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病(59)(太陽病篇最後一講)
【傷寒論】: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味甘平;生薑三兩,切,味辛溫;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人參二兩,味甘溫;生地黃一斤,味甘寒;阿膠二兩,味溫甘;麥門冬半升,去心,味甘平;麻子仁半升,味甘平;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
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
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病者患有外感傷寒,出現脈象結代,感覺到心跳加速(動:有力、加速;悸:感覺到自身心跳不適)。
***
外感傷寒,為何會導致脈結代、心動悸?
導致脈結代、心動悸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胃出了問題。
胃到底出了甚麼問題?
就是胃為風寒所傷,導致胃氣脹滿、運化功能下降。
因胃氣脹滿導致人體血糖下降,繼而導致腦幹的神經細胞功能下降,不能正常激活人體的神經細胞(尤其是中樞神經細胞)功能,故脈象出現結代的表現。
為何脈出現結代,病者卻感到自己的心跳加速和有力?
心臟的活動表現不是與脈象出現了矛盾嗎?
若脈象的表現只是出自心臟活動的話,這種的描述就出現了自相矛盾的情況。可是,正因有這種脈象與病者感覺的矛盾,就證明了中醫學的脈象並非只查察心臟的活動情況,而是如【黃帝內經】所言,重點是查察人體五藏(中樞神經系統)和胃(腦幹:中樞神經系統的激活中心)的活動情況;也就符合了【黃帝內經】對脈象診斷的病情診斷和生死判斷的作用。
在臨床人體的生理定律來說,心率的加速和心跳力度的加強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提升人體的血壓。因為人體生理學血壓的方程式就是如下:
血壓(B.P.)=心率(Rate)X 心輸出血量(stroke volume )
人體為何要提升血壓?
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要供應足夠的氧和葡萄糖給神經細胞。
如今,人體因胃脹而導致血糖下降,或神經細胞受了風寒(被病毒所傷),不能攝取足夠的血糖,故人體必須提升血壓,以令人體的神經系統能夠正常運作,或存活。
***
炙甘草湯方:
甘草 四兩,炙,味甘平:養胃補中、調和諸藥。
生薑 三兩,切,味辛溫:溫胃、理氣、解表。
桂枝 三兩,去皮,味辛熱:溫陽解表。
人參 二兩,味甘溫:健脾補氣。
生地黃 一斤,味甘寒:滋陰、補中、養血。
阿膠 二兩,味溫甘:溫養脾胃、補氣、養血。
麥門冬 半升,去心,味甘平:滋陰、鬆胃。
麻子仁 半升,味甘平:健脾胃、理氣、潤腸。
大棗 十二枚,擘,味甘溫:補氣、養胃。
清酒七升:養胃、行氣、補氣。
甚麼是脈結代?
“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
脈按之緩慢,間中有一下停,隨之繼續來去。這種脈稱為“結脈”。
“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
動:來而有力、略大。
或者動脈來而停止,接著來細小而數的脈,間中又有動脈出現。這種脈稱為“結脈”。
結脈,是陰盛,陽氣不足的表現。
“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動脈來而停止,待久而再來。這種脈稱為“代脈”。
代脈,是陰盛,陽氣嚴重不足的表現,故難治。
***
這一段【傷寒論】所述說的病症,就是今天西醫學所說的心房顫動或心房早搏(結脈和心悸),以及心房起搏器停止運作(代脈)的兩種心率不整的心臟病。
然而,【傷寒論】告訴世人,這兩種心臟病,實質是同一種疾病,是可以同一時間出現的。
在實質的臨床上,許多脈結代和心悸的病人,在西醫學的臨床心臟檢查是檢查不出有甚麼問題的。
為何會是這樣?
因為絕大部份的所謂心臟病,其病因的源頭都不是在心臟,而是出現在脾胃和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腦幹),心臟的疾病只是一個結果而已。
這種弄不清病因的源頭在哪的檢查,會為病人帶來甚麼惡果?
由於弄不清病因的源頭,只是針對疾病的結果來治療,結果只會為病人帶來難以估計的災難,如:動錯了手術、用錯了藥物治療、教錯病人如何防病(結果是教病人避開有利條件,只接受有害的條件。)等等。
由於錯誤的檢查結果(不是病因源頭的檢查結果),結果是今天說你非常正常,明天卻是患上重病,或是死亡。
【黃帝內經】中醫學的診斷,根本上就是世上最科學、最全面的醫學診斷,是西醫學無法追趕的超級醫學。由於西醫學不了解人體實質的生理學和疾病生成的病因,結果只能批評自己不能理解的超級醫學為不科學的落後醫學。
***
*
易龍 03/12/2024
%20(2).png)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