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太陽病(43)

 太陽病(43)


【傷寒論】: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

脈浮者,必結胸也;

脈緊者,必咽痛;

脈弦者,必兩脅拘急;

脈細數者,頭痛未止;

脈沉緊者,必欲嘔;

脈沉滑者,協熱利;

脈浮滑者,必下血。 」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

患外感風寒者,其人脈當浮;醫者不以解表驅寒治之,反以攻下法治之,導致其人胃脈促。

胃脈促者,以其人氣血不虛,故外內兩陽氣相加,導致脈促。

由於外寒未下陷,腸胃未為寒氣所困,故未出現結胸。

由於中焦氣血不虛,故其外感將欲解之。


“脈浮者,必結胸也”:

胃脈浮也。以其寒困熱結中焦,故脈浮。


“脈緊者,必咽痛”:

胃脈緊者,以其中焦寒厥重。咽喉乃胃之關隘,因胃為寒氣重厥,積熱無路可散,只能積聚於關隘,故咽喉疼痛(咽喉神經發炎)。


“脈弦者,必兩脅拘急”:

胃脈弦者,脾胃寒。

脾胃寒必生脹滿,故兩脅脹滿拘急。


“脈細數者,頭痛未止”:

胃脈細數,寒厥於胃,熱積於裡,反傳於中樞神經系統,故令頭部發炎疼痛。


“脈沉緊者,必欲嘔”:

胃脈沉緊,為何會出現“欲嘔”?

沉者,寒氣深困;緊者,寒氣重;故寒厥阻胃運化,生氣脹滿,食滯於胃,故必欲嘔。


“脈沉滑者,協熱利”:

胃脈沉滑,為何會出現“協熱利”?

沉者,寒氣深困;滑者,熱氣積聚;寒厥阻脾胃運化,生氣脹滿,熱積滯於腸胃(腸胃發炎),故協熱利。


“脈浮滑者,必下血”

胃脈浮滑,為何會出現“下血”?

浮者,陽氣未衰,寒困陽氣於腸胃表;滑者,熱氣積聚;寒困脾胃,生氣脹滿,熱積滯於腸胃(腸胃表面發炎),腸胃表面血管發炎破損,故出現下血。



以上脈象,當小心解讀;其脈象的結果表現,是因為外感風寒被醫者錯誤治療所產生,也就是“壞病”的脈象,並非原本外感風寒的脈象。而這脈象的表現,重點在於胃脈的變化。


***

現代人患上外感風寒,接受了西醫藥的抗生素、消炎止痛退燒藥、抗敏感藥、瀉下藥等等寒涼西藥的治療,都是對外感風寒病作出錯誤的治療,都會令原本的外感病變成“壞病”,甚至變成致命的“壞病”。


人體只有一種,就是地球人體;並沒有分中醫學的人體或西醫學的人體,其差別只在於用不同言語和哲學理論來講述或解說而已,對實質應用到人體的化合物是沒有分別的;只是中醫藥所用的化合物是來自天然,西醫藥的化合物是來自人工合成。


在地球上的化合物,無論是天然或人工合成,都離不開甜酸苦辛辣鹹五味,也離不開對人體神經系統作出激活或抑制的作用。

能夠激活人體神經系統,令人體興奮,產生熱的,這些化合物被【黃帝內經】時代的醫學家歸類為溫熱藥物(辛辣味的東西)。

能夠抑制人體神經系統,令人體冷靜或沒動力,阻止熱量產生的,這些化合物被【黃帝內經】時代的醫學家歸類為寒涼藥物(苦、酸、鹹味的東西)。


攻下法的治療方法,其導致外感病變為“壞病”的原因不在於排便,是在於清熱。


清熱,就是削弱人體脾胃的陽氣,也就是削弱人體的衛氣(現代醫學表達就是免疫力)。因為人體的免疫力減弱,導致已被風寒激活而釋出細胞外的病毒可以橫行擴散,得不到適當免疫力的清除,導致更多的神經細胞或其他細胞被病毒附上,將其病毒基因再注入新附上的細胞內,其外殼卻是繼續黏附在神經細胞和其他細胞外,阻礙神經細胞的正常運作;因此,導致所調控的器官組織失去正常的神經調控,而不能正常運作。


