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甚麼是太陽病 (1)

甚麼是太陽病 (1)


太陽病,指的就是人體的經絡 ── 太陽經受病,也就是中醫所說的“外感”。

“外感”不是指傷風、咳嗽、流鼻水嗎?
不就是呼吸系統疾病嗎?

中醫學所指的“外感”,是六淫邪氣從外侵襲人體,不一定是指呼吸系統感染疾病。

在中醫學來說,咳嗽、流鼻水、打噴嚏,不一定是外感的病徵;而咳嗽、流鼻水往往多數在外感的中後期才出現。

為何外感會導致咳嗽、流鼻水這些呼吸系統的症狀?

原因是肺與皮膚相表裡,外感先襲皮毛;在外的外感清除不了,隨之傷及於肺,這就出現了呼吸系統的症狀。
不同的人,因不同的體質,和不同臟腑氣的強弱,外邪乘勢侵襲人體傷弱的地方,最終,由外感導致不同的併發症和結果。

所以,有人因外感而導致呼吸道疾病,
有人因外感而導致腸胃不適,
有人因外感而導致泌尿系統疾病,
有人因外感而導致心臟病,
有人因外感而導致骨骼、肌肉炎症,
亦有人因外感而導致中風、腦膜炎,
甚至有人因外感而導致死亡。

皮毛是人體最表面之處,屬陽。而人之皮毛又以頭、項、背處為陽中之陽,故行經此處之經絡稱為“太陽經”。這條經絡正是臟腑的膀胱經。

為何只有風、寒會侵襲太陽經?

太陽經受外感,為何會發燒、頭痛?




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從“大青龍湯”說“熱氣”

從“大青龍湯”說熱氣


【傷寒論】:「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桂枝二兩炙甘草二兩杏仁四十箇,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子大。

太陽中風就是指外感風寒之邪侵襲人體最表的一條經脈 ── 足太陽膀胱經,是風寒進入人體之初
此時風寒在表,束困整個人體,使得由內而外擴散的陽氣困於體表,不能外洩由於陽氣本為溫熱之氣,其積蓄則會導致積熱
這積蓄的陽熱之氣若是導致體溫升高,則是“發燒”;若是干擾人體正常的運作,就是世人所稱的“熱氣”或“虛熱”、“虛火”。其常有表現為煩躁、失眠、出血、便秘、生瘡、出疹、口乾苦、咽喉不適等等

然而,你看看張仲景是如何治療“煩躁”這“熱氣”的表現他用了“大青龍湯”為主方
“大青龍湯”是一條以解表為主,清裡熱為輔的方
世人治“熱氣”的方法就是清熱瀉火,也就是用苦寒清熱之品,廣東人口中所說的“涼茶”。一茶倒進去,根本就不理會病因何在,結果是後果嚴重,後患無窮。

張仲景為何要用“大青龍湯”,而不單用苦寒清熱藥?

【傷寒論】: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張仲景是怎樣說?
“不可下”,就是不可清熱攻下的意思
“下之為逆”,就是錯誤相反的治法

因為“熱氣”的病因是外感風寒所困,所以其根治的方法必定是外散風寒仲景以石膏只在舒緩病者的裡熱,其治本所在仍在解表散寒,所以重用麻黃,以其寒氣固實之故

若不以發散風寒為主,以苦寒清熱為主,有何後果?

張仲景以清熱攻下這錯誤的方法為“”治。
其結果是裡氣消減,無力以抗衡外邪,外感風寒之邪會將更深的陷入人體,更深入的束困人體,使得熱困更深、更重,動則更甚,大汗淋漓。

這時,人體會出現甚麼現象?

這時的人體則會出現世人所說的“熱氣”現象出現裡熱外虛的現象,動則裡熱煩重,外表大汗淋漓。風寒越深,動則裡熱越是煩重,體表越是虛,虛汗越是嚴重。所謂之“虛熱”,以其人本虛,風寒深入之故。


所以,人有虛熱者,醫之過!





中藥應當如何煎煮

中藥應當如何煎煮


傷寒論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芍藥三兩,味苦酸,微寒;甘草二兩,炙,味甘平;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劑。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乾薑一兩半,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熱。
右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黃芩三兩,味苦寒;人參三兩,味甘溫;甘草三兩,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溫;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三枚,擘,味甘溫。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以上是傷寒論煎煮藥物的方法,就是煎煮一次,不翻煎根據藥物分量的比例,煎煮出來的藥湯也相對倍大。而煎煮的時間,基本上在用水的分量和藥物的用量上已決定了;根據這一方法,煎煮的時間大致上是相約的

在煎煮中藥的過程中,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
1.     提取中藥中的成份
2.     減低中藥中有毒成份的毒性
3.     進行化學作用過程
4.     蒸發走不必要的成份
5.     濃縮藥湯

煎煮中藥這過程,是使用中藥的關鍵所在中藥經過煎煮後,已經不再是單味藥的效用,其中所包含的藥用成份,更不是單味藥提取物的總和那麼簡單藥湯中的藥用成份是複雜的,是難以估計的。現代人常常以單味藥可提取的成份來評估一處方的療效,是偏頗的觀念,是“掩耳盜鈴”的行為。

正確使用中藥,中國古人是遠勝於現代人;在煎煮中藥這過程,古人早已明白時間的控制;甚麼藥物需要久煎,甚麼藥物煎煮的時間也不能過長;甚麼藥物需要煎煮,甚麼藥物不用煎煮。這些事情,在東漢的醫書傷寒論中都有詳細的記載

為何藥物只是煎煮一次,不翻煎?
為何煎煮的時間也不能過長,也不能過短?

治外感的藥真的不能久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