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病(52)
【傷寒論】: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因攻下之過,導致心下痞。
痞者,氣滯脹也。
醫者見病者出現痞症,以瀉心湯治之。然而,服瀉心湯後痞症未解;其人出現口渴、口乾燥、煩躁、小便不利等症狀。
為何服瀉心湯後會出現如此症狀?
***
【傷寒論】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辛平;黃芩,苦寒;乾薑,辛熱;人參,已上各三兩,甘溫;黃連一兩,苦寒;大棗十二枚,擘,溫甘;甘草三兩,炙,甘平。
***
根據其人所出現的症狀,醫者應該以半夏瀉心湯治之。
半夏瀉心湯,此方補氣健脾胃有餘,理氣力卻不足,故導致原本因風寒所困,氣滯的胃部,氣滯更甚,胃脹更甚,繼而導致熱氣積滯、血糖下降,故出現這些症狀。
口渴、口乾燥、煩躁,都是血糖低下的表現。
小便不利,是因血糖下降,外為風寒所困,導致膀胱排尿無力。
***
【傷寒論】: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燥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味甘平,去皮;澤瀉一兩六銖半,味酸鹹;茯苓十八銖,味甘平;桂枝半兩,去皮,味辛熱;白朮十八銖,味甘平。」
***
五苓散:和胃、利水、散寒之功。
***
錯服瀉心湯的症狀,基本上也是誤服人參的症狀,只是瀉心湯導致的胃部所增強的收縮力,不及人參那麼強而已。
因胃部的收縮力增強,導致原本氣滯脹滿的情況更加嚴重,繼而導致血糖下降更甚,就導致中風、煩躁、分泌功能下降、出血、失眠等等不適的各種症狀。
人參的補氣功能,就是加強人體神經細胞的運作功能(因為人體的氣,就是神經細胞運作的表現),繼而則增強神經細胞所調控的肌肉收縮功能;所以,腸胃部的收縮力會被增強。
***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胃中不和:就是胃部仍被風寒所困,腸胃肌肉出現發炎,胡亂收縮蠕動的情況,故出現“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等等的腸胃症狀。
“脅下有水氣”:只是當時的病況表達。因其人下利,故以水氣來表達腸胃的情況,並非脅下真的有水濕之水氣。
“腹中雷鳴”:因腸中多氣,糞便浠瀾或水樣,腸道胡亂收縮蠕動,故出現此症狀。
***
【傷寒論】
生薑瀉心湯方:
「生薑四兩,切;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
***
生薑與乾薑的差別:
生薑瀉心湯與半夏瀉心湯的差別,就是生薑瀉心湯多了一味生薑,乾薑分量減少為一兩。
為何如此應用?
其差別就在於生薑與乾薑的差別。
乾薑的溫裡功能強,但理氣、散風寒力不足,故能加強腸胃的功能和收縮力。
生薑理氣、散風寒力強,但溫裡功能遠差於乾薑,故增強腸胃收縮力不強,不會導致原本蠕動力強,氣滯脹滿的腸胃再加強收縮力,繼而導致血糖下降的情況。
***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
傷寒中風,本乃桂枝湯證,醫者反而攻下,導致其人腹瀉嚴重,日行數十次。
病者的腹瀉症狀是食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脹滿,乾嘔,心中煩躁不得安寧。
***
凡傷寒中風者,其脾胃必虛弱、多風、多氣。
今醫者再以寒涼攻下藥攻之,導致脾胃更虛,風寒更深入困於腸胃,繼而導致腸胃出現痙攣、亂動的狀況,故出現食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脹滿、乾嘔,心中煩躁(血糖低下的表現)的嚴重腹瀉。
***
“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醫者見病者心下痞,以其為脾胃滯脹,腸胃仍然未通之故(“病不盡”),故再以攻下之法治之,導致其人胃脹滿(痞)更加嚴重。
這種胃脹滿的原因並非由結熱(所以,在下午4時後最為嚴重。)於胃中所致,是因為寒涼攻下導致的胃中虛寒所致。
因胃中虛寒,導致客氣(寒氣)上逆,故令胃出現氣滯脹硬的表現。
***
【傷寒論】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黃芩三兩;乾薑三兩;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
為何以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與半夏瀉心湯的差別,基本上就只在一味人參的差別。
由於病者的腸胃已被風寒所傷,導致痙攣、亂動,如果使用人參,則會加重其腸胃的收縮力,以致腸胃更為脹滿;故以炙甘草甘緩之力補之,調理腸胃。
*
====================
【傷寒論】: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
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
赤石脂一斤,碎,味甘溫;禹餘糧一斤,碎,味甘平。
已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傷寒論】: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石湯主之。
旋復代赭石湯方:
旋復花三兩,味鹹溫;人參二兩,味甘溫;生薑五兩,切,味辛溫;半夏半升,洗,味辛溫;代赭石一兩,味苦寒;大棗十二枚,擘,甘溫;甘草三兩,炙,味甘平。
右件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
易龍 02/10/2024
.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