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日 星期二

太陽病(10)

 太陽病(10)



【傷寒論】: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不大便六七日:為何受了風寒,會導致不大便?


讀醫書之人,當不斷見症求因,不斷自我反覆問問題,才能澄清疾病的病因,才能針對病因而作出正確的治療。


人之不大便,其原因只有兩種:

1. 食少。

2. 腸胃無力運化。


腸胃為何會無力運化?


腸胃的運化根源在於迷走神經和其他神經的調控。

受風寒導致腸胃無力運化的原因在於神經細胞的功能受到風寒(病毒)所傷,結果,腸胃的運化出現兩極化,不能正常運作。


人體所有神經細胞功能,當受了風寒後,都會出現兩極化運作,如眼部神經受了風寒,則會出現眼乾,或淚水過多;鼻咽若受了風寒,則會出現鼻咽乾,或鼻水、痰液過多;腸胃若受了風寒,則會出現便秘,或腹瀉。


由於風寒(病毒)損害了調控腸胃運化功能的神經細胞功能,故出現“傷寒,不大便六七日”的現象。


腸胃是中樞神經系統散熱的主要途徑之一。由於腸胃運化停滯,從迷走神經傳下去腸胃的熱,積聚不能疏散,故導致熱郁聚於中樞(頭部),出現“頭痛有熱”的現象。


為何郁熱會導致頭痛?


人體所有部位組織都是一樣的,只要那部位受到釋出細胞的病毒污染,當免疫力提升時(也就是體溫提升時),那些組織則會出現發炎現象(也就是清除污染物的機制),出現紅、腫、熱、痛。若發生在頭部,就是頭痛的表現。


血壓提高時,免疫力也随之提升;若腦組織受到病毒污染,則會出現頭痛。所以,服食苦寒的降血壓藥,會降低削弱人體的血壓和免疫力,其結果等同於服食消炎止痛藥、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或中藥的清熱藥,故頭痛會暫時消失。


與承氣湯:為何以承氣湯治療?

甚麼是”承氣“?


承氣湯的重點不是攻下,是“承氣”。這是絕大多數讀【傷寒論】之人對承氣湯的誤解。


“承氣”者,承上繼下之氣,使原本被風寒所困的氣結再次打通,令陰陽兩氣再度承接暢流。這就是承氣湯的湯名由來。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熱郁結於表,則小便清;熱郁結於腸胃,則小便黃。


仍在表也,當須發汗:熱郁結於表,則發汗解之。


若頭痛者必衄:若大便不通,小便黃,又頭痛者;以其裡有郁熱,故大有機會導致鼻出血。


宜桂枝湯:熱郁結於腸胃,則以承氣湯;熱郁結於表,則以桂枝湯;以其人本脾胃虛之故。


承氣湯的功用等同於解表,其差別只在於困於表的郁熱,因風寒困於表所致;而困於腸胃的郁熱,因風寒癱瘓腸胃運化功能所致,故以推動腸胃為重點。

腸胃暢通,則郁結於腸胃的熱可出,其郁熱病症自然可解。



【傷寒論】: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主之。”


發汗不徹或是再受風寒。


為何會出現發汗不徹的情況?


以其人脾胃較弱,寒厥較深,故出現發汗不徹的情況。由於其人脾胃較弱,不宜以麻黃湯強發其汗,當以桂枝湯溫裡散寒。



【傷寒論】: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


這些都是胡亂誤治,導致病人氣虛血弱;故欲治其病,當先恢復其氣血,不然,必治療無效。



【傷寒論】:

“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自愈:非聽其自癒也。只是不要強行胡亂治療,當先以溫補氣血為先,順其自然而治,其病才能治癒。



【傷寒論】: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下之後,復發汗:人之有外感風寒(病毒感染),縱然不發燒,也必定鎖住體溫保暖以自救。攻下清熱已令人體溫流失下降,再加上強發其汗,也就是雪上加霜,豈有不戰抖(振寒)之理。


脈微細:陽氣虛甚。



【傷寒論】: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下之後,復發汗:攻下清熱令人體裡陽流失,再加上強發其汗,使裡外陽氣都虛弱。


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因裡外陽虛,寒氣深厥,晝日天之陽助長陽氣,但因寒氣深厥,無力外宣,故熱郁結於裡,使人煩躁不得眠。

