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日 星期一

太陽病篇最後一講

 太陽病(59)(太陽病篇最後一講)


【傷寒論】: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味甘平;生薑三兩,切,味辛溫;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人參二兩,味甘溫;生地黃一斤,味甘寒;阿膠二兩,味溫甘;麥門冬半升,去心,味甘平;麻子仁半升,味甘平;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

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

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病者患有外感傷寒,出現脈象結代,感覺到心跳加速(動:有力、加速;悸:感覺到自身心跳不適)。


***

外感傷寒,為何會導致脈結代、心動悸?


導致脈結代、心動悸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胃出了問題。


胃到底出了甚麼問題?


就是胃為風寒所傷,導致胃氣脹滿、運化功能下降。


因胃氣脹滿導致人體血糖下降,繼而導致腦幹的神經細胞功能下降,不能正常激活人體的神經細胞(尤其是中樞神經細胞)功能,故脈象出現結代的表現。


為何脈出現結代,病者卻感到自己的心跳加速和有力?

心臟的活動表現不是與脈象出現了矛盾嗎?


若脈象的表現只是出自心臟活動的話,這種的描述就出現了自相矛盾的情況。可是,正因有這種脈象與病者感覺的矛盾,就證明了中醫學的脈象並非只查察心臟的活動情況,而是如【黃帝內經】所言,重點是查察人體五藏(中樞神經系統)和胃(腦幹:中樞神經系統的激活中心)的活動情況;也就符合了【黃帝內經】對脈象診斷的病情診斷和生死判斷的作用。


在臨床人體的生理定律來說,心率的加速和心跳力度的加強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提升人體的血壓。因為人體生理學血壓的方程式就是如下:


血壓(B.P.)=心率(Rate)X 心輸出血量(stroke volume )


人體為何要提升血壓?


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要供應足夠的氧和葡萄糖給神經細胞。

如今,人體因胃脹而導致血糖下降,或神經細胞受了風寒(被病毒所傷),不能攝取足夠的血糖,故人體必須提升血壓,以令人體的神經系統能夠正常運作,或存活。

***


炙甘草湯方: 

甘草 四兩,炙,味甘平:養胃補中、調和諸藥。

生薑 三兩,切,味辛溫:溫胃、理氣、解表。

桂枝 三兩,去皮,味辛熱:溫陽解表。

人參 二兩,味甘溫:健脾補氣。

生地黃 一斤,味甘寒:滋陰、補中、養血。

阿膠 二兩,味溫甘:溫養脾胃、補氣、養血。

麥門冬 半升,去心,味甘平:滋陰、鬆胃。

麻子仁 半升,味甘平:健脾胃、理氣、潤腸。

大棗 十二枚,擘,味甘溫:補氣、養胃。

清酒七升:養胃、行氣、補氣。


甚麼是脈結代?


“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

脈按之緩慢,間中有一下停,隨之繼續來去。這種脈稱為“結脈”。


“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

動:來而有力、略大。

或者動脈來而停止,接著來細小而數的脈,間中又有動脈出現。這種脈稱為“結脈”。

結脈,是陰盛,陽氣不足的表現。


“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動脈來而停止,待久而再來。這種脈稱為“代脈”。

代脈,是陰盛,陽氣嚴重不足的表現,故難治。


***

這一段【傷寒論】所述說的病症,就是今天西醫學所說的心房顫動或心房早搏(結脈和心悸),以及心房起搏器停止運作(代脈)的兩種心率不整的心臟病。

然而,【傷寒論】告訴世人,這兩種心臟病,實質是同一種疾病,是可以同一時間出現的。


在實質的臨床上,許多脈結代和心悸的病人,在西醫學的臨床心臟檢查是檢查不出有甚麼問題的。

為何會是這樣?


因為絕大部份的所謂心臟病,其病因的源頭都不是在心臟,而是出現在脾胃和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腦幹),心臟的疾病只是一個結果而已。


這種弄不清病因的源頭在哪的檢查,會為病人帶來甚麼惡果?


