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9日 星期六

【傷寒論】六經(1)


【傷寒論】六經(1)

六經如何區分?

【傷寒論】的六經,本出於【黃帝內經】,其意義包括了人體三陽經絡和三陰經絡,也包括了疾病深淺的程度。

六條經絡所涉及的外在表現、範圍不難理解,然而,疾病的深淺程度卻是令後世習醫之人摸不著頭腦。

三陽的疾病必定屬表嗎?
三陰的疾病必定屬陽嗎?
何謂表?
何謂裡?

根據【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的論述,人體的五臟必定屬裡,相對於五臟以外都可以說是屬表。

甚麼是【黃帝內經】中所說的五臟?

根據【黃帝內經】所說,五臟是人體元氣所生化之處,不能有一刻的停止。所以,【黃帝內經】所說的五臟,當不是指人體的五個器官,是調控五個器官背後的人體中樞神經系統。

這五個器官與中樞神經系統有著一個非常密切的關連。
到底是甚麼關連?

人體的“氣”是指甚麼?

“氣”當指人體神經細胞活動的表現,當神經停止活動,人體就沒有了氣,也就是死亡。

既然“氣”是神經活動的表現,那產生“氣”的位處,就是人體五臟的所在處。因為人體的“氣”是出自五臟。

而五臟是經絡之根源,是經絡之主。人體的經絡本體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在皮膚表面的只是穴位,是中樞神經在人體表面的聯繫。

哪麽,腸胃是表,還是裡?

凡通於外界的,【黃帝內經】稱其為府,是暫時存放東西的地方。所以,六府與六條陽經掛勾。

【黃帝內經】的陰陽定義,基本上以位處和走勢為定義。
上為陽,下為陰;
表為陽,裡為陰;
走表為陽,走裡為陰;
走上為陽,走下為陰。

根據這一定義,凡主表的經絡都為陽經。
所以,
膀胱經為陽經、
胃經為陽經、
小腸經為陽經、
大腸經為陽經。

【傷寒論】:
”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
 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

仲景為何以表症未清,下之為逆?
這一誤治正是後世醫家所犯的問題。

到底何為攻下?
攻下在實際上帶出了甚麼問題?

【黃帝內經】:
“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這一誤治,正正犯上了【黃帝內經】警醒後世習醫之人的說話。

到底人體的三陰區和三陽區應從那裡區分?

這一區分,就是病從表入裡的分別。習醫之人不能不知這表裡之分,因為你在驅除疾病,還是在引狼入室,由此作為分別。


易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