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日 星期二

太陽病(14)

 太陽病(14)



【傷寒論】: 

“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欬而不欬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重發汗:發汗過度也。


發汗過度有何問題?


虛故如此:發汗過度導致虛,故出現“兩耳聾無聞”。


發汗導致甚麼虛?


發汗會導致胃陽氣虛,故“病人手叉自冒心”;以其人裡虛之故。


過度發汗,不但散失人體大量陽氣,同時,也令大量電解質(尤其是氯化鈉)流失,導致人體出現虛脫的情況。


*****

以上由發汗導致的所謂“虛”,並不是嚴重的虛脫。


真正導致人出現虛脫、眩暈、昏厥、耳聾的原因是血糖過低。


在血糖過低的情況下,人體會出現大量冒汗,其出汗的量遠超過正常的出汗量,就如滲水一樣。

在這種情況下,給醫者或病人的錯覺,就是出汗導致這些病人出現虛脫的現象。實質是剛剛相反,是血糖過低的虛脫人體,導致人體出現大汗淋漓的現象。由於血糖過低,人體神經也無力調控人體的血壓,令血壓下降,養分供給更差,而導致各器官神經功能的下降,最終出現昏厥這些嚴重事故。


為何強發汗會出現血糖過低?


讀【傷寒論】的人要明白,仲景所說的強發汗並不是說以麻黃湯、桂枝湯發汗。在【傷寒論】未面世之前,應該不多人懂得以【傷寒論】中溫中解表方來發汗。當時人的發汗方式是以燒針、艾灸、火熱來發汗。


何謂之強發汗?


人體,只有在中樞神經和胃部有足夠熱時,才會出現排汗的現象。這種發汗是為自然發汗,不稱為“強發汗”,因為人體自身能產生正常的熱量維持體溫。


強發汗者,以其人胃本虛寒。在強行為胃部加熱,又沒有足夠糖分(或澱粉質)供給胃的情況下;胃部會出現氣滯脹的現象,隨之導致血糖下降,引致人體大汗淋漓。

這就是強發汗背後的機理所在。


這種強發汗,不但不能治病,相反,是會導致人體更虛、更傷。


*****


【傷寒論】:

“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飲水多,必喘:發汗過度後,胃陽虛,再多飲水,則令胃陽更虛;以水性質本寒之故。

由於胃虛寒,則胃氣脹,阻礙呼吸;血糖下降,導致神經無力運作;再加上胃陽虛,則人體整體神經系統激活減低;故出現氣喘的現象。


以水灌之亦喘:灌之,一次飲過多;結果,跟多飲水同一樣。



【傷寒論】: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發汗,就是強發汗。原本胃陽不足之人,才會出現強發汗的情況。強發汗之下,令胃陽更虛,故水、藥不得入口,入口則吐。

然而,藥,也得看是甚麼藥,若是大建中湯或吳茱萸湯加糖則可。


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若在胃陽虛的情況下,再次強行發汗,必導致腸胃更虛寒,而導致吐、下不止。



【傷寒論】: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 


以汗、吐、下三法胡亂醫治之後,其人出現“虛煩不得眠”。原因以其人胃陽不足,不足以驅邪外出;相反,因強發汗、強吐、強攻下,嚴重傷及裡陽氣,導致外寒下陷深壓,困著小量的陽熱在胃,不能外宣發,故出現“虛煩不得眠”。


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劇者,郁熱嚴重者。反覆顛倒,就是嚴重的煩躁不安。


心中懊憹:胃中煩熱。


【傷寒論】: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擘,味苦寒;香豉四合,綿裹,味苦寒。”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以”得吐者“為達到療效。是舒緩壞症的治療方法,其治療機理在於減少胃中積熱。故得吐後,“止後服”。



【傷寒論】: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煩熱胸中窒者:煩熱者,以其強發汗、攻下,傷及裡陽,導致人體無力拒寒,寒氣深入,困壓胃陽,不能外宣;故導致胃熱郁積而出現煩熱。

胸中窒者,以其胃氣滯脹所致。窒者,呼吸困難也。


 

【傷寒論】: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身熱不去:以其寒氣深困,胃熱郁積之故。


心中結痛者:以胃中有氣脹,胃壁因熱而增加其收縮力,故導致結痛。


 

【傷寒論】: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傷寒論】:

”梔子厚朴湯方: 

梔子十四枚,擘,味苦寒;厚朴四兩,姜炙,苦溫;枳實四枚,水浸,去穰,炒,味苦寒。“ 

“已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厚朴湯:梔子,以其清熱而不增加腸胃收縮力。

厚朴,鬆弛腸胃,減少腸胃張力。

故兩者合用,達到清郁熱,鬆弛腸胃的作用,故能舒緩“心煩腹滿”。



【傷寒論】: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此乃裡虛寒氣深困之現象。

 

【傷寒論】:

“梔子乾薑湯方: 

梔子十四枚,擘,味苦寒;乾薑二兩,味辛熱。 

右貳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



【傷寒論】:

”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

讀【傷寒論】的人,大多數都誤解【傷寒論】中的治療。


【傷寒論】中的方藥,除了溫裡解表的方藥,基本上,都是用來治療給庸醫醫壞了的病症,或舒緩那些被醫壞了的不適症狀。而這些用於壞症的方藥,只要能將病人不適的症狀舒緩,就應停用,並將方針指回驅散風寒上,令人體的器官組織能自行正常運作,才是正確的治療方針,梔子湯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梔子湯的用途就是用於風寒外感被醫壞了的風寒深困,胃中郁熱的病症。


胃的治療,是非常複雜的問題,並不是一味用溫熱藥物,就可以改善、治癒胃的疾病;但用寒涼清熱的方法,是一定錯誤的方法;可是,適當短暫的使用寒涼清熱藥,可以暫時舒緩胃疾的不適,就如梔子湯。


胃的特性:

1. 遇寒生氣;

2. 遇寒則靜;

3. 遇熱則動;

4. 遇熱則緊張;

5. 遇寒則脹滿;

6. 遇寒則胃酸分泌過多。


*****




易龍          03/08/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