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日 星期五

大青龍湯大出汗之謎


大青龍湯大出汗之謎

【傷寒論】: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味甘溫;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二兩,炙,味甘平;杏人四十箇,去皮尖,味苦,甘溫;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石膏如雞 子大,碎,味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

在【傷寒論】記載中,大青龍湯是出汗最嚴重的藥方,比麻黃湯還要厲害。
為何已用石膏的大青龍湯出汗比麻黃湯還要厲害?

出汗,是人體散熱的機制。

其人因風寒所傷發熱(發燒)而沒有汗出,因熱困於裡(胃),故出現煩躁。其病因在於表的風寒,故應以麻黃湯解之。

為何在麻黃湯中加上石膏?

以其熱積於裡而導致煩躁之故。以石膏清其胃中積熱,急去其煩躁之症。

若直接用麻黃湯退熱、去煩躁可以嗎?

若直接用麻黃湯退其熱,必須等人體正氣驅散風寒(病毒)才會出現。若風寒重者,熱積困已導致煩躁,故以石膏先去過多積熱,使病者得以安睡休息。

然而,石膏不但清胃中積熱,同時也抑制人體體溫調節中心提升人體體溫的作用,使體溫恆溫度數回落至攝氏37度或以下。

另一方面,在重用麻黃的麻黃湯加生薑的作用下,胃中的熱只是適量下降。

由於胃中的熱比體溫調節器高,故出現大量排汗的現象。人體內的積熱與體溫調節器的相差越大,排汗的程度越是嚴重;務求以最快的速度將人體的體溫回復至體溫調節器的溫度。

汗出過多,會出現亡陽。以其排汗令體溫溜失之故。

這種排汗,並不等同溫陽散寒的排汗。因為這是人為的排汗,並不是人體已清除風寒(病毒)後,將體溫慢慢調節回攝氏37度的排汗。所以【傷寒論】說,服藥後若大汗淋漓者,病未除;只有微微汗出者,才是病已除的表現。

若服藥後大汗淋漓者,藥力過後,其熱必再來;以其病未除之故。

桂枝與麻黃有何分別?

桂枝有激活人體體溫調節器,提升人體溫度的作用,同時也增強胃部產生熱的作用。故【傷寒論】以發熱、無汗用桂枝湯為錯誤治療。因為體溫調節器的溫度越高,人體越難出汗,積熱會更多,故易出現煩躁現象。

麻黃有激活汗腺排汗的作用,故有汗用麻黃湯,會令人體排汗過多,體溫溜失,有亡陽之害。

當麻黃與石膏合用,再加上桂枝湯的溫胃,故出現了大青龍湯大汗淋漓的現象。

然而,人體要驅除風寒,始終要透過激活胃陽,提升體溫,以陽氣驅散風寒(病毒)。

所以,【傷寒論】以表證未解,必先以桂枝、麻黃解之。



易龍



2020年3月1日 星期日

【傷寒論】六經(2)


【傷寒論】六經(2)

【傷寒論】:
”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
 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

仲景為何以表症未清,下之為逆?
這一誤治正是後世醫家所犯的問題。

到底何為攻下?
攻下在實際上帶出了甚麼問題?

【黃帝內經】:
“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這一誤治,正正犯上了【黃帝內經】警醒後世習醫之人的說話。

到底人體的三陰區和三陽區應從那裡區分?

這一區分,就是病從表入裡的分別。習醫之人不能不知這表裡之分,因為你在驅除疾病,還是在引狼入室,由此作為分別。

【傷寒論】六經除了涉及六經的體表經穴範圍,可以透過其表症的所在,推斷其所患病的經絡;而更重要的三陽、三陰經的區別,是用以判斷病情的發病、走勢、深淺、生死。

到底三陽、三陰經在那裡分別開?

三陽、三陰的外在經絡症狀或是在裡臟腑的症狀,其發病的位置都是人體的神經系統。然而病毒(風寒)入侵人體是有層次之分。

病毒(風寒)的感染可以來自人體本身,也可以來自外界。兩者都可以進入人體的血液而導致發燒。但來自人體本身的病毒,縱然釋放入血,也不一定會發燒,或是高燒。因為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病毒會被釋放入血,應該是人體正氣衰弱的時候。

【傷寒論】: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

根據【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的說法,人體的病有發於陽和發於陰之分。

到底哪裡是陽?
哪裡是陰?

