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8日 星期六

脈病,人不病

 

脈病,人不病


【傷寒論】: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無王氣,卒眩仆不識人者,短命則死。

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神,雖困無苦。”



”脈病,人不病“ 是甚麼意思?


就是說脈象出現問題,人體卻沒有不適的表現。


這等現象是好,還是壞?


【傷寒論】說,這等人“名曰行尸”,也就是說,這等人如同屍體在活動。


為何如此斷定?


【傷寒論】說:”以無王氣“之故。


甚麼是“王氣”?


王氣者,胃氣也。


【黃帝內經】說,脈無胃氣者,是為真藏脈。凡見真藏脈者,離死不遠。故【傷寒論】以”行尸“來形容這等人。



“以無王氣,卒眩仆不識人者,短命則死。” 這是甚麼意思?


當脈象無胃氣時,也就是見真藏脈時,此人會突然昏倒暈厥,昏迷不醒。所謂”短命則死“,也就是此刻就可以死亡。


這就是【黃帝內經】和【傷寒論】中所說的中醫學脈象。是絕不抽象,有明確的因素可以分析的。


到底中醫學脈象是甚麼回事?


根據【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的描述,中醫學的脈象由兩部份組成:

1. 藏脈(即是五臟脈象)

2. 胃氣 (即是王氣)


古人已明確的說明了,脈象的兩大重點就在此。當然,脈象也包含了心率和血流的多少;可是,這些心血管的因素,並非中醫學診斷脈象的重點。


哪甚麼是診脈的重點?


診脈的重點就在胃氣和藏脈。


胃氣和藏脈不是指心血管系統,哪是甚麼東西?


根據【黃帝內經】的描述,胃氣和五藏都是指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所以,這兩種脈象也就是說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情況,在寸口脈象的投影。


哪胃氣和藏脈的分別在哪?


根據【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所說,無胃氣,人則可随時突然昏倒或死亡。


在人體中樞神經系統中,那部位的活躍失常,可以導致人體突然昏倒或死亡?


就是腦幹,這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激活區。腦幹若停止活動,人就進入了死亡。


在【黃帝內經】時代,中國人已是從外部觀察到腦幹這部位的存在和重要性;更重要的觀察,是古人已觀察到中樞神經系統(五藏)的所有活動,都必須有腦幹激活區(胃氣)的參與,才能正常運作。


【黃帝內經·素問07】:“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黃帝內經·素問18】:”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藏脈不得胃氣也。“


【黃帝內經·素問18】:

“諸真藏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黃帝曰:見真藏曰死,何也?    

歧伯曰: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藏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

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藏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藏也,故曰死。”



【黃帝內經】為何稱腦幹為”胃氣“?




*** 本人的所有醫學文章都是出於本人在臨床上的觀察和治療總結。***



易龍        10/05/2021











2021年4月25日 星期日

胃氣郁結與精神病

 

胃氣郁結與精神病



【黃帝內經】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醫學書,清楚楚的記錄精神病的發生,並有系統合乎邏輯地去分析精神病的形成和病因。


有人會問,只說疾病的形成,而不說如何治理,有何用?


這是讀死書的人的問題。如果你看過【黃帝內經】又有以上問題,問題在哪?

1. 你沒有真的讀慬【黃帝內經】,因為【黃帝內經】已說明了所有病的治療方針,包括針灸手法也已經說得清清楚楚的。

2. 未完全了解活人人體真正的運作。

3. 當問問自己是否適合或有能力讀醫。不然,日後只會害人害己。


讀【黃帝內經】有如案情剖析,重點是教導習醫者如何去分析、了解案情,誰是真正的元兇。致於用甚麼方法去捉拿兇手,緝兇之人可因應當時情況,以最適當的手法去辦就可以了,那就不用多說了。



【黃帝內經·素問74】:”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黃帝內經·素問30】:

“歧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帝曰:善。其惡火,何也。

歧伯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帝曰:其惡人何也。

歧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歧伯曰:厥、逆,連藏則死,連經則生。 

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踰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以上這段描述,出自【黃帝內經·素問30】的《陽明脈解篇》。是一段非常仔細的病案分析。