夜間則與日間相反,以其人生化陽氣無力之故。


不嘔不渴:以其胃陽不足,故胃無力收縮嘔吐。虛寒,故不渴。


無表證,脈沉微:脾胃氣虛,陽氣不足,無力拒風寒於外,故無表證,脈沈微。


身無大熱:即是身有小熱。以寒厥深困,微熱郁於裡,故身有微熱(俗稱虛熱)。


乾薑附子湯主之:四逆者,四肢厥冷:由於寒氣深厥,胃陽無力散布於四肢。以乾薑附子大熱之藥急溫補胃陽,以回其脾胃陽氣,溫其四肢。


【傷寒論】: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一兩,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


正確使用附子,生用也沒有先煎的囑咐。相反,張仲景嚴謹囑咐後人先前麻黃、葛根。


難道是張仲景弄錯了嗎?



【傷寒論】: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發汗後,身疼痛:以其人本脾胃虛,卻強發其汗之過。故結果導致“脈沉遲”,以脾胃陽氣更虛之過。以桂枝湯溫其脾胃,加芍藥舒緩其肌肉痙攣疼痛,加生薑宣發陽氣,加人參補其脾胃之氣。



【傷寒論】: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發汗後:強發汗後。

強發汗後,其人陽氣更虛,寒氣深厥。桂枝湯驅寒之力不足,只徒增其裡熱。


汗出而喘:為何會出現汗出而喘?

汗出者,必是裡熱為外寒厥,不能往外宣發,故汗出。

喘者,必胃為寒厥,氣滯於中焦。


無大熱:無明顯的發燒。以其人脾胃虛弱,外寒深厥,故無大熱。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與麻黃湯有何差別?

其差別就在於桂枝與石膏。

桂枝溫其裡,增加胃熱,令胃部收縮力增加,導致氣滯更甚,汗出,喘更甚。

石膏減其胃熱,鬆弛胃部,令其人汗出減少,減少氣喘。

此湯只能暫時舒緩氣喘,卻不能根治其病。若無明顯氣喘汗出,當停服,再調補脾胃,溫裡驅寒,以治其本。


【傷寒論】:

”麻黃杏人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味甘溫;杏人五十箇,去皮尖,味甘溫;甘草二兩,炙,味甘平;石膏半斤,碎,綿裹,味甘寒。“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傷寒論】: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強發其汗,導致陽氣虛損,故胃氣虛弱,裡寒也。


心下悸:非心跳,是胃肌肉抽搐跳動也。因胃虛寒,導致胃部肌肉疲憊,不能正常收縮所致。


桂枝甘草湯主之:脾胃虛寒,故以此湯溫補散其寒。


【傷寒論】: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傷寒論】: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臍下悸:臍下肌肉抽搐跳動。


肌肉疲憊的原因不在肌肉,在於調控肌肉的神經細胞。

由於強發汗,導致胃虛寒。胃陽虛導致腦幹對大腦的激活低下,繼而導致所有大腦調控肌肉的神經功能下降。所謂”臍下悸“只是較明顯神經功能虛弱的表現,實際上,全身所有的肌肉都出現虛弱的情況。


欲作奔豚:奔豚者,實質是癲癇症小發作;沿著中醫學的任脈往上而走;事實上,是不正常的腦電波產生於調控臍下肌肉(關元)的大腦神經,再沿著附近相連的腦神經傳開去;在身體上投射出感覺,就成了所謂的“奔豚氣”。這奔豚的實質發生位處在人體的大腦中,非胸腹部位。

“奔豚”,是中醫學經絡實質的表現,也是經脈中“氣”行走的表現。


***

練習氣功的走火入魔,其現象也就是“奔豚氣”的表現。練氣功的重點在於修練大腦中“關元”的神經細胞成了另一處可由意念調控的腦激活中心。然而,若調控失當,則成為癲癇症的激活點。


***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以此湯健脾胃溫補之。其治療重點在於補益胃陽,使胃陽成為激活大腦的起點,令異位性腦脈衝不再干擾腦部電流的走向。

這也是治療癲癇症的重點所在。


【傷寒論】: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味甘平;甘草二兩,炙,味甘平;大棗十五枚,擘,味甘平;桂枝四兩,去皮。” 


”右四味,以甘爛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爛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易龍        03/05/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