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病(05)
【傷寒論】:
「傷寒轉繫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
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
*
“傷寒轉繫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其人患外感傷寒,由太陽轉屬陽明者,其症狀將會微汗密出。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
風寒入於陽明,其人則出現口苦、咽乾、腹滿、微有氣喘、發熱(發燒)、惡寒,其脈象浮而緊。
***
為何會出現這些症狀?
陽明中風,則是風寒困於腸胃也。
風寒困胃,則導致胃失運化,氣滯熱積於胃,因熱積則口乾口苦,胃失運化則津液不生,故咽乾。
口苦、咽乾,實際上是基於腹滿所導致的血糖下降。因胃脹滿、血糖下降,故有礙呼吸系統運作,導致微喘。
發熱者,以其外感風寒之故。
惡寒者,以其太陽有風寒之故。
脈浮者,外感風寒也;緊者,寒重也。
***
“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若以攻下治之,則其人腹更滿,小便困難。
***
以其人太陽未解,因攻下治療而導致風寒下陷更甚,故腹更脹滿。
因脾胃為風寒重困,運化無權,導致水濕運化無力,津液無以生化,故小便困難。
***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病人患陽明病(也就是有陽明病症狀者),若有胃口進食者,是為“中風”;若無胃口不能食者,是為“中寒”。
***
陽明病的所謂“中風”或“中寒”,跟太陽病的“中風”或“傷寒”是同一道理,就是其病因的決定性不在外感是否風或寒,是在於其受外感風寒之人本身的脾胃狀況。
太陽病,其人脾胃健壯者,在受了風寒後,則出現“傷寒”的症狀,就是發熱(高熱)、無汗。
太陽病,其人脾胃虛弱者,在受了風寒後,則出現“中風”的症狀,就是發熱(低熱或一般的發熱)、汗出。
其原因何在?
在於患“傷寒”者,其人脾胃運化未衰,也就是其人氣血未衰,脾胃受寒不重,胃中無積熱,故能發熱(高熱)而無汗出。
患“中風”者,其人脾胃運化本虛弱,也就是其人氣血已虛衰,脾胃受寒重,胃中積熱,故發熱而汗出。
同樣,患陽明“中風”者,以其人脾胃運化未衰,也就是其人氣血未衰,因脾胃受風寒所困,繼而導致脾胃失其運化,胃中積熱,故能食、發熱(高熱)而汗出。
患“中寒”者,其人脾胃運化本衰,也就是其人氣血已虛衰,脾胃受風寒後,脾胃運化更衰,胃變得更寒,胃中積熱不多,故不能食、發熱(低熱)而微汗出。
太陽“中風”而汗出者,以頸項以上為主;故以風為陽,襲人上焦(頭面為主)。
為何“中風”者汗出以頸項以上為主?
脾胃虛弱者,其寒氣深困,胃中積熱不多,故其熱是為“虛熱”,不能溫煦全身,其熱只能積於陽盛之處(頭)。因其熱為風寒所困,不能往外宣散,故只能藉著衛氣而外出;衛氣所到則湊理開,湊理開則汗自出。
***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
陽明病者,其若“中寒”,不能食,而小便不利,手掌、腳掌濈然汗出者,其腸胃中必然大量生氣,導致腸胃脹滿(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而後溏。
***
為何大便初硬而後溏?
因腸胃“中寒”,其胃氣虛,故不能食。
既不能食,水飲也不能下;腸胃運化衰弱,津液無能生化,故小便不利。
胃中寒而氣滯脹滿,微熱積於胃,故導致手掌、腳掌濈然汗出。
因腸胃失其運化,水濕積於腸胃,無能生化津液,故小便不利,大便初硬而後溏。
***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這就是以上病症的整體解釋,以其“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也就是胃氣虛,脾胃失其運化。)。
*
易龍 01/02/2025
%20(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