不過,【黃帝內經】的原文是沒有標點符號的,若想正確閱讀和理解【黃帝內經】,這標點符號是少不了的。所以,要校正【黃帝內經】,文字上的校對相對不難,相反,小小的一點看似無關重要的標點符號,卻可使閱讀者曲解整段文字。


標點符號的正確與否,直接反影出校對【黃帝內經】之人是否明白其內容。



”陽明者,胃脈也“

原來,精神病的發生與胃有直接關係。

閱讀【黃帝內經】的人,看到這一句話,就會直接將“陽明”以胃這器官來理解。然而,看清楚一點,【黃帝內經】是說”陽明者,胃脈也“,是胃脈,非胃。


胃脈與胃有何差別?

胃脈,在【黃帝內經】時代是指與胃器官有關連的經脈;而脈不是指血管,是指經脈。


經脈與血脈有何差別?

脈,是指相連繫者。

血脈,是指人體中的血管。

經脈,是指人體中的神經網絡。


所以,胃脈,就是指與胃器官有關連的神經系統;並非指胃器官本身。

由於文字書寫的便利,古人書寫往往都以簡略為便;所以,胃脈往往被書寫為胃。若然是習醫懂醫理之人,自然會明白前文後理,所寫的”胃“或“陽明”是甚麼。


腎與腎藏有何差別?

心與心藏有何差別?

脾與脾藏有何差別?

肺與肺藏有何差別?

肝與肝藏有何差別?


以上問題跟胃與胃脈的差別是一樣的。並不是古人不懂人體的解剖學,是後人讀不明【黃帝內經】和古人的書寫特點之過。


由於閱讀上的錯誤,加上閱讀者不懂醫理和人體的解剖運作,將古人的正確、科學醫理曲解為不乎合現實的抽象歪理或錯謬的醫理。害死人!



”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陽明主肉”,是指陽明脈主肉,非胃器官。


”邪客之則熱“,是甚麼邪?

是熱邪嗎?


幾乎後世絕大部份醫者一看到這一句,都必定理解為“熱邪”。


細心看清楚一點:

”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歧伯曰:厥、逆,連藏則死,連經則生。”

在這段文字中,【黃帝內經】已經清楚的寫了,陽明郁熱的原因為寒邪所厥,加上陽明脈血氣盛,產生大量熱,故出現陽明脈熱過盛的現象。病因就是寒邪,已是給後人清楚地分析了。

不過,後人還是喜歡見病治病,不理會病因何在,仍然無知偏見地以積熱為病因。害人呀!



【傷寒論】:”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主之。“


【傷寒論】:“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


【傷寒論】:”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傷寒論】: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

荅曰:太陽病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根據【傷寒論】所說,陽明病根本是太陽病誤治的壞病。而在【傷寒論】六經的疾病,基本上都是太陽病逆治所致。所以,仲景是多麽重視太陽病的治療。


【傷寒論】: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

荅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傷寒論】: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

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濇者死。”



甚麼是【傷寒論】的六經?


在這裡,本人根據臨床觀察,有以下的結論。

1. 六經,就是六個層次不同的神經系統或區域。

2. 太陽經,指人體周邊的神經系統。

3. 陽明經,指與胃直接有關連的周邊或中樞神經系統或區域。

4. 少陽經,指與下丘腦、丘腦有關連的神經系統。

5. 太陰經,指人體中樞運動神經系統。

6. 少陰經,指人體中樞神經系統。

7. 厥陰經,指人體十二對顱神經及其相關的中樞神經系統。


中醫藥治療,就是治療人體的神經系統。




*** 本人的所有醫學文章都是出於本人在臨床上的觀察和治療總結。***



易龍    26/04/2021








2021年4月24日 星期六

發汗與治病的關係

 

發汗與治病的關係


發汗就等於治病嗎?


不是的。

發汗是不等於治病。


學習中醫者,不要盲目跟隨前人的說法,要在所學的東西上發出疑問,才能澄清所學的東西醫理何在,才能在正確的醫理上發展出更好、更有效的治病方法。


因為前人的思維缺失,或錯誤,後學者若不能以人體基本的運作機理作為鑑別標準,分別出何為正確的醫理,作出正確的治療,只會為禍蒼生。


以【傷寒論】為例,張仲景其中可貴之處,就是嘗試去解釋治病的機理何在。只是,仲景對人體運作的觀察、了解有限,未能將前人【黃帝內經】的醫理正確解釋。



【傷寒論】: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是甚意思?


