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1日 星期三

大建中湯

 大建中湯


《金匱要略》:

「大建中湯方: 

蜀椒二合,炒去汗;乾姜四兩;人參二兩。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


*

建中者,強健中焦也(脾胃)。

大者,強大也。


故大建中湯者,強大強健中焦(脾胃)也。


大建中湯中有四味藥:

1.  蜀椒二合,炒去汗:也就是川椒,是出產於川蜀的花椒。其功效在於溫脾胃、驅寒濕。

2.  乾姜四兩:溫健脾胃、溫中驅風寒、去濕。

3.  人參二兩:補氣健脾。

4.  膠飴一升:也就是飴糖(又稱麥芽糖)。補氣、養血、溫健脾胃。


大建中湯中,哪味是君藥?


君藥就是膠飴。

整碗藥最後濃煎為一升半,膠飴佔有一升的份量,佔有整碗藥湯的大半以上,可真是不少。


仲景為何以膠飴為主藥?

膠飴,又是甚麼東西?


在仲景的湯方中,含有糖份的藥物有:

1.  米

2.  蜜糖

3.  大棗

4.  炙甘草

5.  膠飴

6.  山藥

7.  地黃

8.  麥冬

9.  百合

10.  天門冬


為何不用米、大棗、或蜜糖,而選用膠飴?


膠飴:現代人稱其為麥芽糖(maltose),是澱粉酶分解澱粉質所產生的雙醣(disaccharide)。

(雙醣是由兩個單醣分子連接而成的一種碳水化合物。雙醣和單醣一樣可溶於水。常見的雙醣有蔗糖(sugar)、乳糖(lactose)、麥芽糖等。蔗糖是由葡萄糖(glucose) 和果糖(fructose )組成,乳糖是由葡萄糖和半乳糖(galactose) 組成。) 


米:是由葡萄糖建構而成大分子的澱粉質。要得到其葡萄糖,必須經過多次澱粉酶的分解(消化);若分解不了為葡萄糖,米飯也就是糞便(垃圾)。


大棗:糖份就是菓糖(也就是蔗糖),是雙醣,比澱粉質分解出葡萄糖要快和容易;然而,其葡萄糖含量只有50%,同時含有其他物質。


蜜糖:含有大量現存的葡萄糖和果糖,但同時也含有各種花的不同寒涼物質和花粉,所以,未經長時間煎煮,不能用於健脾胃。


所以,膠飴是最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又含最少其他東西的糖產品,是最適合為脾胃虛弱的人提供葡萄糖供應。


然而,虛弱的人體神經細胞,因為嚴重受了風寒(病毒感染),已無力大量攝取血糖,故以人參來提升人體神經細胞攝取血糖的能力,繼而增加人體脾胃運化的功能,達到建中的效果。


(人參若沒有葡萄糖的出現,是沒有補氣功能的。)


花椒、乾薑因葡萄糖的出現,發揮其溫中散風寒、去濕的功用,減少腸胃道中氣滯脹滿的情況。

*


易龍       12/06/2025




2025年6月3日 星期二

頭汗出

 頭汗出


《傷寒論》:

「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但頭汗出者:為何患陽明病者,只有頭汗出?

只有頭汗出者,虛熱也。


***

只是頸項以上汗出者,在《傷寒論》中稱為虛汗。


患陽明病者,也有虛熱?

何為虛熱?

虛在那裡?

又為何只會頭汗出,並非全身汗出?


人體的出汗,實質是人體的緊急散熱機制。

人體常規的散熱機制,就是神經細胞傳導和血液循環。透過這一常規的運作,將人體內所產生的熱傳透整個人體,溫熙人體,並將其傳導至皮膚表面,透過空氣而散發走。


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也就是五藏),是人體最大的熱量生產來源地(是人體的核電廠)。


《傷寒論》中所說的"衞氣",也是《黃帝內經》中所說的"衞氣",就是指人體神經細胞運作時所產生的熱(陽氣)。

而《傷寒論》中所說的"榮氣",也是《黃帝內經》中所說的"榮氣",就是指人體的血液(更是指人體血液中的葡萄糖。)。這榮氣(血糖)也是神經細胞運作和產生熱量的必需元素。


人體出現出虛汗的情況,其虛就出在"榮氣" 虛,也就是血虛(低血糖)。故榮氣虛(和)者,汗自出。


人體在突然急速大量產生熱的情況下,如運動、中樞神經系統受到突然的刺激,因為常規散熱系統不能及時將過多的裡熱散發走,故即時啟動緊急散熱機制,以最快的速度將大量的裡熱散走(透過汗水的蒸發能量)。


因為人體突然出現血虛(血糖不足),故即時激活並啟動人體的緊急供血機制(實質是供應足夠的血糖給神經系統。),也就是即時提升心率、收縮全身血管、留鹽等動作,以提升人體的血壓,希望透過提升血流量,補償血糖濃度的下降,再次供應足夠血糖給予神經細胞,令其能繼續正常運作。