【傷寒論】已經給我們說明了。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
這說明了甚麼?

說明了病毒(風寒),無論是從外而入人體或人體自我釋放出來的,只要主要出現的地方是血液,人體就會發熱(發燒),這就稱為病發於陽。

相反的,發於陰又有何表現?

”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凡病發於陰,也就是病毒(風寒)不是從外而入,或是人體自身的病毒令人自己生病,但沒有釋放出血液中,不會令人體發熱。這種情況,【傷寒論】稱之為病發於陰。

然而,人體的病發,往往不是只發於陰,或是發於陽那麼單純,也有混雜發病的情況,就是麻細附子湯的情況。

發燒是辨別病發於陽或陰的標準,但在混雜病發的情況下,脈診則是更為可靠。根據【傷寒論】,凡病發於陰者,其脈沈細;發於陽者,其脈浮。

因此,血液,就是人體三陽、三陰的分界線。病毒(風寒)在血者,是為陽病,是為病在表;已離開血液,進入神經系統(五臟),是為陰病,是為病入於裡。

凡病毒(風寒),血液不是目的地,只是暫時的過渡區,其目的地是人體的細胞內(尤其是神經細胞)。

你若能夠明白以上所說的,就能明白仲景所說的“逆治”。

“逆治”有多麽可怕?

你也會明白人的外感為何會自癒。

為何服用沒有治療功效的西藥也能自癒?



易龍










2020年2月29日 星期六

【傷寒論】六經(1)


【傷寒論】六經(1)

六經如何區分?

【傷寒論】的六經,本出於【黃帝內經】,其意義包括了人體三陽經絡和三陰經絡,也包括了疾病深淺的程度。

六條經絡所涉及的外在表現、範圍不難理解,然而,疾病的深淺程度卻是令後世習醫之人摸不著頭腦。

三陽的疾病必定屬表嗎?
三陰的疾病必定屬陽嗎?
何謂表?
何謂裡?

根據【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的論述,人體的五臟必定屬裡,相對於五臟以外都可以說是屬表。

甚麼是【黃帝內經】中所說的五臟?

根據【黃帝內經】所說,五臟是人體元氣所生化之處,不能有一刻的停止。所以,【黃帝內經】所說的五臟,當不是指人體的五個器官,是調控五個器官背後的人體中樞神經系統。

這五個器官與中樞神經系統有著一個非常密切的關連。
到底是甚麼關連?

人體的“氣”是指甚麼?

“氣”當指人體神經細胞活動的表現,當神經停止活動,人體就沒有了氣,也就是死亡。

既然“氣”是神經活動的表現,那產生“氣”的位處,就是人體五臟的所在處。因為人體的“氣”是出自五臟。

而五臟是經絡之根源,是經絡之主。人體的經絡本體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在皮膚表面的只是穴位,是中樞神經在人體表面的聯繫。

哪麽,腸胃是表,還是裡?

凡通於外界的,【黃帝內經】稱其為府,是暫時存放東西的地方。所以,六府與六條陽經掛勾。

【黃帝內經】的陰陽定義,基本上以位處和走勢為定義。
上為陽,下為陰;
表為陽,裡為陰;
走表為陽,走裡為陰;
走上為陽,走下為陰。

根據這一定義,凡主表的經絡都為陽經。
所以,
膀胱經為陽經、
胃經為陽經、
小腸經為陽經、
大腸經為陽經。

【傷寒論】:
”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
 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

仲景為何以表症未清,下之為逆?
這一誤治正是後世醫家所犯的問題。

到底何為攻下?
攻下在實際上帶出了甚麼問題?

【黃帝內經】:
“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這一誤治,正正犯上了【黃帝內經】警醒後世習醫之人的說話。

到底人體的三陰區和三陽區應從那裡區分?

這一區分,就是病從表入裡的分別。習醫之人不能不知這表裡之分,因為你在驅除疾病,還是在引狼入室,由此作為分別。


易龍