由於弄不清病因的源頭,只是針對疾病的結果來治療,結果只會為病人帶來難以估計的災難,如:動錯了手術、用錯了藥物治療、教錯病人如何防病(結果是教病人避開有利條件,只接受有害的條件。)等等。

由於錯誤的檢查結果(不是病因源頭的檢查結果),結果是今天說你非常正常,明天卻是患上重病,或是死亡。


【黃帝內經】中醫學的診斷,根本上就是世上最科學、最全面的醫學診斷,是西醫學無法追趕的超級醫學。由於西醫學不了解人體實質的生理學和疾病生成的病因,結果只能批評自己不能理解的超級醫學為不科學的落後醫學。

***



易龍         03/12/2024





2024年11月2日 星期六

張仲景的訓告

 張仲景的訓告


【傷寒論】: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

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

外感傷寒患者若無大熱(高燒),口乾燥渴,心中煩,背有微惡寒。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當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

病者患外感傷寒,脈浮,發熱(發燒),無汗出。

其原因以其人外感表證未解,醫者切忌處予白虎湯。


為何不能處予白虎湯?

當處予何方治之?


***

白虎湯者,清胃裡積熱;胃熱若被清去,則衛氣弱,不足以驅擋外邪風寒入侵;風寒外邪則更加深入困於人體。其表現可出現燒退或減、大汗淋漓、脈不浮。


除非人體的衛氣(免疫力)永遠不能提升過來,不然,則會再次出現發熱、脈浮的表現。

這就是服食西藥消炎退燒藥或抗生素,中藥寒涼清熱藥後再次出現發炎表現的情況。(若其人衛氣被嚴重削弱,在日後只要服食了能令衛氣提升,或任何條件能令衛氣提升的情況下,人體就會出現發炎,也就是世人所說的“上火”、“熱氣”、或西醫所說的“過敏”。)


所以,西醫藥和中藥清熱藥治療病毒感染(外感風寒),根本就不是治病,是為人體種病,抑制人體的免疫力(衛氣),擴大病毒的感染。

由於這種胡亂治病的原因,才導致出現各種嚴重的“壞病”(白虎湯所治的胃熱就是壞病),令張仲景不得不使用清熱處方,暫時舒緩緊急的過度炎症。


正確的醫治,根據【傷寒論】的法則,當處方麻黃湯類先解其外感。

***


“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無表證,其人胃裡積熱(渴欲飲水),則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治之。



易龍         03/11/2024






2024年10月3日 星期四

太陽病(52)

 太陽病(52)


【傷寒論】: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因攻下之過,導致心下痞。

痞者,氣滯脹也。

醫者見病者出現痞症,以瀉心湯治之。然而,服瀉心湯後痞症未解;其人出現口渴、口乾燥、煩躁、小便不利等症狀。


為何服瀉心湯後會出現如此症狀?


***

【傷寒論】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辛平;黃芩,苦寒;乾薑,辛熱;人參,已上各三兩,甘溫;黃連一兩,苦寒;大棗十二枚,擘,溫甘;甘草三兩,炙,甘平。

***


根據其人所出現的症狀,醫者應該以半夏瀉心湯治之。


半夏瀉心湯,此方補氣健脾胃有餘,理氣力卻不足,故導致原本因風寒所困,氣滯的胃部,氣滯更甚,胃脹更甚,繼而導致熱氣積滯、血糖下降,故出現這些症狀。


口渴、口乾燥、煩躁,都是血糖低下的表現。

小便不利,是因血糖下降,外為風寒所困,導致膀胱排尿無力。


***

【傷寒論】: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燥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味甘平,去皮;澤瀉一兩六銖半,味酸鹹;茯苓十八銖,味甘平;桂枝半兩,去皮,味辛熱;白朮十八銖,味甘平。」