然而,這一低血糖供應的刺激(跟受驚恐、疼痛、嚴重失血等一樣。),激活了中樞神經系統的運作,導致突然間有大量的熱產生,繼而導致人體即時啟動緊急散熱機制,以最快的速度將過多的裡熱散走。

弱者,只會頭汗出;較強者,汗出可涉及頸項;更強者,汗出可涉及背脊心和胸前;如此類推。


因為當人體低血糖時,神經反應的能力和涉及的幅度都是因各人的糖儲備和神經受風寒的情況而定,所以其產生的熱量,不能與正常運作(如運動時)所產生的熱量相比,故其熱只足夠令局部位置汗出。同時,因突然產生的大量熱,在常規散熱機制還未將裡熱導出體表皮膚之先,人體的緊急散熱系統已出汗散熱,故這些汗給人的感覺就是冷汗(與吃熱食物和運動時所出的熱汗相比,其差別就在於皮膚是否溫熱而已。)。


這些神經細胞突然產生的熱量,《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稱其為"衛氣" 。由於這些熱突然大量產生,《傷寒論》稱其為不諧於"榮氣" (以"榮氣" 和(血糖不足導致)之過。);故其人汗自出(潮熱汗出。)。


人體為何會突然出現低血糖(榮氣和)?


導致人體血糖突然下降的原因,就是突然出現的胃氣脹滿(肝氣郁結)。

在適合細菌活躍的環境下(腸胃受了風寒),腸胃中的細菌不斷產生氣體積聚於腸胃中。當胃壁的受壓達到了臨界點,人體就會釋出胰島素,出現血糖下降的情況(這就是造成所謂"飯氣攻心" 的現象。)。


這血糖下降所帶出來一連串的問題,不只是導致人體潮熱汗出,因應血糖下降的程度,可導致嚴重疲倦、嗜睡、頭暈、頭痛、耳鳴、耳聾、視力減弱、精神難以集中、驚恐、抑鬱、幻覺、甲亢、心悸、高血壓、水腫、腎衰竭、心衰竭、中風、昏迷、或死亡等等各種不明不白的奇難雜症(有的即時出現,有的慢慢出現。)。


由於頭汗出是由"榮氣" 虛所致,所以,這種汗相對於正常"衛氣" 產生所導致的出汗,稱為"虛汗" 。


*****

榮、衞這兩氣,在研讀《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的所有人中,一直都是一個只能意會,而不能清楚了解的謎團,直到近年再深入思索,才能看清其"真身" ,對多年來研讀《傷寒論》所遇到的"榮"、"衛" 障礙、疑惑,一掃而清。

*****


***


刺期門:瀉其人肝氣郁結(實質是瀉其胃氣。)。


隨其實而瀉之:實者,肝氣郁滯(胃氣脹滯)。


濈然汗出則愈:頭汗出則能治癒。



易龍     04/06/2025




2025年6月1日 星期日

何為"燥屎" ?

 何為"燥屎" ?


"陽明病,讝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其人患陽明病,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有潮熱,但卻沒有胃口進食。

為何其人陽氣盛卻不能食?

以其人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

其人胃中真的有燥屎嗎?


屎者,消化不了的食物殘渣也。

故其人胃中當有消化不了的食物渣滓而已。只是,這些食物渣滓是乾燥的,故稱為"燥屎" 。


為何食物渣滓在胃中已變得乾燥?


以其人嚴重津液不足之過。


陽明病,因其人大熱、大汗,故導致病者嚴重水液流失,繼而導致津液嚴重不足。


哪是否給病者大量補水就可以解決問題?


單純補液,只是杯水車薪的結局,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導致缺水的原因在於陽明積熱過盛,故其人大熱、大汗。


是甚麼原因導致陽明積熱過盛?


其原因在於風寒深困陽明,導致脾胃失其運化,故熱積於陽明。


既然病因在於風寒,不就是溫裡散寒就解決了嗎?


陽明病,本身並非風寒初病,是給醫者醫壞了的"壞病" (以寒涼清熱為治,導致外邪下陷深困。),或是外感風寒延誤醫治,由表(太陽)入於陽明的病症。


所以,要驅散其人風寒已非簡單易事;相反,若以溫裡驅散風寒之法,反而會令其汗出更甚,加重其胃中乾燥熱的情況。


以《黃帝內經》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療原則,病者現在急於解決嚴重缺乏津液問題,不然,則有危及生命之憂,故以清其陽明積熱為治,以大承氣湯下之。


待其津液復常,再緩緩圖之,散其風寒;不然,其人之陽明病只會越來越嚴重(這就是世人所說的"熱底" ,也是女性更年期綜合症形成的原因。),直至風寒深入傷及五藏,陽氣生化乏力(也就是世人所稱的"寒底" ),人體出現虛寒的表現。


所以,張仲景警告後世醫者,表症還在者,切勿攻下;這種治療,是為"逆治" 或"誤治" 。

***


"若能食者,但硬爾,宜大承氣湯下之。" 


其人若能食者,以其津液未涸,是其胃中食物殘渣硬已。


易龍      02/0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