而被注入細胞內的病毒基因,卻令這些細胞感染上更多的病毒種類和病毒量,令神經細胞因過多病毒在細胞內積聚而逐漸失去功能,最終導致死亡。

在普通細胞的情況,過多病毒在細胞內的積聚,則會導致更多細胞在同一時間內,在適合的條件下,因病毒的釋出而導致大量細胞被破壞,如肝炎、肝衰竭、血管糜爛、皮損或壞死等等。


西醫藥的治療作用,根本與中醫藥的清熱治療是一模一樣的,其差別只在於人工合成與天然藥物、濃度高與低濃度、單一化合物與多化合物混合的分別。

***


易龍       30/11/2023







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結胸,是甚麼病?

 結胸,是甚麼病?



【傷寒論】: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

其人患“傷寒”,也就是麻黃湯證外感,六七日後,出現結胸熱實。


為何“傷寒”外感六七日後會出現結胸?

甚麼是結胸熱實?


因病者“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故診斷為結胸。

脈沉而緊者,當指關脈沉而緊;傷寒者,其寸脈當浮緊。


病者六七日後才出現結胸,其病因當是錯誤地以攻下法為治,或誤服寒涼清熱之物,導致外感寒邪下陷入胃,故出現結胸情況。


患傷寒者,本氣血旺盛之人,故表為寒邪所厥,其陽氣無法往外宣散,故積為實熱,其結胸也必為熱實證。


熱實者,就是有發炎的表現。因胃壁出現急性炎症,故出現“心下痛,按之石硬”,或拒按者;這種現象跟急性爛尾炎是同一的表現,就是腸或胃壁發炎。


人體的所有發炎,都屬中醫學“實熱”的表現,其中包括人體的發燒,是人體整體發炎的表現。


然則,甚麼又是“虛熱”?

“實熱”與“虛熱”的分別又在哪?


虛熱者,是人體內熱暫時的積聚,隨後會透過人體的散熱機制而散去;最常見的機制就是發汗,或透過排便,或排尿。這些所謂的“虛熱”都是人體的神經系統自行產生的熱,在散出體外的時候,因散熱過程受阻,所以停留積聚;這些“虛熱”最常見產生的部位就是在腸胃。


“虛熱”的積聚,是所有潮熱出汗、盜汗、失眠的根本原因。

“虛熱”的積聚,到了某一點,在發汗機制正常運作的人身上,就會觸動人體發汗,以作出緊急的散熱反應;然則,在發汗機制已受到風寒破壞的人身上,則會出現“中暑”的現象。


“實熱”者同樣不會發汗,但與“中暑”者截然不同。

中暑者是惡熱不惡寒,實熱者是惡寒不惡熱,其原因在於實熱者體溫的提升是自身刻意提升免疫力,用於清除外來蛋白質的機制(發炎機制)。


胃壁的急性發炎(結胸)導致胃出現紅、腫(水腫)、熱、痛的表現,整個胃的運作都會癱瘓下來,同時也會產生大量氣體。


***

【傷寒論】: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

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

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

結胸的病人,其項背亦強,情況類似“柔痓”症狀。


柔痓者,腦有炎症。


柔痓的形成是由於結胸,熱積於胃中,反輸於中樞,令中樞神經過熱,出現不穩定類似發炎的現象。

***


胃的炎症,可以導致迷走神經發炎,情況類似梨狀肌發炎導致坐骨神經發炎,因此,胃炎可以導致腦幹出現炎症,故結胸者,同時可以出現“痓(腦炎)”的表現。


結胸(胃炎),應該就是導致人體在接受西藥抗生素、消炎藥(苦寒的藥物)或寒涼中藥治療外感風寒後數天出現腦炎的主要原因。

這也應該是導致所謂隱性心臟病,其中包括心律不整、心臟血管收窄、心臟突然停止跳動的主要原因。

這應該是現代人突然猝死的主因。


外感風寒是否得到正確的治療,是導致日後其他疾病出現,也是人體日後能否健康長壽的主要因素。所以,正確的中醫學治療理論,避免西醫藥暫時抑制人體發炎的症狀,是確保人體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



易龍          16/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