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4日 星期六

發汗與治病的關係

 

發汗與治病的關係


發汗就等於治病嗎?


不是的。

發汗是不等於治病。


學習中醫者,不要盲目跟隨前人的說法,要在所學的東西上發出疑問,才能澄清所學的東西醫理何在,才能在正確的醫理上發展出更好、更有效的治病方法。


因為前人的思維缺失,或錯誤,後學者若不能以人體基本的運作機理作為鑑別標準,分別出何為正確的醫理,作出正確的治療,只會為禍蒼生。


以【傷寒論】為例,張仲景其中可貴之處,就是嘗試去解釋治病的機理何在。只是,仲景對人體運作的觀察、了解有限,未能將前人【黃帝內經】的醫理正確解釋。



【傷寒論】: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是甚意思?


這問題的根本在於病者感受外感風寒,出現了不同身體部位的關節、筋腱、肌肉發炎。


由於四肢的炎症,導四肢沉重,活動困難,就如在水裡活動似的。所以,古人稱這種症狀表現為濕重。又由於這病的病因是感受風寒,所以稱之為風濕。是病因與症狀的合稱。


所以,【黃帝內經】中的六淫之氣,並非疾病的真正病因,只是疾病症狀表現的歸納。

凡症狀表現游走不定、抽搐、突發的,稱為風症。

凡症狀表現喜熱惡寒的,稱為寒症。

凡症狀表現因暑熱天氣下出現的,稱為暑症。

凡症狀表現沉重疲倦的,稱為濕症。

凡症狀表現乾燥的,稱為燥症。

凡症狀表現喜涼惡熱的,稱為火症。


然而,【黃帝內經】已開章明義,說明了百病的源頭就是風。


【黃帝內經·素問74】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


【黃帝內經·素問03】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黃帝內經·素問19】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人體必先為風寒(病毒)所傷,再以六淫之氣為誘因而生成六淫症狀的疾病。所以,每一個人在同一條件下,都不一定都會生病,或會生成不同症狀的疾病,或是病情有輕有重;就是因為風寒這先決條件的原故。



出汗,本是人體的緊急散熱機制,並不是治療機制。而且,大量出汗,可以導致人體出現脫水和電解質失衡,是可以導致血壓過低、心臟問題、腎衰竭而死亡的。這就是後世溫病學家所強調的”保存津液,就是保存性命“的原因所在。


然而,大量發汗導致死亡的原因,與霍亂導致的死亡是截然不同。因為發汗所導致的問題是醫壞的問題,而只會出現在昏迷不醒的病人身上。


發汗的真正治療機制是背後體溫的上升,也就是發燒。


發燒,才是滅活出現在人體血液中病毒(風寒)的自我治療機制。


當人體受了風寒,激活了潛藏在人體細胞內的病毒,並釋出細胞外污染周圍組織,導致免疫系統清除污染物行動,也就是發炎。(這一原理,也就是接種疫苗原理。)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 也就是人體處於發炎狀態。


由於病毒出現在血液中導致發炎,人體也就啟動了發燒機制(發炎反應的一種),以高熱來滅活病毒。


桂枝湯、麻黃湯的功能在於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令人體的體溫可以提升到應有的溫度和穩定持續。


”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這就是誤解發汗是治療機制的原故。所以,強行發汗,汗出而病不癒。


仲景的解釋是:“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

而真正的問題是在於誤解發汗可以治病,並不知真正治病的機制在於發汗背後的高體溫。


所以,以強行發汗,或是以清熱藥降低人體的體溫調節器而達到發汗的目的。這一類的發汗,都是大汗淋漓的。縱然是大汗淋漓,病依然不去。


仲景繼續解說:”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為何“微微似欲汗出者”反而可以治病,大汗淋漓者反而病不癒?

其機理何在?

仲景對治病的機理也只能認識至此,後世醫家更是胡來亂說。


“微微似欲汗出者”的意義在於在高體溫下出汗,體溫並不是完全降回到攝氏37度。人體只是將過多的積熱略略散去。這時的人體仍然會繼續發燒一段時間,才有足夠時間將病毒滅活。待病毒徹底滅活清除後,人體就會再將體溫下降至37度。這段時間,一般在2至4小時內,或是8小時內完成。是根據每人不同的病情而發生。


其餘【傷寒論】中所有的治病、原理都應該是如此解釋。


這就是真實的中醫學,只是前人未能完整解釋而已。


要解釋古人未完整解釋的中醫藥理論,是後世承繼中醫學的人的責任。然而,不要學【醫林改錯】一樣,去為【黃帝內經】改錯。因為,真正不懂【黃帝內經】和有錯的是【醫林改錯】的作者,不是【黃帝內經】。




*** 本人的所有醫學文章都是出於本人在臨床上的觀察和治療總結。***



易龍    25/04/2021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