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穀疸”
【傷寒論】: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
*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疸。”
其人患有陽明病,但脈遲。為何?
***
陽明病不是熱積嗎?
其人當脈大而滑數,不應脈遲。
***
以其人“食難用飽”之故。
就是說,其人進食不知肚飽。
***
“食難用飽”表達了甚麼意思?
人進食時出現的飽感,重點是來自胃壁的脹滿感。而胃壁要有好的脹滿感,其人的胃壁必須有健康的神經細胞、好的收縮力(張力)、蠕動力,也就是其人的脾胃氣並不虛。
所以,脾胃氣虛之人,其神經細胞功能已經受損,腸胃已失去正常的收縮力和蠕動力,故其胃壁受壓的感覺也不明顯,故其人過食而不知飽。
脾胃氣虛之人,腸胃中本來已有大量氣體積滯,若不是氣虛,其胃壁的脹滿感不會是如此低下,應該是餓而不慾食,因為滿肚子的氣已令其飽滯。
人進食時,進食速度若是過快,其胃壁感受飽感的速度就會追不上食量,則會令其人過食而不知飽,這種情況,在脾胃氣虛的人會更是嚴重(縱然是慢慢進食也會不知肚飽)。結果,就會出現食滯、消化不良的惡性循環(嚴重者則稱為“食積”)。
***
其人為何“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
其人飲食過多,則導致腸胃脹滿甚;雖然脹滿飽感的感覺差,但由胃部傳遞神經訊息到胰臟的功能仍在,故人體因應分泌胰島素,導致人體血糖下降,故令人體出現“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的腸胃氣脹、低血糖的反應症狀。
以上症狀,為何是有可能出現“穀疸”的預兆?
穀疸:就是因飽食而導致的黃疸。
***
為何飽食會導致黃疸?
食而不知飽的人,其脾胃本已氣虛,氣滯脹滿,嚴重者已是脹滿擠壓腸胃,只是沒有感覺而已。
所以,當其人飽食後,若出現更明顯嚴重的氣滯脹滿症狀,也就是“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是說明了其人的膽管也有大機會受到擠壓,而導致膽汁不能排出腸胃,反流入血,故導致“黃疸”。
***
“雖下之,腹滿如故。”
此種腹脹,雖然以攻下藥瀉之,其人腹滿如故,不見有甚麼減少。為何?
以下【傷寒論】已說明了。
“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其人腹滿如故的原因,就是因為其人脈遲之故。
“脈遲”到底說明了甚麼?
脈遲,已說明了其人脾胃氣虛。
氣虛者,其人排氣的能力有限,但生氣的速度卻遠比排氣快,故出現“腹滿如故”。
易龍 18/03/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