***


五苓散:和胃、利水、散寒之功。


***

錯服瀉心湯的症狀,基本上也是誤服人參的症狀,只是瀉心湯導致的胃部所增強的收縮力,不及人參那麼強而已。


因胃部的收縮力增強,導致原本氣滯脹滿的情況更加嚴重,繼而導致血糖下降更甚,就導致中風、煩躁、分泌功能下降、出血、失眠等等不適的各種症狀。


人參的補氣功能,就是加強人體神經細胞的運作功能(因為人體的氣,就是神經細胞運作的表現),繼而則增強神經細胞所調控的肌肉收縮功能;所以,腸胃部的收縮力會被增強。

***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胃中不和:就是胃部仍被風寒所困,腸胃肌肉出現發炎,胡亂收縮蠕動的情況,故出現“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等等的腸胃症狀。


“脅下有水氣”:只是當時的病況表達。因其人下利,故以水氣來表達腸胃的情況,並非脅下真的有水濕之水氣。


“腹中雷鳴”:因腸中多氣,糞便浠瀾或水樣,腸道胡亂收縮蠕動,故出現此症狀。


***

【傷寒論】

生薑瀉心湯方: 

「生薑四兩,切;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


***

生薑與乾薑的差別:


生薑瀉心湯與半夏瀉心湯的差別,就是生薑瀉心湯多了一味生薑,乾薑分量減少為一兩。


為何如此應用?


其差別就在於生薑與乾薑的差別。

乾薑的溫裡功能強,但理氣、散風寒力不足,故能加強腸胃的功能和收縮力。

生薑理氣、散風寒力強,但溫裡功能遠差於乾薑,故增強腸胃收縮力不強,不會導致原本蠕動力強,氣滯脹滿的腸胃再加強收縮力,繼而導致血糖下降的情況。

***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


傷寒中風,本乃桂枝湯證,醫者反而攻下,導致其人腹瀉嚴重,日行數十次。

病者的腹瀉症狀是食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脹滿,乾嘔,心中煩躁不得安寧。


***

凡傷寒中風者,其脾胃必虛弱、多風、多氣。

今醫者再以寒涼攻下藥攻之,導致脾胃更虛,風寒更深入困於腸胃,繼而導致腸胃出現痙攣、亂動的狀況,故出現食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脹滿、乾嘔,心中煩躁(血糖低下的表現)的嚴重腹瀉。

***


“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醫者見病者心下痞,以其為脾胃滯脹,腸胃仍然未通之故(“病不盡”),故再以攻下之法治之,導致其人胃脹滿(痞)更加嚴重。

這種胃脹滿的原因並非由結熱(所以,在下午4時後最為嚴重。)於胃中所致,是因為寒涼攻下導致的胃中虛寒所致。

因胃中虛寒,導致客氣(寒氣)上逆,故令胃出現氣滯脹硬的表現。


***

【傷寒論】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黃芩三兩;乾薑三兩;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


為何以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與半夏瀉心湯的差別,基本上就只在一味人參的差別。

由於病者的腸胃已被風寒所傷,導致痙攣、亂動,如果使用人參,則會加重其腸胃的收縮力,以致腸胃更為脹滿;故以炙甘草甘緩之力補之,調理腸胃。



====================

【傷寒論】: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

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 

赤石脂一斤,碎,味甘溫;禹餘糧一斤,碎,味甘平。 


已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傷寒論】: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石湯主之。


旋復代赭石湯方: 

旋復花三兩,味鹹溫;人參二兩,味甘溫;生薑五兩,切,味辛溫;半夏半升,洗,味辛溫;代赭石一兩,味苦寒;大棗十二枚,擘,甘溫;甘草三兩,炙,味甘平。 


右件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


易龍         02/10/2024





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四逆湯與四逆散

 四逆湯與四逆散


四逆湯與四逆散都是出自【傷寒論】,治療少陰病的藥方。


【傷寒論】: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乾薑一兩半,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熱。」


「四逆散方: 

甘草,炙,甘平;枳實,破,水漬炙乾,苦寒;柴胡,苦寒;芍藥,酸,微寒。 

右四味,各拾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到底甚麼是“少陰病”?


【傷寒論】: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少陰病的特點是其人脈象微細,整天疲倦慾睡。


為何會出現脈象微細?

又為何會出現整天疲倦慾睡(現代人稱的渴睡症)?


