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日 星期六

太陽病(13)

 太陽病(13)



【傷寒論】: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燥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

為何會大汗出?

只有強發汗,才會導致大汗出。

以其人脾胃本虛,強發汗,則傷其陽氣。裡陽傷,則外寒更深壓,導致中焦郁熱更甚。胃中郁熱甚,則令人大汗出。這是衛強榮弱的表現。


胃中乾,煩燥不得眠,欲得飲水者:

何以知其人“胃中乾”?

以其人欲得飲水。

實質上,其人胃中不乾,其胃中有郁熱為實。(因胃中神經為風寒(病毒)所傷,導致調控水液的功能失常;再加上散熱功能失常,導致郁熱的刺激,致使人體有乾熱感。)


這一現象,跟那些需要飲凍飲或大量飲水的病人的表現是一樣的。就是引水自救,以冀望解決裡熱的情況。結果,這雪球越滾越大,導致泥足深陷,不能自拔。事實上,這也是“毒癮”的一種,跟吸毒帶來的上癮是同一機理。


由於胃中郁熱,故令人煩躁不得眠。


少少與飲之:給予小許溫水濕口,不能多飲。

為何?

以其人本脾胃虛寒,口渴皆因郁熱所致,並非缺水。


令胃氣和則愈:飲小許水,令胃中郁熱暫時減少,則可解決煩渴問題。

所謂“愈”,暫時舒緩而已。


若脈浮:太陽證仍明顯存在。


小便不利:排尿有問題。


為何排尿會出問題?


這一機理跟人體任何一處受風寒的結果是一樣的。人體出現排尿問題,因為膀胱受了風寒。膀胱中調控排尿的神經,在受風寒的情況下,跟胃受風寒一樣,膀胱中或胃中的東西就會滯留,不容易被排走。

若近膀胱出口至尿道的部位受了風寒,病毒就會釋出;免疫力較強的,會出現發炎、皮損、出血的現象,跟咽喉炎受寒的機理是一樣的。這就是造成膀胱炎或尿道炎出血的原因。


微熱消渴者:微熱,低燒的意思。消渴者,不斷飲水也解決不了口渴感。


近代中醫以消渴等同於西醫學的“糖尿病”,實是一天大的錯誤。


綜觀上文的結論,消渴的形成是外感風寒,尤其是錯誤治療風寒的胃郁熱結果,與血糖的高低變化全無關係。


論到糖尿病與口渴的關係,高血糖導致多尿所造成的水液流失,在西醫所診斷為糖尿病的病人中,只是佔極少數。

而真正令糖尿病人經常感到口渴的原因,是風寒,跟消渴的原理是一樣的;因為高血糖是人體受風寒或是風寒錯誤治療的病徵表現(跟發燒是一樣的病徵),並不是疾病。


哪為何當日的西醫會將高血糖與口渴、肚餓掛勾?


原因是高血糖是人體受感染(風寒)時,自身提升抗病能力的反應(這在臨床上,是每一位臨床西醫都可以看見的)。

當人體被風寒所困(受感染,基本上都是病毒感染),胃中就會出現郁熱(尤其是那些已被醫壞了的病人),導致人體在受感染的同時,出現口渴和饑餓感。因這兩項徵狀與高血糖在外感風寒時同時出現,高血糖就被無知的西醫定為這久治不癒的外感風寒(病毒感染)的病因,而口渴和饑餓感在可以與血糖掛勾的解釋下,就成了糖尿病的徵狀。


與五苓散主之:治理膀胱郁熱。以利水去膀胱郁熱,舒緩排尿不適;同時,以溫熱解表散風寒,徹底治療外感。


【傷寒論】: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味甘平,去皮;澤瀉一兩六銖半,味酸鹹;茯苓十八銖,味甘平;桂枝半兩,去皮,味辛熱;白朮十八銖,味甘平。 

右伍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傷寒論】: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以利水去胃腸郁熱,同時,以溫熱解表散風寒,治療外感。



【傷寒論】: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胃有郁熱,用五苓散;胃中無郁熱,用茯苓甘草湯。


【傷寒論】: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味甘平;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生薑三兩,切,味辛溫;甘草一兩,炙,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傷寒論】: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有表裏證:表證者,外感風寒證。裡證者,裡有郁熱,故“渴欲飲水”。

水入則吐者:以其人胃虛寒,水濕停滯之過。




易龍          02/07/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