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日 星期五

大青龍湯大出汗之謎


大青龍湯大出汗之謎

【傷寒論】: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味甘溫;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二兩,炙,味甘平;杏人四十箇,去皮尖,味苦,甘溫;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石膏如雞 子大,碎,味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

在【傷寒論】記載中,大青龍湯是出汗最嚴重的藥方,比麻黃湯還要厲害。
為何已用石膏的大青龍湯出汗比麻黃湯還要厲害?

出汗,是人體散熱的機制。

其人因風寒所傷發熱(發燒)而沒有汗出,因熱困於裡(胃),故出現煩躁。其病因在於表的風寒,故應以麻黃湯解之。

為何在麻黃湯中加上石膏?

以其熱積於裡而導致煩躁之故。以石膏清其胃中積熱,急去其煩躁之症。

若直接用麻黃湯退熱、去煩躁可以嗎?

若直接用麻黃湯退其熱,必須等人體正氣驅散風寒(病毒)才會出現。若風寒重者,熱積困已導致煩躁,故以石膏先去過多積熱,使病者得以安睡休息。

然而,石膏不但清胃中積熱,同時也抑制人體體溫調節中心提升人體體溫的作用,使體溫恆溫度數回落至攝氏37度或以下。

另一方面,在重用麻黃的麻黃湯加生薑的作用下,胃中的熱只是適量下降。

由於胃中的熱比體溫調節器高,故出現大量排汗的現象。人體內的積熱與體溫調節器的相差越大,排汗的程度越是嚴重;務求以最快的速度將人體的體溫回復至體溫調節器的溫度。

汗出過多,會出現亡陽。以其排汗令體溫溜失之故。

這種排汗,並不等同溫陽散寒的排汗。因為這是人為的排汗,並不是人體已清除風寒(病毒)後,將體溫慢慢調節回攝氏37度的排汗。所以【傷寒論】說,服藥後若大汗淋漓者,病未除;只有微微汗出者,才是病已除的表現。

若服藥後大汗淋漓者,藥力過後,其熱必再來;以其病未除之故。

桂枝與麻黃有何分別?

桂枝有激活人體體溫調節器,提升人體溫度的作用,同時也增強胃部產生熱的作用。故【傷寒論】以發熱、無汗用桂枝湯為錯誤治療。因為體溫調節器的溫度越高,人體越難出汗,積熱會更多,故易出現煩躁現象。

麻黃有激活汗腺排汗的作用,故有汗用麻黃湯,會令人體排汗過多,體溫溜失,有亡陽之害。

當麻黃與石膏合用,再加上桂枝湯的溫胃,故出現了大青龍湯大汗淋漓的現象。

然而,人體要驅除風寒,始終要透過激活胃陽,提升體溫,以陽氣驅散風寒(病毒)。

所以,【傷寒論】以表證未解,必先以桂枝、麻黃解之。



易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