【傷寒論】隨之已經解釋了以上問題的因由所在,就是因胃寒導致人體出現血糖低下,神經細胞功能下降所致。


【傷寒論】: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欲吐不吐”:以其神經功能低下,無力調控腸胃正常運作,故食滯於胃,又無力嘔吐,故欲吐卻不能吐。


“心煩”:以其中樞神經缺糖而不能正常運作,熱郁困於裡所致。(也就是寒氣深困所致。)


“但欲寐”:,因中樞神經細胞缺糖,活躍程度低下,故只想睡覺。


“自利而渴者”:利者,腹瀉也。自利者,非裡重後急的腹瀉,指凡上厠則排水狀糞便。所以,自利,當屬寒症腹瀉,不應出現口渴;今口渴者,是為少陰病;以其人神經功能低下而導致唾液分泌缺乏,故口渴。(這類口渴當漱口而吐之,不應吞下。)

(口渴的現象,在今天缺乏血糖的人群中,都是普遍常見的問題。只要進食足夠澱粉質或糖分,口渴的現象可立時改善。)


“小便色白”:其人已口渴,理應小便不應清白如水。今小便色白者,以病者神經功能低下,無力調控腎臟回攝水液之故;故【傷寒論】“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來形容腎臟攝取水液功能的低下。

(這一現象,在今天的人群中,都是普遍常見的問題。只要進食足夠澱粉質或糖分,尿清頻的現象可立時改善。)



【傷寒論】: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傷寒論】: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乾薑一兩半,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熱。

右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四逆湯,其重點在於溫胃陽,散裡寒;也就是在於提升神經細胞的功能,減少胃氣的生成,加強腸胃的功能,提升對中樞神經細胞的激活和運作。


然而,要四逆湯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病者必須有足夠的血糖或血糖儲備;不然,只是徒勞無功的治療。



【傷寒論】: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以上的病症,都由腸胃氣脹滿,或其人精神緊張導致腸胃收縮所引致的腸胃氣脹滿所致。

因腸胃脹滿,則導致血糖下降,輕者則出現四肢厥冷、心悸、膀胱無力收縮等等的以上症狀;嚴重者,則可導致昏厥(這就是情緒過於緊張,或過於激動、或過於恐慌、或過於痛苦而昏倒的根本原因。)


【傷寒論】:

「四逆散方: 

甘草,炙,甘平;枳實,破,水漬炙乾,苦寒;柴胡,苦寒;芍藥,酸,微寒。 

右四味,各拾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欬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伍分,并主下痢。

悸者,加桂枝伍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伍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拆。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由於四逆散所治的病症源於腸胃氣脹滿或腸胃收縮過度的原故,所以,用

甘草,炙:補脾胃。

枳實,苦寒:理氣、排氣。

柴胡,苦寒:寬腸胃。

芍藥,酸,微寒:寛鬆腸胃(即舒肝,或柔肝)。


***

柴胡與白芍的寬鬆腸胃有何差別?


柴胡,其真實藥理作用當為中樞神經鬆弛劑,故能處理腸胃氣滯脹滿所引致的血糖低下問題。


在過往,醫家以柴胡能夠升提氣機的說法,只因在臨床上醫者觀察到服柴胡者,可改善其人(因低血糖)的精神狀態,又可以改善因腸胃氣脹所導致的脫肛,或子宮下垂的問題,以其能夠改善人體陽氣不足(低血糖),或器官下垂的情況。


白芍,其藥理作用在於其能鬆弛周邊平滑肌的功能,所以,能鬆弛腸胃。


然而,胃氣脹滿只用鬆弛的藥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所以,用枳實排氣理氣,以解決急性腸胃脹滿導致的問題。


炙甘草,以其含糖,能緩和寒涼藥物對腸胃過度的影響。

***



雖然兩者都用於四逆(手腳厥冷),四逆湯則重點在提升神經功能,四逆散則重點在於處理腸胃氣脹所引致的問題;然而,兩者都必須建基於病人有足夠的血糖或血糖儲備才行。


易龍          25/04/2024





2024年4月7日 星期日

有胃氣者生

 有胃氣者生


【傷寒論】:

「……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裏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裏俱虛,陰陽氣並竭”:


醫者見病者裡有積熱,故又以清熱攻下之法欲去其熱;結果,導致裡虛,外寒下陷,出現“心下痞”。

整體而言,先強發其汗(散其陽氣),後清熱攻下(清其陰氣),結果導致病者“表裏俱虛,陰陽氣並竭”。


“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


為何會出現“無陽則陰獨”?