這問題的根本在於病者感受外感風寒,出現了不同身體部位的關節、筋腱、肌肉發炎。


由於四肢的炎症,導四肢沉重,活動困難,就如在水裡活動似的。所以,古人稱這種症狀表現為濕重。又由於這病的病因是感受風寒,所以稱之為風濕。是病因與症狀的合稱。


所以,【黃帝內經】中的六淫之氣,並非疾病的真正病因,只是疾病症狀表現的歸納。

凡症狀表現游走不定、抽搐、突發的,稱為風症。

凡症狀表現喜熱惡寒的,稱為寒症。

凡症狀表現因暑熱天氣下出現的,稱為暑症。

凡症狀表現沉重疲倦的,稱為濕症。

凡症狀表現乾燥的,稱為燥症。

凡症狀表現喜涼惡熱的,稱為火症。


然而,【黃帝內經】已開章明義,說明了百病的源頭就是風。


【黃帝內經·素問74】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


【黃帝內經·素問03】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黃帝內經·素問19】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人體必先為風寒(病毒)所傷,再以六淫之氣為誘因而生成六淫症狀的疾病。所以,每一個人在同一條件下,都不一定都會生病,或會生成不同症狀的疾病,或是病情有輕有重;就是因為風寒這先決條件的原故。



出汗,本是人體的緊急散熱機制,並不是治療機制。而且,大量出汗,可以導致人體出現脫水和電解質失衡,是可以導致血壓過低、心臟問題、腎衰竭而死亡的。這就是後世溫病學家所強調的”保存津液,就是保存性命“的原因所在。


然而,大量發汗導致死亡的原因,與霍亂導致的死亡是截然不同。因為發汗所導致的問題是醫壞的問題,而只會出現在昏迷不醒的病人身上。


發汗的真正治療機制是背後體溫的上升,也就是發燒。


發燒,才是滅活出現在人體血液中病毒(風寒)的自我治療機制。


當人體受了風寒,激活了潛藏在人體細胞內的病毒,並釋出細胞外污染周圍組織,導致免疫系統清除污染物行動,也就是發炎。(這一原理,也就是接種疫苗原理。)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 也就是人體處於發炎狀態。


由於病毒出現在血液中導致發炎,人體也就啟動了發燒機制(發炎反應的一種),以高熱來滅活病毒。


桂枝湯、麻黃湯的功能在於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令人體的體溫可以提升到應有的溫度和穩定持續。


”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這就是誤解發汗是治療機制的原故。所以,強行發汗,汗出而病不癒。


仲景的解釋是:“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

而真正的問題是在於誤解發汗可以治病,並不知真正治病的機制在於發汗背後的高體溫。


所以,以強行發汗,或是以清熱藥降低人體的體溫調節器而達到發汗的目的。這一類的發汗,都是大汗淋漓的。縱然是大汗淋漓,病依然不去。


仲景繼續解說:”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為何“微微似欲汗出者”反而可以治病,大汗淋漓者反而病不癒?

其機理何在?

仲景對治病的機理也只能認識至此,後世醫家更是胡來亂說。


“微微似欲汗出者”的意義在於在高體溫下出汗,體溫並不是完全降回到攝氏37度。人體只是將過多的積熱略略散去。這時的人體仍然會繼續發燒一段時間,才有足夠時間將病毒滅活。待病毒徹底滅活清除後,人體就會再將體溫下降至37度。這段時間,一般在2至4小時內,或是8小時內完成。是根據每人不同的病情而發生。


其餘【傷寒論】中所有的治病、原理都應該是如此解釋。


這就是真實的中醫學,只是前人未能完整解釋而已。


要解釋古人未完整解釋的中醫藥理論,是後世承繼中醫學的人的責任。然而,不要學【醫林改錯】一樣,去為【黃帝內經】改錯。因為,真正不懂【黃帝內經】和有錯的是【醫林改錯】的作者,不是【黃帝內經】。




*** 本人的所有醫學文章都是出於本人在臨床上的觀察和治療總結。***



易龍    25/0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