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5日 星期二

太陽病(25)

 太陽病(25)



【傷寒論】:

“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 


“潮熱者實也”

潮熱,是邪實的表現。


***

是甚麼邪實?

是熱實的表現。


為何稱“積熱”為邪實?

熱不是陽氣嗎?

陽氣不是人體的正氣嗎?

為何陽氣積聚會被稱為“邪實”?

這些積聚的陽氣又是從何而來?


在中國哲學中,正邪的定義如下:

1. 離開正道者,邪。

2. 傷害正者,邪。


甚麼是“離開正道者” ?

對“陽氣”來說,離開了正確用途的“熱”,就是“邪熱”。


甚麼是“熱”的正確用途 ?

“熱”的用途就是溫煦人體,護衛人體。


人體的“熱(陽氣)”產生自五藏,也就是人體的中樞神經細胞。由於五藏屬陰,由五藏初產生出來的“陽氣”,【黃帝內經】又稱其為“陰氣”(也就是後世人所說的“元陰之氣”)。這就是後世無知者以為人體會產生“陰寒之氣”的原因。


陽氣被五藏產生出來以後,沿著往外走的神經細胞被傳送到人體各處組織和器官,以及人體內、外的表面而散走,避免過多自我產生的熱積聚體內,熱傷人體。


“陽氣”為何會失去外宣散發的走勢?

這才是治病的重點,也是【黃帝內經】中所說疾病的病因(本)。


“陽氣”因為受外來的寒邪所困(實質就是神經細胞由外至裡,因溫度下降,導致細胞內的病毒活躍,令神經系統逐漸失去其傳熱和散熱功能)而失去外宣散發的走勢。

“熱”因外散不了而積聚,因積聚過多而影響神經細胞的正常功能。這些“郁熱”被稱為熱邪,積聚過多的現象被稱為“實”。


暑熱傷人的原因在於風寒減慢了人體散熱的能力,所以,只有體虛不能發汗散熱的人,才會出現“中暑”,為自身產生的熱所傷。


***


“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

先以小柴胡湯解其外困風寒。

此小柴胡湯當加桂枝以解其表。

【傷寒論】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


“後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 

再以柴胡加芒消(硝)湯軟堅通其腸中乾結大便,去其腸胃中積熱。


為何先解其表,後通便去腸胃積熱?


若先去其裡熱,則外散驅寒邪力不足;相反,因熱往腸胃下走,會導致外寒更加深壓,令熱更加深困。

另一方面,先解表,可令裡熱外散,腸胃則可以恢復其正常功能,令腸胃可以恢復蠕動,達到通便通暢腸道之功。若不是大便乾硬,則大便自通。


易龍             18/0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