無陽的原因在於病者本裡氣(陰氣)虛,氣本無力往外走,再加上外為風寒所困,或再加上清熱攻下,令裡面陰氣更虛,寒邪下陷深困,氣更是無力往外走所造成。


此時,陰氣(裡面氣)被寒邪獨困於裡,故出現外無陽氣,只剩下獨陰於裡。醫者若復加燒針,則外熱加重病者裡積困之熱(陰氣,即裡面氣) 。

若病者出現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是為難治。



“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若病者出現胸煩,膚色微黃,手足溫者,是為易愈。


為何?


面色青黃,膚瞤者,是血糖過低的表現(是由於胃脹導致血糖下降的表現)。因為胃氣脹導致血糖下降,病者自我提升血糖的機制無力運作,要治好病者的病,必先要從外著手提升血糖,所以此類病者是為難治。


膚色微黃,手足溫者,以病者雖然胃氣脹滿導致膽汁難於排出(膚色微黃的因由),但其人手足溫表現出其自我提升血糖的能力未衰,血糖未見過低,故病者的病是為易愈。


這一醫理就是有胃氣者生,無胃氣者死的真諦所在(分別就是血糖的高或低)。


***

一般研讀【傷寒論】者都會忽視這些條文;然而,這些條文的背後,才是醫學真理的所在。醫者若不能讀懂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條文,根本就不能讀懂【傷寒論】;用藥治病,只能死板板的跟西醫用藥一樣;就是痛症,就用止痛藥;炎症,就用消炎藥。根本就遠離了【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所強調的“治病必求於本”的醫治原則。

***


易龍       07/04/2024





2024年4月4日 星期四

太陽少陽併病

 太陽少陽併病


【傷寒論】:

「太陽少陽併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太陽少陽併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病者患外感風寒,出現太陽、少陽兩種的脈症;醫者理當解表發散風寒,調理腸胃氣滯脹滿;卻以相反的清熱攻下方法治理,導致外寒下陷,熱困於胃,成為“結胸”病。

病者因結胸,出現心下硬(胃壁抽緊),下利不止(腸胃發炎,無法攝取水分;相反,因發炎而滲水),水漿不下(因胃中氣脹,胃壁抽緊),其人心煩(胃壁發炎,加上氣滯熱困)。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浮為表,緊為寒,是寒邪在表之脈象;醫者反而反復以清熱攻下法治之,導致緊(寒邪)反入裏,並不是往外驅散,成為痞病。


甚麼是痞病?


心下脹滿處按之自濡,以其氣困滯於胃(氣痞)而已,並無發炎,或只是輕微發炎。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病者患風寒外感“中風”,導致下利(腹瀉)、嘔逆;醫者要先驅散風寒外感,才可以使用攻下方法。


***

為何要攻下?


仲景如此說,重點是要提醒見嘔逆就以攻下治療的醫者,縱然要以攻下治療嘔逆,也必先解表散寒;不然,輕者可導致痞,重者可導致結胸。


事實上,太陽中風所導致的氣滯脹,阻塞腸胃而出現的嘔逆,在解表藥中加上理氣藥則可;這也是太陽少陽併病的正確治法。


人體患上外感風寒,到底是【傷寒論】所說的“傷寒”,還是“中風”?


事實上,“傷寒”,或是“中風”的分別並非在於人體受外界的風邪或寒邪所傷;因為兩者都是被風寒所傷。只是風邪一般給人的感覺沒有寒邪那麼寒冷,然而,在嚴冬裡的風邪,是寒冷得刺骨入心的。

所以,風、寒到底那一種較為寒冷,醫者是不用去區別的;因為風寒只是人體受外感寒邪(體溫流失)的統稱。


哪為何仲景要將人體受風寒分為“傷寒”或“中風”?

