一方面,若因使用寒涼藥抑制人體體溫調控器,而導致的大量排汗,附子有穩定或提升體溫調控器的作用,故能止虛汗。

然而,裡虛之人,以芍藥代替乾薑,避免增加胃之張力,導致血糖下降,令人體的虛汗更加嚴重。


【傷寒論】: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三兩,味酸,微寒;甘草三兩,炙,味甘平;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已上三味,以水伍升,煮取一升伍合,去滓,分溫服,疑非仲景意。“ 



【傷寒論】: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強發汗,傷其陽氣;攻下,傷其脾胃。因中焦陽氣不足,無以驅寒,故病仍不解。

煩躁者:以其裡陽受損,外寒深壓,導致微熱為寒困,故出現煩躁。此時,其人隨時可以出現抽搐,或性命危險。


【傷寒論】: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六兩,味甘平;人參一兩,味甘溫;甘草二兩,炙,味甘平;乾薑一兩半,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右伍味,以水伍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傷寒論】: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


當和胃氣:也就是略略減少胃中積熱,令其平和。

這只是暫時的舒緩治療,並沒有真正解決疾病的根本。




易龍        01/07/2022









太陽病(11)

 太陽病(11)



【傷寒論】: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為何發汗後,會出現腹脹滿?

與食錯寒涼生冷食物的脹滿有差別嗎?


病者脾胃本虛寒,胃中已生滿胃氣;只因脾胃虛寒,又為風寒所困,所以運化無力,縱然是胃中充滿胃氣,也不會感到脹滿。


人體腸胃的脹滿感,來自胃壁收縮時的壓力感。當醫者用藥治病時,若只針對外感風寒,以溫裡散寒之法;而沒有顧及病者腸胃虛寒這一問題,則會導致風寒散去,腸胃運化功能恢復,胃中卻仍然是滿了胃氣,故大大增加了胃壁的壓力,導致腹脹滿。


【傷寒論】: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方: 

厚朴半斤,去皮,炙,味苦溫;生薑半斤,切,味辛溫;半夏半斤,洗,味辛平;人參一兩,味甘溫;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厚朴:有減緩平滑肌收縮的作用,但不影響腸胃的正常蠕動功能。

生薑:散風寒,驅胃氣,減低嘔吐神經對胃壁的收縮調控,但可以增加腸胃整體的功能。

半夏:與生薑的作用類似,但無散風寒作用,其減低嘔吐神經對胃壁的收縮調控,增加腸胃蠕動功能要比生薑強。

人參:補氣,提升腸胃整體功能。

炙甘草:調和諸藥。同時,有緩和腸胃的活躍性。


所謂的“梅核氣”,是甚麼回事?


“梅核氣”,實質是胃氣脹在咽喉的投射點,所以,只是一種神經感覺,並沒有甚麼異常結構。

所以,治療“梅核氣”的重點在於治療胃。因此,半夏厚朴湯的治療對象是胃,不是咽喉。


只要將胃的情況恢復正常,就能徹底治癒“梅核氣”,不一定要用半夏厚朴湯的治療。



【傷寒論】: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


傷寒,若吐若下後:受了風寒,不以解表為治;反而以吐法或攻下法為治,導致人體的腸胃嚴重虛寒。


為何會以吐法,或攻下法來治病?

以其人脾胃虛受了風寒,因受風寒所困,出現腸胃運化失常;故大多數受風寒之人都會出現胸悶欲嘔,大便不通。故見病治病之醫者,以吐法或攻下法治之。


其人若脾胃較強者,去其腸胃滯脹不適,則可暫時舒緩人體不適,達到所謂的治療效果;但同時也是會將風寒引進體內。

若其人脾胃虛寒者,則會即時出現以下更嚴重的後果。


心下逆滿,氣上衝胸:心下者,胃也。逆滿,胃脹滿也。這些胃氣,若從胃釋出,則氣上衝胸。(這不是這段文字要說的。)

這段文字所說的氣上衝胸,是指“奔豚氣”。

若是指胃氣脹上衝胸,何不用厚朴湯,而轉用苓桂朮甘湯。


“奔豚氣”會在甚麼時候出現?


“奔豚氣”,基本上是小發作的異常腦電波導致,也就是所謂的癲癇。通常在腦幹激活出現問題時,因失去主導的腦電波激活才會產生的。原因是胃的虛寒,對腦幹激活能力下降;同時,加上血糖下降,神經細胞不能正常運作所致。


起則頭眩:從睡臥姿勢起床時,會出現頭眩暈的現象。

為何在起床時會出現頭眩暈?

在睡眠時,人體全晚吸入較冷的空氣,導致受寒的胃更滯,更多胃氣生成,令胃更脹滿。當坐起身時,胃部受壓更大,導致血糖下降,故易出現眩暈和以下的情況。


脈沉緊:脈緊,寒氣重;脈沈,寒氣深困。


發汗則動經:此時若強行溫裡發汗解表,則會令胃部壓力加劇,導致血糖持續下降,令原本虛弱的人體更虛弱,會導致出現心悸、冷汗、振搖等低血糖的表現。這就是“動經”的表現。


身為振振搖者:由於血糖低,腦幹激活無力,故身軟乏力,甚至於氣上衝。這就是“動經”的表現。

在後世常被稱為濕滯所致,因為下面的茯苓、白朮健脾去濕之故。

然則,苓桂朮甘湯是為“奔豚氣”而設,也就是為脾胃虛寒而設。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以此湯溫健脾胃,去水濕,散風寒,補脾胃。


【傷寒論】: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味甘平;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白朮二兩,味苦,甘溫;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從上文可以清楚看到,腸胃受了風寒,若治療失當,可以導致更嚴重的問題。




易龍     30/0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