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日 星期日

【傷寒論】六經(2)


【傷寒論】六經(2)

【傷寒論】:
”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
 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

仲景為何以表症未清,下之為逆?
這一誤治正是後世醫家所犯的問題。

到底何為攻下?
攻下在實際上帶出了甚麼問題?

【黃帝內經】:
“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這一誤治,正正犯上了【黃帝內經】警醒後世習醫之人的說話。

到底人體的三陰區和三陽區應從那裡區分?

這一區分,就是病從表入裡的分別。習醫之人不能不知這表裡之分,因為你在驅除疾病,還是在引狼入室,由此作為分別。

【傷寒論】六經除了涉及六經的體表經穴範圍,可以透過其表症的所在,推斷其所患病的經絡;而更重要的三陽、三陰經的區別,是用以判斷病情的發病、走勢、深淺、生死。

到底三陽、三陰經在那裡分別開?

三陽、三陰的外在經絡症狀或是在裡臟腑的症狀,其發病的位置都是人體的神經系統。然而病毒(風寒)入侵人體是有層次之分。

病毒(風寒)的感染可以來自人體本身,也可以來自外界。兩者都可以進入人體的血液而導致發燒。但來自人體本身的病毒,縱然釋放入血,也不一定會發燒,或是高燒。因為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病毒會被釋放入血,應該是人體正氣衰弱的時候。

【傷寒論】: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

根據【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的說法,人體的病有發於陽和發於陰之分。

到底哪裡是陽?
哪裡是陰?

【傷寒論】已經給我們說明了。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
這說明了甚麼?

說明了病毒(風寒),無論是從外而入人體或人體自我釋放出來的,只要主要出現的地方是血液,人體就會發熱(發燒),這就稱為病發於陽。

相反的,發於陰又有何表現?

”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凡病發於陰,也就是病毒(風寒)不是從外而入,或是人體自身的病毒令人自己生病,但沒有釋放出血液中,不會令人體發熱。這種情況,【傷寒論】稱之為病發於陰。

然而,人體的病發,往往不是只發於陰,或是發於陽那麼單純,也有混雜發病的情況,就是麻細附子湯的情況。

發燒是辨別病發於陽或陰的標準,但在混雜病發的情況下,脈診則是更為可靠。根據【傷寒論】,凡病發於陰者,其脈沈細;發於陽者,其脈浮。

因此,血液,就是人體三陽、三陰的分界線。病毒(風寒)在血者,是為陽病,是為病在表;已離開血液,進入神經系統(五臟),是為陰病,是為病入於裡。

凡病毒(風寒),血液不是目的地,只是暫時的過渡區,其目的地是人體的細胞內(尤其是神經細胞)。

你若能夠明白以上所說的,就能明白仲景所說的“逆治”。

“逆治”有多麽可怕?

你也會明白人的外感為何會自癒。

為何服用沒有治療功效的西藥也能自癒?



易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