而且還提醒後人切勿弄錯來治療。


“傷寒”和“中風”的區別,實質在於病人自身;所以,不同人,在同一情況條件下受了同一樣的外感風寒,有的人會患上“傷寒”,有的卻會患上“中風”;其重點要看其人的身體情況(尤其是其脾胃的狀況)如何。


“中風”者,其人的脾胃情況必定差過“傷寒”者。所以,“中風”者若受了風寒,其脾胃必為風寒所困,導致氣滯困熱於胃,故其人冒汗(尤其是以頸項以上為甚)。


“傷寒”者,其人的脾胃情況較好。所以,“傷寒”者的免疫力和散熱功能也較好,若受了風寒,其風寒基本只困於體表;所以,其人無汗,皮表熱甚(發燒比“中風”者更高)。


所以,“中風”者因脾胃較弱,故當以桂枝湯溫補脾胃兼驅散風寒為治。若以麻黃湯治療,則會溫補脾胃不足,導致驅散風寒力不足。


“傷寒”者因脾胃較強,故可以直接以麻黃湯驅散風寒為治。相反,若以桂枝湯治療,則有機會驅散風寒力不足,同時,加重了裡熱的積聚,導致炎症過盛,出現黏膜潰爛的吐血或咳血的情況。


整體而言,【黃帝內經】所說的風、寒、暑、濕、燥、火的六淫病因,從外感而來的只有風、寒(都是同一原因,就是寒氣導致人體體溫流失);而暑、濕、燥、火都是人體受了風寒後,導致人體散熱系統失常的表現,再加上環境的配合而出現的身體問題。


所以,風熱外感,世上是絕對不存在的。縱然是葉天士所說的衛氣營血論,也是在說人體受了風寒後,被寒邪所困的積熱在人體中的變化;並非在說人體受了風熱外感。


這就是【黃帝內經】為何說風,為百病之首,百病之長的原因。

***


易龍         04/04/2024




2024年3月5日 星期二

結胸與痞的分別在哪?

 結胸與痞的分別在哪?


【傷寒論】: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若其人因攻下治療後而導致心下滿而硬痛,此證是為結胸證,並非柴胡湯證;故當以大陷胸湯治之。


“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若其人因攻下治療後而導致心下滿而不痛,此證是為痞證,並非柴胡湯證;故當以半夏瀉心湯治之。


***

結胸與痞的分別在哪?


“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

“滿而不痛者,此為痞。”


兩者都是心下滿(脹滿),結胸者,硬、痛;痞者,不硬、不痛。


為何心下會出現滿而硬痛?


心下滿而硬痛,實質就是急性胃炎的表現。這一表現,跟急性或慢性爛尾炎(盲腸炎)是一樣的,只是位置不同而已。

爛尾炎硬痛的放射點在右下腹,胃炎的硬痛放射點在心口下。


痞的重點在於腸胃中氣脹滿,腸胃組織並無發炎的表現,故無水腫硬痛的症狀。


為何同樣是同一樣的錯誤攻下治療,會變化出結胸和痞兩種不同的病證?


這就是個人的身體體質的問題。

身體體質較強,也就是人體腸胃陽氣較強,運作能力較強的;若因清熱攻下的治療,將外感風寒引入下陷,困於腸胃,則導致腸胃不能散去積熱,繼而導致較嚴重的炎症,胃則出現紅、腫、熱、痛的表現,也就是結胸證的表現。


身體體質較弱,也就是人體腸胃陽氣較弱,運作能力較弱的;若因清熱攻下的治療,將外感風寒引入下陷,困於腸胃,則導致腸胃不能散去積熱;然而,因積熱不多,不足以繼而導致明顯的炎症(但仍有輕微的發炎),腸胃則沒有出現紅、腫、熱、痛的表現,只出現氣脹滿的現象,也就是痞證的表現。


結胸證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病證,是可以在短時間內令人死亡的疾病。今天西醫學所說的心臟猝死病,大部份都是結胸病證所致,並非真的與心臟有關。


為何如此?


結胸病證的死因在於令人體血糖嚴重下降,因血糖過低而導致人體在10多分鐘內死亡(跟缺氧是一樣的)。


而導致人體血糖急速持續下降的原因在於胃部的急性發炎,胃組織、賁門、幽門出現炎重的水腫僵硬,胃內的氣繼續不斷增加,結果導致胃壁受壓過度,繼而出現嚴重血糖下降;同時,因胃部的脹滿,往心臟、橫膈膜、肺部擠壓,導致胸部擠壓重,呼吸困難;嚴重者,可因胃炎而連累橫膈膜也出現炎症腫痛的表現,出現呼吸痛苦困難的現象。


現代人縱然沒有接受清熱攻下的治療,也有不少人會出現結胸(急性胃炎)的病證;其原因在於飲食冷凍食物,長期吸入冷凍空氣。

***


易龍        06/03/2024






2024年2月27日 星期二

半表半裡病症

 半表半裡病症


【傷寒論】:

「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脈沉,亦在裏也。

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此為半在裏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

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

心下滿,以其人胃中多氣脹滿,故心欲食,口不欲食。

大便硬,以其人腸胃陽氣未虛(“脈細者,此為陽微結”),但因氣滯阻礙其運化,故大便停滯腸內時間長,水分吸收過度而乾硬。

脈細者,以其人胃陽不足之故。

此為陽微結,是造成脈細的原因;就是胃陽為寒氣所困(不嚴重),故其人必先有外感(“必有表”),復而入裏。


“脈沉,亦在裏也。”

若脈沈細者,同樣是陽結於裡。



“汗出為陽微。”:

汗出,為有微陽結於裡。


“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此為半在裏半在外也。”:

若是單純寒邪厥阻於裡(陰結),其人不應有外證(陽熱汗出),因其邪當全入於裡(陰)。

現在的表現,實為半在裏半在外的現象。


“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

其人脈象雖沈緊(寒氣在裡的脈象),亦不得診斷為少陰病。


為何脈沈緊細,手足冷,不得診斷為少陰病?


“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

因為陰病不得有汗出。如今其人頭汗出,所以,知此非少陰病,是少陽病;故可以給予小柴胡湯治之。


“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若其人服小柴胡湯後沒有甚麼特別不適情況,只要待其有大便,其人的病症就可以解除。


***

小柴胡湯的治療功效在於理氣鬆弛腸胃,補氣溫裡,排除腸胃中的氣脹滯;故能解除胸悶、默默不欲食、寒熱往來、頭汗出(虛汗)、煩熱等的少陽症狀。

實質就是調和因外感風寒引致的腸胃氣滯脹滿的不適症狀,所以,得大便而解,以腸胃氣滯已通之故。


後世醫家稱之為“和解少陽”,實在真不知這些醫家到底是否明白甚麼是少陽病症?又是如何調和少陽?


難怪中醫學越走越神化莫測,簡單直接的腸胃氣滯脹滿引致的不適,被後世醫家解說得深不可測,根本連其自身是否明白其中正確的醫理,都是尚未可知。


張仲景在這裡也解說了甚麼是“半表半裡”(少陽病)病證,甚麼是“少陰病”。


少陽病或少陰病都是以其病症為準則,並非以其脈象為最終的診斷標準。


【傷寒論】所說的病發於陰,也就是病發於太陰或少陰,其人不得汗出、發熱;病發於陽,也就是病發於太陽或陽明,其人汗出、發熱。若其人同時出現表陽病症和陰裡病症,就是半表半裡的病證。


然而,半表半裡的病症不是全都可用小柴胡湯治療;小柴胡湯所治療的半表半裡病症,以病發於陽明和少陰,或太陽和太陰。

若病發於太陽和少陰,【傷寒論】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治之;這也是半表半裡的病症。

***


易龍         27/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